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樂清錢氏有兩大支, 一是原居住在縣東虹橋的寨橋一支, 其宗譜稱《華陽錢氏宗譜》, 縣志稱錢氏 “ 寨下宗 ” , 譜牒記載始遷祖為錢镠五世孫錢曙,字正尚,端州司理,惟演公第七子; 二是原居住在縣西白石錢氏,其宗譜稱《白石錢氏宗譜》, 縣志稱錢氏“白石宗 ” ,譜牒記載始遷祖為錢镠五世孫錢( 車呈 ) 字循道,惟潽公之子,隨叔父惟演公來溫。華陽(寨下)宗譜的第六世至第十世與白石宗譜的第八世至第十二世的人物上有重疊的部分,但記載始遷祖及兩宗之間的遷徙關系方面,有很大的出入。這可以說樂清氏族志中的一個大問題,兩族對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北大教授白石宗親錢志熙曾著文梳理這個問題,而對一些無法解決的,則采取存疑的態度,有待考證。 2018 年 5 月在白石龍山湖北岸發現先祖錢宜之墓后,筆者受族人之托梳理宜之公與我們的關系時開始接觸族譜史。經查證宜之公字子直,是錢氏華陽(寨下)宗譜錢镠十世孫(白石譜錢镠十二世孫),兩譜記載相差兩世。 </p><p class="ql-block">吳越國三世五王為錢氏始祖武肅王錢镠,二世文穆王錢元瓘,三世忠獻王錢弘佐、忠遜王錢弘倧、忠懿王錢俶。忠懿王錢俶納土歸宋后, 雖然吳越國王不再存在,但由于錢俶的正確選擇,江浙一帶免遭戰火,人民安居樂業,錢氏一家除了被遷徙到內地外,宋廷對錢氏也禮遇有加。《宋史》 《吳越備史》《吳越書》, 以及河南南陽族譜、錢俶墓志、臨安錢王祠等文獻都記載了惟演公的生平事跡。 一至五世相關人物列表如下:</p> <p class="ql-block">錢文選(1874-1957 , 字士青,號誦芬堂主人,曾任原民國駐美舊金山領事)編輯的《錢 氏家乘》第一集卷十二《世系》記載:惟演公有11子,即晦、暖、曦、暉、昉、暄、曙 、疃、曄、映、曜,曙為第 7 子;錢萬勝編輯的《錢氏名人志》也有同樣記錄;南陽族譜記載 錢惟演有子11人, 即曖、晦、暄、曦、暉、昉、曙 、曈、曄、映、曜,與《錢氏家乘》相同,僅排序有別。 </p><p class="ql-block">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經歷了歷朝歷代的戰亂和社會動蕩,特別是元朝最為惡劣,歷史上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 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傳統中國文化一向注重自己家族的出處,各地族譜及后人對自己的始遷祖都是十分明確的,因此華陽始遷祖錢曙,字正尚,端州司理;白石始遷祖錢( 車呈 ),字循道,這兩位錢 王五世孫就是幾百年來代代相傳的樂清錢氏始遷祖,應該予以確認! 據多年研究族譜的幾位宗親介紹,現在的樂清錢氏族譜前部分是明景泰三年( 1452 )重修時東拼西湊而成的,遷徙到樂清后的前幾世可能有誤。筆者根據發現的碑文、墓志(壙)銘、明清《樂清縣志》、 譜牒相互佐證, 以樂清三賢之一錢堯卿作為中心人物,嘗試對樂清錢氏 始遷祖、世系作一個初步的分析。</p> <p class="ql-block">一、明清《樂清縣志》記載錢堯卿是吳越武肅王錢镠七世孫</p> <p class="ql-block">二、墓偈、墓志(壙)名確定端州司理尚是樂清始遷祖</p> <p class="ql-block">三、譜牒記載,各有表述。</p> <p class="ql-block">匯總如下表:</p> <p class="ql-block">四、 世系及人物分析</p><p class="ql-block">華陽譜 5 世孫曙公字正尚,端州司理,應該就是上述各碑文均提到始遷祖尚公。 “ 正尚 ” 按習慣可以稱為“尚 ” ,“廷潔 ” 稱為“潔 ” ,四文中的“尚 ” 應該就是“正尚 ” 的簡稱。</p><p class="ql-block">廷潔公后 5 世兩地譜牒又都相同,可以理解為白石與華陽(寨下)是同一家族,廷潔前的只是譜牒記載有問題,廷潔輩至宜之輩間 5 世兩譜牒相互重疊是因原譜遺失,后世修譜時相互抄襲所致。 康熙庚申年(康熙 19 年,1680 年)華陽 (寨下)宗在修譜時僅把世系圖與白石譜統一(后四十個字一致),說明兩地當時認為是同宗同族,但給后人留下了疑問。</p><p class="ql-block">由于忠懿王錢俶納土歸宋,那時錢氏家族是名門望族,堂兄弟同住樂清,相互來往肯定 免不了的,相傳忠卿辦學,堯卿因博學多才受邀講學(劉黻《孝廉先生傳》: “支兄舜舉徙肇 白石,建學山下,禮延先生主之,端坐誨飭,凡三十馀年矣!” , 因屬譜牒文章沒作分析)。 雍正《浙江通志》卷五十古跡十二 _P16 記載: “ 錢堯卿宅 隆慶《樂清縣志》:蒲圻(歧)龍穴山,宋錢堯卿居此。” 說明堯卿原居蒲歧,由于交通不便,蒲歧到白石有 30 多公里, 當日來回肯定不行,就舉家住到白石。因兄弟或堂兄弟辦學,才移居白石講學,居三世到宜之 去世后因某種原因遷出白石,長子振遷瑞安梅頭(今龍灣海城),次子梅字崇圣返遷蒲歧寨 下。 這樣樂清錢氏的世系應該是:</p> <p class="ql-block">白石譜始遷祖五世為(車呈),是惟演公之兄惟潽(見《白石錢氏宗支記》,后因歷史上惟演公兄弟中無惟潽而將譜牒改為惟溍)之子,這兩個人物均無法查到史料。據南陽錢鏐研究會稱,惟溍次子埕,在南陽譜牒里找不到后人,會不會就是白石譜的(車呈)?如果是,那是什么時候怎么來的?有待考證。但南陽埕的父親惟溍是969年生,白石(車呈)譜稱 964 年生,兒子比父親還大,又覺不妥。白石譜牒記載景德二年(1005 年)惟演刺史溫州時隨叔父惟演來樂清居住,但歷史上記載惟演是公元 977 年(錢俶納土歸宋 978年)刺史溫州的,與歷史不符。南陽錢鏐研究會長錢明緒曾撰文:“據《宋史》、《吳越備史》、《吳越書》等史籍記載: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8月6日宋太宗調動1044艘船,在軍隊護送下將吳越國的錢王族人和官吏(總人數待考),全部遷移到汴京,拜官者2500人,不宜做官者賜田耕種。并“嚴禁錢氏南下兩浙任職或定居”。直到神宗熙寧四年(1071),錢惟演第三子錢暄(錢氏家承與錢氏名人錄記為第六子)知臺州,這項長達百年的禁令才有所松動”。因此,惟演公七子曙失蹤于史料中,白石(車呈)及其父親惟潽公史料里也沒有記載,與到樂清改名隱居的譜牒記載是相符的。但白石譜牒里的“蕘”“ 歸善”兩世又是怎么回事呢?“白石錢氏與華陽錢氏,不管其始遷祖是否同一個人,不管是同時遷往兩地,還是先遷一地,分支再遷另一地,他們既然是樂清境內僅有的兩宗,其最初幾世肯定存在頻繁的來往,甚至不能排除有交叉居住的現象?!保▍⒁婂X志熙著《關于華陽錢氏及其與白石錢氏的關系問題》)。</p> <p class="ql-block"> 錢文子(1148—1220)《衍慶譜序》:(車呈)公為武肅王5世孫,白石始遷祖,“居五世,熙載府君以孝廉著”的堯卿公是 9 世孫;錢宜之(1181-1238)譜序:華陽始遷祖端州司理尚公為武肅王5世孫,自幼失怙舉孝廉的堯卿公為7世孫;劉黻《孝廉先生傳》記載錢堯卿“錢忠懿王五世孫”原居“樂清之瑞應鄉龍穴里華陽”,后來是因為“支兄舜舉徙肇白石,建學山下,禮延先生主之,端坐誨飭,凡三十馀年矣!”,因所見均是譜牒文章,沒有史料佐證,未作分析。 </p> <p class="ql-block">相關人物編年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阳县|
罗甸县|
筠连县|
连云港市|
鄢陵县|
丰顺县|
辛集市|
舞阳县|
电白县|
尖扎县|
依安县|
平阴县|
镇远县|
华亭县|
余江县|
赤壁市|
革吉县|
合水县|
山阳县|
华宁县|
汉中市|
洛川县|
三亚市|
金沙县|
名山县|
茂名市|
新昌县|
徐汇区|
富锦市|
阿拉善右旗|
自治县|
济源市|
沂南县|
固始县|
高密市|
延吉市|
望都县|
武山县|
德保县|
唐河县|
沙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