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清明,春意正濃。天清地朗,草木萌生。桃紅柳綠,鶯燕爭鳴。遠山含黛,溪流叮咚。掃墓祭祖,郊游踏青。春耕植樹,欣欣向榮。</p><p class="ql-block"> 清明節(jié)是個好日子,適值仲春與暮春之交。《歷書》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dāng)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梨花風(fēng)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大量有關(guān)清明節(jié)的詩詞,正是對這個節(jié)氣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p> <p class="ql-block"> 清明節(jié)除眾人迎春憐春,游春賞春的意義之外,還有一層寓意是清淡明智。“清”即清醒,淡泊;“明”即知理,明志。如果說,前者的意義與天象節(jié)令相關(guān),那么后者的寓意則關(guān)涉到人文傳承了。</p><p class="ql-block"> 人們都知道,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還有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稱寒食節(jié)。相傳,寒食節(jié)起源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位賢士忠臣,樂善好施,憂國憂民。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shè)計陷害太子申生,逼其最終自殺了。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避禍而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追隨他的臣子大都棄之而去,身邊只剩下介子推等幾個忠臣。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覓食無果,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喂給重耳吃。多年后,重耳東山再起做了晉國君主,大封那些跟他同生共死的忠臣,唯獨忘了介子推。有臣僚為介子推叫屈申冤,晉文公(即重耳)憶起舊事,心有愧疚,便多次派人請介子推入朝受封,介子推堅辭不就,晉文公只好親自造訪。聞訊,介子推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派御林軍上綿山搜索,卻始終未見介子推的蹤影。有人出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逼迫介子推自己走下山來。晉文公依計行事,孰料山火燒了三天三夜,仍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再搜,發(fā)現(xiàn)介子推母子抱著一棵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見狀大慟失聲,呼天搶地。安葬遺體時,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背堵著柳樹的一個樹洞,洞里好像藏著什么東西。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多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fù)清明。”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以此作為執(zhí)政的座右銘時時儆戒自己。他在位時,為政清廉,勵精圖治,國富兵強,百姓安居樂業(yè),最終使晉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p><p class="ql-block"> 為了紀(jì)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把放火燒山那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令天下人在這一天禁動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他率群臣素服徒步登介山,祭掃子推墓。墓就修筑在介子推殉國的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行至墓前,只見大柳樹枯木逢春,死而復(fù)生,綠枝千條,迎風(fēng)飄舞。祭掃后,晉文公將這棵復(fù)活的大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一天定名為“清明節(jié)”。從此以后,寒食、清明便雙節(jié)合一,既是人們迎春憐春,游春賞春的好日子,又成了人們祭掃亡靈,追思先賢的大日子,自然與人文渾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寒食節(jié)的起源其實更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人類對火的崇拜。火的發(fā)明和使用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里程碑,也給人類造成了災(zāi)害,因此,古人認(rèn)為火是有神靈的,要祀火。祀火的日子設(shè)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大體上與清明節(jié)重合,前后不差一天。每年的這一天,古俗約定家家要熄火種,吃寒食,此為祀火;過了這一天,再重新點燃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作人犧。春秋時期,介子推的故事被民間演繹為寒食節(jié)的另一個起源,可見介子推不圖名利,功高不居的精神,在當(dāng)時影響之巨大,對后世影響之深遠。</p> <p class="ql-block"> 有人說,認(rèn)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這話說的不錯。</p><p class="ql-block"> 有人煙處,必有血脈的傳承。清明掃墓,生者尋根,我們都來自父母,祖祖輩輩,世代相傳。人生總會溯到源,尋到根,喚起我們的敬畏之心和對親情的眷念,教我們知道自己的因緣姓氏,明白做人,學(xué)會感恩。從這個意義上講,清明節(jié)就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jié)。</p> <p class="ql-block"> “父母能生養(yǎng)我,不能免我于死。”(語見《三國志?吳書》)我們終將會和自己的父母一樣“托體同山阿”,埋入黃土,葉落歸根。然而“吾身聽物化,化及事方休。當(dāng)其未化時,焉能棄所謀?”明代錢秉鐙這首詩里的“所謀”,指的便是人只要還活著,就必須擔(dān)負起責(zé)任,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父母等責(zé)任。清明掃墓,生者尋根,當(dāng)我們站在父母墳前,向亡親稟告自己及家人的生存狀況時,要做到不辱沒先人,不羞言后人。因此,清明節(jié)彰顯的是一種家風(fēng)的傳承和責(zé)任,教我們要時刻鞭策自己,要清白做事,明白做人,潔身自好,慎始慎終。</p> <p class="ql-block"> 百家墳,百家姓,開枝散葉無窮盡。枝再繁,葉再茂,人文經(jīng)脈一條根。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條根長成了參天大樹,她所發(fā)育的文化果實豐碩璀璨,她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博大精深。這條根給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打下了深入骨髓的精神烙印。清明掃墓,生者尋根,這個根應(yīng)該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如忠貞愛國、憂樂天下、天下為公、行己有恥、自強不息、崇儉反奢、孝敬父母、人倫和諧,等等。“人必知道而后知愛身,知愛身而后知愛人,知愛人而后知保天下。”(語見宋?蘇轍《漢昭帝》)滾滾紅塵,熙來攘往,如果你為權(quán)、為錢、為名、為物、為情過于執(zhí)著,黯然神傷,不妨清明去掃墓。望著那漫山遍野的古墳荒冢默立靜思,在那里,你自有另一種答案,讓自己超然物外,心若止水。古人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塵。莫言名與利,名利皆仇身。這樣一想,你就可以豁然,淡然,坦然,悠然,陶然了。</p><p class="ql-block"> 清明清明,就是清白、明白之意。認(rèn)知了清明,懂得了人生,做一個清白明白之人,自有皓月纖塵不染,自有清風(fēng)拂面滌心。悟人世,莫類春蠶自纏縛。淡名利,不為得失誅己心。</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5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图木舒克市|
琼海市|
彭州市|
板桥市|
德昌县|
青海省|
衡阳县|
合江县|
滨州市|
淮阳县|
泰安市|
平江县|
祥云县|
汶川县|
遂溪县|
彭泽县|
桐柏县|
错那县|
县级市|
昌江|
碌曲县|
平舆县|
深州市|
澜沧|
旬阳县|
团风县|
东至县|
桃园县|
宜丰县|
石柱|
新安县|
开鲁县|
鲁甸县|
南康市|
红桥区|
江永县|
观塘区|
肇东市|
永平县|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