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言之有物】讀@悅耳之知青文的評論與感想——帶淚的微笑

白緯

<p class="ql-block">    @悅耳的專欄—美篇</p><p class="ql-block"> http://www.xsjgww.com/c/61031239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美友@悅耳在美篇發出的知青文,讀后有一些評論與感想。現集中起來發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想:</p><p class="ql-block">   悅耳是文革前上山下鄉的知青前輩。當年稱呼那些缺少工作崗位的青年為“社會青年”,曾聽說動員他們去新疆建設兵團。小規模的插隊落戶也有,但多為出身不好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悅耳的知青文是少見的歷史資料。</p><p class="ql-block">   但看下來,一直沒有弄清楚文革前老知青與文革中知青的差別,這是一大憾事。</p><p class="ql-block">   悅耳的知青文中,感覺“巴山背二哥”、“荒野驚魂”、“媽,兒正在路上”、“嘉陵魂”、“斷腸人在天涯”、“房東家的女主人”、“無題”、“車站偶遇”、“洗澡趣事”這九篇最能體現“帶淚的微笑”這一特點。</p><p class="ql-block"> 但令人奇怪的是,除了“媽,兒正在路上”、“車站偶遇”、“洗澡趣事”這三篇外,其他六篇的閱讀數只在一千左右。</p><p class="ql-block">   或許將這幾篇對比一下,其中的原因就可以發現了。</p><p class="ql-block">   個人的感覺是,“眼淚”與“微笑”的比例可能失調了,因此這些文章的瀏覽者忽略了其中所蘊含的深深悲痛,甚至是絕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山背二哥____白果林場那些事(一)(閱讀1095)</p><p class="ql-block">   山里人出門就爬坡,幾乎所有的農活都離不開肩挑背扛,可以說,他們的生活,就是用脊背“背”出來的。</p><p class="ql-block">   背東西的主要工具是竹制的背篼,背篼又分篾背,夾背,花籃子背篼等,分別用來背不同的物品。比如夾背是專門背米面細糧的,花籃子背篼專門背牲畜的大糞等。背柴背貨用的則是“背夾子”,與之配套的還有“背系”,“背墊子”,“打杵子”,“拐扒子”。</p><p class="ql-block">   我們下鄉后不久,就參加了附近生產隊收割稻谷的勞動。等稻谷曬干顆粒歸倉后,就開始給國家送公糧了。</p><p class="ql-block">   社員們都裝150斤左右,給我們體弱的女同學每人只裝60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到糧站交了公糧, 返回林場已是傍晚。往返到底走了多少路程,沒人說得清楚。反正送一次公糧, 需要一天時間。</p> <p class="ql-block">   (評論)當年山區農民的運輸方式有扛、挑、背與獨輪車。 背的方式好象適應性最廣。但從身體構造看,前三種對腰的影響最大。文革中我曾學武年把。師傅教導說,全身屬腰部最弱,只有一根脊柱,全靠肌肉支持。因此切記不耍彎腰使勁,而應直著腰,靠全身力量。 </p><p class="ql-block">   從背二哥照片看,很難直起腰來背重物吧?</p><p class="ql-block"> 難怪諸葛亮治蜀時會推行木馬流牛,據現在考證,就是板車與獨輪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推獨輪車就不需彎腰。可惜還是需要有路。</p> <p class="ql-block">     偷牛記____白果林場那些事(二)</p><p class="ql-block">   白果這地方,從來沒人吃牛肉,牛死了,就挑個風水好的地方,挖個大坑,小心翼翼地將牛埋葬,祈禱它下輩子投個好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白果林場是怎么回事?知青有工資嗎? 有回族知青,煮牛肉當然不用愁。 </p><p class="ql-block"> 從當地埋葬死牛的習俗看,除了可能有其它說法外,還有一點作者似乎沒有講出來,就是當地在“三年困難時期”應該沒有挨餓,那時候別說死牛肉,連牛骨也會砸碎了煮著吃下去的! 有關這方面的故事可以看《夾皮溝紀事》等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悅耳)這里曾經是國營林場,后來解散了。最后又成了安置知青的地方,沒有工資,自給自足。很快又解散插隊了。廣元回族較多,林場也有幾位。</p><p class="ql-block">   你提出的問題很好,我們咋從來沒想到過呢?也沒有機會去了解了。白果梯田多,盛產水稻,是廣元的糧倉,可能困難時期比其他地方要好過些。但六,七十年代,我們去時,他們生活仍艱苦,很節省。估計敬重牛的傳統習俗,戰勝了特殊時期的饑餓,寧愿到山上挖野菜,采野果,也不吃死牛,把牛視作朋友和家庭成員。</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了解一下,這引起我的好奇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荒野驚魂____白果林場那些事(四)(1478)</p><p class="ql-block">   返回時就我獨自一人,萬一碰上個豹子,我的媽耶,不敢往下想。求領導派別人去吧,就說自己膽子小,認個慫算了。</p><p class="ql-block">   不得行啊,工作上挑肥揀瘦不服從調配,林場知青中還沒先例,我要是壞了規矩,以后在場里還怎么混?再說,豹子也是稀有動物,豁牙巴咬虱子____哪能那么容易碰上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當年這個林場的領導架構象正規農場嗎?干部拿工資嗎?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這個領導居然派一個女生在山嶺中單人出行,他就不怕萬一出事自己背鍋?</p> <p class="ql-block">     蘭花碗里的秘密____白果林場那些事(五)</p><p class="ql-block">   林場所在地周家坪,大都姓周。</p><p class="ql-block">   生產隊分口糧是按人頭分的,即使嬰兒也和成人分一樣多,所以都愿意多生幾個娃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林場規模不大,與鄉民混居? 原來當地生產隊分配制度中的人七勞三或人六勞四,其中按人頭分配時,孩子不打折。 這應該與當地人少地多有關吧?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淮北農村分配時,孩子按年齡分檔折算,因此隊里小孩多的家庭經濟,常處于低檔。反倒是地富子弟家庭的經濟較寬裕,因為他們多屬“強勞力”(不強就是作死),單身漢多,晚婚,子女少,負擔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狗肉的誘惑____白果林場那些事(六)</p><p class="ql-block">   當時白果公社進駐了一個上百人的工作隊,分別在各生產隊開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白果林場三個隊也迎來了三個干部。來青光隊的干部叫“老曾”。</p><p class="ql-block">   聽說那天晚上,老曾和男知青們一起,飽飽地吃了頓狗肉,還喝上了小酒。</p><p class="ql-block">   這個社員就到工作隊把老曾告發了!</p><p class="ql-block">   很快,老曾灰溜溜地被調走了,再也沒有見過他。后來聽說他受到了嚴厲處分,是一百個工作隊干部中,唯一受處分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務農時上海知青倒不打狗,但吃過老鄉打的狗,不好吃。應該是農民手藝太差。 </p><p class="ql-block">   當地習俗,狗主人找上門,還狗皮就行了。至于狗咬人,即使是乞丐,狗主也得給治傷。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一直厭惡狗,源于在幼兒園時曾遇到瘋狗闖進幼兒園的經歷。 我常去一里外知看點看望一起插隊的妹妹,中間小劉莊一條惡狗常追出來亂叫,老鄉故意看熱鬧,不止住狗。 有一次,我特意帶著空書包,惡狗又追來,我回身左手一揚書包,狗就去撲書包,我右腳尖勾起踢過去,正中狗下顎,那是動物最軟弱的地方。這下惡狗滾倒在地哀嚎。 自此,那條惡狗再也不敢追我。老鄉中也傳出,白緯會整治狗的傳聞。 這一腳也確實是拳術中的“勾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問君睡過幾多“床”____白果林場那些事(七)</p><p class="ql-block">   當年,白果林場王場長和首批的8個男知青,早就為我們第二批知青的到來,做好了各種準備。</p><p class="ql-block">   這里是原國營白果林場的舊址,有兩棟不錯的房屋和小院。在整個周家坪的農舍中,顯得很醒目。</p><p class="ql-block">   女知青4人一屋,2人一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第一批赴淮北務農的上海知青,每人的安家費360元。我們知青點三個人。 下鄉第二年,隊里蓋了三間士坯房。光買蓋房材料、家俱與農具,安家費應該差不太多。隊里搭上的是勞力。 除北京等大城市外,其它城市知青的安家費少些。 </p><p class="ql-block"> 但作者當年務農也應該有安家費,作為幾十位知青的集體知青點,安家費應該相對寬裕些,勞力是知青自己出的,為何知青屋如此簡陋?</p><p class="ql-block">   幸好自己當年是散戶插隊的,有很多私密空間。 我當年帶下鄉的幾十本書,另類的有不少,可參見我的《伴隨白緯插隊落戶的科普雜志與老雜志》、《伴隨白緯插隊落戶的另類書單》。 要是在集體戶中,根本就不敢拿出來看,還不夠旁人“踩”的! 還有,七四年開始自學高中數學,在集體戶中也太不現實了。 </p><p class="ql-block">   美篇中有一位上海女知青,帶下鄉上百本書,有三國、封神與外國名著等,她們大隊知青都能借閱。但細讀她的美文,可知有個大前提:她與糧站站長有交情,能夠將知青點的粗糧全到糧站換成糧票,然后全買細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悅耳)我那時真的很傻,因為是林場,有領導和知青頭兒們操心,我完全不記得安置費多少。我們住的房屋是原國營林場留下的,在當時也算不錯的。另外一個隊就住在一座廟里,還有一個隊住在農家院里,非常擁擠。我們隊后來也夯土自己蓋樓房了。那房子跑風漏氣也不怎么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媽,兒正在路上____白果林場那些事 (八)(閱讀4292)</p><p class="ql-block">   這次回家只有我和閨蜜兩人。</p><p class="ql-block">   走了40多里山路,到了衛子區,公路上連個汽車的毛影兒都沒有。唉,就死了搭車的心吧,繼續用我們雙腿這個“11”號自行車最可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早已不是那個吃飯數米粒的嬌氣包了。</p><p class="ql-block">   也不是那個被嘲笑只能背動筷子簍的學生了。</p><p class="ql-block">   現在是賣苦力的呀!</p><p class="ql-block"> 我背化肥走了20里上坡路,尾巴骨上方的肉全磨破了,一過稱,130多斤。事先要知道重量的話,打死也背不動。就是怕落后,才創了個奇跡。</p><p class="ql-block">   媽,我和男知青一道,連續十多天挑水抗旱澆小麥,因不會換肩,把右肩壓了個坑。看,肩膀一邊高,一邊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現在看來還是到山區插隊的知青更辛苦,因為到處沒有公路沒有車。 </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淮北務農,只是第一年返城與返鄉時,從公社到縣城不通長途汽車,步行幾十里地。 </p><p class="ql-block">   現在想來,在淮北這個半旱的平原地區務農有幾個好處:稻田很少,還是麥茬稻,因此不用擔心春天下水腿腳受寒;當地沒有挑重擔的習慣,因此肩、腰、背受損少,晚年少受罪;當地沒有手撒豬圈肥的習慣,糞肥都是發酵曬干搗碎,才撒下地,因此農活較干凈。等等。 </p><p class="ql-block">   游泰山時,看挑伕上山,腿部肌肉發達,但靜脈曲張。 還有就是常年上下坡,膝蓋受損。 不知在山區插隊的知青,當年注意自我保護了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悅耳)你們當年插隊淮北,看來條件比我們好得多,一直都是平原比山區條件好,可以實現機械化。我們出門就爬坡啊,不是挑就是背啊,農民祖祖輩輩都這樣,要生存就得這樣,誰會去想對身體有啥壞處?就是想到也無法改變呀!還怕背得少顯得落后。有的落下病,有的早早走了,我們健在的,感謝命運垂青,都成了皮糙肉厚不怕困難的人。</p> <p class="ql-block">     羊兒有淚不輕彈____白果林場那些事(九)</p><p class="ql-block">   忽然,田女子把人往兩邊一抷,在最佳位置蹲下來,牙咬著嘴唇,把袖子一擼,歪著頭,伸出右手,管他三七二十一,果斷抓住寶寶的半個頭,使了個蠻勁兒,“哧溜”一聲,把我兒猛地拽出來了!血呀水呀濺了她一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當年林場周邊沒有養山羊的嗎?山區應該有養山羊的。 雖說放養的話,因為山羊喜歡連草根一起抜起來,毀壞草皮,但當時內地很少有養綿羊的。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進地質隊后,看到周圍山區有山羊,還不太貴,于是第一年春節探親時,干脆買下一只山羊,請人殺好,代價是內臟與羊皮。帶回上海很受歡迎。</p> <p class="ql-block">     嘉陵魂____白果林場那些事 (十)(閱讀)(閱讀983)</p><p class="ql-block">   汛期在江上行駛的客貨船,無疑風險增大,但風險和收益總是成正比的。因水大浪急,從廣元坐船到下游的紅巖鎮,只需大半天時間。</p><p class="ql-block">   有次,我們回家探親的十幾個知青,就大膽選擇了在此時由水路返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們整個大腦是空白的,完全不清楚倆駕長是如何憑著驚人的定力,用嫻熟的技術和洪荒之力,力挽狂瀾,與險灘進行了一場生死較量!如何在這漫長的幾分鐘內,依靠一對橈和半截舵,把我們從鬼門關拽回來的!</p> <p class="ql-block">   (評論)文筆大氣,描繪入骨。 第三張圖最妙,船工又掌舵撐篙,順風順水時,還就躺著把錢掙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記得在當年淮北公路上,一些拉板車的人,在車上裝有小風帆。還有他們空車走路時,在車尾裝些配重,自己坐在車頭,單腳蹬地,車速甚至趕上自行車了,還省勁。這就與那位單人躺著行船的船工,有異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情感中秋·那年中秋月最明——白果林場那些事(十二)</p><p class="ql-block">   記得剛到林場第三天,送我們的干部,返回時要為我們捎平安信。女知青們寫信時幾乎都在哭。</p><p class="ql-block">? ?  很快,我們就顧不上想家了。首先,我們要到30里外的嘉陵江畔,把國家暫時供應的大米背上山來,解決吃飯問題;社員送的南瓜也快吃完,下一步就要吃野菜了,我們當務之急就是開荒挖地,撒上應季的籮卜籽,解決吃菜問題;還要爬上那些近10米高的柏樹,砍下樹枝晾干背回,解決燃料問題。這期間,我們還幫生產隊收割水稻,還排練節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文革前的知青下鄉,雖說是不倫不類的農場,沒有工資的農場,但在組織方面,確實比插隊落戶要強些。 </p><p class="ql-block">   我妹妹小學里有一學生,父親是逃港刮民黨軍官,他小學五年級就被送下鄉。文革中卻被招工回城。 應該是知青數量較少,解決就業難度小。到上千萬知青下鄉,難度太大,只好犧牲部分人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悅耳)我們初到林場,因是集體生活,互相幫助,風氣很正,有利于我們度過生活關,體力勞動關。第一年縣知青辦還派慰問團給林場送豬肉,豆瓣醬,給貧困知青送蚊帳床單。還有廣中的老中青教師,剛畢業的大學生帶薪到林場鍛煉。林場知青們也成了一生的戰友。這一切我記憶猶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牛草青青——白果林場那些事(十三)</p><p class="ql-block">  那年下鄉剛兩月,就遇上連陰雨,嘉陵江漲大水渡船停渡,我們林場知青無法購買口糧,眼看要斷頓,周家坪社員就借給我們稻谷,教我們套上牛碾米。</p><p class="ql-block">  我學著社員的樣子,拿起篩子想把白米分離出來。誰知剛一旋轉,就嘩地一聲,白生生的大米漏了一地。原來我錯拿了個大眼兒篩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稻作區才會有碾米后的專用篩子。 淮北農村不是傳統稻作區,因此沒有專用篩子。原先隊里分的幾十斤稻谷,都是在搗臼舂出來,用簸箕分離米和礱糠。自從找到附近有磨面機的隊,就再也不手工舂米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知青點的另二位,真的很懶,而且欺負我這個外校調來的。因此大家分伙后,關系反倒又緩和多了。</p> <p class="ql-block">     知青小弟---白果林場那些事(十四)</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得想起另一個14歲的小弟明德。他是最早一批從昭化來林場的知青。</p><p class="ql-block">   明德成天裹著件半長的舊夾衣,懶得系扣子,用繩子在腰上一捆了事,鞋上也盡是洞洞眼眼。別看他這個樣子,人家的爸爸,曾經是朱總司令的警衛員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白果農場這兩位14歲就下鄉的知青,故事應該很多啊!因為還未到上山下鄉的年齡。 </p><p class="ql-block">   六八年開始文革中第一批上山下鄉,限于六六、六七屆中學生。不滿條件堅決要求下鄉的,被稱為“鐵桿派”,被樹為典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悅耳)他們都是被動員來的,不得已而為之。后來單位基本都招回了。</p><p class="ql-block">   他們是第三批來的,是大型國有企業的工人,干部,和刑滿就業人員的子弟。小學,初中都有。不久林場就亂了,解散插隊了。和他們接觸不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林場的故事當然很多,有些不便寫,有些不清楚,只能寫點自己狹隘的經歷和感受。皮毛而已。</p> <p class="ql-block">     救命!“耗子”咬人了____插隊往事(一)</p><p class="ql-block">   拆場插隊后,我來到大山和丘陵交匯處的一個美麗的小山村____余家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山區植物多,食物也多,遇到饑荒年容易混過。但危險性確實大。網文七十年代文常喜歡設置在山區,是有道理的,寫作難度小。</p><p class="ql-block"> 接收的生產隊拿到知青安家費了嗎?知青屋建設了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悅耳)插隊時的安家費我隱約記得,只有30多塊錢,因為到林場已給過一次了。這錢主要買了鍋碗瓢盆和簡單農具。住在農家院子里的空房間里,床,桌子,糧柜都是隊里提供。院子里幾家人有會計,貧協主任,都是厚道純樸善良之人,對我們幫助很大,處處照顧我們。一輩子都很感恩,后來也寄過東西給她們,看望過他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本月別剪指甲____插隊往事(二)</p><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余家灣,住進這個有四戶人家的院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女知青住在農民家非常危險,幾個一起也不行。 </p><p class="ql-block">   我妹妹知青點先是住在村里小學(正放寒假),開學后住在一家老太家,她兒子在外工作,村里就她一人,輩份還最高。我妹妹她們認了干娘。 調整知青點后,她們還曾察覺有人扒知青點窗戶。 女知青太難了。沒有家庭支持的女知青更沒有任何希望。 看著妹妹,就有了家,有了牽掛,與單身一人務農真不一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當年安徽、河南農村的管理可能是最松的,集市上什么都能買到。曾去河南集市買花生,十分便宜。 終究是六零年犧牲太大了,那個教訓管住基層干部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姑妄聽之____插隊往事(三)</p><p class="ql-block">   全大隊3個生產隊,一下子來了11個女知青和1個男知青。這就意味著,每年我們要從本不富裕的社員口中,奪走5000多斤毛糧。虱子多了反倒不癢了。</p><p class="ql-block">   辦法總比困難多。村里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灣后那座大山。去上山開火地種苞谷(玉米),把知青們的口糧刨弄出來!</p><p class="ql-block">   當年在嘉陵江遇險,那瀕死感覺是極度的恐懼。這次,若繼續扛下去,也許會像科幻小說“三體”里描寫的那樣,脫水后霎時變成“人干”,卷成個筒筒放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作者古文水平真不錯,沒有在《晉江文學城》上發表作品? 瀏覽二百余評論,似無一份談及《三體》的人干。作者也是《三體》迷嗎?逛過“劉慈欣吧”嗎?那上面真有些好東西,如一位網友自編的《三體第二艦隊覆滅記》,二十一多萬字。特別之處是,他的設定是,三體人是昆蟲。有點意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悅耳)我水平差得太遠,曾是單位的優秀通訊員,退休后沒有投過稿。孤陋寡聞,從你這里才知道《晉江文學城》這名稱,原來是個女性原創文學網站。我沒那個本事啊。</p><p class="ql-block">   《三體》也只是在孩子的極力推薦下看了第一本。學理工的談起這書都是眉飛色舞的。很羨慕你們知識淵博,博覽群書。我書讀的少,文章就顯得淺,缺乏厚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月,我“主持”了一次婚禮____插隊往事 (四)</p><p class="ql-block">   洪鐘老爹想給兒子婚禮舉行個簡單儀式,竟讓我去當司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當年淮北農村的宴席,似比作者務農地“正規”些,請有專業廚師(當地稱“俎匠”),不會摻剩菜,有小樂隊(當地視為“下九流”)。司儀是長輩。</p><p class="ql-block">   關于婦女與男性的嬉鬧,作者務農地情況如何,未見說明。 我務農地的情況是,男女嬉鬧對象嚴格按照輩份,長幼有序,僅限于同輩之間。且大伯子絕不會與弟媳嬉鬧。 即使對外村人也是如此。 </p><p class="ql-block"> 但對于女婿的態度很特別。女婿單獨去媳婦老家走親戚,凡是遇到他的人都可以亂罵,他也不能惱。但因弄不清輩份,只能揀不傷人的話回嘴。當然親舅子不會參與。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還有就是贅婿地位很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鄰家爺爺____插隊往事(五)</p><p class="ql-block">   那段時間天旱,忽一天半夜下起了大雨。爺爺天不亮就披個蓑衣扛著鋤頭出去了。他回來時,大家剛起床。</p><p class="ql-block">   他說,好不容易下場雨,我趕緊去收水。田坎上該挖開的挖開,該堵的地方堵上。現在放心了,我把水溝里的水都引進秧田里了!這種事要等你們反應過來,水早就過了三丘田了!明年只有喝西北風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評論)民情風俗畫一幅。 只有從互助組、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一路經歷下來的老農,才可能會有這種深入骨髓的土地情結,因為他們親身經歷了土改時插地標分土地,然后從互助組直到人民公社,一步一步地看著自家的“命根”脫離自己的手掌,但仍有著一條若明若暗的線,連結著自己的心肝。 又由于有過三年困難后的“三自一包”,于是總有著一種隱約的期待。于是,不由自主地“多管閑事”,睜眼看顧著那塊土地。</p> <p class="ql-block">     真的好想你____插隊往事(六)</p><p class="ql-block">   我們共同生活了五年,超過了我倆和各自的兄姊在一起生活的時間。</p><p class="ql-block">   這次一別,意味著閨蜜時代的結束。我倆當然要紀念一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剛下鄉,我妹妹知青點有三位,不久自找出路調走一位。 她倆務農十年,大返城回滬。 那位女知青家中嚴重的重男輕女,她弟弟于70年下鄉在旁邊的縣里,于是她家就斷了她的探親路費。 我家經濟條件尚可,當年父母收入近二百元,弟弟于74年留滬工作。 但我妹妹與室友在務農時經濟上一直不分彼此。否則那女知青只能不回滬探親,甚至在農村安家了。 她倆也算是一世的好友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妹妹說過,上海女知青有一條最后的退路:嫁到上海郊區農村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斷腸人在天涯____插隊往事(七)(閱讀1094)</p><p class="ql-block">   66年的一天,一個穿著工作服的英俊小伙子,手拿一支笛子,吹著“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來到余家灣。見面后,二人冷靜地對視著,半晌都沒說話。</p><p class="ql-block">   還是小寶先開口了:“您走后,俺大姑沒兩年也餓死了!”</p><p class="ql-block">   “你哪有啥大姑?俺賈家就三兄弟!俺是老大”大章伯說。</p><p class="ql-block">   “你把俺家花狗下的崽送人了,娘說和你生氣了,還記得嗎?”</p><p class="ql-block">   “啥?俺家就一條黃狗,是公的!”</p><p class="ql-block">   “俺家門口那顆柿子樹,現在還結果呢!”</p><p class="ql-block">   大章伯已明白這是兒子在核實他這個父親的真假,便激動地老淚縱橫,一口答到:“三顆!是三顆柿子樹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大章伯兒子認親一節極妙,人性、智慧、性格俱現。 </p><p class="ql-block">   大章伯幸虧還沒有真正當上國民黨的兵,否則不可言說。也不知道當年是怎么查實他的真實情況,因為那真是毫無線索的糊涂案,猜想還是靠著余家灣鄉親們的口碑與親情。 由此聯想到,對于宗親,宗族的力量還是相當大的,造反派也難以逆其纓。 </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點,由當年情景,大章伯似乎應該是招贅吧? 不知余家灣等地,對待贅婿如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悅耳)處處留心皆學問。你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研究的人才,很佩服。我們那時昏昏噩噩,不走腦子,辜負了光陰。</p><p class="ql-block">   謝謝白緯老師走心點評點贊鼓勵!</p><p class="ql-block">   大章伯命運多舛,好好一家人被拆散,被抓壯丁又逃了出來,乞討為生,幸遇余家灣鄉親收留,入贅盲女家,四川叫“抱兒子”,“上門女婿”。地位是很低的,孩子隨母姓。他飽經風霜的臉上,總顯得心事重重,誰不懷念故鄉和親人呢!</p><p class="ql-block">   運動中身份被懷疑,外調后結論清白,家人方知他還活著,因此有了父子相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僅僅幫他寫了封信,殺了豬就非請我吃大肉。他的故事讓我感慨萬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串門兒____插隊往事(八)</p><p class="ql-block">   當年我們下鄉插隊時,最讓人來精神的事兒,除了回家,就是趕場和串門兒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淮北農村的上海知青,除了第一年“走串”較多,這因為有半年的供應糧外,后來串門較少。主要是因為集體戶中知青貧富不均。 第一年,我們知青點另二位交往廣,一來就是一大幫,吃完磨好的細糧就去別處,剩下我在家磨面。后來我也就泄氣了,再不給他們打下手。關鍵是我從外校調到妹妹中學,沒有同學。 來串門的知青,知道我有不少書,想借。我難以拒絕之下,試著借出一本《十萬個為什么》,果然被傳丟了。 </p><p class="ql-block">   最主要的是,沒有遇到真心喜歡看書、并有所思考的知青。 如曾用《海底兩萬里》與附近女知青交換《斯巴達克思》。看完后想與她們交流讀后感。她們(其中一位是六七屆高中生)只會說書怎么精彩。我說,認為《斯巴達克思》中的支女一節是敗筆,因為將這場角斗士起義的失敗,歸結成一個支女的嫉妒了,太膚淺。 她們聽呆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當然,我那些老刊物與另類的書,連露面都不敢。太危險了。 我妹妹倒是可以看到,但她對閱讀的興趣一般。 74年我開始自學高中數學,她也沒有參加。 妹妹知青點另一位,可能比較少見,她比較能干,因為她家的男性都是“大少爺”,回家就是一杯茶一張晚報,等著吃飯。標準的寧波大男子主義。 但她什么書報都不想看,連看電影時也會睡著。 因此我與她也實在聊不上幾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車過元壩____插隊往事(九)</p><p class="ql-block">   當車路過元壩這個曾經下鄉插隊之地時,我似乎一下變成了長頸鹿,恨不得把頭從車頂窗戶伸出去!</p><p class="ql-block">   那年,就在這個老場上,一個18歲的美麗回族女孩,瞬間就香消玉殞了!</p><p class="ql-block">   她下鄉和我一個大隊,70年第一批就被招工進商業局,分在元壩老場供銷社當營業員,早早就擁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美好的生活正在向她招手,這令多少知青羨慕嫉妒恨啊!</p><p class="ql-block">   我們趕場時,常站在她柜臺外和她聊天呢。</p><p class="ql-block"> 聽說就因為男朋友求證她以往的清白,她便服毒以死明志,死在了男朋友的懷里!成了個現代版的尤三姐!令全公社知青痛心唏噓不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農場知青尤其黑龍江兵團知青,特別喜歡互相聯絡,互稱“戰友”,喜歡回農場,建紀念碑什么的。 感覺這與他們當年有固定收入,農場招工比例遠少于插隊落戶,因此彼此間矛盾少有關。 </p><p class="ql-block">   插隊知青,似乎又是女性愿意回務農地。我妹妹就回去過一次。地質隊一位女同事,也相約回去過。 說一句可能不太待見的話:因為我感覺除非對生產隊作出純勞力以外的貢獻,插隊知青就是“半寄養”在農村,女知青更是如此。 女知青喜歡回務農地,或許與她們潛意識中也感覺到了這一點有關? </p><p class="ql-block">   其實,正如韓少功在他的小說《馬橋詞典》中寫道,當他多年后回到務農地時,發現: 我曾經在這里生活了六年。現在,六年的日子風卷云散,只剩下了唯一的舊物,那就是“三秒”。 </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從未想到回插隊地去看看,只愿意在紙上“返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房東家的女主人___插隊往事(十)(閱讀2110) </p><p class="ql-block">   自從和我插隊一起的閨蜜雯結婚走了后,我孤獨的樣子桃香姐看出來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招工未成的打擊遠遠不是作者所寫的那么輕描淡寫。 </p><p class="ql-block">   首先,知青檔案原先在縣知青辦。大隊干部應該不能直接看到知青檔案,因此遇到自已推薦上去的知青被拒,必然會去公社打聽,多半也只能打聽到一點半點消息。 記得70年第一次招工,我被拒后,村里的大隊副書記立即問我家到底是什么成份。 </p><p class="ql-block">   其次,就是村民對“落榜”知青的冷落。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最后,“上榜”知青就不說了,其他知青的幸災樂禍,冷嘲熱諷,那是必然的。 至于自巳個人躲在暗處舔傷口,父母的安慰與內疚,那都是應有定義。 反正,女知青落選招工的后果更重,因為當年女生的出路遠少于男生。如1976年底,地質隊招了一千五百佘名知青,其中女生連十分之一也不到,而且大多是干部子女與知青黨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無題___插隊往事(十一)(閱讀944)</p><p class="ql-block">   知青們都陸續被招工回城,我的推薦表卻石沉大海。招工單位屈指可數,面對這僧多粥少的局面,知青的家長們,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尋找動用一切人脈社會關系,來搶這一碗“粥”。</p><p class="ql-block">   我只能隨波逐流,盼望著能抓根稻草……</p><p class="ql-block">   那段時間,就在我絕望不知所措時,忽然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來,要和我作一筆交易:他想用“工作”作貨幣,買我一生。</p><p class="ql-block">   當然,“程咬金”不是個壞人,只是有點乘人之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三線廠青工男多女少,看到一位女知青來勁了,很正常。 記得我于76年底進地質隊,夏天讓妹妹來地質隊玩了幾天。就有同事向我打聽。只不過到10月就恢復高考,于是不了了之了。</p><p class="ql-block"> ?知青的招工招生,是最考驗知青家族資源的時候。 我第一個插隊的公社,有另一對“黑五類”子弟兄妹起插隊,他們充分運用家族的“負面資源”,成為“可教育好子女”典型,不久就離開農村。 </p><p class="ql-block">   運用家族正面資源的就太多了。最典型的如大長老,他根本就不用急功近利,緩緩圖之就行了。 </p><p class="ql-block">   作者對個人“落榜”后到處碰壁、遭冷遇的淡淡描述,已經很厚道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8件白襯衣___插隊往事(十二)</p><p class="ql-block">   我絞盡腦汁,調動起我全身干癟的文藝細胞,尋找我那可憐的創作靈感。利用了所有的業余時間,使出了吃奶的勁兒,投入到集編導,舞美于一身的工作中去。</p><p class="ql-block">  很快,適宜不同年齡段的,形式多樣的7個節目出籠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我務農處周邊有一些知青當上教師,有大隊的,也有縣師范畢業回來當公社中學教師的。好象沒有出彩的。 唯一與作者驚天之舉有點接近的,是我們知青點的一位知青,給公社中學當臨時田徑教練。他游泳很好,但田徑不行。在我的指點下,中學田徑隊在縣城的比賽中,獲得還算可以的成績。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十年前的文件保持至今,真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編外生「鼎罐」和么妹兒___插隊往事(十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打量著這個小男孩,黑里透紅的臉上,長著一對明亮的大眼睛,厚厚的嘴唇緊閉著。倆個突出的胖臉蛋,把鼻子擠成個小肉球。渾身圓鼓鼓的,確實像個「鼎罐」。</p> <p class="ql-block">  (評論)鼎罐?難道就這火塘上吊著的那個罐子?作者當年務農的地方,也是火塘? </p><p class="ql-block">   記得前不久,看一位在山區插隊知青的美文,也說那兒不用風箱,就是火塘。 但夏天屋里燒火塘,不難受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悅耳)是的,就是圖片上那種火塘和鼎罐。川北山里農民家家有個方形火塘,上面吊著鼎罐,棍子和竹竿可調節鼎罐的高低。冬天烤火取暖,順便就用鼎罐煮飯,辦喜事也用得上。夏天火塘就閑置了,煮飯另外有灶,一般灶臺上有3口大鍋,煮飯煮豬食用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塵封心中的日記___插隊往事(十四)</p><p class="ql-block">   全國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運動開始了!</p><p class="ql-block">   上級要求各學校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反潮流精神。發動學生反對師道尊嚴,給老師寫大字報。</p><p class="ql-block">   萬般無奈,Y老師和我就以學生的口吻,編寫了許多大字報,寫了些不痛不癢的對老師的意見,署上學生的姓名,貼滿了一廊檐,等待上級檢查。</p><p class="ql-block">   結果沒有人來檢查,此鬧劇就不了了之,再無人提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原來有日記,難怪可以寫出當年的感受。 </p><p class="ql-block">   大骨節病與硒含量低有關。不過此地成年人也患,離開就好,確實有點奇怪了。 現在處理起來容易,遷走就行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底層學校應付“黃帥”事件的行為,這是看到的第一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米倉山中___插隊往事(十五)</p><p class="ql-block">   終于踏上了簡易公路,我發現前方有十多個穿翻毛皮鞋的尋寶人!他們一邊走,一邊用小錘子在山崖上敲來敲去。</p><p class="ql-block">   也許都是知青的緣故,其中一短發女子和我聊上了,她是高六六屆知青,剛被招工當上了勘探隊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網文七十年代文中,常提到山區農民采取中藥材,賣給農業合作社。當年米倉山一帶是否如此? </p><p class="ql-block">   那位勘探隊員的女知青,更準確些說,應該是物探隊。 </p><p class="ql-block">   我進淮北地質隊后,是最底層的搬運工。 物探隊住在隊部,比鉆機隊住在農村強些。但他們經常外出,這對于女性來說,很不利。因此結婚生孩子后,就不適合再跑野外,工作履歷又得從頭開始積累。 不過,在地質隊,男多女少,因此女性還是相對受到優待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輸這口氣__插隊往事(十六)</p><p class="ql-block">   隊長匆匆走來,望著那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黃豆捆,他的臉上布滿了烏云,好像一場暴風雨馬上就要傾盆而下!</p><p class="ql-block">   忽然他大聲宣布:“從今天起,打黃豆的人不再集體打了,全部單干,按各自打得的斤數記工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因為農民們還有互助組、合作社、六一年“三自一包”的記憶,因此一遇到能夠計量的農活,如割莊稼、插秧、鋤草、挖紅薯等,總會不由自主地按工作量計工分。 </p><p class="ql-block">   淮北農村對女知青一般都很照顧的。如曾看見一個知青點挖紅薯時,別人都是每人一條垅,而上海女知青卻是兩人一條垅。 當然,這個隊的女知青也不傻,她利用家族資源,將隊里的大隊民兵營長患病兒子接到上海家中,進大醫院,托資深醫生,給治好病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難忘那件紅毛衣____插隊往事(十七)</p><p class="ql-block">   當年我輾轉來到大巴山區插隊,連個吃飯的桌子也沒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知青在農場時,沒有給配桌椅、鍋碗瓢盆、農具嗎? 你們的安家費,顯然被農場呑了。難道幾十位知青,無人站出來為自己的利益爭辯幾句嗎? 接收的生產隊也有點窩囊啊! </p><p class="ql-block">   74年底調整知青點時,我們知青點三人分在兩個地方。 知青點的家當,除了知青屋搬不走,尿罐太臭外,所有東西全部被我們帶走了。 記得我分到的是鍋、案板(小桌子,搟面條用的)、小凳子與水桶扁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悅耳)在林場集體生活,有人操心,因年齡小,不關心安置費。插隊時有30多元安置費買鍋瓢碗盞簡單農具。</p><p class="ql-block">   這次是我自己聯系地方遷移來的,安排我在一社員家住,我自己要求獨立住倉庫的。有基本生活用具,缺張桌子。給我柏木,很不錯了。</p><p class="ql-block"> 這里有些人不太懂知青是怎么回事,把我當下放干部看待。</p><p class="ql-block">   當時在插隊地教民辦,基層對我好,極力推薦招工,因競爭激烈家庭原因受阻,我才忍痛離開,到了更深的山里,那里知青稀少,有點小資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車站偶遇——插隊往事(十八)(閱讀11164)</p><p class="ql-block">   我下鄉不久,父親因病在臘月去世,我家就搬離韓家院子,已六年有余。當年是他母親陳三嬢,冒著喪失階級立場的風險,為父親送了最后一程。特殊時期母親沒寫信告訴我,就是寫信也要十天半月才能收到。我回家過年,只見鐵將軍守門,母親已被哥哥接走,我呆在那兒動彈不得,是同學把我拽走的。</p><p class="ql-block">   聰明的三嬢后來經過邏輯推理,在郵電局找到等候電話的我,說我媽回來了,把我騙回韓家院子,留我又吃又喝住了一宿。</p><p class="ql-block">   晚上洗腳,我把粘在凍瘡上有血跡的襪子,一把撕開,知青們都這樣,很平常的動作,三嬢卻啊呀呀驚叫,眼淚都快滾出來。我這才意識到,在別人眼里我多么可憐。</p><p class="ql-block">   三嬢拿出哥哥留的信,第二天把我送上汽車,還讓車上人照顧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俗話云,遠親不如近鄰。尤其是遇難時,更能突顯出真正的好鄰居。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的上海鄰居雖有點小市民氣,比如文革中我家被父親單位造反派“關門抄家”后,鄰居對先欠的稱呼由原先的“白先生”變成“白家伯伯”。 但總的來說,還是相當厚道的。 我們兄妹下鄉,探親回滬,糧票總是難題,多靠鄰居、親戚幫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集思廣憶】那張床</p><p class="ql-block">   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上級忽然下達了“拆場插隊”的指示,白果林場的知青們,還沒來得及聚一聚吃頓散伙飯,就各自忙著去聯系插隊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我們三年多的青春年華,就這樣永遠留在了白果。能帶走的,就只有那個鋪蓋卷。哦,那張睡過的單人木床,是用知青安置費置辦的,留下也會被人當劈柴燒。大伙兒都準備帶走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在白果農場呆了三年,六十年代末調整插隊,那么下鄉就是六六年或六七年了,文革初就下鄉。 </p><p class="ql-block">   查有關知青史,文革前上山下鄉的不算,未見六六或六七年下多的,最早是六八年有北京青年學生自發下去的。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調整插隊的安排有點亂,知青的重新安置,安家費用沒有了,后遺癥無窮,都要生產隊與知青承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集思再憶】球場上,起風了</p><p class="ql-block">   1972年冬天,我插隊回家探親時,在一廠區門口,意外遇見了小雨。</p><p class="ql-block">    小雨和我同級不同校,我們先后到了農場當知青,雖不在一個隊,但早有耳聞。</p><p class="ql-block">   小雨說她在梅嶺呆了不到一年,就遷移到原籍老家了,那里并不富裕,每個公社都有上百個知青插隊。 她略一沉吟,接著說:“我有個親戚在縣里專管知青工作,給我搞到一張上大學的推薦表,我就到省城讀書去了。可是只讀了一學期。被隊里知青舉報走后門。學校剛把我清退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插隊往事》有點虎頭蛇尾?沒寫完?</p><p class="ql-block">   那個舉報的知青真的是腦子進水、自毀前途:得罪被舉報人不算,他也不怕;得罪大隊、公社分管知青的領導是第一;而得罪了縣知青辦的人,才是致命的。 而好處在哪里? 除非他(她)還有下一招:除了舉報外,寫成文章,設法登報,把自已打扮成“反資產階級法權”之類的英雄,才能真正獲益。類似張鐵生之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冬天里一把火</p><p class="ql-block">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白果林場,白果林場有個青光隊。我們在那里當知青時,引發了一場山火。起因是冬天焚燒坡上的茅草,收集草木灰作肥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同樣地處南方,為何杭州卻沒有聽說山火? 小學郊游時,就在西湖邊山上亂竄,山上游人也不少,也有鉆進竹林偷挖竹筍的。秋天還組織采樹種,野炊。并沒有專業人員檢查。但就是沒有聽說杭州山林發生過山火。有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洗澡趣事(閱讀10254)</p><p class="ql-block">   第一年確實沒洗過澡,但每天洗臉洗腳是雷打不動的,偶爾會洗洗頭。當然,每次“大姨媽”走后,還會用高錳酸鉀那粉紅色液體洗一洗,在當時也算臭講究了。軀干上的塵土皮屑汗漬嘛,只能由它越積越多,最終形成一副黑灰色“鎧甲”,日夜貼身護著我們。</p><p class="ql-block">   打青時渴極了,我們趴在地上把頭伸進水田,喝這已澄清了的水,里面還有游動的小紅蟲子。雖然有股腐臭味兒,但總比那沙漠中喝尿的人強一點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當年女知青的洗澡真是一大難事。集市上沒有澡堂,公社大院、中學都沒有浴室。 </p><p class="ql-block">   其實當年即使城市里冬天的洗澡也是一大難事。常去浴室的消費,一般家庭也承受不起。 后來上海流行“浴罩”,厚塑料布做的,類似圓頂蚊帳,罩在澡盆上,倒進幾瓶開水,浴罩里面的溫度就相當高了。 當年在農村的知青還是沒辦法。</p><p class="ql-block">   女生喝稻田水,心也夠大的。 </p><p class="ql-block">   我務農地老鄉,即使喝河水,也是在河灘上挖個坑,喝滲出來的水。 回鄉知青是這樣理解的:當地井水就是井里滲出來的水。因此兩者差不多。 </p><p class="ql-block"> 女知青下地,至少可以用竹簡帶井水吧。男知青就不懂得站出來效力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悅耳)記得我們林場從來不燒開水,喝米湯,喝水缸里生水,在野外喝河水溪水泉水,那次渴極了,附近沒有泉水,就喝田里的臟水了,印象很深。</p><p class="ql-block">   那時沒有塑料瓶,玻璃瓶都稀少,任何人出門沒有想過要帶水。看見解放軍的軍用水壺很羨慕。我們和社員,和大自然的動物一樣,喝野外的水,習以為常,</p><p class="ql-block">   插隊后有次因喝泉水得了急性腸炎,差點要了我小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職業輝煌】那年窘事有點多</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坐在長途汽車上,望著窗外滿坡開滿的映山紅,眼淚不斷線地流著,我終于結束了漫長的知青生涯,同40多名知青一道,進了本縣的利稅大戶,一家小小的化工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評論)讀完視頻與旅游以外的作品,文筆就不去說了,評論中多得是。 </p><p class="ql-block">   總感覺無論是童話式的敘述,還是抒情式的回憶,在樂觀之下蘊含著淚水。就是“帶淚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化工廠的女工的工種,應該會受到照顧吧?當然工資也低些。 只有紡織廠、針織廠之類的,女工才是主力。 就象地質隊,有三八鉆機隊,純女工。但無論是鉆機,還是鉆機駐點,都受到照顧。可最后還是維持不下去,只能解散,工人全部回隊部去干后勤。</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尖扎县| 建平县| 疏附县| 吕梁市| 永清县| 武威市| 金塔县| 莱阳市| 岳西县| 措勤县| 南通市| 平远县| 松桃| 丽水市| 新蔡县| 若尔盖县| 景谷| 乐都县| 女性| 丹东市| 原平市| 南汇区| 黄石市| 平果县| 喜德县| 马关县| 湟源县| 梁平县| 宜宾市| 黔西县| 乐都县| 普宁市| 琼海市| 寿光市| 横峰县| 平和县| 长宁区| 南昌市| 酉阳|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