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程遠</b> <p class="ql-block">時尚惠顧年輕人,我們“老三屆”的青春大多花在“文革”。</p><p class="ql-block">任何新的時尚,都與社會大的歷史背景相關,與社會的主流群體相息。它是小青年“愛美”“追求時髦”的自然天性,并不意味什么所謂的“深刻”性。對于文革,本人持憎惡態度,此文只是涉及那陣時尚的現實,絕無有讓歷史重演的企圖。</p><p class="ql-block">客觀講,文革期間的時尚,是以部分中學的“革干”“革軍”子弟為主流、所帶動的。他們屬于社會的上層,最初以“革命”正統為己任,于是,發式的“小刷子”“平頭”,服飾的“黃軍裝”“紅袖標”“武裝帶”等為主要標志,率先登上了時尚舞臺。如此服飾打扮,帶有很濃的“階級劃分”及“暴力傾向”。</p> <h1>?</h1> <p class="ql-block">“仕途上的失意,導致生活上的得意”。</p><p class="ql-block">1967年,隨著小青年們“急先鋒”作用的完結,中學生在運動中的作用,已經退居到很次要的地位。加之眾多上層子弟,突然間變成了“黑幫”“黑干”出身,喪失了先前的優越話語權,以至不得不參入到社會的“逍遙”群體,給予政治方面被動的規避。這樣,劃時代的、流行十幾年的、令本人羨慕不已的新時尚,悄無聲息地來臨了。</p><p class="ql-block">那時經常會在北京大街上,看到成幫結隊騎著嶄新自行車的群體,呼嘯而過。最“酷”者,橫向并排、勾肩搭背、脖子上挎著軍用書包,威風凜凜,被稱之為“飄派”。這些人的出現,造就了整個“文革”時期青年時尚的完善化。由此,“老三屆”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被此種新時尚影響過。</p><p class="ql-block">(老三屆,指文革起初一到初三,高一到高三的幾屆中學生)</p><p class="ql-block">“逍遙派”,在當時中學被貶稱為“不三不四派”(既不是四三派,也不是四四派),潛在意義在于,這個龐大群體回避日前社會鬧革命亂整人的主流,而熱衷游山玩水、琢磨半導體、看閑書、追求時尚,甚至玩鬧等行為的人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成幫結伙的“飄派”<br> <h1><b>紅色崇拜?</b></h1> 紅色,是人類最早命名的,且以觸目而著稱。于生活層面,紅色具有喜慶、富裕、發財、祝福及震懾的寓意,可以說寄托了老百姓大部分的激情。<br>然而“血”色的紅,就沒那么平和了,它富含獻身的意義。從社會角度講,它象征著戰爭,以最大限度的殘酷奪取生存空間。<br>近現代,紅色又引申出另一個時髦的詞義——革命。留給我們烙印最深的,是文革期間的“紅海洋”,紅遍了整個中國。殊不知此詞義,則來自“北方吹來十月的風”,追本溯源,以法國大革命的“紅色恐怖”最為經典。<br> <h1><b>發型:</b><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1> 文革伊始,出于對“革命”的追求,小年輕的發型愈加簡潔劃一。男生以“平頭”“學生頭”居多,某些學校還涌現出成班的“禿子”(如清華附)。女生,則以“小刷子”“短雙小辮”為主。<br>像以往諸如的“飛機頭”“分頭”“大背頭”“一邊倒”“雙長辮”“螺旋寶塔式”“波浪大花卷”之類,不是受批判,就是遭嘲笑,甚至被強行剪除。<br> 女生的“小刷子”發型 此為一伙兒清華園內的發小,發型極其統一,絕大部分都穿著“一身藍”的時尚制服 <h1><b>服飾</b></h1><p class="ql-block"><br></p> <b>“一身藍”:</b> <p class="ql-block">人造靛藍合成的成功與廉價,致使藍色永遠被賦予了“無產階級”的印記。幾乎所有國家的工作服,都選擇了此種既不怕臟,又使人心里安定的藏藍色。包括西方的“牛仔”“藍領”“普魯士軍隊”“西班牙長槍黨”。</p><p class="ql-block">“文革”時期,藍色服裝抵達巔峰態,以至國人被外界驚呼為——“藍色螞蟻”。</p> 街面一片的藍色 <p class="ql-block">與藏藍色“勞動布”所制的工作服不同,城里人穿的,是號稱“一身藍”的毛式制服(分三兜和四兜)。其色彩要比工作服光亮些,質地也平滑,面料有“華達呢”“單面卡”“雙面卡”幾種。</p><p class="ql-block">屬“雙面卡”制服的價格最貴,布料看起來還存有厚實感,被“飄派”成員廣泛所選用。講究的人,要在上衣內配置墊肩,這樣外出起晃時,顯得威武挺拔。另外,于脖頸處,露出里面一圈的白色“的確良”襯衫領,將贏得視覺上“整潔”及“層次豐富”的效果。有些人不趁白襯衫,會弄到只有脖子及肩位置的假衣領,穿在制服里面給予冒充。</p><p class="ql-block">褲子說法不多,但需盡量維持住,褲腿正中那條細細的折疊豎線。</p><p class="ql-block">腳上穿的,是雙黑燈心絨面、黑色鞋幫、白塑料底的“懶漢”鞋,俗稱“白邊懶”。</p><p class="ql-block">另有言傳,懶漢鞋分燈芯絨面和布面。包邊,分白布邊和黑人造革。說法為:“燈芯絨是,白邊土,黑邊狂,布面白邊是流氓。”</p><p class="ql-block">假若鞋底是“咖啡塑料”,便預示著家境較窮,不入正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身藍”,是當時最為普及的流行服飾,老兵革干子弟穿,市民子弟穿,知識分子子弟也穿</p> <p class="ql-block">群體“一身藍”著裝</p> 右,“白邊懶”。左,咖啡底塑料鞋 冬季,要戴大號白口罩(醫用的最好),身著棕領藍色棉長大衣,頭頂棕色栽絨帽,足下一雙黑面白塑料底棉鞋。<br>女生,則外披一條毛織的大圍脖,最高級是拉毛的,色彩各異,越長越派。口罩如不戴,要仔細放于胸前的制服之中,露出掛在脖子上挺直的V型白帶,頗具點綴裝飾味道。<br> 冬季標準式樣 拉毛長圍脖,色彩各異,越長越派 披紅色長拉毛圍脖的女生 口罩如不戴,要放于胸前的制服之中,露出掛在脖子上挺直的V型白帶 <b>“小狂”式:</b> 如果你趁套四個兜的米黃色軍裝,這表明,你上輩以前曾當過兵又是軍官。穿出去,印證了那句街頭的順口溜:“狂不狂,看米黃,米黃不黃不叫狂。”<br>而且軍裝越是褪色,說明上輩的資格越老,你的底氣也會越足。<br>“小狂”式全身完整的標配為,黃軍裝、黃軍褲、黃軍帽、黃軍挎、黑軍皮鞋。但要注意,軍扣必須是棕色內含“八一”兩字,否則此軍服歸為日后偽造而跌份。<br> 狂不狂,看米黃,米黃不黃不叫狂 凸顯自己“革軍”“革干”出身的衣著<br> 沖淡米黃軍裝占統治地位的,是出于領袖在天安門上檢閱的著裝。于是下面緊跟,很快興起一身的“國防綠”。不過戴軍帽的時候,考究者要將圓形帽前沿部分(不是帽舌頭),略微捏成挺立狀,以顯精神。<br><div>(“國防綠”之所以出現,在于當時御敵前沿,已挪至越南。那里屬熱帶,環境一片通綠,“國防綠”是為保護色)</div><div><br></div>冬季,一身軍大衣,黃色棉栽絨軍帽,足踏“大頭”鞋。<br>如果你能穿上一雙白色高腰的“回力”牌球鞋,那更能“提份”,因為至少要花九元錢。像那些籃球鞋、解放鞋、翻毛皮鞋,則是“土鱉”與“普通”的注腳。<br><br><br> 一身“國防綠”的興起 夏季服飾,從左到右,米黃軍裝、國防綠、白襯衫 <p class="ql-block"><b>“最狂”式:</b></p> <p class="ql-block">較高級的是真皮栽絨帽、呢子將校服、將校靴、羊皮黑手套要含內襯。</p><p class="ql-block">而最高級的為將軍獺帽,馬褲呢軍大衣。</p> <p class="ql-block">酷斃了的服飾</p> <b>“流氓頑主”式:</b> 頑主,最初意為“玩主”,泛指那些游手好閑,喜歡養鴿子、養魚、提籠遛鳥的人。這其中,也有偏于偷雞摸兔、打架斗毆、劫人錢財、好色之徒,以上各類被社會統稱為“流氓”。<br>具體而言,份兒大的叫“頑主”,手下嘍羅名為“催倍兒”“碎催”。份兒小的叫“小混混”“小流氓”“小痞子”。如果年齡大,詞前換個“老”字,包括“老炮”。<br><br>文革以前,興許習性愛練摔跤、武術吧,頑主熱衷穿紅、藍色運動衫,翻領越多,“份”越顯大。腳下是雙不系帶的綠膠底矮樣白球鞋。外出時,常用手指沖天打“匪子”。或將手指環入口中發出響亮的哨聲(俗稱匪哨),以展示自己的嘯傲。<br>“運動”兩年后,頑主有向老兵靠攏的傾向,以一身“國防綠”為體現。怎樣來的呢?不清晰。不過肯定有靠街頭搶掠獲得的,因為那陣時興騎車“飛軍帽”,以及劫人強迫對方脫下軍裝。<br><br><br> <p class="ql-block">最狂的頑主,頭頂像似最高級別的“獺帽”,胸前掛“軍挎”,戴著“黑羊皮”手套,很有股向“飄派”靠攏的跡象。只不過那袖套的搭配,顯得不太正規。</p> <b>“雜牌”式:</b> “雜牌軍”分為兩類,其一是“不入圈”流,其二是“外省”流。<br>“不入圈”流的原因很多,有出于追求政治理念而對流行的服飾標準蔑視的,有自視清高對其不屑一顧的,有家庭經濟困難置辦不起的,有因為出身、環境等問題不敢追求“時髦”的。<br>這些人的服飾大多為東拼西湊,方塊頭巾、藍色“解放帽”、棕色為主的“燈心絨”面料服裝、高口棉毛衫、布質“夾克”、各類雜鞋,充當了京城廣大的普通群體。<br> 普通群體 “外省”流,主要體現在奔赴外省的“插隊知青”和“兵團戰士”。他們受寒冷氣候及職業的影響,頭戴諾大的兔皮、狗皮、羊皮帽子,身著“假軍隊”的大衣,在北京大馬路上“招搖過市”,凸顯自己久經鍛煉的經歷及身份。 本人在陜北插隊時,頭戴狗皮棉帽 東北插隊的北京知青冬季著裝 <h1><b>行為</b></h1> <b>“自行車”:</b> <p class="ql-block">那陣中學生能有輛自己的自行車,說明家里是有點兒身份的。“狂派”所騎,為嶄新“永久”牌全鏈套錳鋼車,尤以“26”型線閘車最為時髦。座子盡量拔至最高點,去掉后車架,車把上往往掛著彈簧鎖,千萬不要裝“前保險插”。</p><p class="ql-block">騎車姿態要,雙手外撇、兩臂挺直、肘部內收、臀部高聳、腦袋夾在端持起的雙肩中。蹬車不能用前腳掌,需腳弓大外八字地上下擺動。騎起來,車身要左右微晃,謂之為“狂”。</p> 騎著車四處亂飄,是件很得意的事 “永久牌”自行車牌照 夏季郊游 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終于演化成“自行車王國” <b>“下館子”:</b> <div>當時北京飯館不多,能吃遍各大名館的,自然具備優越感。</div><div>倘若一家飯館開票的女性“牌靚”(臉長得漂亮)、“條順”(身段好),便會招攬不斷回顧的“飄派”成員,門庭若市。</div>場面大又顯洋氣的,當歸動物園附近的“老莫”餐廳(莫斯科餐廳)。其內部空間無比寬敞,七米高的穹頂,華麗鍍金的大吊燈,聳立的雕花圓柱、大理石裝飾、天鵝騰飛蔚藍色海洋的俄羅斯巨幅油畫,給人帶來視覺的震撼感。這般豪華,自然招致那些富裕者們,以及“飄派”成員的頻頻光顧。<br>“老兵飄派”把去“老莫”吃西餐,視為件很榮耀的事。去前,先得弄清哪只手操持刀叉,哪只手鼓搗湯勺,以免臨場露怯。進去后,同桌如有女同胞,場面會表現得挺胸昂頭、談笑風生,有股天下舍我其誰的傲慢感。<br>本人也曾跟朋友一塊光顧過。在里面,每位需湊三元錢,便能享受一頓刀叉并舉的西餐,有奶油雜拌、罐燜牛肉、豬排、小泥腸、紅菜湯等,還包括瓶紅葡萄酒。<br> 此為“老莫”的二道門,進去就是主餐廳 廳內富麗堂皇 有奶油雜拌、罐燜牛肉、豬排、小泥腸、紅菜湯...... <p class="ql-block">西餐優于“老莫”的,是崇文門附近的“新僑飯店”。由于人家“法式”烹飪,在歷史上就遠勝于“俄式”,所以每道菜的價格會高些,只是餐廳內部空間不如“老莫”的宏大。</p> 名號有所改動,但門面構造還如當初 <p class="ql-block">“新僑”西餐味道,要優于“老莫”</p> <b>“滑冰”:</b> 溜冰場,總彌漫著一種俄羅斯“貴族”浪漫式氣息。那時能買得起冰鞋,特別跑刀,顯然很少。再加上長長的圍脖、體面的服飾、瀟灑的滑姿,不但可以展示自己的風姿,也是吸引異性的手段。當然為了爭奪漂亮妞,也易于引發打架行為,所以冰刀就成為最好及現成的武器。<br>京城著名的冰場,城里有“什剎海”“北海”,城外屬“頤和園”的最為遼闊。一挨至冬季,那里便匯集起眾多的滑冰愛好者。<br> 城里“北海”冰場<br> 長圍脖加跑刀,瀟灑非常 本人所住的清華大學,內有兩個溜冰場。小的位于舊王府的后花園,名曰“水木清華”。大的是環繞荒島,朱自清所描述的“荷塘月色”。 玩樂在“荷塘夜色”冰場上 那年頭冬天奇冷,11月份就開始結冰。一些愛好冰球的大孩子們冒險上去,其速度,使得冰面呈現出非常大的波狀起伏,著實令人憂心忡忡。可他們并不害怕,照舊一圈一圈地滑,充分昭顯身手技術的高超。聽說,他們的冰球隊,還代表北京市參加過全國比賽呢。 上世紀五十年代,清華附小的學生,就組建起了傲視京城的冰球隊。并曾擊敗了,前來比賽的俄羅斯同齡球隊 這幫人長大后,威風依然不減 <b>“演出”:</b> “文革”期間,缺乏娛樂活動,能看到“宣傳隊”演出算是莫大的享受。像諸如對口詞、語錄歌、吹笛子、快板書、舞紅旗,是群眾百看不膩的節目。假設誰在臺上翻幾個跟頭,定能博得滿場的喝彩。<br>其實許多人看演出,目的是為了去“看人”,因為演員一般都長得比較漂亮。<br><br><br> 快板書,是當時最為簡潔普及化的演出方式 “紀念碑”式的塑造 <div>在當時中學內部,有兩個頗為馳名的文藝團體。其一,是四.三派的“毛主席革命路線勝利萬歲”,簡稱“路線”;其二,是四.四派的“紅衛兵戰歌”,俗稱“戰歌”。</div><div>演員的裝束以黃軍裝、小刷子為主,下身配置藍色褲子,腰間必扎武裝帶。常用的造型姿勢有,“雙手高舉歌頌式”“常青指路式”“曲臂緊跟式”“揚鞭騎馬式”“左右動脖式”“手掌朝下斜砍式”“原地跺腳式”,富有崇拜、頌揚、戰斗的精神。</div><br><br> 充滿戰斗精神的演出 姿態各異,統一向前 影響更大的,當屬中央制作推廣的“樣板戲”。由于成年累月不斷地傳播,致使全國人民不管誰,都能哼哼出幾段經典的唱詞,由此也獲得“八億人民八臺戲”之評價。 全部“樣板戲” 在此氛圍下,國內各大廠礦企業學校,幾乎都組建起了“樣板戲”的演出隊伍,尤以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最為普及。(本人在陜北農村插隊時,就曾飾演過胡傳魁)<br>由于參照了俄國“天鵝湖”中的某些因素(像“四個小天鵝”),使《紅色娘子軍》成為備受小青年青睞的芭蕾舞劇。<br> 那陣清華附中的芭蕾舞“紅色娘子軍”,由于演得太過出色,以至后來在校園內矗立起集體塑像,予以紀念 當時女主角劇照 女主角與塑像合影 年事已高的演員們,在塑像前重溫昔日的舞蹈動作 女主角(前右一),造訪本人畫室 <b>“拍婆子”:</b> “拍婆子”一詞,最早出現在晉西北根據地。當年一些大都市女學生投奔延安,在此被截留,于是戰士們就主動去結識,便盛行起了這般的用語。 <br>“文革”第二年,“拍婆子”說法再次興起于“革干”子弟群體之中,特指找女朋友的一種形式。怎樣拍呢?常以自行車“別下”自己中意、漂亮或入時的女生,既而進行搭話、約會、餐館請吃飯。<br>(頑主不稱“婆子”,活泛的女青年被稱作“圈子”)<br> <h1><b>“茬架”</b></h1> 兇狠的頑主 <p class="ql-block">1967至1968年期間,北京街頭有兩個非常醒目的對抗集團,既:“頑主”與“飄派”。</p><p class="ql-block">“頑主”,歷史悠久,多為京城胡同里出來喜歡玩鬧的人。他們往往具備摔跤、武術的功底,以練家子的身份在打架方面稱霸一方。其經濟來源,通常靠“吃佛”(小偷)。</p><p class="ql-block">對“頑主”的褒義評價是:仗義、局氣、能為朋友兩肋插刀。貶義為:愛欺負弱小者,有時會劫持中小學生的錢財(往往是小流氓所為)。</p><p class="ql-block">“飄派”,歷史上以前沒有,屬于新生產物。</p><p class="ql-block">兩個集團結梁子的起因,是文革初期的中學紅衛兵(后稱“老兵”),為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就打擊了街頭的頑主們,名曰“鎮壓流氓”。</p><p class="ql-block">然而自1966年10月起,老紅衛兵開始受到上邊的批判,加之隨后大學造反派的強力圍剿、公安部門的抓捕,以至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此消彼長。“老兵”一弱,以胡同為基點的“頑主”階層,便得到了相應的復蘇。標志在于,他們在斗毆上與“老兵”幾乎達成了相對的平衡。</p><p class="ql-block">雖說“老兵”政治上失勢,在世面上也不能受欺負呀!于是從原陣營中便分離出一股人馬。這幫人大多為“革軍”“革干”出身,經常成幫結隊騎著車四處亂飄,且以打架、吃館子、刷夜、拍婆子而著稱,被人們喚作“飄派”。</p><p class="ql-block">京城內各大部委軍事機關數不勝數(俗稱大院),那里便成為“老兵飄派”的大本營,一場架招呼起上百號人沒有任何問題。明確點兒說,“老兵飄派”打架特點,是仰仗人多勢眾地位正統。</p><p class="ql-block">而“頑主”,來源于城市游民。這些人不務正業,其地位也就不顯正宗,當然喚醒不了廣大市民的鼎力支持,迫于此,便造就了他們單打獨斗的特長。早期,西四附近有“五龍一鳳”。后來富有盛名的是,新街口的小混蛋、北京站的磚頭棒子隊、達智橋的菜刀隊。</p><p class="ql-block">雙方對抗至頂點,是在1968年6月,“老兵飄派”群體獲知確切信息,于二里溝附近圍住,并鏟除了新街口梟雄“小混蛋”。</p><p class="ql-block">為給“小混蛋”復仇,略處下風的頑主精銳們在全市好幾處,展開了流血性的襲擊行動。而“老兵飄派”則挾持著勝利的余威,連續幾天,數百號人馬騎著自行車,浩浩蕩蕩進入到頑主所盤踞的街道,揚言要肅清殘余。</p><p class="ql-block">正可謂道高魔起,鬧騰得滿京城公園大馬路上,人心惶惶烏煙瘴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老大及手下的嘍啰們 “老兵飄派”茬架,仰仗人多勢眾 <p class="ql-block">這伙兒朝陽區白家莊的“飄派”,幾乎天天外出找茬打架,人人身上都帶家伙,三棱刮刀。但改裝了,長把短頭,刀頭不超過五公分,可以往屁股上捅。對方如果穿棉褲,頂多扎個坑,血都很少流,流出來的是油和血混合物。</p> 纏斗 群毆 <b>頑主黑話:</b> <p class="ql-block">“咱哥們兒,剛從炮局出來。”這樣說,是向對方炫耀自己的經歷。(炮局,原為監獄,后改成管理交通,以及治理不良鬧事份子的警察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們兒!咱葉子不活,拆兌、拆兌?”拆兌、拆兌,意思是跟你要錢。葉子,指錢。不活,缺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們兒,哪片玩兒呀?”是探尋對方街頭地位的問話,同時表明自己也是“路”上人,不好欺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喝幾杯貓尿,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擠兌喝過酒的對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開門、小開門。”顯示自己所掌握的拳擊姿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磚頭、板帶任你挑。不服?咱到河邊溜溜。”以高姿態壓制對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了丫小丫挺的!”花了,就是打出血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Cei(音)你丫的!”北京土話,我打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們兒在外面刷了好幾夜了?”意思是整宿沒回家,在外邊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不是善茬兒。”指那人挺厲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捅天窗”。天窗,指制服的上衣兜。一般佛爺(扒手)捅屁兜、褲兜、衣服下擺兜較為容易。能捅上衣兜,顯示小偷的技術高超。</p><p class="ql-block">如被發現,就說:“捅炸了。”</p> <b>“抽煙”</b> 從抽煙的姿態看,已經到了半成熟階段 追憶本人頭回抽煙,是插隊前夕,班里有個同學帶包“富強牌”,到學校進行教唆。我當時覺得,抽了煙,似乎長大了一點,野了一點,不容易被欺負。<br>隨著抽煙時日的延長,獲知了一些規矩。例如誰拿出煙,必須分給大家。講究的,會將煙盒頂部的錫紙撕成一個方洞,再并起中、食指,于未被撕過的錫紙上輕輕敲打,一根煙卷自然就冒了出來。<br>如果路上遇到他人跟你借火,遞送正燃著的煙卷,千萬別把“煙頭”部位沖向人家,這樣十分不禮貌。<br>一支煙的消耗時間,也發生著變化。初期,為二十分鐘,笨拙地將煙一頭插在嘴正中,老半天才嘬一口。即便如此,還會被唾液弄濕的碎煙末,糊滿整個嘴唇;<br>中期,為七八分鐘,叼煙姿態已改為銜于嘴的微側。除去鼻孔能環繞煙氣,還可以將嘴唇撅成圓形,拿指尖連續觸擊腮幫子,同時用舌尖點吐出一連串的煙圈;<br>后來,熟練得連五分鐘都不到了。終結前瞇眼緊嘬,蓮花指尖掐著煙屁末端,且回避燙嘴唇呢。<br><br>那陣子,過濾嘴還未出現。購買價格,由低到高不等,主要依據煙癮大小,以及家庭經濟狀況而定。<br>最便宜的是“經濟牌”,包裝盒上白白的啥也沒有。其次似乎是“羊群”?九分錢,本群人通常不抽,拿不出手。<br>低檔次的為“寶成”,兩毛,也很少有人問津。<br>本群中流行的是,中檔次的“紅舞”三毛、“芒果”三毛、“恒大”三毛一、“飛馬”三毛一。<br>中高檔次的是“三門峽”三毛四、“紅都”三毛六、“大前門”三毛九。<br>高檔次的是,“群英”四毛九、“紅牡丹”五毛一、“中華”六毛一。<br>頂級的是“小熊貓”一塊七,盒內有兩個錫紙分包。<br><br>外國牌的有“阿爾巴尼亞”雪茄,兩毛八。朝鮮的,忘了名和價。<br> 這樣對著煙點火,太土 老炮抽煙,透著那么一股狂勁 <h1><b>結語</b></h1> <p class="ql-block">文革一完結,以上所說的各類迅猛消失,新的時尚逆襲而來,有:喇叭褲、牛仔褲、男生蓄長發、女生披頭散發、鴨舌帽、風衣、鴨絨服。音樂的收錄機、歌曲鄧麗君……</p><p class="ql-block">再后來,由于本人年齡關系已不太感興趣了,穿得差不多也就行了。總之現在放眼望去,昔日的“一身藍”“白邊懶”“黃軍裝”“狗皮帽”“大長圍脖”的威風,早已蕩然無存。</p><p class="ql-block">時尚,主流是屬于年青人的。盡管“文革”那陣的人都很窮,盡管那陣的“時尚”非常單調,盡管那陣滿社會充斥著“階級斗爭”壓迫感,但它畢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青年們回避“人與人斗”的日前社會狀況,以“逍遙派”身份,所贏得的一處閑暇之地,來追求“美”與“時髦”的自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幾十年過后,在一次超大聚會上,本人與當年延川縣“份兒”最大的哥們兒合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垣县|
黔东|
西吉县|
安康市|
英德市|
永福县|
武穴市|
麻江县|
文成县|
利川市|
肥西县|
正定县|
锦屏县|
通州区|
济南市|
杂多县|
太和县|
五河县|
彰化市|
湖州市|
抚州市|
盘锦市|
开封县|
湘乡市|
洛隆县|
万山特区|
深泽县|
泸州市|
镇巴县|
沙坪坝区|
稻城县|
弥勒县|
应用必备|
阿勒泰市|
得荣县|
方正县|
萨嘎县|
邻水|
兰考县|
科尔|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