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川貴游 大足石窟篇

孫運東 蔡銘

<p class="ql-block">全世界有八大石窟,中國占了六個,而重慶就有一個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石窟--大足石刻,這六大石窟分別是:大足石刻、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和龍游石窟。</p> <div>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大足區境內141處摩崖造像的總稱。大足石刻最初開鑿于初唐永徽年間,歷經晚唐、五代,盛于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div><div><br></div> <div>在大足石刻中,寶頂山石刻是大足石刻的代表,因為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精妙絕倫。</div><div>寶頂山海拔527.83米,位于大足區東北方向15公里。</div><div><br></div> <div>2023年4月7日我們來到寶頂山,這里的石刻包括以圣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并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div> 大佛灣是一馬蹄形山灣。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雕刻大小造像萬余軀。大佛灣石刻造像依山勢崖形雕刻,其石刻氣勢磅礴,宛如一卷鐫刻在500多米的崖壁上的連環圖畫,前后內容連接,雕像無一雷同。而且佛教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別顯著,可以說完全是中國化了。<div>名僧趙智鳳是寶頂山石刻的總設計者和實施者,師從晚唐奉佛居士柳本尊。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返鄉后傳密宗柳本尊法旨,承持其教,考慮到當時大足地區濃厚的佛教氛圍、精湛的石像雕刻技藝,趙智鳳決心以石刻造像的方式建一座大型的佛教密宗道場。1185年以后,趙智鳳籌集資金,聘請工匠,在寶頂山的前巖后洞雕琢佛像。趙智鳳以其敏銳的直覺,科學布局設計,對寶頂山石刻進行了統一規劃,規劃了整個石刻的整體風格,歷經70余載,建成廣大寶樓閣(即今之大佛灣),將南宋世俗生活百態永遠地刻錄在了崖壁間。<br></div> <div>寶頂這兩個字是由清代同治年間任大足知縣的王德嘉書寫。<br></div><div><br></div> <div>大佛灣石刻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圣像"、"千手觀音"、"釋迦涅槃圣跡圖"、"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場"、"牧牛道場"“柳本尊行化”及浮雕小像等,形象逼真,寓意深刻。</div><div><br></div> 正覺像:毗盧舍那佛,又名大日如來,意思是“光明普照”。佛教分為顯宗和密宗,寶頂石刻屬于密宗造像,毗盧舍那佛是密宗的最高本尊,是開創之祖。你看他天庭飽滿,地廊方圓,兩耳垂肩,目光澄澈,任你紅塵紛擾,他已大徹大悟。<br>在毗盧舍那佛的頭頂,冒出兩道毫光,當中有一小尊坐像,那個像叫柳本尊,是主持建造寶頂石刻的高僧趙智鳳頂敬的老師,就是他把密宗引入巴蜀地區,使密宗在中華大地多延續了四百多年。 圓覺洞被稱為“宋代造像的頂峰之作”。洞深12余米,寬近10米,高6米,空間有600多個立方米,全是從整塊的石頭上一錘一鏨開鑿而成,沒有數十年功夫是雕不成功的。<div>圓覺洞門口是一頭大獅子,守護里面的圓覺道場不被人打擾;佛陀是人中至尊,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佛說法常常被稱為“獅子吼”,具有懾服一切、讓人猛然醒悟的作用。<br><div><br></div></div> 洞窟的正前方有三尊主像,中間的是毗盧舍那佛,左邊的是阿彌陀佛,右邊的是釋迦牟尼佛。前面跪著一位菩薩,他是十二圓覺菩薩的化身,表明正在輪流向佛祖請教修行圓滿清靜的無上智慧法門。<br>洞窟的兩邊呈對稱型排列著十二圓覺菩薩,左邊從里往外分別是文殊菩薩、普眼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凈業障菩薩、圓覺菩薩;右邊從里往外分別是普賢菩薩、金剛藏菩薩、清凈慧菩薩、辨音菩薩、普覺菩薩、賢善首菩薩。<br>這窟造像有著高超的藝術性,布局嚴整,科學合理,可以說巧奪天工。<br>十二圓覺菩薩高座蓮臺之上,頭戴高花冠,身著薄衣衫,胸飾密瓔珞,紋理清晰,衣衫柔和,充滿質感,背后裝飾有祥云、山水,使得這個道場氣場充足;圓覺菩薩身下的供桌,全為仿木型石刻,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供桌上的供盤,裝滿葡萄、石榴、蟠桃,再配以盆景假山,栩栩如生。 <div>趙智鳳在寶頂山建造了“柳本尊十煉圖”,還留下柳氏傳碑一通。<br></div><div><br></div> “柳本尊十煉圖”位于寶頂山大佛灣北崖末端,南宋開鑿。除本尊大像外,其余造像由上而下分為三層,高14.6米、寬24.8米,刻的是寶頂的開山祖師趙智鳳所承持密宗的弘傳者柳本尊的故事。<div><div><br></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上層的五佛四菩薩,均結跏趺坐于小圓龕內。正中是毗盧舍那旨,左右是寶生佛、阿彌陀佛、阿 佛、不空成就佛。五佛皆螺髻,金身,面相近似。五佛兩邊有文殊、觀音、普賢、大勢至四菩薩。四菩薩皆戴冠,著袍,手合雙十。</p><p class="ql-block">二、三層表現的是柳本尊苦行修煉的十則故事,稱為“十煉圖”。正中蓮臺上柳本尊像為主尊,高5.2米,穿越畫面上的第二、三層,頭戴四方平頂巾,身著人字領對襟衫,作居士裝束;正腭有長須三綹,眇右目,缺左耳,斷左臂,左袖軟搭于膝上,右手舉胸前作說法狀;方巾中現小毗盧佛一尊,以示柳為在世之毗盧佛。 柳本尊像肩部兩側,各有五組造像,此即“十煉圖”:煉指、立雪、煉踝、剜眼、割耳、煉心、煉頂、舍臂、煉陰、煉膝。柳本尊像肘部兩側,分列柳本尊文武仆從侍衛圖,共有十七位人物。其中,有著朝服,戴展腳幞頭,雙手執笏的文臣;有著鎧甲,戴盔,手持寶劍的武將;有厭惡塵世,欲舉刀削發為尼的女弟子;有穿對襟長衫,雙手捧盤的優婆夷(女弟子);有首戴方巾,著斜襟長衫,雙手捧經書的優婆塞(男居士)等。</p><p class="ql-block">在《柳本尊十煉圖》下部刻十大明王像,但其中五個沒有完工。“十大冥王”石刻僅完成一部分,未完的原因至今是個謎。</p> <div>柳本尊十煉圖之五--割耳<br></div>圖中柳氏趺坐,右手舉戒刀作割耳狀,其右出現赤身,左手舉蛇的神像,意表柳氏割耳供佛,感浮丘大圣現身明證。 <div>組雕《牧牛圖》<br></div>洋溢著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好似一幅南宋時期的巴蜀風情畫。畫的主體是牛和牧人。<div>第一組至十組依次為:未牧圖、初調圖、受制圖、回首圖、馴服圖、無礙圖、任運圖、相忘圖、獨照圖、雙忘圖。<br></div> 第一組“未牧圖 ”,一牛昂著向前奔,牧童雙手緊拉韁繩牛也不回頭。說明人還沒有修行,處于混沌狀態,心中很野,雜念和欲望都很多,還在苦海里亂竄。 第二組:“初調圖”,一牛想向東奔去,牧童身背斗笠,右手舉鞭,左手牽韁繩,強使牛回首轉身。佛的法力開始發揮作用了。 第四組:“回首圖”。牛回首,面向牧童諦聽。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第五組:馴服圖。牛靜立在牧童旁,認真聽主人談話。說明受佛法教誨,人心平靜下來了。 <div>第八組:“相忘圖”。牧童坐在山石上,怡然忘情,牛在一邊埋首舔蹄,沒有牧童看管,也非常安分了。說明人已經完全皈依佛法,超脫三界外,出乎五行中了。<br></div> 第十組:“雙忘圖”。牧童袒胸露腹,仰臥在山石上酣睡。牛跪伏在地上,恬靜安詳。樹上倒吊一猴子,伸前手抓牧童的衣袖,但牧童渾然不覺。猴子在這里象征著“魔”“邪念”和不安份的心,也戰勝不過強大的佛法了。 <div>九護法神像<br></div>道場是圣地,所以需要有人看護和警衛,九護法神就恪盡職守,忠實地守衛在大門口。護法神全部都是青面獠牙,兇神惡煞,揮劍荷刀,其實他們都是佛和菩薩的化身,以又兇又惡的面目出現,意在為眾生掃除“魔障”,盡快達到覺醒。 九護法神像<div>護法神全部都是青面獠牙,兇神惡煞,揮劍荷刀,其實他們都是佛和菩薩的化身,以又兇又惡的面目出現,意在為眾生掃除“魔障”,盡快達到覺醒。<br></div> <div>六道輪回像<br></div>大足寶頂山非常顯眼和特別的一處造像,便是宏偉震撼的第3號六道輪回像。雕造于南宋的它也是我國現存唯一一處石刻六道輪回像。此造像高6.6米,主體造型為站立的轉輪圣王/無常大鬼雙臂緊抱直徑2.7米的轉盤。他怒目圓睜,獠牙緊咬著轉盤上方,象征業力不可逆轉。<div>造像左下角為文武官員,表示貪;右下角有一猿猴挑逗婦人,代表淫欲。<br></div> <div>六道輪回像<br></div>轉盤中心有一坐佛(又說為趙智鳳自造像),其左右下方分別為鴿子、豬和蛇,代表了貪、癡、嗔,是為“三毒”。佛心六道毫光向外射出,將轉盤分為六份,每份內又有三層:<div>第1層為六道,六道又分上三道和下三道。上三道包括天道、阿修羅道、人道。下三道包括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div><div>第2層有十八個小龕,雕刻有各種世俗場景,據推測它們表達了十二因緣和人生之苦。</div>第3層為各種動物的輪回圖,同樣有十八個小龕,前后分別是人和各種動物的首尾,呈逆時針方向轉動。每個格子里的頭都與前面格子里的尾相呼應,表現了輪回轉世的過程。 <div>六道輪回像<br></div>六道輪回像右下方,有幅頗有意趣的貓鼠圖:貓欲食而不得,鼠欲下而不能,眾生也一樣,皆有不能滿足之欲求,皆沉浮于苦海之中。 <div>廣大寶樓閣<br></div><div>"廣大寶樓閣"這部造像是據自唐不空所譯的《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雕刻而成的。佛經上說,廣大寶樓閣是一個能降諸魔,生清凈心,能讓刀山變寶山,能使兵杖變蓮花的金剛不壞之地。造像上橫排并坐衣裝簡樸的三人,便是寶髻、金髻、金剛髻。<br></div>像下的“寶頂山”三個字,是南宋嘉定年間的兵部侍郎杜孝嚴所書。 <div>華嚴三圣<br></div>華嚴三圣,每尊高達7米多,雄偉莊嚴。中間的是密宗最高首領毗盧舍那佛,左邊是文殊菩薩,右邊是普賢菩薩。文殊、普賢手中各托了一座寶塔,高1.8米,重達800余斤。雕刻大師們在這里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通過菩薩身披的袈裟,穩穩地支撐起了手中的寶塔。 千手觀音<div>千手觀音是寶頂石刻的鎮山之寶,是世界上唯一名副其實的石刻千手觀音,堪稱世界之最。<br><div><br></div></div> 千手觀音<div>千手觀音--在88平方米的石壁上,孔雀開屏般足足刻了1007支手,每支手中都有一只眼,層層疊疊,或伸或屈,千姿百態。<br></div> 釋迦涅磐圖(臥佛)<div>臥佛造像占據了整個巖面,全龕寬3.2米、高6.8米、長達31米,氣勢恢弘,在布局和雕刻上大膽創新,獨具特色。</div><div>首先借鑒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象征手法,全部顯露半身,右側而臥,慧眼微閉,神態安詳, 雙腳隱入巖際,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右肩陷于地下,以示釋迦牟尼橫臥于天地之間。其次,橫豎構圖,畫面生動,釋迦上身橫臥,中間的供桌和繚繞的香煙、兩株娑羅樹則為豎式,不但使畫面不呆板,還起到了支撐崖面的作用;面前的曲線型水溝,叫九曲黃河。相傳,釋迦牟尼圓寂時,弟子們難以割舍,爭著要跟隨他而去,他便用手一劃,面前出現了一道河,把弟子隔在了此岸,而他去了彼岸。其實,這只是一條普通的排水溝,但經雕刻大師這樣一處理,橫、豎、曲三種線條有機融合,不但吻合了佛經故事,還讓整幅畫面氣韻生動,所以,大足石刻是中國乃至世界晚期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它的雕刻藝術達到了世界頂峰。</div> 釋迦涅磐圖(臥佛)<br>臥佛身前,躬身肅立著聲聞、菩薩、帝釋和護法等群像十四尊,僅露上身。他們即是聞佛"涅盤"先后來到佛身旁的弟子。由左至右是:1、迦葉,已毀。2、趙智鳳,卷發,拱手,高1.54米。3、柳本尊,首戴方巾,捧八方缽,高1.64米。4、阿難,抱六合瓶。5、舍利子,捧缽。6、須菩提,持凈瓶。7.富樓那,持蓮花。8、目鍵連,捧果盤。9、迦旗延,捧經書。10、阿那律,捧如意珠。11、耶輸陀羅,拱手。12、摩利拘利,拱手。13、優婆羅,捧盤托缽。14、羅侯羅,持如意。這些弟子表情悲哀,依依難舍。<div><br></div> <div><div>這些弟子像與佛經記載略異,是佛“涅盤”時守候在旁、以及“涅盤”后先后來到佛身旁的弟子中,在佛經里絕未記載有柳本尊(卷曲頭發者)、趙智鳳(托缽者)兩位四川密宗人士。<br></div></div> 釋迦涅磐圖(臥佛)<div>整龕造像氣勢宏偉,虛實相間,意境深邃,既符合宗教造型藝術的儀軌,又有一定的新意。全龕共刻32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半身臥佛造像之一 。<br></div> 九龍浴太子 / 1174--1252年<br>位于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內,為宋代作品。 該摩崖造像,頂部為平頂(部分毀),頂高6.20米,像寬4.50米。崖壁正中高雕一大龍頭,龍口大張,中有清泉流出,灑浴龍口下一兒童,即悉達多太子(釋迦摩尼)身。太子裸體,面南,頭頂上現毫光二道,雙手合十,端坐于金剛臺上,坐身高0.93米。<br><div>此處本為巖上圣跡池出水口,古代雕刻家匠心獨運,導水入龍口排出,既意全像妙,又給這組雕像增添了生動意趣。<br></div> <div>孔雀明王<br></div><div>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是佛和菩薩的化身。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現的,其他明王皆以憤怒相出現。他以能驅除諸般毒術,禳災去禍為特征。</div>這尊明王,高坐于一只雙翅展開的孔雀上,伸出四只手:左上手握羽扇,右上手持蓮苞;左下手捧經卷,右下手捧蟠桃。后壁上有一些小雕刻,其中有兩幅畫面,一幅是帝釋天大戰阿修羅,一幅是比丘莎底被纏在樹上的毒蛇所咬,匍伏于大石上,佛念《大佛母孔雀明王經》救他的故事。 <div>毗盧道場<br></div>毗盧道場為寶頂石刻的兩大洞窟之一,門洞朝南, 窟高6.6米、深4.2米、寬11.6米。 洞窟現存石像287尊。窟門上有陰刻 “毗盧道場”匾額, 其右端豎刻署款“朝散郎知重慶軍府事姚宍恭書”,另窟門左右分別刻有楹聯 ,左為“欲得不招無間業”,右為“莫謗如來正法輪”,楹聯之下,刻有圓雕石獅一對,左雄右雌,憨態可掬 。洞外左右兩側壁上,按金剛界曼陀羅“羯磨會” 造像法則,刻有20造像。上方左右各刻8尊佛像,為慧門十六尊佛身,理住智內,皆位于月輪形的圓龕之中,各顯三昩耶形(雙手或持物、或結印)。下方左右各雕刻有兩位半身的執金剛神像,代表地、水、火、風。<br> 毗盧道場是佛教密宗始祖毗盧舍那佛說法的地方。這窟造像十分精美,屬于宋代造像的優秀作品。可惜清代的時候,由于大風吹刮,上面的一棵大樹被連根拔起倒下,損壞了洞窟,左壁大部為垮塌重磊墻面,其中5尊佛像嚴重破損殘缺。 <div>視頻 / 毗盧道場<br></div> 父母恩重經變相<div><div><div>這幅雕塑分為三層:上層是仙境,并排刻有七尊佛像;中層是人間,以連環畫的形式,通過十組生動鮮活的家庭畫面,從“十月懷胎”起,描述了父母含辛茹苦將子女養大成人的歷程。包括懷胎守護、臨產受苦、生子忘憂、咽苦吐甘、推干就濕、哺育不盡、洗濯不盡、偽造惡業、遠行憶念、究竟憐憫等生活場景,又稱為“十恩圖”。每幅石刻旁還有注解,圖文并茂。既寓含儒家倫理孝道理念,又融合佛教意義,十分罕見。下層:阿鼻地獄。</div></div></div> 全龕造像的內容以中間一對夫婦“投佛祈求嗣息”拉開序幕,左右各展開五組雕像。<div>第一組(右)懷胎守護恩: 一位“轉動亦難”的孕婦正坐著保胎,旁邊有一侍女端著一碗保胎藥在侍候她。表現了母親懷胎、護胎的精心。 </div><div> 第二組(左)臨產受苦恩:孕婦被侍女摻扶著,以手撫肚,咬牙裂嘴作痛苦狀,她身下半蹲著一位接生婦,正扎衣卷袖準備接生,旁邊有一端公手執令牌,口中念念有詞,為產婦驅邪。<br></div> 第四組咽苦吐苦恩:母親吃粗茶淡飯,哺育孩子的卻是甘甜的乳汁。<div>第六組哺育不盡恩: 母親正袒露著雙乳給孩子喂奶。碑文刻有頌詞:“不愁脂肉盡,唯恐小兒饑”,把母親育兒的心情,以及母愛的博大深厚表現得淋漓盡致。<br><div><br></div></div> 第五組推干就濕恩 : 孩子晚上尿床了,媽媽正支起身來,小心翼翼地給孩子把尿,然后把孩子放在干處,自己睡在孩子尿濕的地方,表現出母親對兒女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悉心的照料。<br><br> 第八組偽造惡業恩: 父母為兒女殺豬宰羊熱鬧地辦婚事。按佛教教義所說,殺生是造惡業。父母寧愿自己入地獄受苦,也不愿讓兒女沾殺生之罪名。 第九組遠行憶念恩 : 兒子背著褡袋,扛著傘,告別父母即將遠行。父母扶杖送別,千叮嚀萬囑咐,依依難舍。下面的碑文寫到:恐依門庭望,歸來莫太遲。 第十組究竟憐憫恩 :“究竟”為極至、最高之意,“憐憫”就是“愛”的意思。“上有碑文寫:百歲惟憂八十兒,不舍作鬼也憂之,觀喜怒常不犯慈顏,非容易從來謂色難。<br> 雷音圖<div>這幅雕刻的是風神、雨神、雷神、電神、云神,正在放風、打雷、閃電、吐云、布雨。<br></div> 雷音圖<div>忤逆不孝,天打雷劈<br></div> <div>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br>大方便佛報恩經龕高7米、寬15米。龕頂齊檐處,從右至左橫刻偈語曰:"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龕正中刻半身釋迦佛像,高3.7米、肩寬1.4米;左手持缽,右手結印;由頭頂上冒出毫光一道,內現天宮,上書"協利天宮"四字;又頭左右壁上,刻天、人、阿修羅(已模糊)、地獄、畜牲、餓鬼等圖像。佛像腹部之下,刻有三圣御制佛牙贊碑,碑背面為石函。碑高2.38米、寬2.41和碑末指明,此碑舊刻于廬山乾明寺。在主像釋跡佛左右壁上,各分上中下三層共刻有十二組圖像。<br></div>第一組:刻于左壁下層--"六師外道謗佛不孝圖":阿難雙手合十,光頭大腦,高鼻厚唇,滿臉惶惑,吶然木立。青年孝子腰掖小餅,肩擔籮筐;筐中各坐手持小餅的父母。六師外道中的富蘭那·迦葉以右手食指指著青年孝子,譏諷佛教不孝。未伽梨·俱舍梨子左手按胸,舉右手大拇指于胸前,滿面喜氣,以示贊同。刪閣夜·毗羅泥子以手擊拍板,微翅右腳尖合拍,欣喜若狂。阿曾多·翅舍欽婆羅開懷大笑,長袖飄飛,手舞足蹈。迦羅鳩馱·迦旃廷左手抱卑鼓,右手敲打,幸災樂禍。第六位尼乾陀·若提子未刻出。<div>第二組:刻于左壁中層左側--"佛因地修行舍身濟虎圖"。圖中刻一長案,案上放薩捶太子骸骨,其父撫頭,其母撫足,悲痛慟哭。云中現薩錘太子,旁有一只齜牙咧嘴的老虎。<br></div><div>第三組:刻于左壁中層右側--"釋迦因地割肉供父母圖"。羅侯惡逆王右手拄劍,左手抱"者提"太子。王妃身體右前傾,雙手接過兒肉。小太子臂上剜痕累累。<br></div><div>第四組:刻于左壁上層左側--"釋迦因地鸚鵡行孝圖"。圖中刻兩只盲鸚鵡在樹上窩里引頸延寧。一位男子立于兩株樹下,手捉鸚鵡與之對語。樹下是一片沉甸甸的谷穗。<br></div><div>第五組:刻于左壁上層中部--"釋迦因地行孝剜眼出髓為藥圖"。圖中刻國王病坐椅上,背靠三腳尖軾,伸出左手,旁一醫生為其診脈。王側忍辱太子雙手合十而坐,旃陀羅執刀站于旁。太子身前跪一侍者,捧盤接其眼及骨髓。<br></div><div>第六組:刻于左壁上層右側--"釋迦佛因行孝證三十二相圖"。圖上方刻一男子以右手指著一卷發僧人,似在問法。右旁坐著一位風冠霞披的女子,其下有一青年,雙手合十而跪。<br></div>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div>第七組:刻于右壁上層右側--"釋跡佛因地為啖子行孝圖"。圖中刻啖子尸體仰臥于床上,盲父母撫頭摸胸。國王肩負弓,腰插箭,立于啖子腳旁,眼望盲父母。啖子身后,帝釋捧物而立。</div><div>第八組:刻于右壁上層中部--"釋跡因地剜肉圖"。刻婆羅門坐于殿上,轉輪圣王裸露上身,合掌而跪。身后旃陀羅正持刀剜轉輪圣王臂上之肉。</div><div>第九組:刻于右壁上層左側--"釋迦因地雁書報太子圖"。刻善友太子雙手捧盤,盤中盛如意寶珠,跪于父母身前。在他們頭上方,有一只大雁,頸系書信,飛于空中。</div><div>第十組:刻于右壁中層左側--"釋迦因地修行舍身求法圖"。圖中雪山大士頭朝下,足向上,雙手合十倒立,懸于山腰。山下帝釋跪地,張臂欲接大士。其后站著羅剎,青面赤發。面目猙獰,一手叉腰一手指大士說法。<br><div>第十一組:刻于左壁中層右側--"釋迦佛詣父王所看疾"。圖中凈飯王病臥床上,釋迦站于床側,以右手摸父額,左手握父手;頭頂肉髻處發出毫光,照在凈飯王身上。釋迦身后有一比丘,雙手合掌,肅穆靜立。<br>第十二組:刻于右壁下層--"大孝釋迦佛親擔父王棺"。圖中刻棺輦一角,抬棺者僅見三人。釋迦負抬于前,雙手扶杠,頭頂有毫光二道,光中部刻"大孝釋迦佛親擔父王棺"一十字。另兩位抬棺者面向壁面,躬身而行。難陀手執香爐,行于釋迦前,其頭上方有一塔。上刻"凈飯大王舍利寶塔"。阿難、羅云雙手合十,跟于棺后。<br></div></div> 婆羅門之女旃遮摩耶。她黑發高簇,頭微右側,獨奏橫笛,神情專注,被俗稱為"吹笛女"。是大足石刻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左側局部)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右側局部)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div>龕高8.1米,寬20.2米,深3米,刻像面積達160多平方米。<br>年代:雕刻時間跨度為南宋淳熙至淳佑年(1174-1252年)。<br><div>上部:描繪西方凈土盛況,包括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和極樂世界的景象。<br>中部:展示“十六觀法”,即修行者專注于西方凈土的十六種奇妙景象。<br>下部及左右:描繪“三品九生”,即根據行善積德的差異,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分為三品九生。<br></div></div>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div>觀無量壽佛經變相不僅展示了佛教凈土宗的理想境界,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br></div>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div>通過精湛的雕刻技藝和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這龕造像成為了石窟藝術中的精品佳作。<br><div><br></div></div> 鎖六耗圖<div>龕正中主像為一個卷發人,跌坐蓮臺上,懷抱寧靜躺臥的猿猴。卷發人頭頂上方橫書"縛心猿鎖六耗"六字。其左側豎刻"彌勒化佛"四字,意指卷發人即為彌勒化身。在卷發人所坐的蓮臺下,刻六條繩索。其終端各縛犬、鴉、蛇、狐、魚、馬六種動物,并用文字標明各自相應代表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覺,佛家稱為“六根”。如果眾生“心猿意馬”,“六根”不凈,心中就會生出貪、嗔、癡,在欲、色三界中苦苦掙扎輪回。所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超脫三界之外,戒掉貪、嗔、癡,達到“六根”清凈,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到達幸福的彼岸。</div> 鎖六耗圖刻于寶頂大佛灣觀經變與地獄變之間的峭壁上,全龕高7米、寬3米,由于造像規模遠不如左右兩龕宏大,故常不為人所注意。 <div>地獄變相龕<br></div>地獄變相龕---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龕高12.68米、寬19.95米、深2.44米,刻像133尊。<div>上部正中刻地藏菩薩,其頂上并列坐十佛,左右并列坐十王兩司。下部分上下層刻刀山、截膝等十八地獄。<br>為佛教藝術同類題材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者。大足石刻地獄變相是一整套系統的佛教義理變相,其反映的主要思想內容是:靈魂不滅、輪回轉世、善惡有報、懲惡勸善。</div> <div>地獄變相龕<br></div>地獄變相龕的上方刻有十齋日佛,他們可為活人提供祈福免災的機會,日念其千遍,可免墜地獄。下面刻了十大冥王,十大冥王的左側刻有一速報司,右側刻有一現報司,從而構成陰曹地府的十二殿,在十大冥王的中間端坐著地藏王。地藏王菩薩,是佛教著名的菩薩之一,也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極具影響力的菩薩之一。在中國的佛教傳統中,地藏王菩薩以慈悲為主要形象,為眾生度苦,尋找救贖。他的實力不容小覷,掌管著輪回,也被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 地獄變相龕的下面的第三層和第四層是刑罰酷虐、陰森可怕的十八種地獄。 <div>地獄變相龕<br></div>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 此像為"地獄變相"龕"刀船地獄"組雕之一,俗稱"養雞女"。展現的是一位農家少婦掀開雞籠,兩只雞正在爭啄一條蚯蚓的場面,雕像充滿詩意般的鄉村風情。<div>地獄變相石刻是大足石刻的熱門景點,展示了佛教地獄觀念和趙智鳳的奉獻精神。<br></div> 在大佛灣旁邊,還有一座創建于南宋的古老寺院圣壽寺,南宋趙智鳳創建,明、清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筑面積1631.68平方米。 古寺依山而建,雄偉壯觀,廟宇巍峨,雕梁滿目,坐落于山勢峻秀、環境幽雅的林木之中,顯得非常的古樸和寧靜,是當年西南地區的一座著名的古剎。<div><br></div> 參觀完了寶頂石刻,感受頗多,所看到大足石窟中大量的佛、道、儒石刻造像外,還有大量的平民生活石刻造像,這些石刻造像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活動,站在這些石造像前,如同穿越到那個時代,好似能同其對話......。<div>寶頂石刻只是大足石刻的組成部分之一,寶頂石刻的近萬尊,僅僅占大足石刻五萬尊的五分之一,明天繼續參觀被稱為“唐宋石刻陳列館”的北山石刻。</div> 2023年4月8日,我們來到了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慶市大足區龍崗街道北1.5千米的北山上,海拔545.5米,開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北山摩崖造像長457、高7.4米,分為南北兩段,共編291號,為佛教造像區。造像涉及佛教密宗、凈土宗、禪宗等諸多教派。共計摩崖造像龕283龕;碑碣7通、線刻壁畫1幅。造像記及題詞50余則;造像計4397尊。造像歷經五代,鼎盛于兩宋,明清有增補。 北山摩崖造像被稱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為研究唐、前后蜀及宋代的歷史、宗教、雕塑等提供了重要表現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文物遺存:心神車窟 數珠手觀音 韋君靖碑 多寶塔 韋君靖<div>北山摩崖石刻造像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于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首先開鑿,后經當地官紳、土庶、僧尼的相繼鑿造,至公元1162年(南宋紹興末年),方具現存規模。</div> 韋君靖碑,位于佛灣之首,碑高260,寬310厘米。碑記“四海波騰、山川鼎沸”的晚唐局勢和四川東西部藩鎮征戰,以及韋君靖于北山建永康寨始鑿佛像等史實。具有補唐史之闕誤的重要價值。<div><br></div> 毗沙門天王 龕高430、寬286、深176厘米。<br>毗沙門天王又名北方多聞天王,是佛教護持北方的護法神、。龕正中攜刻的北方天王,身材魁偉,威武強悍,頂盔貫甲,雙眉倒豎,怒目圓睜,給人以一種威嚴雄焊,強有力的懾服感;天王兩側力士怒目咧嘴,面目猙獰,持刀揮棍,勇不可擋;這些形象恰似唐代赳赳武夫,給人以剛勁之美感。左側男、女侍者則英俊儒雅,賢淑端莊,衣飾貼體,線條道勁流暢,技法嫻熟。滿了藝術感染力。 千手觀音<div>刻于唐景福元年至乾寧二年。正壁刻千手觀音寶冠天衣,善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左右兩壁對稱刻十佛、文殊、普賢、電公雷母、風伯雨師等像。<br><div><br></div><div>北山石刻北山佛灣的觀世音菩薩是大足石刻中最集中、最多、最精美的。人們敬仰觀音,視觀音為“美神”,因此,北山佛灣有“美神薈萃的藝術宮殿”之說。</div></div> 梁思成鏡頭下的北山千手觀音龕<div>此龕相對算的上保存比較好,但是從1940年照片可以看出,原本炯炯有神的眼睛已經失去了光彩,衣服的紋樣變得模糊不清,更嚴重的是,原本手持的法器的手臂斷了一多半,右下角的惡鬼也不見了。</div> 大足石刻北山第10龕,釋迦說法龕。表現的是釋迦說法場景,龕正中為佛祖釋迦牟尼,跌坐于蓮臺之上,沉穩平靜,背光火焰紋,左右分別侍立弟子迦葉、阿難:左右兩壁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上方左右對稱飛天。龕中觀音面如滿月,眉目清秀,袒胸露臂,肌體豐潤,輕紗薄裙之下微見肌體起伏,亭亭玉立,猶如出水芙蓉,唐人所謂“菩薩似宮娃”便是最貼切的描繪,是唐代不可多見的佳作。 大足北山石刻第51號龕為“三世佛”龕,是在唐光化二年(899)年由泗州都指揮使王宗靖發愿雕刻而成。此龕高1.55米,寬1.98米,深1.34米。龕口朝向西方,三尊佛像于正中央端坐。中心位佛,結跏趺坐于蓮座上;左面佛,倚坐于金剛座上;右面佛,坐姿與中心位佛相同。<br> 三尊主佛身后均刻有圓形火焰光及身光。在三佛之間,靠近主像二側,左立迦葉,雙手拱胸前,手持的物件已損毀不可辨。右立阿難,雙手合十。兩尊佛像均身著袈裟,且皆俱圓形頭光。 梁思成先生在三世佛前留影。 正壁唐末造像后,有一夾巷,石壁上為五代造像。 第36龕16羅漢像 五代<div>龕正中釋迦佛趺坐于蓮臺之上,慈悲、沉穩;其左右分別刻出八尊羅漢,稱十六羅漢。羅漢像的座椅下方擺放著鞋、瓶、壺等物品。<br></div> 趙懿簡公神道碑<br>石碑《趙懿簡公神道碑》位于北山103號窟內壁正中,碑高3.7米,寬1.37米。碑原立于陜西周至墓地,由宋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撰寫,宋四大書法家之一蔡京書并篆額。此碑為趙氏后裔復刻,為書法藝術之珍品。 古文孝經<br>位于北山第103號窟內壁面和窟外左右壁。刻石于南宋孝宗時期(1163—1194年),通高280、寬894厘米。《孝經》乃儒家經典,自漢有古文和今文兩種版本。壁刻乃古文二十二章之古文本,被史學家譽為“寰宇間僅此一刻。” <div>古文孝經<br></div>當蔡京失勢之后,元祐黨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毀掉了他在全國的所有碑刻和字跡。蔡京書寫的神道碑(神道碑是立于趙瞻即趙懿簡公墓前的碑)也被毀掉,到了南宋孝宗的時候,黨爭平息,可能是有趙瞻的后人在昌州(大足屬于昌州)為官,就把趙瞻的神道碑拓本和古文孝經一起刻在北山之上,因此蔡京的書法得以保留下來,填補了中國書法史的一個空白。<br> 第119號日月觀音<br>  又叫“不空羂索觀音”。 造像一般有六臂,上兩手分托日、月,下兩手分持羂索、寶劍,中左手托缽,中右手胸前結印。 第121號宋代地藏觀音合龕。<br>  佛教西方極樂世界,主角是阿彌陀佛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按理說造像應當常把這二位菩薩放在一起,但由于大勢至菩薩在中國沒有流行起來,所以北山石刻青睞地藏菩薩,常讓地藏與觀音搭檔平起平坐。這龕中的觀音,眼幕低垂,雙手持如意。 訶利諦母龕 980一1279年 宋代<br>龕高161、寬109、深117厘米。龕內刻訶利帝母、侍者和童子像等13身。訶利蒂母育有五百個兒子,卻偷竊人子為食,后經佛陀教化,成為兒童的守護神。 74年前梁思成拍的北山訶利帝母龕,如今神韻無存....... 123號龕釋迦牟尼居中,左為不空羈索觀音,右為觀音。 數珠手觀音龕 1131一1162 南宋紹興年間<div>龕高161、寬109、深117厘米。<br><div>觀音肘懸飄帶,裙帶輕揚,有“吳帶當風”之感。觀音右手持念珠,兩手交于腹前,俯首含顰,神情嫵媚,俗稱“媚態觀音”為宋代石雕精品。</div><div><br></div></div> 74年前的大足石刻之美,文中照片為梁思成先生考察大足石刻時留下的珍貴影像,北山媚態觀音,當時還是如此的活靈活現,如今風化嚴重,已經面目模糊了許多,我們不僅要贊嘆大足石刻的美,感慨歷史的變遷和歲月的無情,更應該學會發自內心地珍惜和愛護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寶。<br> <p class="ql-block">摩利支天女龕 960一1279年 宋代</p><p class="ql-block">龕高221、寬114、深104厘米。龕正壁刻摩利支天女、左、右壁刻八大護法金剛。摩利支天女三頭八臂,手拿諸般兵器,立于戰車之上,為佛教神通廣大的護法神。</p> 水月觀音窟 1131-1162年 南宋時代<br>龕高390、寬272、深305厘米。正壁水月觀音遍體的瓔珞珠串繁雜疏密有致。左側善財立像長眉隆頰,滿面皺紋、長髯掛腮,形象夸張生動。左右壁四大金剛粗獷豪放。<div><br></div> <div>轉輪經藏窟 1142-1146年 南宋紹興<br></div><div>編號第136號 作者為河南潁川人胥安。窟高4米,寬4.7米,深7米。</div>該窟為平頂長方形大窟,窟室中屹立轉輪經藏,轉輪經藏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下部柱基為須彌山,基座上方為八面形露盤,中部為八條鏤空圓雕石柱,上部為八面實心露盤,其上雕刻天宮樓閣,舍利寶塔等。轉輪經藏是佛法的象征,同時又起到了支撐、采光、裝飾的作用,并與窟內造像相互輝映,烘托出一種神圣靜謐的宗教氛圍。<br>全窟造像布局對稱,正壁中央釋迦佛趺坐于蓮臺上,左右侍立迦葉和阿難,文殊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左壁自內而外為文殊菩薩、持印觀音、如意珠觀音,右壁自內而外為普賢菩薩、不空羂索觀音(因手托日、月,俗稱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窟門兩側各刻有一力士。 轉輪經藏窟 日月觀音 <br>位于北山佛灣第136窟右壁中部。像坐高147厘米,結跏趺坐于方形金剛座上,其左右各刻一位侍者。觀音頭梳髻,戴精美的卷草、花卉紋飾寶冠,耳垂珠串,胸部裝飾瓔珞,披帛貼身飄垂座前,極富裝飾之美感。像臉形豐圓,秀眉垂目,直鼻小口,雙頰豐腴。對其面部的細膩刻畫,可謂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其面部肌膚質感極強,盡顯女性的慈祥和藹,成功地表現了一位傳統的中年貴婦人的雍容華貴。 轉輪經藏窟 數珠手觀音<div>位于北山佛灣第136窟右壁。觀音赤足站于蓮臺上,身高1.91米,肩寬0.44米。她長發技于肩,胸部密飾珠串,著荷葉披衫,左手握右腕,右手于腹前持數珠;身材修長,面色瑩潔,肌膚嬌嫩,吹彈可破,神情嫵媚溫靜,惹人喜愛。</div> 轉輪經藏窟 玉印觀音 <br>位于北山佛灣第136窟左壁中部。像高143厘米,右手持寶印,左手握印帶,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觀音頭戴精美的高花冠,冠體玲瓏剔透,手指般大小的珠串均以浮雕刻成,雖距今八百多年,仍完好無損,令觀者無不稱奇叫絕。花冠的處理,細膩而不瑣碎,注重線面結合,一切細膩的變化都包括在塊面中,形成了良好的整體感,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們高超的藝術實踐。 如意珠觀音<div>位于北山佛灣第136窟左壁。 觀音身高2.05米,肩寬0.43米。她頭戴花冠,外罩披風,著字領天衣,廣袖飄墜,衣飾繁絮,于堂皇富麗中具見靜穆莊重之感。雙手捧如意珠于腹前,由珠上發出毫光一道,繞三圈后從左肩達于窟頂。<br></div><div>北山136號窟--轉輪經藏窟是一座以一佛八菩薩為主題的石窟景象,就處于宋代藝術創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這些造像神態追求一種自然、平淡的風格,體現了情感收斂、含蓄淡泊、超凡絕塵、寧靜的思想境界,無不體現出宋人追求優雅、精致生活的藝術涵養。<br></div> 維摩詰經變相 公元1134年 南宋紹興<br>圖縱306、橫270厘米,刻像27尊。該作依據《維摩詰經》而繪,完整地表現了文殊問疾維摩的情景。這是大足石刻中唯一的一幅線刻經變畫。<br> <div>維摩詰經變相 (復制講解圖)<br></div><div>全圖可分為兩部分,左部主像維摩居士,隨意坐于方形寶床上。維摩頭戴頭巾,手執如意,面向北顧作辯論狀。右部主像為文殊,結跏趺坐于寶床之上,左手扶膝,右手舉至胸前,面向維摩作問詰狀。維摩和文殊頭上,各飛出一道毫光,于圖像中部上方纏繞,象征二人斗智斗法。</div><div>全圖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維摩的沉穩自信,文殊的沉著應付,散花天女的機靈神巧,運筆意到,神露味濃。此圖是一幅難得的精品。<br></div>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窟 1128年南宋<div>窟高424、寬387、深340厘米,刻像48尊,正壁刻如意輪菩薩、觀音,左右為諸天神。</div> 孔雀明王窟 1126年 北宋靖康元年<br>窟高347、寬322、深607厘米。刻像950尊。孔雀明王身有四臂,左上手托經書,左下手握扇放于腹前,右上手托如意珠,右下手持一孔雀羽毛放于膝間。孔雀雙翅展開作欲飛狀,尾后翹,通過主像身后直達窟頂,并向前彎于主像頭上,形成身后的舉身光,同時起支撐窟頂的作用。兩壁便可千佛,與孔雀雄姿相映成趣。 五百羅漢窟 1119-1125年 北宋宣和年間<br>窟室為方形平頂,窟高330、寬314、深710厘米;<br>后壁已成空龕。左右二壁石垠橫隔各刻六排阿羅漢像 ,計有532身。羅漢皆為坐式,他們或蹺腳,或側坐,或偏頭側耳,或撐腰撫頭,面目怡然,自得瀟灑,各具神韻。<br>窟中是一座用條石、石板砌成的石塔,稱為西域禪師坐化塔。 彌勒下生經變相 1126年 北宋靖康元年 <br>窟高2.72米、寬1.95米、深2.4米。造像據自《彌勒下生經》。彌勒佛左手撫膝,右手于膝間結定印,結蜘坐蓮臺上。座為束腰須彌座。座腰部有三獅蹲立,三獅間開二淺龕,內有伎樂二身,左者擊拍板,右者吹排蕭。彌勒佛背靠龍頭椅,椅背上刻菩提樹裝飾,兩端各有一龍頭。這種背椅在道教造像中常見。窟左右壁分三層造像有選擇地表現彌勒降生、出家、成道、轉法輪、度人等情節內容。 <div>泗州大圣龕 1126年 北宋靖康元年<br>龕中泗州大圣頭戴風帽,背后為大圣的弟子木叉和慧儼,一人端凈瓶,一人持禪杖。<br></div> 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龕<br>左右側各立有六身觀音,為其變相。各變相容貌不同,表情有異,雙手所執法器各別。瓔珞冠飾花紋繁多,頭上方壁中小像姿態不一。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 9世紀末 唐末<div>龕高469、寬361、深40厘米。刻像578尊,經幢和樓閣等建筑42座,以中部“西方三圣”為中心,上部為“凈土”盛景,下部雕刻“三品九生”及“末生怨”故事,左右沿鑿“十六觀”。刻工精湛,被譽為:“晚唐最為精美的作品”。<br></div><div><br></div> 觀音地藏龕 907一960年 五代<br>這是兩尊五代時期的造像,兩尊造像非常特別,頭部是比較明顯的唐代風格,身體和服飾更多的是后來宋代的風格,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藥師凈士變相龕 954年 后蜀廣政十七年<br>龕高191、寬235、深61厘米。刻像67尊。左為陀羅尼經幛,右為主像龕。主像龕正中刻藥師佛頭戴披巾,身著通肩圓領佛袍,左手撫膝,右手置胸前(已殘),雙足踏蓮朵,坐金剛座上。其左右為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主像龕左右壁上,各分兩層立四菩薩,共計八菩薩。主像龕下方壁上,并列十二藥叉神將,皆頂盔貫甲,雙手拱揖,腳踏祥云。主像龕頂壁上,垂蓮形寶蓋。寶蓋兩側有箏、羯鼓、拍板、篳篥、箜篌、琵琶等諸般樂器及飛天。 多寶塔 公元1148—1155年 南宋紹興<div>屹立于北山佛灣對面得北塔坡上,既名多寶塔,又名報恩塔,訖今已歷800余年,此塔為八面形磚塔,高33米,塔身呈腰鼓狀,外有十二層塔檐分塔身為十三級,內作八層(包括底層),有梯道建于塔心,可以拾級攀登,是一座密檐式與樓閣式相結合的塔。塔身外壁、塔心外壁及塔身各面內壁嵌有石刻浮雕,類似小龕。這些小龕共編為127號,按其表現的內容,可分為佛像、菩薩像、護法神像、五十三參像、人物像、碑刻六大類。其中,尤以較完整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象最具特色,十分珍貴。<br></div> 在北塔的南面的崖壁之上,刻有兩尊并坐的大佛,坐身高約10米。左像為多寶佛,右像為釋迦佛,皆頭布螺髻,身著袈裟,善跏趺坐。 塔身外壁、塔心外壁及塔身各面內壁嵌有石刻浮雕,類似小龕。 大足石刻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與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中葉間,中國石窟藝術風格及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木县| 正蓝旗| 柳河县| 惠东县| 靖州| 甘泉县| 永安市| 维西| 日照市| 藁城市| 长宁区| 乌鲁木齐市| 巴马| 镇远县| 巧家县| 宜丰县| 措勤县| 墨脱县| 裕民县| 浮山县| 定远县| 璧山县| 广饶县| 增城市| 贵阳市| 巴里| 顺义区| 鸡西市| 漯河市| 龙门县| 湘潭县| 东山县| 汝城县| 晋城| 新竹县| 古田县| 广灵县| 大悟县| 庆安县| 桐城市| 长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