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青春蛻變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胥山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號:101490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青春如同春花,短暫卻絢爛奪目。在這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時光里,我們懷揣著憧憬與潛能,勇往直前。奮斗是青春最鮮明的底色,它昭示著我們的印記,更成為了青春最動人的樂章。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題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國的歷史長卷中,知青上山下鄉的經歷成為了一段獨特且印象深刻的記憶。身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我由一名平凡的知青逐步蛻變為科技工作者。這一轉變固然得益于良好的機遇,但正如那句老話所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會的把握同樣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11月下旬,大興安嶺知青萬余人被統一調往大慶油田,此舉既緩解了當地知青過多的問題,又填補了大慶的勞動力缺口,同時也為知青帶來了解脫,減輕了其幾年中積累的許多迷茫與困惑,可謂一舉多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大興安嶺,我們以知青身份自居;然而,在大慶,我們的身份轉變為石油工人。這種身份的轉變不僅影響了我們的職業定位,更在思想和行動上帶來了深刻的變革,這確實是一次質的飛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抵達大慶后不久,我深刻領悟到了這些問題。在大慶這片土地上,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唯一的出路就是積極尋找機遇并把握住它們。空談無益,唯有腳踏實地、勤奮努力,才能改變自己的現狀。當時所倡導的“干一行愛一行”理念,正是在沒有找到理想工作前應有的態度。機遇總是青睞于那些有準備的人,只有平時付出足夠的努力,才能在機遇來臨時緊緊抓住,將其變為自己的成功之路。否則,若平時吊兒郎當、不努力,即便機遇擺在眼前,也會因其準備不足而錯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個人照拍1975年攝于大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機遇終于降臨!1975年冬季,大慶油田科學研究設計院(當時實行二院合一制度,以下簡稱科研院)在全油田范圍內展開選拔,意圖從數十個指揮部(團級編制單位)中各挑選二至三名表現優異、有培養價值的員工加入科研院,旨在“為知識分子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在那個知識分子逐漸受到重視和“解放”的時代背景下,這一舉措雖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卻也合情合理。我榮幸地從數千人的隊伍中脫穎而出,被調至科研院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或許有人覺得命運特別眷顧我,但我堅信,在機遇面前,人人平等。自從我抵達大慶,便一直勤勤懇懇地工作,主動放棄機關優厚的條件,選擇到基層磨練自己,從零開始。在喇三聯二級變電所,我始終盡心盡責,積極學習技術,并在業余時間不忘補充最基礎的數理化知識。這一切的付出與努力,終于在機遇降臨時得到了回報。但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平時的積累和堅持。正如愛迪生所說:“機會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我的經歷正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底,我踏入大慶科研院,眼前景象令人眼前一亮。作為一個初中學歷且在文革期間缺乏正規教育的年輕人,我專業知識幾乎為零。然而,那里的資深知識分子,如閔豫、王志武、唐曾熊、王德民、蔣其凱、王啟民等,讓我深感震撼。他們都是中國第一批石油專家,不少人才剛從困境中“解放”出來。后來,他們成為石油部、北京石勘總院及大慶總部的重要領導,如總地質師和司長等,甚至領導石油部和大慶油田。他們一直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核心,掌控著行業命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磕頭機自拍2023年5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或許有人好奇:“你是如何結識這么多人的?”這背后的故事其實與我的工作經歷有關。當我剛進入院時,自己也沒料到會被分配到宣傳科去爬格子。說實話,當時我有些不情愿,但分配下來的任務,我也只能盡心盡力地去完成。在宣傳科的近一年時間里,我始終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勤奮工作,盡管經常需要埋頭苦干,但我也因此獲得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和收獲。至于具體的細節,這里就不再贅述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年的大慶科研院,真可謂是一片知識的海洋,學習的風氣在那里盛行得如火如荼。每個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的海洋中,從晨曦初露到夜幕降臨,整個大院仿佛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學堂。無論是在實驗室的角落,還是在食堂的餐桌旁,甚至在工間操的短暫休息時,都能看到人們埋頭苦讀,勤奮學習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也被這股濃厚的學習氛圍深深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白天,我努力多“爬幾個格子”,晚上則參加夜校班,從最基礎的文化課開始惡補,努力彌補自己知識上的不足。我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目標,開始有針對性地閱讀專業書籍,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慶科研院的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向他們請教的機會。每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我都會虛心地向身邊的同事、導師請教,不斷尋求答案,直到將問題徹底弄清楚。這種不斷探索、不斷進取的精神,成為了我青春歲月中最寶貴的財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這段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成長經歷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青春的價值和意義。我明白,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這段經歷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挑戰,我都會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勇往直前,不斷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原大慶科研院地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1976年年底,經過我不懈的積極努力和對蔣其凱院長的再三懇求,我終于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批準,走出了機關,深入到了“基層”,被調到了設計院。這一刻,我的夢想得以實現,我真正地加入了科技隊伍,我的知青身份有了質的飛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青春如同綻放的鳳凰,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等待,終于迎來了華麗的蛻變。我步入了設計院的大門,那是一個充滿創新和挑戰的新世界。在這里,我置身于一群才華橫溢的設計師中,與他們共同探索、研究、創新,每一天都充滿了新的發現和驚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設計院的日子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知識,提升自己的技能。我參與了許多重要的項目,通過實踐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也深刻體會到了科技對國家和社會的巨大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當我回顧這段經歷,我都感到無比自豪和滿足。那是我青春中最寶貴的一段時光,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轉折。我感激大慶科研院給我提供的機會和平臺,也感謝那些曾經幫助和支持過我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望我的青春歲月,我深深感慨于那段不懈追求夢想的日子。每一個挑戰、每一次努力、每一個突破,都是我青春中最寶貴的財富。如今,雖已步入老年,但我仍想以此回憶錄鼓舞現代年輕人:青春是追夢的舞臺,是奮斗的年華。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和挑戰,都要保持那份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勇往直前,追逐自己的夢想。因為,正是這份堅持不懈的努力,讓我們的人生煥發出璀璨的光芒,綻放出獨特的芳華。讓我們一起,以青春為筆,以夢想為墨,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成武县|
巴彦淖尔市|
许昌县|
锦州市|
吴旗县|
芦山县|
行唐县|
故城县|
蒲城县|
自治县|
青神县|
红安县|
伊金霍洛旗|
天台县|
赣州市|
五寨县|
郁南县|
台北县|
洛隆县|
屏山县|
永吉县|
玉林市|
唐河县|
邢台县|
叶城县|
保德县|
松阳县|
金山区|
木兰县|
南溪县|
五大连池市|
星座|
福海县|
密云县|
宜阳县|
林西县|
和顺县|
松溪县|
行唐县|
班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