<p class="ql-block"> 許承養簡介</p><p class="ql-block"> 許承養同志1930年7月出生,于2023年10月1日仙逝,享年93歲。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年來多次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四屆云和縣黨代表。自1950年開始直至80年代任村級主要行政職務,連續20多年擔任山下大隊黨支部書記,同時兼任公社革委會成員以及公社付書記等職。后因家庭吃口多負擔重,工資輕養活不了全家。申請退出公社付書記一職,但還是一直擔任山下大隊黨支部書記 ,直到1984年讓賢山下大隊書記。</p><p class="ql-block"> 許承養同志幾十年來為山下百姓默默無聞地工作著,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全大隊的生產和工作上,又善于團結干部群眾同心共建山下村,總之他為公想的多為私想的少。一生都為山下大隊建設付出汗馬功勞!他所做的工作好事舉不勝舉 ,取得了巨大成績。他的事跡廣為傳頌,成了十里八鄉民眾中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辦農場</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 許承養同志擔任山下大隊黨支部書記并兼任大隊長,黨政兩副擔子一肩挑,忠心耿耿為著山下人。千頭萬緒的工作中他把抓農業生產糧食生產放在首要地位,從沒絲毫放松。當糧食生產過了大關又著手發展多種經營,不僅參加創辦公社茶場,又發展了大隊茶場,因為當時生產茶葉質量和市場銷售等問題使生產停滯了,那是普遍現象。</p><p class="ql-block"> 開水庫 挖渠道</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興起農業學大寨熱潮“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山下大隊大部分稻田都怕旱, 難以做到久旱保收。老許想到塔后村水源好,看到這些多余水白白流掉可惜,他想:“是否把這水源加以利用”。他立即向上級提議,得到縣委和農業部門支持下,開挖了墳坳大水庫和十華里長的引水渠,把塔后的水引到了山下、曹球兩村易旱的農田里, 浩大的水利工程從規劃到竣工哪一處,哪一天沒有老許承養書記的汗水呢? </p><p class="ql-block"> 當時,從生產隊抽調出青壯勞力和能工巧匠,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設中,那時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非常高,因為勞動的農民都吃過旱澇的苦,“上半年多下點雨,漲大水,下半年連著晴幾個月,莊稼又旱死了,一年種下來,到頭糧食還不夠吃。”所以大家都是拼了命地干,下雨天披件蓑衣照樣開工,雨水把衣服全部澆透了,晚上洗涼一晚,第二天不管濕干往身上一套照樣去干活,反正一干活照樣濕。到水庫上去挖土沙石,大家舍不得穿布鞋,就穿草鞋。有時,大家干著干著還會比賽,比如挑土,你挑30擔,我要比你多挑兩擔,你一車推1000斤,我一車就要推1200斤。有時不小心受傷了,也頂多到赤腳醫生那里去拿點草藥吃吃,敷敷,回頭繼續勞動。那時的工具就是鋤頭、硬腰、鋼釬、大小簸箕、平板拉車、夯(鋸根大木段,大約1米二左右,上面左右挖兩個扶手,兩人扶,下面底部兩三寸處左右釘上兩個圓扣綁上粗麻繩,兩個人拉,四人配合打夯)等農具。 </p><p class="ql-block"> 農忙時種地種田,閑暇季男女老少全員出動開挖水庫,水庫工地挖掘,拼的是干勁,顯示的是力量。工地上搭個簡易棚,四根木頭,鋪上毛草干就是廣播室,從這里傳出各隊參加勞動人數,口哨聲、歌聲、以及民工的號子聲,譜寫了戰天斗地的交響曲。許承養書記和大隊主要干部及各生產隊長,傍晚下工后,都要留下小會交待幾句,布置第二天工程工作。第二天早晨開工前,總結工程進展,表揚先進,批評落后,要求民工不甘落后,組成黨員小分隊 ,民兵小分隊,克服困難,根據各人能力進行分工干事,有挖土、挑土、裝土、拉車、推車、平土、打夯等等。根據身體狀況分工,比如老弱病殘的人員可分工記賬、發票、送飯、送水等事。這種艱苦而自力更生的建設方式使得六十年代的水利工程建設成為一項偉大的壯舉。</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正值文藝復興階段,縣文化館在山下開辟文藝復興基地——木偶戲培訓基地,沒有電燈乍行?文化館徐東明跟老許說起,赤石鄉(徐東明愛人教書之地)電廠里有一臺舊發電機放著沒用它,你去跟鄉書記聯系,他也許會同意,老許立即上路,硬是從云和赤石扛回發電機,裝機發電,既讓村民點上電燈,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幾個鄉村落能有電燈照明的。有了電燈既給村民享受到光明又有力地支持縣文化部門工作,受到縣委的表揚。</p><p class="ql-block"> 舉辦文藝宣傳隊</p><p class="ql-block"> 老許書記他自己讀書不多,但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對文化教育極大的重視,總是激勵老師們認真辛勤教學,山下村學校教學名列全鄉前茅。而且在文藝匯演上也是全縣的佼佼者,那時的學校何家唐、劉一英老師是文藝宣傳隊的領導和組織者;吳遠亮、吳淑良、何小蘭、許秀芝是文藝宣傳隊的主角,帶領村里的姑娘們學文化,學唱歌、學跳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一場場的精彩演出贏得了村里村外的鄉親,每年正月初二晚,村里戲臺必有一臺別開生面的好戲。初三開始一直到元宵節都出村演出宣傳,近至周邊大隊,遠至縣城。一次次成功精彩的演出,贏得了縣里的領導對山下文化陣地的肯定,云和縣文化局局長派徐東明館長來村里視察,端點指導,還請來了,梅源區宣傳隊與山下宣傳隊相互學習、切磋、交流。縣里也給山下宣傳隊送來了許多的琴、簫、鑼、鼓等樂器,以及演出服、大紅絲帶,更可喜的是還送來了氣燈,出行巡演也不愁沒燈照舞臺了。</p><p class="ql-block"> 山下大隊的各項事業成了全縣乃至麗水市的學習典型。來取經的鄰縣區鄉鎮相約而來,一場場的學習現場會數不勝數,有來學習學校教學引領的、有來學習政治夜校、有來學習文藝宣傳匯演的、有來學習農業發展的、有來學習多種經營開發管理的;總之,老許同志對山下各項事業建設都費盡心血。之所以山下村村民重視對子孫后代精心培養,少不了許承養同志幾十年來對教育對學校文化教育基礎的沉淀,奠定了根基。</p><p class="ql-block"> 辦學校 建校舍</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時代,農村學齢兒童頗多,每家每戶都有五六個小孩;于是他就牽頭,曹球、塔后、馱坪都辦起了民辦公助小學,全大隊就有八位老師,四所小學。讀完小學的學生升入初中又是一個困難,老許又動起腦筋,取得區社支持辦起全區首所村級民辦初中班,不但緩解本大隊乃至附近幾個大隊學生小學升初中的困難。就拿建造新校舍來說吧,規劃好地段后,落實地基,老許同志比自家建造房子還重視著急,日日夜夜奔跑在有關的農戶家門口,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直至被感動,愿意拿自家的門前地來建校。他又同社員干部前往葛山崗頭村買木頭,背回一根根柱腳,建起了兩層樓,五六個教室及老師的辦公室的一座新校舍。老許同志他總是時刻為村民著想。</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各村鄉鎮建田造屋成風,山下村就有好幾幢房屋面臨拆除。老許看到村民這么省吃儉用,辛苦建造的房屋要拆除急的吃不好睡不好,一趟趟往政府跑,左說右說終于才保住了房屋。其他大隊拆除了好多幢房屋,可山下一幢也沒拆除。村民們都說幸好有我們的許書記幫助才保住了房子。老許同志幾十年為山下人民默默無聞地工作著,所做的工作舉不勝舉。總之為他人想的多,為自想的少。</p><p class="ql-block"> 老許同志一生為人忠厚,光明磊落。他勤勤懇懇,艱苦樸素,他為人正派,品德高尚,他無愧是后人所敬仰、所懷念的前輩。他造福民眾的功績留在山下,留在了我們下一代人的心眼里。</p> <p class="ql-block"> 許承養同志生平事跡</p><p class="ql-block"> 許承養同志(1930年7月—2023年10)。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四屆云和縣黨代表。自50年代開始直至80年代任村級主要行政職務,連續20多年擔任山下大隊黨支部書記,同時兼任公社革委會成員以及公社付書記等職。后因家庭吃口多負擔重,工資輕養活不了全家。申請辭去公社付書記一職,但還是一直擔任山下大隊黨支部書記 ,直到1984年光榮讓賢。</p><p class="ql-block"> 許承養同志幾十年如一日,為山下百姓默默無聞地工作著,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全大隊的生產和工作上,他團結群眾,為公想的多為私想的少。為山下大隊建設付出了汗馬功勞。他所做的好事舉不勝舉 事跡廣為傳頌,成了十里八鄉民眾中的楷模,父老鄉親們也喜歡稱他為“老許”。</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 許承養同志擔任山下大隊黨支部書記并兼任大隊長,兩副擔子一肩挑,忠心耿耿為著山下人。千頭萬緒的工作中他把抓農業生產糧食生產放在首位,從來沒絲毫放松。當糧食生產過了大關又著手發展多種經營,不僅參加創辦公社茶場,又發展了大隊茶葉基地。</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興起農業學大寨熱潮“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為了有效解決全大隊大部分稻田都怕旱的問題。老許想到塔后村水源好,看到這些多余水白白流掉可惜,他想“是否把這水源加以利用”。便向上級提議后,在得到縣委和農業部門的支持下,開挖了墳坳大水庫和十華里長的引水渠,把塔后的水引到了山下、曹球兩村易旱的農田里,浩大的水利工程從規劃到竣工處處都有老許書記的汗水。 </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正值文藝復興階段,縣文化館在山下開辟文藝復興基地——“紅藝木偶劇團”培訓基地,沒有電燈乍行?文化館徐東明跟老許說起,赤石鄉(徐東明愛人教書之地)電廠里有一臺舊發電機放著沒用它,你去跟鄉書記聯系,他也許會同意,老許帶著幾個社員立即上路,硬是從云和赤石扛回發電機,裝機發電,既讓村民點上電燈,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幾個鄉村落能有電燈照明的。有了電燈既給村民享受到光明又有力地支持縣文化部門工作,受到縣委的表揚。</p><p class="ql-block"> 老許書記他自己讀書不多,但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對文化教育極大的重視,總是激勵老師們認真辛勤教學,山下村學校教學質量名列全鄉前茅。而且在文藝匯演上也是全縣的佼佼者,那時的學校何家唐、劉一英老師是文藝宣傳隊的領導和組織者;吳遠亮、吳淑良、何小蘭、許秀芝是文藝宣傳隊的主角,帶領村里的姑娘們學文化,學唱歌、學跳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一場場的精彩演出贏得了村里村外的鄉親,每年正月初二晚,村里戲臺必有一臺別開生面的好戲。初三開始一直到元宵節都出村演出宣傳,近至周邊大隊,遠至龍泉龍南。一次次成功精彩的演出,贏得了縣里的領導對山下文化陣地的肯定,云和縣文化局局長派徐東明館長來村里視察,端點指導,還請來了,梅源區宣傳隊與山下宣傳隊相互學習、切磋、交流。縣里也給山下宣傳隊送來了許多的琴、簫、鑼、鼓等樂器,以及演出服、大紅絲帶,更可喜的是還送來了氣燈,出行巡演也不愁沒燈照舞臺了。山下大隊的各項事業成了全縣乃至麗水市的學習典型。來取經的鄰縣區鄉鎮相約而來,一場場的學習現場會數不勝數,有來學習學校教學引領的、有來學習政治夜校、有來學習文藝宣傳匯演的、有來學習農業發展的、有來學習多種經營開發管理的;總之,老許同志對山下各項事業建設都費盡心血。之所以山下村村民重視對子孫后代精心培養,少不了許成養同志幾十年來對教育對學校文化教育基礎的沉淀,奠定了根基。</p><p class="ql-block"> 老許同志他總是時刻為村民著想,70年代,農村學齢兒童頗多,每家每戶都有五六個小孩;于是他就牽頭,曹球、塔后、馱坪都辦起了民辦公助小學,全大隊就有八位老師,四所小學。讀完小學的學生升入初中又是一個困難,老許又動起腦筋,取得區社支持辦起全區首所村級民辦初中班,不但緩解本大隊乃至附近幾個大隊學生小學升初中的困難。就拿建造新校舍來說吧,規劃好地段后,落實地基,老許同志比自家建造房子還重視著急,日日夜夜奔跑在有關的農戶家門口,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直至被感動,愿意拿自家的門前地來建校。他又同社員干部前往葛山崗頭村買木頭,背回一根根柱腳,建起了兩層樓,集六個教室和老師的辦公室于一體的新校舍。</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各村鄉鎮建田造屋成風,山下村就有好幾幢房屋面臨拆除。老許看到村民這么省吃儉用,辛苦建造的房屋要拆除急的吃不好睡不好,一趟趟往政府跑,左說右說終于才保住了房屋。其他大隊拆除了好多幢房屋,可山下一幢也沒拆除。村民們都說幸好有我們的許書記幫助才保住了房子。老許同志幾十年為山下人民默默無聞地工作著,所做的工作舉不勝舉。總之為他人想的多,為自想的少。</p><p class="ql-block"> 老許同志一生為人忠厚,光明磊落。他勤勤懇懇,艱苦樸素,他為人正派,品德高尚,他無愧是后人所敬仰、所懷念的前輩。他造福民眾的功績留在山下,留在了我們下一代人的心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林县|
凤山市|
饶阳县|
定州市|
三台县|
罗源县|
麟游县|
高碑店市|
缙云县|
新郑市|
宁远县|
开远市|
称多县|
阜新|
都安|
曲周县|
峡江县|
安远县|
平阴县|
万安县|
颍上县|
卫辉市|
靖州|
盐亭县|
兴宁市|
攀枝花市|
梅河口市|
无极县|
荃湾区|
马龙县|
茂名市|
宜春市|
隆化县|
拉孜县|
潜江市|
武义县|
巴彦淖尔市|
沛县|
绥化市|
特克斯县|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