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天長地久”,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海誓山盟,是那些浪漫的愛情故事,是刻骨銘心的情感。在白居易最著名的詩詞《長恨歌》中就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經典語句。<br>“天長地久”是一個成語,源自于老子的《道德經》第七章。該成語的意思是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非常適合用來形容長久的愛情和情感。但它原來的意思和作用并非用于情感,而是涉及謙讓和生存的哲學論題。下面,我們就從《道德經》中的“天長地久”一章來學習這種生存的智慧:<br> <div>天長地久。<br></div>《道德經》第七章的第一句看上去是簡單、客觀的敘述,即天地永遠都存在。但是,如果仔細而深入的思考,卻又發現并不客觀。天,一般是指我們所看見的頭頂上的那片遙遠的空間。其實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所謂的“天”實在是太浩瀚了,我們不可能確定其到底是什么,只能是主觀的想象;地,就是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也可以預想,地球終究會有終結的一天,不可能永遠、永恒。然而,當我們將天地理解為自然的一種代稱時,那么,自然就是永恒不變的。于是,這里的天,不再局限于指我們所看見的頭頂的天,地也不再是延伸于我們腳下的地。天地自然成為了一個永恒的概念,具有了其深刻的、哲學上的象征意義。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div>第二句的意思是:天地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永遠都存在。天地所代表的自然是一種虛空,并不是指一個實在的物質存在。所以,自然是以其所促成的客觀存在的生命體來體現其生命的。只要這些物質生生不息,那么自然就是永遠和永恒的。<br>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br>第三句是本章的核心。其現代文的翻譯是:因此,有道德理想的人凡事都能退避和謙讓,讓別人優先。因此而能贏他人得尊重和愛戴;凡事把自身的利益置之度外,其生命反而能得更為長久的存在。<br>《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發展的重要源頭之一,其開創了一種哲學思想的方法,即自然之道。老子將自然看作最崇高的道德標準和理想的行為模式。人則應該對此進行觀察、分析、思考,從中感悟人生的哲學。從自然之道中體會和提煉出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br></div> 老子通過觀察和思考,認為天地自然之所以能獲得永恒的生命就是因為其成就萬物而不自生。因此,他告訴我們,人也應該遵循這種原則,“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br>對此,我們也是有體驗和感悟的。我們所處的社會當中充斥著人性可怕和可悲的一面。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可以不擇手段的進行追逐,即使破壞社會公德、損害他人利益也在所不惜。這樣的事例就在我們身邊,可以說比比皆是。然而,我們也同樣能感受到,這樣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并不見得就是有利的,特別是從長遠來說,最終都可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br>人的生命是與自然之道相吻合的,老子自身便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人,作為一個生命體,其生理壽命是非常短暫的。我們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連生活七十年都是非常難得,更不用說長生不老了。老子即使是特例,其自身的壽命也不可能比這長多少。然而,老子的生命卻不是簡單的體現在生理的壽命上,更體現在其精神和思想上。他的精神激發了無數后輩的人,他的思想造福了人們千百年,而且仍將繼續下去,直到永遠。正是因為他的謙讓的精神品德和遵循自然之道的思想,導致了老子最終成為一個永遠的存在,且不斷的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br>譯文:這不正是因為他不自私反而能夠成就自身嗎?<br>這一句是本章的結論。天地自然,滋養萬物,因為不為自己之私而成其自身,所以自然能永遠。人也一樣,應該遵循這種天道。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欲望和目標。不同于自然,人是有思想的。沒有個人的“私”并不合人性。但是,如何實現一己之私則思路和方法各不相同。參照天道的運行,人們為人處世應該遵循同樣的原則。不能只是想著自己的目標、滿足自我的欲望,而應該先人后己,無私以利天下。如此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從而創造出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發展資源,為實現個人長遠和長久的目標而奠定堅實基礎,最終贏得更為美好的生命。 天道亦是人道。用天道來闡明做人的道理和方法,以利他之心而成就個人的目標。《道德經》便是用這樣的哲學思想指導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用智慧之光照亮他人,也成就了老子生命的天長地久。<br>風雨<br>2024年4月14日星期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秀山|
沁水县|
华池县|
调兵山市|
玉环县|
冷水江市|
彭州市|
防城港市|
安庆市|
吉隆县|
龙岩市|
榆树市|
昌图县|
城口县|
砀山县|
昭通市|
芮城县|
莲花县|
南乐县|
长岛县|
江孜县|
喜德县|
夹江县|
即墨市|
习水县|
元谋县|
夏邑县|
武陟县|
尼木县|
丰原市|
饶平县|
大足县|
鄂州市|
屯昌县|
田林县|
华容县|
蒙自县|
吴川市|
双峰县|
临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