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6日下午,在胡灣里老年大學卡拉OK廳舉辦了由校藝術文化聯誼會主辦的,游學南美——旅行寫作分享會。</p><p class="ql-block">主講嘉賓:張波(著名作家)</p><p class="ql-block">王煥菊(海外旅行社總經理)</p><p class="ql-block">參會人員60余人。</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張波老師在游學南美分享會上侃侃而談。精彩絕倫,讓聽者大開眼界。</p> <p class="ql-block">張波老師分享他在南美游學時的圖片(一):庫斯科古城</p> <p class="ql-block">張波老師分享他在南美游學時的圖片(二):馬丘比丘</p> <p class="ql-block">張波老師分享他在南美游學時的圖片(三):阿根廷伊瓜蘇國家公園</p> <p class="ql-block">和張波老師作南美游學主講的還有海外旅行社總經理王煥菊女士。</p> <p class="ql-block">60多位老年大學藝聯會會員和校領導全神貫注的傾聽張波老師精彩、有趣、回味無窮的講述。</p> <p class="ql-block">附一、張波老師的游學南美日志節選</p><p class="ql-block">南美行之二十七:</p><p class="ql-block"> 遠方,遠方</p><p class="ql-block"> 這兩天游走在烏斯懷亞,聽到看到最多的便是最遠、最南端、盡頭……這樣一些詞語。</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這座距離中國最遠的城市里觀光;</p><p class="ql-block">‘中國餐館里吃了四頓阿根廷烤肉自助餐;</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世界最南端的火車站乘坐蒸汽小火車游覽世界最南端的火地島國家公園;</p><p class="ql-block"> 我們乘坐游船去看了世界盡頭的燈塔;</p><p class="ql-block"> 我們還去看過佇立在比格爾海峽岸邊的世界盡頭的郵局,還有以阿拉斯加為起點的3號公路在此走到了盡頭……</p><p class="ql-block"> 遠方,永遠對人有著巨大的誘惑。</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意義上,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最遠方的標志,比如咱們中國三亞海邊上刻著“天涯”“海角”的那兩塊石頭,比如葡萄牙羅卡角那塊寫著“陸止于此,海生于斯”的石碑,還比如澳洲塔斯瑪尼亞島上的威靈頓山,冰島第二大城市阿克雷世界最北植物園……之所以有這么多關于“遠”的標志物,應該是源于人們對于未知的憧憬,對于陌生的向往,對于掙脫日常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但是,遠方有多遠?我相信每個時代里的每個人都對此有著不同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中國文人曾經的答案。“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 ,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這種游吟詩人形象,令無數后人為之神往。如今網絡上動不動就是詩與遠方,其實也是這種文人傳統的折射。辦了新東方的喻敏洪說如果只允許他做兩件事,他選擇讀書和旅行;若是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選擇旅行。可見,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面都藏著一個你自己的遠方。至于你的遠方究竟有多遠,這恐怕取決于你讀書破萬卷的程度。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嘛一一如果不讀書,你走得再遠也只不過是個郵差。反過來說,你若是沒有行萬里路,讀再多的書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p><p class="ql-block"> 按這個標準自審,我自信還能及格一一讀書讀過不少,也寫過幾本書;行路國內外都去過一些地方,早已不止萬里。問題是一一</p><p class="ql-block"> 我的遠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我的遠方有多遠?</p><p class="ql-block"> 我是否已經抵達了我自己心中的遠方?</p><p class="ql-block"> 就現實生活而言,我想我的最遙遠的遠方就是此地一一烏斯懷亞了。再遠,便是南極。但以我如今的年齡和體力,我放棄。</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精神世界而言,遠方則永遠在遙遠的前方。這個遠方,就是你不肯停下的腳步,不愿放棄的追求,不曾磨滅的理想,不會蒼老的靈魂!</p><p class="ql-block"> 現實的遠方,能走多遠,就走多遠;</p><p class="ql-block"> 精神的遠方,你能想到多遠,你就會抵達多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二、參加張波老師南美游學分享會的暢談聽后感受:</p><p class="ql-block">?王毅:</p><p class="ql-block"> 張波老師知識淵博,文筆優美,語言深刻豐富 ,所以我喜歡讀他的書,聽他講課。昨天他主講的《游學南美旅行寫作分享》,同樣給了我美的享受,同時也給了我許多寫作知識。主要是: 游學就是到一個地方找到情感的“點”。 游學前先讀幾本書,帶著書里的問題去旅行,去學習。 寫好游記必須具有“四力”,即觀察力、體驗力、表現力和想象力,旅行是鍛煉和表現這“四力”的最好時機。 當你對旅行中的某一個景致有了第一印象,有了靈感和沖動時, 你要馬上寫下來(張波老師就是這樣做的)。回家寫自然可以,但是很難再有當時的真實感和沖擊力了。 以上是我聽了張波老師講座以后的幾點感悟,不是記錄,因此可能有不準確的地方,還望大家指正。 </p><p class="ql-block">? 鄧芳:</p><p class="ql-block"> 4月16日下午很榮幸參加著名作家張波的“游學南美——旅行寫作分享會”。張波老師的南美游記是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情景交融,引人入勝。張波老師在二十多天的南美旅行中,寫了不少游記,欣賞當地風景是一個方面,寫出他的旅行途中的感受和思考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在張波老師眼里旅行的愉悅感決不只在于美麗的自然景觀,更在于旅行中人的情感交流,在于旅行地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反觀自己平時出去旅游寫的游記主要是對景點的平鋪描述,沒有帶入感,沒有細節,沒有更深的思考,最多也就是到此一游。這堂分享會給我留下的啟示,旅游也是一種學習,在行萬里的路上,如何寫出大千世界的美好,帶給人共情的游記,需要張波老師說的觀察力、體驗力、想象力,表現力。 </p><p class="ql-block">?王春艷:</p><p class="ql-block"> 70歲了能走多遠就走多遠,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能看見振憾的場景直擊靈魂也就值了。今天有幸聆聽張波作家分享他的南非游記。講述的極為豐富,且有高級的層次感。讓人感受頗深。也就是提示人們讓文字藝術還有對新的環境有一種默生化的感覺。旅游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學習新的知識,也是提升個人認知能力的體驗。要通過文字形成游記 。能在一定的時空一定的外景,放空白已,發呆地面對眼前,無聲無言。這位老先生把旅游揉進了文化,揉進了思想,更是揉進了自己的行為!俺只能是想多遠精神就到達多遠啦。</p><p class="ql-block">?沁北:</p><p class="ql-block">聆聽《游學南美》有感: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發現一種久違的感動。旅游和游學的最大區別在于:旅游僅僅是用雙腳與眼晴,而游學還要帶上靈魂和夢想。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頁。旅行是對庸常生活的一次越獄。</p><p class="ql-block">?閻長娥:</p><p class="ql-block"> 心有多寬,夢就有多遠,行有多遠,所見就有多精彩,以遠方成就了詩意,以遠行拓寬了生命,以錦心繡口展示了人生的多姿多彩!致敬為我們展示這美好的創造者!</p><p class="ql-block">?陳小紅: </p><p class="ql-block"> 《遠方的詩》</p><p class="ql-block">游學會以走心開始</p><p class="ql-block">震撼視覺的瀑布</p><p class="ql-block">環繞四周的彩虹</p><p class="ql-block">湛藍天空</p><p class="ql-block">騰躍的身影</p><p class="ql-block">都是亢奮的存在</p><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印加帝國的沒落</p><p class="ql-block">留下印加人智慧</p><p class="ql-block">時間抹不去的滄桑</p><p class="ql-block">復活節島</p><p class="ql-block">南太平洋一座孤獨小島</p><p class="ql-block">陽光草地氧氣十足</p><p class="ql-block">莫阿伊石像</p><p class="ql-block">承載著他們歷史和信仰</p><p class="ql-block">冰川深藍色調</p><p class="ql-block">冰崩奇觀</p><p class="ql-block">嘆大自然之壯觀</p><p class="ql-block">行走的腳步</p><p class="ql-block">拓寬視野</p><p class="ql-block">豐富靈魂</p><p class="ql-block">清洗塵埃</p><p class="ql-block">超越自我</p><p class="ql-block">背起行囊</p><p class="ql-block">我們也出發…</p><p class="ql-block">?趙艷萍:</p><p class="ql-block"> 4月16日下午,胡灣里市老干部活動中心卡拉OK廳里,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游學南美——旅行寫作分享會”。分享會是由珠海市老年大學藝術文化聯誼會(簡稱“藝聯會”)主辦,著名作家張波老師主講,60多位同學圍坐一堂,聚精會神地聆聽。分享會上,張波老師與夫人寧幸生、王煥菊總經理向大家暢談及分享23天游學南美的旅程和精彩瞬間。他們用一張張精美的照片及生動的語言,展示介紹了南美的名勝——伊瓜蘇國家公園的飛流瀑布、復活節島的神秘石雕人像、馬丘比丘的“失落之城”、庫斯科偉大而古老的建筑、莫雷諾億萬年形成的大冰川……許許多多的自然景觀,地形地貌、地域文化、人文歷史,使大家仿佛置身在異域遠方。張波老師還和大家分享了他邊游邊攝邊寫的道道:美麗光影怎樣精準攝錄、神妙靈感怎樣即時把握、寸金時間怎樣爭分奪秒……一一道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歡欣。張波老師告訴大家,他們此次的南美之旅,多是50+的老人團,沿路“披荊斬棘”,走到了世界的最南端,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景色。行程63587公里,寫了41篇游記,拍攝了許多美景和視頻。在分享會上的互動環節里,同學們踴躍地提出問題,張波老師和王煥菊女士一一耐心地給予了解答。</p> <p class="ql-block">附三、張波簡介:</p><p class="ql-block"> 作家張波,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珠海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文學創作一級職稱。創作發表長篇小說《平常人家》,長篇報告文學《1997,駐軍香港》,中篇小說《白紙船》、《特區不浪漫》,中篇報告文學《法卡山與摩天樓》、《就業迪斯科》,短篇小說《圣土》、《登高》,散文《約會白樺》、《六歲的美麗》,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和平年代》(合作)等作品約300余萬字。出版文學作品13部。其作品曾獲得莊重文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飛天獎、金鷹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秦牧散文獎等獎項。被數十種出版物收入和轉載。有作品被譯為英、法文,被列入中學語文閱讀篇目。</p> <p class="ql-block">以上資料提供:李曉莉會長</p><p class="ql-block">美篇策劃: 李曉莉會長</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 葛志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阜平县|
大名县|
和田市|
乐平市|
昌吉市|
扶风县|
宁河县|
吴江市|
鹤壁市|
石柱|
蚌埠市|
镇安县|
鸡泽县|
和田县|
左贡县|
司法|
五大连池市|
昭苏县|
黎平县|
江孜县|
庆阳市|
军事|
会泽县|
苍溪县|
德钦县|
祥云县|
建水县|
渝中区|
贡觉县|
莒南县|
丰城市|
普陀区|
镇康县|
绵竹市|
江陵县|
通道|
元谋县|
南靖县|
普兰店市|
天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