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們已經提前預約好了邯鄲博物館的門票,早上不到9點就到了,在附近廣場看看,還是挺熱鬧的</p> <p class="ql-block">先拍合影,因為今天行程比較緊張</p> <p class="ql-block">走進邯鄲市博物館,在一樓大廳的正中央,懸掛著一個巨大的標志:兩條龍相對,中間夾著“甘丹”兩個字。“甘丹”即“邯鄲”早期的寫法。雙龍相對的形象,則源于趙王陵二號陵出土的透雕夔龍紋金牌飾。現在它安靜地擺放在三樓的展廳,透過玻璃罩,可以看到這件金光閃閃的寶物。</p> <p class="ql-block">按照《史記·趙世家》的說法,胡服騎射的目的有兩點。第一,為了教化趙國百姓和胡人,實現不同族群的互相理解與平等。原文是“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注意,著名的成語“胡服騎射”就是從這兒來的。第二,為了招募胡人騎兵加入趙國的隊伍。也就是“遂胡服,招騎射”“西遇樓煩王而致其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總之,趙武靈王利用胡服吸引、教化胡人,使其加入趙國的隊伍,從而實現北方邊境安全,以達到“北王諸胡,稱雄諸強”的目的。客觀上,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歷經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終于振興了趙國,使其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甚至,到了戰國末期,有能力與強秦正面硬剛的國家,只有趙國了。這不得不說是“胡服騎射”積累下的殷實家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解了以上真相,我們就可以更清晰看清透雕夔龍紋金牌飾了。雙龍相對,象征著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的碰撞與融合。邊框的卷云紋具有濃郁鄂爾多斯格調,更是直接昭示著草原文明。這枚罕見的牌飾,以貴重的黃金制成,說明它的主人很可能是趙國的頂級人物。正是由于這件文物和另外三匹青銅馬均出土于趙王陵二號陵,因此,不少學者認為,趙王陵二號陵的主人很可能是趙武靈王本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史記·趙世家》的記載,趙武靈王本人是第一個穿胡服的人。不僅穿了,他還把胡服穿到了朝堂之上,引發了滿朝貴族、臣子的側目。可以想見,當年趙武靈王很可能就是佩戴著這樣一枚金牌,向大家闡述了自己的改革藍圖,最終付諸實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服騎射,首先是一場浩大的服飾變革,進而引發軍事變革。這樣奇妙的構想,難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盛贊趙武靈王是“黃帝之后第一偉人”。透雕夔龍紋金牌飾作為這場變革的參與器物,無疑是邯鄲市博物館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在這枚牌飾中間夾上“甘丹”作為博物館的標志,精妙而恰到,雋永且深沉。</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大廳三匹駿馬豎立正中栩栩如生,墻上三副壁畫更加形象的展現,分別是:胡服騎射、銅雀三臺、磁山文化</p> <p class="ql-block">甘丹風華</p><p class="ql-block">據說邯鄲不叫邯鄲,而是叫做“甘丹”。甘是太陽初升,剛剛超過地平線的樣子;而丹則是太陽剛剛落山。“甘丹”顧名思義就是日出日落之地。其后因“甘丹”是邑名,從邑(阝)而演化成“邯丹阝”。<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丹”字演變為“單”的原因,可能是避諱趙王“丹”所致。所以后來就改名為邯鄲。(阝)就是城市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邯鄲的歷史文化沉淀,甘當風華位于博物館的三樓,講述了從30萬年前的舊世紀時代新橋遺址,一直到1945年邯鄲解放和邯鄲建市的歷史共設九個代表。邯鄲作為一座有3100年建設歷史的城市,博物館里要傳達的歷史信息十分豐富。</p> <p class="ql-block">慈山文化。用石破天驚來形容邯鄲的石器時代文化一點都不夸張。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慈山文化處于新世紀時代。出土的嵌入中,以赤壁孔琴陶和兩首琴陶之間最具特色。在這個歷史時期,慈山文化遺址還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考古發現,這里有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粟和黍,以及最早的有人工飼養的家禽。研究發現,這些雞骨中除一具為雌性外,其余全是雄性,這明顯是人工選擇的結果。</p><p class="ql-block">最早發現黍米的地方是邯鄲武安磁山文化遺址。1933年首次發現該遺址,1973年開始考古發掘,發現了房址、灰坑、糧窖等四百多處,出土了骨器、陶器、祭祀品等文物萬余件。遺址中的谷子儲量達到14萬斤,其中粟、黍的出土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實屬罕見,將武安谷子的種植歷史上溯至8000年前。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向世界宣告磁山是粟谷的發祥地,黍的起源地,開啟了中國粟文化的先河,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趙文化</p><p class="ql-block">趙文化是以邯鄲為中心,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交匯融合為特點的文化。開創邯鄲158年趙獨立。史的第一章照鏡后在此刻登場。公元386年,就是他將趙國的都城遷到邯鄲,而真正將趙國實力推向巔峰,則是開啟。騎士改革的趙云,邯鄲地區戰國時期的大型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這一時期的珍貴文,其中被譽為鎮寰之王。就是這三批失而復得的青銅。</p> <p class="ql-block">1997年10月18日,邯鄲戰國時期的趙國王陵二號陵發現被盜三匹青銅馬販賣到國外,經過幾個月的追蹤調查。1998年5月12日,終將他們告回了。這三只雞頭馬是典型的牛馬形態,用立體原則手法鑄造而成,馬耳豎立,馬眼圓睜。眼神凝重而神奇,尤其是簡潔明快的馬背線,準確的表達了肌肉的力量之美。馬尾軍塔節說明這是三匹教育戰車的精美。高超的寫實手法也代表了趙文化燦爛的藝術高超。</p><p class="ql-block">群馬像中的青銅馬形態各異,看上去健碩壯美,形象描摹得栩栩如生,也因此被稱作“中國最早的寫實藝術風格青銅馬”,比馬踏飛燕還要早400年。</p> <p class="ql-block">鎮館之寶之:青銅戰馬</p> <p class="ql-block">鎮館之寶之:紅瑪瑙帶鉤</p><p class="ql-block">國家一級文物,戰國時期珍品,由整塊紅瑪瑙雕刻而成,工藝精美</p> <p class="ql-block">石刻文化</p><p class="ql-block">如果趙文化給邯鄲帶來的是歷史的厚重,那石刻文化代表的則是邯鄲古代藝術的高度。從三國時曹操在此營建鄴城,再到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北齊再次割裂,邯鄲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創造了佛教造像藝術中的。北極陽神,北極的微笑將是北魏更加含蓄,也許越苦就越需要微笑了。在變幻無常的世界里,尋找一種確定性一直是人的人。隋唐之際,佛教造像藝術雖然沒有變成宏大,但內容上更加豐富,是邯鄲地區佛教造像的又一高峰</p> <p class="ql-block">石刻文化代表響堂山石窟</p><p class="ql-block">展廳還復制了一個石窟!!太壯觀了</p> <p class="ql-block">鎮館之寶之:笑面羅漢頭像</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最著名的邯鄲微笑</p><p class="ql-block">這尊紅砂石羅漢,體型雖小,卻有個響亮的名號,號稱“邯鄲微笑”,它面帶笑容,面頰帶兩個深深的酒窩,不論從哪個角度欣賞,它都在笑,形態傳神,造型逼真。</p><p class="ql-block">這尊小小的羅漢,可愛中煥發著純真的歡喜與祥和,雖然歷經磨難,身軀不全,但他那份來自于靈魂深處的喜樂,讓他就這樣甜甜的微笑了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鎮館之寶之:東漢銅熨斗</p> <p class="ql-block">磁州窯</p><p class="ql-block">磁州窯是中國北方一個巨大的民窯體系,其中心窯廠就位于邯鄲市慈縣,這里在北朝晚期初創青瓷。宋金、元時期達到鼎盛,磁州窯成功的將中國書法繪畫技法用于此,形成了劃花、剔花,珍珠地等裝飾技法,并創造了瓷磚窯精品白底黑花。明清時期磁縣被稱為北方瓷都,與景德鎮可稱為北有彭城南有景德。</p> <p class="ql-block">磁州窯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之先河,將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融入瓷器,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底黑繪裝飾藝術,深受當時民眾的喜愛。這件白地黑花“時苗留犢圖”瓷枕,便是元代磁州窯瓷枕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瓷枕呈長方體,側面繪有竹葉、團花紋飾,枕面正中繪有史上著名的清官廉政故事——“時苗留犢”。圖中描繪了時苗與老鄉依依惜別,鄉民手里拿著干糧、酒水為他們送行,以及母牛與小牛即將分離的場景。這也使得這件瓷枕具有十分珍貴的藝術和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一斗三井式斗拱陶樓</p> <p class="ql-block">北齊~按盾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北朝~螭首石刻</p> <p class="ql-block">鎮館之寶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爵酒樽</span></p><p class="ql-block">這座金銀涂乘輿大爵酒樽也一定要細細觀賞,它是當年蜀郡西宮專為皇家制作的御用品,雖然如今已看不出其華美,最初鑄造時,卻是以名貴的瑪瑙、綠松石等多種寶石鑲嵌而成,可謂價值連城。</p> <p class="ql-block">鎮館之寶之:鳳鳥型青銅燈</p><p class="ql-block">鳳鳥顧首回望,線條簡潔流暢,它的使用方式和排煙原理與河北博物院的長信宮燈有異曲同工之妙。燈點燃時,油煙順著燈罩進入頸管,再導入腹腔,腹腔內盛有清水,有冷卻和凈化煙塵的作用,古人早在2000年前就已經相當有環保意識了。</p> <p class="ql-block">岳飛與磁州</p><p class="ql-block">岳飛,字鵬舉(1103-1142年),河北西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磁州城破前,岳飛隨宗澤抗金活動范圍在以南北官道為軸,以賀蘭山所在的磁州為據點,北起真定,南至黃河邊的廣袤地域輾轉戰斗。磁州賀蘭山一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宋廷南遷后,金兵欲保燕京必然要在此憑險扼守,磁州自然成為岳家軍北伐的進軍目標,那首激動人心的《滿江紅·怒發沖冠》便由此產生。詞中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之句,不僅表明了岳飛的戰略部署,而且也表明他對磁縣賀蘭山的地理位置非常熟悉并極為重視,以此山入詞既在情理之中,又是順理成章。</p><p class="ql-block">清 《磁州志》</p><p class="ql-block">磁縣賀蘭山為太行山余脈,在縣城西北三十里處(宋真宗賜號“玄宗大師”的賀蘭真人曾隱居于此,故名此山“賀蘭山"。)賀蘭山每年冬天積雪“碎玉平鋪,積雪凝素數十里,云天一色"。整個山野銀裝素惠,似一幅幽靜悅目的山水畫,故“賀蘭積雪”為古磁州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化已經成為邯鄲的名片,邯鄲博物館里還有成語典故,古代錢幣、太極文化、夢文化、女媧文化等十大文化脈系的展示。文化是社會的產物,但原始的動力還是來自個體的追求。歷史遺存的文化信息越豐富,先人的面容也就越發鮮活起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会市|
融水|
尚义县|
大石桥市|
锦州市|
潢川县|
绥棱县|
望江县|
乐昌市|
永丰县|
东海县|
古田县|
邵阳县|
龙井市|
互助|
黎城县|
吉木萨尔县|
正定县|
娱乐|
仁寿县|
方正县|
东城区|
石阡县|
上虞市|
弋阳县|
钟山县|
阳新县|
芜湖县|
清苑县|
金平|
西充县|
抚松县|
托里县|
大渡口区|
马山县|
蒙城县|
清徐县|
定西市|
濮阳县|
德惠市|
宜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