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晰地記得那天是3月30日,星期六。早晨,走在浉河河岸,柳枝翠得逼你的眼,花兒笑著討你的喜,晶亮的河水照著你的影兒,我不敢貪看這浉河兩岸的風景,匆忙趕到浉河區政府二號樓,參加“我與信陽毛尖”征文活動的復審。首先見到的是作協副主席姚峻先生,那天和他是第二次見面,第一次見面是前一天在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喬葉與信陽讀者的見面會上。之前通過多次電話,感受到他對浉河區作協和《信陽文學》的編審工作,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p><p class="ql-block">接著見到了作協主席張國棟先生,雖然從沒接觸,但從作協換屆選舉時他的發言中,覺得他是一個有膽識和睿智的人。</p><p class="ql-block">簡單的寒暄之后,張國棟主席講了征文復審的要求,隨即給幾位評委頒發了聘書。看著紅彤彤的聘書,深感一種責任在肩頭。這次征文雖然是基層文聯和作協組織的活動,我從內心把它看作是高規格的征文,真正履行一個評委的職責。</p><p class="ql-block">評審開始了,姚峻副主席給我們每個人的手機沒收了,然后給我們發了一本51篇應征文章的復評文稿,聽副秘書長劉裕坤說,此次有獎征文大賽征稿啟事從2月23日在《信陽文學》第一期雜志及多個媒體發布后,得到了廣大作家及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和支持,3月24日征文截稿,共收到156篇來稿。經過大賽組委會初次篩選,83篇進入了初審。復評文稿顯然是在初審后留下的稿子。姚峻副主席說,劉裕坤副秘書長雖然年輕,但對工作很負責,對每一個應征的作者在郵箱里逐一回復,如您的文章進入初審啊,進入復審啊;或很遺憾您的文章沒有進入……。</p><p class="ql-block">復審就要進行了,姚峻副主席組織評委們學習評分標準,要求從內容和主題、語言和表達、結構與格式、創新和原創性四個方面進行評分。打開復審文稿,我只看到每篇文章的編號,作者的信息全部隱去。</p><p class="ql-block">進入緊張的復審環節,擔心因不同的評委審美觀點偏差很大,導致打分偏差過大,我提議以71號《我與信陽毛尖》為藍本,每個評委分頭打分,然后對評分進行磋商。我打了80分,其余的評委有打70幾分的,有打80幾分的,我說出了我的觀點,此文作者是信陽鄉人,他以自己在茶鄉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寫出了信陽毛尖的生長環境、悠久的歷史、毛尖茶的功效,以及信陽毛尖的采摘及制作工程。由于面面俱到,粗線條敘述,缺乏感人的細節,沒有創新性。其他的幾位評委也紛紛提出看法,其中一個評委認為這篇文章很差,至多評60多分。評委們都不同意他的觀點,原因是這位作者將“我”和“信陽毛尖”融為一體,同時他寫出了浉河茶文化。隨著評審活動的進行,后來閱讀的幾篇文章要么只寫信陽毛尖;要么只寫“我”與“信陽毛尖”的故事,沒有寫出茶文化。幾位評委重新審視71號文章,認為還是不錯的文章,評分漸漸達到共識。</p><p class="ql-block">評審進入一半進程,發現將“我”與“信陽毛尖”巧妙融合較有難度,難怪有的作者干脆直接介紹信陽毛尖的文化,平實一點的,寫成了解說詞;抒情一點的,寫成了宣傳片。缺乏文學的養分。可46號《醉在茶鄉間》,作者寫在車云山的見聞,寫出了車云茶給鄉親帶來了致富路,寫出了茶葉的采摘、制作工藝,還寫了茶鄉人對革命和社會的貢獻。較之前面的文章,能夠將“我”與“信陽毛尖”巧妙融合,生活氣息濃郁。</p><p class="ql-block">當我看到29號《清茶時節故鄉謠》時,眼前隨之一亮,因為里面有傳神的細節,一處寫帶學生上山采茶時,孩子們為表達對老師的摯愛,將在茶廠采摘的青雕偷偷帶回來,在親戚家炒好后獻給老師;一處是從異鄉歸來到南灣島上品茶,茶館的兩只小狗熱烈迎接,老板劉三虎呵斥小狗:“大虎、二虎,別叫!客人。”大虎、二虎、三虎,好有意思。這些細節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便認為這是一篇有情趣的文章,當時給打了高分,還和幾位評委談出感受。51號《冒了尖兒的毛尖》,寫了幾代人與茶葉的緣分,當時我認為前兩個片斷為第三個片斷蓄勢,這也是一篇極好的文章,隨即打了高分。52號《人在草木間》、61號《信陽毛尖,每枚芽毫都散放文化的清馨》,語言、主題都算是較好的文章。就這樣一邊審讀,還一邊和同仁們談談評審文章的感受,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當再次走到浉河岸邊時,夕陽已經西下,一只只白鷺在河面上飛翔。</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姚峻副主席給我打電話,說終審很重要,該如何進行?我靈機一動,借鑒一下省級文學期刊怎么操作。隨后我撥通了《奔流》副主編游磊老師的電話,他說了終審的三個原則:一是終審評委務必不參加征文賽事,規避嫌疑;二是擔任終審的評委必須是德高望重的人,且下發聘書;三是在初審、復審中表現出優秀的潛質可以擔任終審評委。我將這些及時向姚主席做了匯報。</p><p class="ql-block">最讓我意料不到的是姚峻主席通知我參加終審,何德何能擔任終審評委?抱著學習的態度,于4月7日下午14:00再次來到評審現場,張國棟主席再次重申評分要求,并頒發了終審評委聘書。一次活動,張主席兩次給我頒發聘書,榮幸之至。心想只有盡職履責,才無愧于領導的信任。</p><p class="ql-block">在沒收手機后,姚峻副主席給我們評委發終審文稿,只有32篇,要求我們從中選出一等獎1篇,二等獎2篇,三等獎3篇,優秀獎10篇。</p><p class="ql-block">在終審時,我結識了德高望重的前輩余道金先生,之前在編輯2024年第一期《信陽文學》時讀過他的《圓夢信陽海》,文章寫得氣勢開闊,雄渾雋永。那天和他是第一次見面。他和我一樣,在這次征文活動中兩次擔任評委。</p><p class="ql-block">跟余老師學習,從32篇文章中抽出6篇作一、二、三等獎文章,然后三個評委對接,找出三個人認知最相同的文章作為第一名、第二名。61號、22號兩篇文章各有兩個人相同,經過商討,61號文章作為這次大賽征文的第一名,22號是第二名。隨后我將在復審中打分較高的兩篇文章,也就是29號、51號文章,放在桌面上研討,余老師讓我再看看兩篇文章,待我再次品讀后,發現了29號文章,很多細節游離了主題,如寫帶學生采茶時,夫妻倆的打趣;還有景物描寫中犯了常識性的錯誤,如豫南采茶時節,對打杏子、蟬兒鳴唱等的描寫。余老師跟我說他的看法,他說這篇文章沒有緊扣主題來選材。看法達成一致,我推翻了復審打的高分。51號文章,復審時幾個評委一致認為寫得很有意思,可復審結束那晚,剛走出區政府大院,便覺得這篇文章沒有寫出信陽毛尖獨特的的文化。我將這種想法也拿到桌面上商討,余老師說,你試著將信陽毛尖換成西湖龍井或者碧螺春試試,看行不行。我說行啊。余老師說,這是萬精油稿子,投稿任何一個產茶區組織的茶文化征文活動都可以。看來,寫稿子的人還埋的有玄機啊。唉,還是我見識少啊。</p><p class="ql-block">余道金老師、陳浩副主席和我,三個人一直認為這次征文,沒有看到最理想的文章,決定將一等獎空著,這種想法得到姚主席的支持。</p><p class="ql-block">評審活動繼續,我覺得復審中對稿子的評審認真程度遠遠不夠。終審一定屏息再讀,用心審閱,打出合理的分數,不能讓優秀的作品珍珠蒙塵。我一邊讀,一邊做著簡單的批注,慢慢地,作品評分都打出來了。稍作小憩,朝窗外望去,整個區政府大院靜悄悄的,外面漆黑一片。看看坐在對面的余道金老師,年屆古稀的他依然精神抖擻,眼眸精光閃爍,讓人心生佩服。</p><p class="ql-block">姚峻副主席一直陪伴著我們,當我們將評分交給他時,他很快算出了平均分。評審結束,重新拿到手機,才知已到深夜11點。</p><p class="ql-block">4月9日,姚主席讓我對獲獎的文章進行編輯校對,我問了問他的征文是多少號,排名怎樣。到這時,他才告訴我他的文章是46號,排列第8。好家伙,真沉得住氣啊,每次評審活動都是他組織,從沒向評委們透露一絲一縷有關他征文的信息。</p><p class="ql-block">到這時,他才揭開每一篇征文的作者以及相關信息。沒想到在這次征文活動中,獲獎作者15人中,外地作者占大多數。</p><p class="ql-block">和第一名作者通電話,他很佩服我們這種求實精神;給第三名作者報喜,她說信陽文學正在樹立威信。</p><p class="ql-block">兩次的評審讓我心潮澎湃,對于文學愛好者,當評委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品讀了這么多優秀篇章,今后的寫作之路或許會行之更遠;其次,評審要尊重每一個參賽作者,創設一種風清氣正的文學氛圍,激發作家們的創作熱情。力量微薄,但我,更準確地說,我們整個評審團都在努力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8日 信陽浉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簡介:趙思芳,女,教師,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奎屯市|
云霄县|
永仁县|
轮台县|
宁晋县|
喀喇沁旗|
同江市|
大理市|
固始县|
泸西县|
永宁县|
八宿县|
平乐县|
郯城县|
永嘉县|
曲阳县|
松潘县|
嘉义县|
元谋县|
大安市|
富平县|
福鼎市|
江城|
英山县|
朔州市|
来宾市|
长兴县|
沾益县|
东至县|
白玉县|
洛浦县|
东海县|
南充市|
搜索|
九江县|
昂仁县|
清河县|
临江市|
武城县|
长葛市|
彭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