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陽光的陪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日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前言: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孩子心向陽光,向上向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因工作關系,本學期我又回到梅實小擔任管理工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早上七點,我來到學校大門口巡看。兩位年長的“家長” 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們總是隔著扶欄滿含笑意地與孩子揮手,目送孩子背影消失在校園的林蔭中……這一幕,每天定時出現在學校大門口,定格成我心中一道靚麗而溫馨的風景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他們是孩子的什么人?我很有興趣。按外貌年齡判斷,應該是孩子爺爺、奶奶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經多次接觸交流,我了解到,其中一位是一(1)班譚瑞楊同學的外婆,近60歲,住在靈山宮村附近(縣城鐵路西),她每天騎著電動車往返30公里左右,送小瑞楊上下學。另一位是二(4)班謝開泰同學的爺爺,65歲了,住在更遠的下橋鎮附近,每天往返80多公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這兩位同學都是留守兒童,一歲左右就離開了父母,分別跟著外婆、爺爺一起生活。不過他們在學校的綜合表現都非常優秀,積極參加各項活動,陽光活潑,向上向善。老師與同學們都非常喜歡他們。從目前來看,留守的“創傷”好像未曾在這兩個孩子身上留下絲毫痕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或許是出于教育管理者的本能吧,我不禁對這兩個孩子和他們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著早上碰面,時不時左一句右一句地了解些相關情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1)譚瑞楊同學從小就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十分注重小瑞楊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禮儀習慣的養成。此外,每天當小瑞楊完成作業和勞動任務后,外婆還經常鼓勵他到鄰居家里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游戲,在游戲中快樂,在快樂中成長。同時,外婆每天利用接送的機會,總是“笨笨”地向小瑞楊“請教”近期的學習內容,孩子為了更好地“教懂”外婆,每天都非常認真地學習。久而久之,外婆與外孫“教學相長”——孩子的學習越來越好,不懂拼音的外婆連前鼻音與后鼻音都弄得一清二楚了,甚至一年級的課文都基本能用普通話背誦下來。這對于一個原先連普通話都不太會講的農村老人來說,算是個奇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當瑞楊的外婆與我談起自己與外孫一起生活與學習的點點滴滴時,滿臉洋溢著難以言表的幸福。這深深地感染了我,也鼓勵了我!“辦好家門口的學校”成了我心中不二的選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4)班謝開泰同學和爺爺,可以用“相依為命、快樂相伴”來概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小開泰出生不滿一周歲時,母親就離開了他,爸爸在外地打工養家糊口。屋漏偏遇連夜雨,又撞上奶奶中風住院,當爺爺的既要照顧中風的奶奶,又要照顧年幼的開泰。不久,奶奶去世,在這最艱難的時刻,爺爺帶著當時還不夠一歲的開泰一起生活。一個爺爺,既當爹,又當媽;一泡屎,一泡尿……其艱辛不言而喻。但爺爺毫無怨言,勇敢樂觀地面對現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雖然開泰很小,但爺爺對他不縱不慣,尊重孫子的內心想法,鼓勵小開泰向上向善、守時守正,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正是爺爺的榜樣力量,使開泰這個孩子從小心地善良,做事規矩,樂觀堅強,身上沒有留下任何“磨難”的創傷,反而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每次上、下學,或者每晚睡之前,都是爺孫倆共處的最快樂時光。爺爺總是讓開泰分享學校快樂的點點滴滴,也向開泰敞開心扉說說自己一天的快樂事情。優秀影響優秀,快樂催生快樂。小開泰的學習成績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隔代陪伴是艱難的,甚至是沉重的,不少老人往往因為溺愛而“慣壞”了孩子。但這兩個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都遇到了開明而優秀的老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陪伴孩子成長是一個漫長而精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正確的做法是不要讓自己的過度擔憂和家庭的困難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要鼓勵孩子正確面對困難,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挫折不一定都是壞事,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度。”溫室里盛開的花朵是難以抵擋風雨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為什么醫生養孩子都比較佛系,老師養孩子卻比較嚴厲?”“因為老師見過最優秀的孩子,而醫生見過最后悔的家長。”這段對話讓人深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養育孩子,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父母做的越多,錯的也就越多。不要妄想把孩子變成你想要的樣子,要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要尊重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遵循孩子成長規律;陪伴時要放手而不“放眼”,也即是“守望”——讓他想做,讓他會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很值得我們教育人深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教育不是要填滿孩子所有的時間來提高孩子成績,相反,是給予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去閱讀,去親近自然,去玩耍,去享受童真,去自由成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草木向陽,春暖花開!</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彩票|
毕节市|
汝阳县|
神农架林区|
同仁县|
桓仁|
庆元县|
来宾市|
闽清县|
泽库县|
库尔勒市|
墨竹工卡县|
临朐县|
石屏县|
尼木县|
永和县|
梁山县|
营口市|
新干县|
中山市|
土默特左旗|
广德县|
清镇市|
墨竹工卡县|
舒兰市|
鸡东县|
明光市|
山东省|
台前县|
延津县|
永顺县|
浦县|
平南县|
沾化县|
丹江口市|
增城市|
雷波县|
乐业县|
宁远县|
蒙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