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的早春,我終于踏上了去連云港的旅途。我在連云港站下車,一下子就被這座現代化的車站所吸引??連云港站已成為鐵路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蘇省大型鐵路客運站之一。</p> <p class="ql-block">其實此站的原名叫新浦站,始建于1925年,是當年隴海鐵路線東段通往大浦碼頭的一段大宗商品運輸專用線。1932 年隴海鐵路從這里又延伸至連云港港口。解放后新浦站一直是個三等小站,老舊的鐵路線穿城而過,阻礙了城市建設和鐵路線的運輸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鐵路線實施改線工程,車站移新址繞過城區。2004年1月新浦站更名為連云港站。</p> <p class="ql-block">我在車站廣場邊看到新的客運大樓的全貌,體現濱海港口城市的景觀設計非常壯觀,屋頂飄逸飛揚的姿態象征連云港經濟騰飛的動力,屋身兩側漸變的線條既隱喻波浪,又契合羽翼的形態,中間的拱形線條優美流暢,使人產生“海上生明月,玲瓏筑連云”的聯想。</p> <p class="ql-block">離開車站,我很快進入了新浦城區,新浦是近現代連云港的組團城市之一。初看,街旁的建筑也沒什么特色,在號稱“蘇大強”的江蘇,連云港是一座存在感相對很低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離車站不遠有條民主路,于清末民初逐漸形成,是新浦現代商業發源地,被民眾稱之為“新浦大街”。1926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一周年,當時的東海縣政府將這條新浦最繁華的商業街命名為“中山路”,后來,中山路更名為民主路,現代連云港中心城區即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p><p class="ql-block">民主路很長,分東、中、西三段,民主路的中段已被規劃成近代歷史街區。街上有二十多處建筑被定為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多半是商號,諸如經營洋布的厚昌祥,鼎峰源百貨,長生泰五金,公大商行日用百貨,東亞旅社……都具有中西合璧的民國范。</p> <p class="ql-block">來到連云港,就不能不去海州古城看看。古海州城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秦漢時期已是能泊數十條商船的開放商埠。秦始皇五次東巡,三次經過海州。此后,海州一直是區域重鎮,有“淮口巨鎮”“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城”等美稱。從地理上來說,它“東濱渤海,西綰徐邳,北控齊魯,南蔽江淮”,自古南北紛爭之際,都是兵家必爭之地。</p> <p class="ql-block">但是當我走進這片街區時,心中難免有些失落,它早已沒有古城的樣子啦。原來,1668年的郯城大地震、1685年的海州大洪水、1939年的日軍大轟炸,還有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海州古城徹底湮滅了。現在所見之處,皆是近年來復建的仿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沿著寬闊的古城主街前行,街道一路延伸至朐陽門。高大雄偉的城門以不遠處的群山為背景,視覺效果極具氣勢,它于1991年復建。</p> <p class="ql-block">而真正的朐陽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是海州古城的南門。原朐陽門是座甕城,外門朝南,內門朝東,朐陽門因為面對錦屏山,所以甕城城門的門楣上書有“錦屏如畫”4個大字,風景如畫的錦屏山使朐陽門成為最美的海州古門。</p> <p class="ql-block">其實,朐陽門前的這條大路只是是海州古城的中軸,卻并非舊日的核心街區。東起鐘鼓樓、西至十字街的中大街才是,那附近曾經有關帝廟、文廟、城隍廟、書院、祠堂……以及居住區和商業街,我必須去走一走。</p> <p class="ql-block">昔日海州古城的十字街景象。</p> <p class="ql-block">中大街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極其興旺,有一街八巷之稱,老海州人耳熟能詳的二營巷、塘巷、關廟巷、孔巷、隍廟巷、儒學巷、王巷與蔣巷。步入中大街,沒走幾步便見到二營巷。它得名于民國時期,孫立人將軍曾率海州稅警團二營在此駐扎。如今的它仍以青石板鋪路,兩側還是民宅,但已全無古街巷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在重建的城隍廟附近遇見了孔巷,因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的文廟而得名。海州文廟在宋朝時形成海州學宮,是中國最古老的學宮之一,此后歷經增修擴建,在嘉慶年間達到極盛,成為海州面積最大的建筑群,但如今只是徒有其名。</p> <p class="ql-block">我隨意拐進一條小巷,也沒在意它的名字,只是信步前行,正是在這未經粉飾的巷底,碎石墻的低矮民宅,讓我依稀看到了海州古城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我迫不及待奔赴我此行的目的地——連云老街,它是連云港的誕生地。城際鐵路的終點站就是當年老車站的位置,車站還是叫連云站,仿佛光陰在這里緩緩而行。</p><p class="ql-block">“連云”這個名字真好聽,來自于當年隴海鐵路局局長廖秋杰的創意。他認為港口落成后,不能延用如此之土的老地名,便各取港口北面連島和南面云臺山的首字,拼成“連云”之名。</p> <p class="ql-block">站在老火車站前,這幢由荷蘭人設計和建造的大樓是當年港口和車站的標志性建筑,它高聳的鐘樓,四面有方型的大鐘,面向大海的一面有連云港最早的航標燈。1935年落成后是港口和車站的辦公樓,1937年遭日寇炮火損壞,后被修復并一直保存完好。如今的大樓依然是原來的樣子,鐵路線是它不棄不舍的伴侶,港口碼頭是它最美的背景。樓內被辟為隴海鐵路歷史博物館,承載了一段鐵路強國的珍貴記憶。</p> <p class="ql-block">離開車站,我便向連云老街走去。連云老街原本是云臺山下背山面海的老窯漁村,千年前就已經有人聚居。誰也不會想到,不起眼的小漁村竟然承載了一個國家的海港之夢。</p><p class="ql-block">連云港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是天然良港,海州朐港在秦漢時期就與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往來。唐宋期間,朐港更可溝通外海內河,清康熙年間成為“欽定口岸”,設海關,征收海船貨稅。但1668年大地震后,海水退后,朐港消亡。</p><p class="ql-block">1905年,新浦地區的大浦作為商埠開放,其后又以“膠海關海州分關”之名對外開放,但大浦港只能說是曇花一現。1933年,大浦港淤塞嚴重,老窯生逢其時,開啟港口建設,現代意義上的連云港就此誕生。</p> <p class="ql-block">一幢老房子的門前,不大的廣場上矗立著孫中山先生的塑像。在1925年的《建國方略》中,孫中山將“海州港”列為中國急需建設的四個二等海港第二位。這一東方大港的夢想在1933年正式開始實現,1935年,連云港籌備建市,1936年港口一期建設完成。我曾祖父創立的山東棗莊中興煤礦公司全程參與了筑港建設工作,中興的先輩們在此實現過筑港的夢想,實踐過筑港的艱辛,遭遇過日寇的侵略,見證過大港的沉淪……</p> <p class="ql-block">連云老街面積不大,沿山坡順勢而建,高低錯落,腳下的路大多是爬坡路,而且都是石塊鋪成的路。這里本無路,出海打魚的漁民靠船出行,上山砍柴的山民靠山間小道上下。筑港時,人們才在這開山筑路,在近海的山坡上沿山劈出路形,平整后再一塊一塊鋪鑲上石塊,那條自東而西的中山路便是港口第一條大路,雖然石頭路面顛簸不平,但當年它承載了港口運輸的重任。鎮子上的其他道路同樣是石塊鋪就,緩緩向上,讓我這走貫平地的人著實有些吃力。不過路旁極具當地特色的石墻層層疊疊,在斜坡上如摞積木一般,我想這“山海石城”之名便由此而來。</p> <p class="ql-block">走進連云古鎮,讓人完全置身于石頭城的世界,石街石巷,石房石院,石梯石閣,石橋石欄……街上的房子有西式的大樓,有中西合璧的樓閣,有中式的庭院,還有日式的小樓,無一例外都是精美的石材建筑,沉穩而大氣,再配上高大的法國梧桐,讓小鎮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優雅的氣質。</p> <p class="ql-block">我顧不上欣賞小鎮的美景,而是按照資料提供的線索在古鎮中尋找當年中興人筑港時留下的痕跡。我在鎮東的中山東路12號停下了腳步,圍墻里的小樓就是我要找的地方!由于是駐軍重地,我無緣走進去參觀,也不能在附近拍攝照片。不過我在網上找到了一張資料圖片,可以一睹這座老房子的風采。</p><p class="ql-block">據資料介紹,這幢小樓是連云港筑港早期的建筑,由中興煤礦公司投資興建,作為建港初期的辦公場所。小樓主體建筑兩層,面寬五開間,左右對稱。東、西兩山墻建一層帶門廊坡屋,每間寬3米,門廊分別朝東北、西北向,整個建筑跨度為12.9米,東西長24.2米,建筑面積560方米。建筑石墻為整毛石砌筑,水泥砂漿勾凸縫,內部為全實木結構。該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現為駐軍使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樓沒有建在鎮中心位置,而是立于臨海半山坡上,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俗稱小望海樓。我想這正是中興前輩的選擇,當年在這里可以直接觀望到海邊港口碼頭的建設情況,也是離工地最近的地方。這座小樓,見證了中興前輩運籌帷幄,將連云港的二號碼頭建設成為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機械化煤碼頭;也是這座小樓,見證中興前輩功敗垂成,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而炸港沉船的壯舉。這座記載著中興人艱辛筑港的小樓十分低調,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現如今這棟建筑是市級文保單位,因為它在抗戰勝利后,成為國民黨連云港陸軍司令部,</span>1976年7月25日,老一輩無產階及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大將來連云港視察時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我離開中興公司的小樓,繼續往上走,一路上行中,我遇見了不少老房子。中西合璧的上海大旅社,建于1933年,上世紀40年代曾是連云港市政府所在地。國民黨海防司令部是座百年西式私人別墅。人民影劇院的前身是市政廳遺址,都說它跟南京總統府有些相似……一棟棟建筑記錄著歷史,行走其間,總能讓人觸摸到過往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連云老街上布局最精妙、工藝最考究的精美建筑當屬果城里的民國建筑群。這里宛如一座獨立的小城,超凡脫俗。它由四個相對獨立的院落組成,中西合璧的石墻紅瓦間,一條南北向的小路兩側,各分布兩座對稱的小院,庭院的出入口也相互對稱,面向小路。房頂高聳的山墻上用青磚砌成的圓窗,散發出淡淡的江南氣息,而內部的立柱、門窗精雕細琢,皆是西洋的格調。最讓人驚奇的是那些院落的門框,均是整石鏤空而成,像極了老上海的石庫門。</p> <p class="ql-block">果城里,到底是誰建的,做什么用?近年來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據中興公司歷史史料記載:中興煤礦公司為輸出煤炭,與隴海路局聯合建設連云港碼頭,并與荷蘭治港公司洽談,以300萬元估價由其承包。1933年荷方人員赴老窯進行預備工程,包括建立機修廠、木工廠、庫房等筑港工程輔助設施,同時還修建了辦公場所、醫院和職工住宅等生活設施。</p><p class="ql-block">專家們根據筑港早期遺留下的建筑群分析,認為普通職工的住宅在十三道房,而果城里專供建港專家及高級職員工作和居住。至于是誰建的,說法不一,但是官方認可的說法是:由荷蘭治港公司委托中興煤礦公司建造。當時中興煤礦公司總部就設在上海,那么果城里出現老上海的石庫門元素就不足為奇了。</p> <p class="ql-block">果城里,這座掩映在山坡上的石城,堅固而又獨立,長期以來似乎很神秘。筑港時期它是工程建設的中心,使人敬仰;日占期間它淪為侵略者的魔窟,令人發指;內戰三年它成了國軍的指揮所,讓人憤怒。解放后在果城里居住過的有醫生、船員、漁業公司的工人……住戶不斷易主,也帶走了果城里的故事……而歲月的記憶卻留存在建筑的一磚一石之間,果城里的里里外外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抬頭望見果城里那高高的屋脊,那漂亮的曲線、圓圓的天窗,好有上海人的“腔調”,那就是中興人在這里留下的一座文化豐碑!作為中興后人,我無比自豪!</p> <p class="ql-block">我終于爬上了古鎮的最高點,站在環山公路旁望見了連云港的老港區,它就是實現中興人建港夢想的地方。港區里碼頭伸向藍色的大海,成排的港口機械矗立在遠方,連島依舊是港口的最美風景線和碼頭的安全屏障。山還是那座山,海還是那片海,但港口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p> <p class="ql-block">將時光隧道返回到1948年11月11日,連云港得到了解放。面對百廢待興的港口,碼頭工人迅速投入到修補碼頭、修建堤岸、打撈沉船、清理港池、疏浚航道等工作中去,1949年6月,連云港港口恢復了生產,它重獲新生準備揚帆再啟程。</p><p class="ql-block">雖然連云港一直在人們的發展視野中,上世紀七十年代周恩來總理要求三年改變港口面貌,并對連云港寄予很大希望。但一直到改革開放前,連云港都沒有獲得真正的發展機會。雖有港口,卻規模不大,只能算是“小碼頭”。1984年連云港被國家確定為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改革開放讓連云港率先打開了塵封已久的大門。1992年12月連云港集裝箱碼頭彩旗飄動,我國第一列國際班列,從連云港港始發,一路向西沿著隴海蘭新鐵路線穿過國門駛向歐洲,駛向世界……2015年8月港口開啟新紀元——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成立,成為連云港市最大的國有資產整合重組,翻開了港口建設發展歷史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連云港港伴隨著祖國經濟的騰飛,秉承著老碼頭人的實干精神,穿越時間長河,一路劈波斬浪,現在終于成了江蘇最大海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國際樞紐海港。</p><p class="ql-block">連云港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被定位為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組織出海基地。現已形成連云、贛榆、徐圩、灌河“一港四區”,30萬噸級航道水深超過20米,萬噸級以上的海港泊位79個、千噸級以上的內河泊位35個,最大泊位等級30萬噸級,設計能力1.99億噸,完成了淺水向“深藍”的飛躍。</p> <p class="ql-block">不再多說什么了,讓數字代言連云港的發展歷程:</p><p class="ql-block">1949年,連云港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6萬噸。</p><p class="ql-block">1957年,連云港港成為上海港的輔助港口,貨物吞吐量105萬噸。</p><p class="ql-block">1978年,連云港碼頭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4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594萬噸。</p><p class="ql-block">1980年,連云港港口的吞吐量為739萬噸。</p><p class="ql-block">1991年,連云港港口吞吐量達1213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躋身全國八大港口之列。</p><p class="ql-block">2003年,連云港港港口吞吐量完成3752萬噸,集裝箱量30.1萬標箱。</p><p class="ql-block">2008年,連云港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億噸、集裝箱運量300萬TEU,中韓輪渡客運量首次突破10萬人次。</p><p class="ql-block">2017年,連云港全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28億噸;其中外貿吞吐量完成12230萬噸;集裝箱完成471.1萬標箱;連云港港口國際班列累計完成7.29萬標箱。</p><p class="ql-block">2020年,連云港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52億噸, 同比增長3.46%,順利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為港口“十四五”時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p><p class="ql-block">2023年,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終于建成,躋身于國際深水大港行列,全年貨物吞吐量突破3.2億噸!</p><p class="ql-block">新時代的連云港人為中興前輩實現了大港的夢想,正向世界強港邁進。</p> <p class="ql-block">1933年——2023年,連云港</p><p class="ql-block">90年篳路藍縷,90年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鴻云當頭</p><p class="ql-block">圖片:少量圖片來自網絡資源,侵權必刪。</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城固县|
边坝县|
同仁县|
水富县|
修武县|
玛纳斯县|
鹤山市|
丹阳市|
璧山县|
丰宁|
夏津县|
武穴市|
车致|
台安县|
德清县|
绥化市|
佳木斯市|
闽侯县|
海口市|
清远市|
宣恩县|
会同县|
花垣县|
高密市|
缙云县|
忻州市|
云林县|
晴隆县|
郸城县|
通河县|
离岛区|
北流市|
万全县|
子洲县|
合山市|
正定县|
牟定县|
中方县|
隆德县|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