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近非洲——肯尼亞掠影六

曉青

今天是2023年12月14日,早餐后我們將驅車前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馬賽馬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這里是動物最集中的棲息地和最多色彩的大草原,獅子、獵豹、大象、長頸鹿、斑馬等野生動物比比皆是。<br>  抵達酒店后先享用酒店午餐,下午自由活動,也可自費參觀馬賽村,深入了解馬賽族人的文化,感受現代生活中的古老生活方式。和去朝鮮一樣,組團單位在出發前提醒我們在國內準備一些文具用品或小糖果,在參觀時可以送給馬賽族的小朋友。 <h5><b>莊園晨曦</b></h5> <h5><b>我們住的宅子</b></h5> <h5><b>林蔭小道</b></h5> <h5><b>西非黑頭黃鸝</b></h5><div> 西非黑頭黃鸝大多數為留鳥,少數種類有遷徙行為,遷徙時不集群。棲息于平原至低山的森林地帶或村落附近的高大喬木上,樹棲性,在枝間穿飛覓食昆蟲、漿果等,很少到地面活動。</div> <div>  西非黑頭黃鸝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現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div><div><br></div> <h5><b>斑鴿</b></h5> <h5><b>非洲斑鹡鸰</b></h5> <h5><b>列隊通過</b><br></h5> <h5><b>非洲白頸鴉</b></h5><div> 非洲白頸鴉,是鴉科鴉屬的一種,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div><div> 白頸鴉非常的聰明、體型大,智商相當于一個兩三歲的小孩,能學會說話,會數到3,4,還會在做上記號的盒子里找到食物。野生鳥鴉的壽命約13年,飼養的烏鴉可以活20年。</div><div> 非洲白頸鴉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經被列入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div> <h5><b>白眉羅林鳥</b></h5><div> 奇怪的是,這種漂亮的小鳥在網上基本沒有什么資料介紹。<br></div> <h5><b>非洲戴勝</b></h5><div> 非洲戴勝與八哥的大小差不多。它們的羽毛呈肉桂色,翅膀和尾巴上有對比鮮明的黑白條紋。下體、頭部、喉嚨和背部也是肉桂色。翅膀寬而圓,尾巴呈方形,黑色并帶有一條寬的白色帶。它們的頭上有一個獨特的冠,長有栗色的羽毛,尖端黑色。非洲戴勝有一個會產生惡臭分泌物的油腺。</div> 非洲戴勝喜歡開闊和植被茂密的地區,干旱地區的荊棘林和河流林地。也可以生活在公園和郊區花園中。這些鳥筑巢在樹干上的洞或裂縫里,也在建筑物、廢棄的白蟻巢、巢箱、巨石堆甚至房屋下面筑巢。 <div>  非洲戴勝與戴勝的區別在于其雄鳥的羽色(兩者的雌鳥羽色相似)。非洲戴勝雄鳥上體具更深的紅棕色,冠羽尖端缺少白色,初級飛羽黑色。整體羽毛呈肉桂色,翅膀和尾巴上有對比鮮明的黑白條紋。翅膀寬而圓,尾巴呈方形,黑色并帶有一條寬的白色帶。</div><div> 分布于扎伊爾中部,東至肯尼亞中部和南非開普省。</div> <h5><b>非洲羽須鵯(黑眼鵯)</b></h5><div> 非洲羽須鵯又名園鵯、羽冠鵯或黑眼鵯,是雀形目鵯科鵯屬的鳥類。它們是留鳥,廣泛分布在非洲,是利比里亞的國鳥。</div><div> 非洲羽須鵯的喙較短及直。喙及腳都是黑色的,眼睛呈深褐色有深色的眼環。它們的上身大部分呈灰褐色,下身呈白褐色,頭部深色,冠尖而呈深色,兩頰黑色。尾巴很長。雄鳥及雌鳥的羽毛顏色相似。</div> 非洲羽須鵯棲息在林地、海岸叢林、河岸叢林、山區叢林及混合農地,也有住在花園及公園的。 <h5><b>不知名的小黃雀</b></h5> <h5><b>斑鼠鳥</b></h5> <div>玉樹花</div><div> 玉樹花又名燕子掌、景天樹、豆瓣掌,景天科青鎖龍屬植物,原產非洲南部,為多漿肉質亞灌木,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環境。</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告別美麗的莊園前往馬賽馬拉</b></p> <h5><b>途中我們的司機小哥Sammy自費買面包發給莊園門口村莊的孩子們</b></h5><p class="ql-block"> 我看到了非洲人民的淳樸和善良,有感而發:或許我不認識你,但我有一顆熱血的<font color="#ed2308">?</font>,只要有可能,我愿伸出雙手同你一起向前走。</p> <h5><b>服務區商店里各種漂亮誘人的商品</b><br></h5> <h5><b>辛巴</b></h5> <h5><b>河馬河金斯</b></h5> <h5><b>我猜這是一個沙錘工藝品</b></h5> <h5><b>鏤空面具</b></h5> <h5><b>誰的角忘在這里了?</b></h5> <h5><b>旅游擺件</b></h5> <h5><b>醉獅——抱著威士忌,身旁有黑方</b></h5><p class="ql-block"><br></p> <h5><b>老酋長</b></h5> <h5><b>面具——誰的臉有這么大</b></h5> <h5><b>真真假假小貓咪</b></h5> <h5><b>羚羊木雕</b></h5> <h5><b>部落武士</b></h5> <h5><b>馬賽婦女</b></h5> <h5><b>馬賽人</b></h5> <h5><b>非洲牛魔王</b></h5> <h5><b>怒河馬先生,您這是在吼叫還是困了</b></h5> <h5><b>黑木雕黑人</b></h5> <h5><b>長頸長耳部落人</b></h5> 獵豹本杰明 <h5><b>變臉</b></h5> <h5><b>臉譜</b></h5> <b>巨人面具</b> <h5><b>古老的木雕</b></h5> <h5><b>對峙</b><br></h5> <h5><b>可愛的蓬蓬</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時髦老爺</b></p> <h5><b>馬賽青年</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商店后面的“加工廠”</b></p> <h5><b>路旁集市</b></h5> <h5><b>露天洗車場</b></h5> <h5><b>路邊的手機基站</b></h5> <h5><b>經過B3公路上的納羅克小鎮</b></h5><div> 大家看看,現在的非洲還是從前我們心中的那個黑非洲嗎?</div> <h5><b>我想馬賽人的服裝也許已經變成工裝了</b></h5><p class="ql-block">  在一片焦黃的大草原上,遠處有片片紅影在移動,那是披著紅色大方格布的馬賽人,我們已經來到馬賽人的地盤……</p><p class="ql-block"> “東非的吉普賽”,這是對馬賽人的最好形容。他們是世界上最剽悍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從來不去研究到底哪里是家,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交界處的廣闊土地,還有馬賽馬拉和塞倫蓋蒂大草原就是他們的家園。</p> <h5><b>馬賽馬拉保護區大門崗亭</b></h5> <h5><b>再逢遭遇戰(拼圖)</b></h5><p class="ql-block"><br></p> <h5><b>進入馬賽馬拉國家公園</b></h5><p class="ql-block"> 保護區里的動物真多,進門沒走多遠就遇到了企圖攔路的斑馬,各個肥碩活潑,橫豎不吝,看來小日子過得挺滋潤。</p> <h5 class="ql-block"><b>第一次走這么長的吊橋</b><b style="font-size: 15px;">,這個吊橋把莊園與保護區分割開來</b></h5> <h5><b>小路通向莊園深處</b></h5> <h5><b>中間是開篝火晚會的地方</b></h5> <h5><b>我們住的獨棟別墅</b></h5> <h5><b>泳池</b></h5> <h5><b>莊園接待大廳的掛毯</b></h5> <h5><b>接待大廳外</b></h5> <h5><b>莊園門口的馬賽族保衛人員</b></h5><div> 看這服飾,時髦!</div><div> 看這發型、大手、大腳丫子,怎么長得?!<br></div><div> <br></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參觀馬賽村,酋長的兒子在介紹情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在非洲大草原深處,隱藏著一個神秘的部落——馬賽部落,這個部落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完全不同,充滿著原始的野性和神秘的魅力。 <br></p><p class="ql-block"> 馬賽族是東非草原最大的游牧民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馬賽族人口約有100萬,有著“現代社會原始人”的稱號,因為馬賽人至今還生活在嚴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5l部落里的長老統一管理。</p><p class="ql-block"> 馬賽部落長期在肯尼亞南部以及坦桑尼亞北部草原地帶活動c,由部落首領和長老會議負責管理。他們藐視邊境概念,認為有草的地方就是他們的故土。其極具特色的穿衣風格,飲食習慣,部落習俗都給這個民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p><p class="ql-block"> 馬賽人的生活主要以牛為中心,日常以放牛為業,吃的是牛羊肉,喝的是牛奶和牛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馬賽族舞蹈——看誰跳得高</b></p><p class="ql-block"> 馬賽人平均身高1.9米,大多人視力高達6.0,跳起來甚至能看到10公里以外的東西,有點不可思議,馬賽可以說是世界上視力最好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馬賽人相信,野生動物對紅色有天然的恐懼,認為紅色可以驅趕草原上的猛獸,所以紅色就成了這個游牧民族服裝的主色調。草原上的馬賽男子通常披一塊床單大小的紅色或紅黑色方格子棉布,手持長矛和一根狀如手杖的木棍。這個木杖可以說是馬賽人的隨身之物,即使他已經腰佩短劍、手持長矛,手中還是少不了這種手杖。 <br></p><p class="ql-block"> 神秘莫測的馬賽人在非洲眾多民族之中,一直顯得卓爾不群。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馬賽人融入了都市生活,而大部分馬賽人依然生活在肯尼亞西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邊境地區,繼續他們的原始游牧、狩獵生活。獨善其身的馬賽人正頑強阻止現代文明的侵襲,保持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和置身曠野間的無畏勇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重在摻乎</b></p><p class="ql-block"> 他們身穿紅色的長袍 每個部落都有自己專屬的花紋,他們依然生活在自然保護區附近 以狩獵為生。他們是非洲土地上最原始的部落,是為草原而生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非洲地區的馬賽人,他們的成年禮非常硬核,需要獵殺一頭獅子才能被家族承認已經成年,馬賽人是一個相對比較原始的部落,他們不像是西方的獵人一樣有著裝備精良的武器,去獵殺人畜無害的動物兔子,而是依賴著原始的手段,比如長矛,來獵殺最為致命的動物之一——獅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打卡留念</b></p><p class="ql-block"> 獵獅文化已經在馬賽人中流傳了上千年,他們的骨子之中就對獅子深惡痛絕,同時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獵殺獅子,保護牛群。為了扭轉這一觀念,有許多動物保護機構選擇和部落合作,改變“戰士”們的訓練內容,比如:將過去成功獵獅才當做是成年人的儀式,改為了體育訓練,以及獅子的保育工作。</p> <h5><b>表情包</b></h5> <h5><b style="font-size: 15px;">馬賽青年表演鉆木取火</b></h5><div> 第一次近距離觀看鉆木取火,感覺真不容易,右邊這位穿紫色服裝的小伙子手都快磨出大泡了。<br></div><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取火成功,和普羅米修斯有得一拼</b></p> <h5><b>馬賽婦女小合唱</b></h5><div> 馬賽族實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有足夠多的牛羊就可以多娶幾個妻子。<br> 在馬賽部落,每一個馬賽男子的妻子都有一座房子,依次排列在丈夫的左右,不過這些房子需要妻子自己動手建造。</div><div> 還有資料說,馬賽族的女性在婚姻上也有很大的自由權,可以“一妻多夫”,在馬賽這種也被稱之為“借妻”。因為馬賽的等級制度是按照年齡劃分的,所以同“年齡組”之間就像是親“兄弟”。一個馬賽女人嫁人,等于是嫁給了同年齡組的男性。<br> 如果妻子跟其他“丈夫”發生關系,便在屋外插一根長矛作為標記,其他男子看見了就不會上前叨擾,不過現在這種陋習已經逐漸取消,已不存在。</div><div> 世界之大,真是無奇不有啊!</div> <h5><b>中非小合唱</b></h5><div><br></div> <h5><b>馬賽青年自拍自嗨</b></h5><div> 馬賽人的主食主要是玉米粉,因為玉米產量高,能夠提供飽腹感。他們喜歡用豆子醬來搭配玉米粉,使其更加美味可口。制作玉米粉的過程雖然看似簡單,但其中的巧妙之處需要熟練的技巧和經驗。</div><div> 此外,馬賽人還保留了傳統的木棍刷牙習俗。類似于古代中國使用樹枝刷牙的方式,馬賽人使用一種叫做miswak的樹枝來清潔牙齒。這種樹枝具有木質纖維疏松而富有彈性的特點,在來回摩擦中產生類似牙膏的乳狀分泌物,起到清潔作用。</div> <h5><b>快樂的馬賽青年</b></h5><p class="ql-block"> 馬賽族男士著“束卡”,即兩塊棗紅色帶黑條格的布,一條用來遮羞一條披在肩上,馬賽族女士穿“ 坎噶”,頸上套一個大圓披肩,頭頂帶白色的珠飾,除了紅色的布料外還會加上各種各樣顏色鮮艷的搭配。在他們的觀念里,紅色代表火,在遍布野獸的大草原上放牧,身穿紅色衣服,營造出“火”的威懾力,可以嚇跑野獸。</p><p class="ql-block"> 馬賽部落的女人光頭男人留辮子,且大部分人都缺少兩個門牙下齒,這是從小就被拔掉的,心野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馬賽人認為沒有門牙看起來會更加美麗,也更加吸引異性的眼光,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小孩子時容易灌藥。</p><p class="ql-block"> </p> <h5><b>小狗帶著孩兒們前來助陣</b><br></h5> <h5><b>馬賽族小拉菲克</b></h5><p class="ql-block"> 馬賽人是著名的游牧民族,以放牧羊、牛、駱駝和毛驢為生。他們把牛群當作上天賜予的禮物,有個很不恰當的比喻,比起珍惜老婆孩子,馬賽人更加珍惜牛群,畢竟吃喝的全部來源都是牛群。馬賽人吃牛肉為食,他們很少喝水,渴了就用劍將牛的靜脈扎出個洞接取新鮮的牛血一飲而盡,有一種在馬賽部落很流行的早餐就是由牛奶和牛血混合而成。</p><p class="ql-block"> 牛群作為他們財富的象征,太過寶貴和奢侈,是不能隨便殺掉吃肉的,所以他們日常的主食是一種由玉米面做的大鍋盔,名為“烏嘎里”素的類似于玉米面的馕,肉的其實就是加了雞皮雞肉的餅,也叫做非洲披薩,味道雖然不是特別的美味,但是十分的扛餓。</p> <h5><b>給馬賽族孩子們分發小禮品</b></h5> <h5><b>愉快互拍</b></h5><div> 在獵獅日子到來時,馬賽人會組成一個隊伍,追蹤著獅子的足跡,等找到獅子之后,他們就會投擲長矛。獅子雖然非常威猛,但是馬賽人能夠在很遠之外投擲長矛,刺中獅子,導致獅子難以攻擊到馬賽人。當然也有一些獅子憑借著敏銳的行動能力躲過了多輪長矛,然后傷及人類,此時不僅會導致獵獅失敗,被獅子咬傷的人甚至會面臨死亡危險。</div> <h5><b>合影</b></h5> <h5><b>酋長兒子提出用50頭牛換小周當媳婦兒</b></h5> <h5><b>經過討價還價后和未來的公婆見面</b></h5><div> 馬賽族人生活在非洲草原上,這里年均降雨量較少,難以發展農業,所以當地的馬賽人以畜牧業為主,其中牛就是他們最為重要的財產。 牛對于馬賽人而言還是重要的財富,衡量一個家庭是否富裕的標準,就是看他家的牛是否足夠的多。<br> 對于馬賽人而言,牛在社會之中非常重要,馬賽人會用牛來娶老婆,他們沒有彩禮,但在娶親時要用4-5頭牛,甚至更多的牛作為禮物。馬賽人成婚之后,妻子會用牛糞混合著泥巴制作泥土房子,接下來他們就會在牛糞鑄就的屋子中度過一生,據說傳統的馬賽人保持著一夫多妻制的習慣,而每一個妻子都要自己親自制作一個使用牛糞建造的房子。</div><div> <br></div> <h5><b>熱情奔放的非洲小伙兒</b></h5><p class="ql-block"> 隨時間發展,馬賽人的文化特征也在逐漸消失,事實上不管馬賽人如何固守他們的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的沖擊下和旅游也的快速發展之下,這個游牧民族的原始生存方式都受到了很大沖擊。</p><p class="ql-block"> 即便這樣,大部分馬賽人仍舊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土地,不愿意搬遷,他們的理由也很讓人深思:“如果我們離開了,我們還是馬賽民族嗎?”</p> <h5><b>房間玻璃窗外的狒狒</b></h5><p class="ql-block"> 回到住處,打開窗簾吃了一驚,幾只狒狒穩坐在落地窗前,好像在等待著我們給他們分發食物,可是我這里除了巧克力沒有別的,不敢給他們吃,生怕好心辦了壞事。</p> <h5><b>非洲壽帶</b></h5><p class="ql-block"> 壽帶鳥飛來了,可狒狒在眼皮底下蹲著,不敢打開窗戶,怕這小子掠走相機,打開窗戶又怕驚跑了它,只好隔著玻璃拍了幾張,效果一般。</p><p class="ql-block"> 壽帶鳥屬是鳥綱、雀形、目鹟科下的一屬,共有17個物種。雄鳥有兩種色形,體長連尾羽約30厘米,頭、頸和羽冠均具深藍輝光,身體其馀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紋。中央兩根尾羽長達身體的四﹑五倍,形似綬帶。雌鳥較雄鳥短小,體態美麗,體型似麻雀大小,每一種的雄鳥都有著非常長的兩條中央尾羽,像綬帶一樣。體色帶有金屬閃光的藍黑色,頭頂伸出一簇冠羽。鳴叫時可聳起,體羽為背栗腹白,翅亦為栗色。</p> 非洲壽帶鳥棲息于熱帶草原林地和稀樹草原林地,但避免茂密的森林和干燥的灌叢區。可以生活在各種類型的開闊林地、種植園、耕地、森林邊緣。還經常光顧花園和果園,可以在村莊和城鎮周圍的大樹中看到。從低地到山脈,海拔高度達1450米,在肯尼亞可達2500米。 <div>  非洲壽帶鳥在棲息地快速地飛行,匆忙或通過懸停飛行來捕獵。主要在樹冠內進食,會在樹葉間穿行時搶奪獵物,從一個樹枝跳到另一個樹枝,通過短循環或懸停飛行捕獲隱藏在葉子下面的無脊椎動物,也會像蝴蝶一樣在樹葉間移動,并在周圍轉動以捕捉被驚飛的昆蟲。習性和伯勞鳥類似,是食蟲性的,通常在飛行中拍打翅膀捕捉飛行的蒼蠅、蟲卵、幼蟲和成蟲,也以蜘蛛為食,偶爾消耗漿果。主要以昆蟲為食,如甲蟲,膜翅目,雙翅目,蟬,飛蛾和蝴蝶,螳螂,成群的白蟻和螞蟻。</div><div> 從相關資料上得知,這種以昆蟲為食、靈敏獨居的鳥,因為他們美麗也受到生存的威脅,現在已被列為世界較瀕危鳥類。</div> <h5><b>環頸斑鳩</b></h5><div> 散步來到Talek river河邊,拍到一群喝水的環頸斑鳩。</div> <h5><b>稍微放大一點</b></h5> <h5><b>紅胸黑鵙 </b></h5><p class="ql-block"> 人家一點不給面子,只拍了一張就沒影兒了,只能從后背和顏色分析好像是這種鳥。</p> <h5><b>非洲白背兀鷲</b></h5><div> 非洲白背兀鷲,脊索動物門、鳥綱、隼形目、鷹科、禿鷲亞科,兀鷲屬的一個物種。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div><div> 2021年2月5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div> <h5><b>你在唱歌還是在召喚同伙</b></h5><div> 是非洲最常見的體型中等的兀鷲。眼睛黑色,黑色的鳥喙有點鉤。黑頭,頂冠蒼白,頭部和脖子裸露出黑色的皮膚,體羽通常是奶油色、黃褐色至深褐色,背部、后腰及臀部白色,尾巴黑褐色,具白色羽緣;臀部有白色羽毛和流蘇羽。虹膜呈黑褐色,腿部黑色。 頸部兩側底部出現兩個小的裸露部位。</div> 非洲兀鷲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它們消耗大型哺乳動物的腸子和肉中最軟的部分。用一種不變的方式狩獵,每天天亮后2-3個小時,會利用熱氣流從地面上升到200-500米之間的高空,尋覓地面上的動物尸體。通常數會聚集量數十甚至數百只,經常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就將覓到的動物尸體清潔干凈。 這一小群白背兀鷲拍了200多張照片,由于距離較遠,天氣陰沉,效果不是很理想,選出幾張大家分享。 <h5><b>晚餐前在庭院里拍照</b></h5> <p class="ql-block">晚飯后接到通知:明天坐熱氣球團友早上 5:30酒店大堂集合(要帶外套,早上會冷,可以帶相機,太大的包不建議帶,正常小背包可以帶,主要怕人多擠。飛行時間大概一小時,降落后在草原吃早餐開香檳)記得拿熱汽球證書)吃完早餐后,我們自己的車來接你們,繼續safari,中午回來酒店休息,下午 15:30再入園Safari。</p><p class="ql-block"> 明天我們將乘坐熱氣球飛翔在馬賽馬拉大草原的上空,去追尋黎明、日出,和那些生活在大草原的動物,這是我第一次坐著熱氣球,在非洲廣袤的天地來一場撒歡兒般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Safari,</span>來肯尼亞后都不知道能否落實,現在即將成為現實,開心啊!</p><p class="ql-block"> 一切準備完畢,睡下時已是凌晨兩點,早安馬賽馬拉!早安肯尼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曉青 2024年5月2日 于北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西平县| 苗栗县| 正蓝旗| 上栗县| 铜川市| 利津县| 璧山县| 通化县| 灵武市| 广州市| 平昌县| 呼伦贝尔市| 巨野县| 靖安县| 常州市| 泸溪县| 黄冈市| 汤原县| 稷山县| 呼图壁县| 永宁县| 读书| 宜章县| 龙陵县| 深泽县| 青铜峡市| 翁牛特旗| 通山县| 肥城市| 舒兰市| 抚宁县| 竹北市| 大姚县| 马尔康县| 大邑县| 大新县| 北海市| 年辖:市辖区| 沾益县| 壤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