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日,收到邀請做為揚州、泰州三日(5~7)導游隨團行!7日游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煙花三月來看橋,</p><p class="ql-block">山也迢迢,水也迢迢。</p><p class="ql-block">繽紛春色正逍遙。</p><p class="ql-block">花也妖嬈,草也妖嬈!</p><p class="ql-block">阡陌縱橫迷你色,</p><p class="ql-block">倩影輕搖,倒影俏嬌。</p><p class="ql-block">欲將玉人景中邀,</p><p class="ql-block">貌已杳杳,音亦杳杳。</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屬于京杭大運河揚州段水系,是京杭大運河揚州段的支流,位于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大虹橋路28號,水域面積700畝。</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由古代隋唐大運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壕連綴而成。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是典型的小型淺水湖泊,其水源來自京杭大運河。</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作為“中國大運河”遺產點之一的瘦西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 1986年,國家和地方政府撥款246萬元,按《揚州畫舫錄》記載和珍藏的揚州著名畫師袁耀所繪《邗上八景.春臺明月》冊頁、乾隆《南巡盛典圖》等有關史料,結合地形地貌現狀,設計恢復方案,于1987年10月動土興建。景區占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筑群,包括新建的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臺、十字閣、重檐亭、九曲橋,后又續建望春樓、棧橋、靜香書屋等。其布局呈"之"字形屏列,構造曠奧收放,抑揚錯落,各面轉折對景都是一幅山水畫卷,成為"乾隆水上游覽線"的一處勝景。湖兩岸長廊依云墻伸展,陸路與水道并行。整個景區在體現"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意境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玲瓏花界遠望熙春臺,二十四橋,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p> <p class="ql-block">熙春臺</p> <p class="ql-block">望春樓</p> <p class="ql-block">小李將軍畫本</p> <p class="ql-block">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杜牧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云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云、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臺,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妝素裹,在臺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像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撫掌稱絕。 清乾隆間景稱"春臺明月",嘉慶后毀圮。但地形地貌、河灣港汊猶存。</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橋有二說。</p><p class="ql-block">一說謂二十四座橋。據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唐時揚州城內水道縱橫,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園橋、萬歲橋、青園橋、參佐橋、山光橋等二十四座橋,后水道逐漸淤沒。宋元佑時僅存小市、廣濟、開明、通泗、太平、萬歲諸橋。現今僅有開明橋、通泗橋的地名,橋已不存在。</p><p class="ql-block">一說橋名“二十四”,或稱二十四橋。據李斗《揚州畫舫錄》錄十五:“二十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后。”紅藥橋之名出自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吳家磚橋在揚州西郊。梁羽生采用此說,所寫揚州竹西巷谷嘯風家就在此橋附近。(見梁羽生《鳴鏑風云錄》)</p> <p class="ql-block"> 單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p><p class="ql-block"> 《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據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艷,體態輕盈,曾于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傳說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說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后人鑒賞。宋代沈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于“橋鄉”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之情,特別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跡……”。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城里城外古跡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p> <p class="ql-block"> 蓮花橋和白塔是瘦西湖的核心建筑,白塔晴云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蓮花橋和白塔一橫一豎,一彩一素,一柔一剛。蓮花橋為青條石砌筑,正橋平面呈“工”字形,南北兩引橋下各為半拱,橋墩列四翼,各有三拱,正側共15個橋洞。蓮花橋橋與亭結合,橋身結構復雜,造型優美,是中國古橋建筑史上的孤例,是揚州標志性建筑。白塔位于蓮花橋南側蓮性寺內,為磚砌,系喇嘛塔,高30余米。與北京北海公園白塔相似!</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園林建筑具有典型的佛教文化特色,例如著名的瘦西湖白塔便是寺廟塔,為典型的喇嘛教寺院的塔制。瘦西湖的蓮花橋俗稱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志。該橋建于蓮花堤上,橋上建五亭,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鹽御史高恒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蓮花是佛教的象征,蓮花橋構思精妙,把佛教的意象與建筑巧妙地結合起來。蓮花橋從空中俯視,橋上的5座風亭就像5朵冉冉出水的蓮花,所以故名蓮花橋,與白塔形成了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p> <p class="ql-block"> 法海寺 (蓮性寺)位于揚州瘦西湖風景區內五亭橋的旁邊。四面環湖,南側有藕香橋,橋下遍植荷花。寺廟不大,門口立著一個碑介紹了重建法海寺的原因。寺門口有一些笑容可掬的小彌勒佛雕塑。門口有香火爐,寺內有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白塔、云山閣、僧房等建筑物。寺廟內比較清靜,安寧,適合香客和信眾安靜修行。 據資料介紹法海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重建于元代至元年間,是一位叫正為的和尚建造的。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愚勇和尚重修;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福宏和尚再修,清代一位姓程的鹽商復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揚州,賜名“蓮性寺”,并賜“眾香清梵匾”。寺僧勒石建亭供奉。解放后遵照民間習慣仍改稱法海寺。寺廟每年也會定期舉辦一些活動,如每月均打一次佛七,并于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和彌陀圣誕舉行四次佛七法會。每月一次八關齋戒,年底安排一次朝山活動。</p> <p class="ql-block">從法海寺望釣魚臺</p> <p class="ql-block">從鳧莊望釣魚臺</p> <p class="ql-block"> 鳧莊是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瘦西湖公園內白塔腳下的一個小小的島嶼,位于五亭橋東側,建于民國9年(1921年),原是鄉紳陳臣朔的別墅。</p> <p class="ql-block"> 因在汀嶼之上,似野鴨浮水,故名。鳧莊構景最大特色是盡量取小,細巧玲瓏。東為水榭,西設水閣數間,南建水樓三楹,不規則的荷花池位于莊中,環植梅、桃、筱竹,更迭人高之湖石,立意頗深。鳧莊似浮若泅,莊上亭、榭、廊、閣小巧別致,山池木石綴置得宜,正如《望江南百調》所歌:"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雜錯水波環,此地即仙寰。"</p> <p class="ql-block"> 小金山原名長春嶺,建于清代中葉。當時揚州豪紳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開挖了蓮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周環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山頂有“風亭”一座,是全園最高點。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為一方亭,名“吹臺”。相傳乾隆皇帝在這里釣過魚,因而又叫釣魚臺。釣魚臺三面臨水,各有圓門一孔。從釣魚臺前右側看去,正中圓洞恰好收入“五亭橋”一景,左面圓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儼然兩張獨幅畫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欽佩。月觀是臨湖建筑的廳堂,四面皆為格扇,堂后是桂園。當8月桂花盛開之際,推窗賞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兩月同收眼底,此情此景,甚為動人。</p> <p class="ql-block">風亭</p> <p class="ql-block"> 關于“小金山”的名字,還有著一段來歷:說是有一回揚州和鎮江的兩個和尚閑聊,鎮江和尚說:“青山也厭揚州俗,多少峰巒不過江。”揚州的當然不同意這種說法,于是兩人就下棋打賭。結果揚州的和尚棋高一著,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掛了這樣一副對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只用了一個“小”字,就把鎮江的“金山”引渡過來了。</p> <p class="ql-block">枯木逢春</p> <p class="ql-block"> 相傳乾隆曾于此處垂釣。半晌仍無魚上鉤,諸鹽商遣人攜活龍魚掛于勾上。只鉤上龍魚,皇帝心有疑慮,寵臣和珅引用明代謝縉對聯答復皇帝“凡夫豈敢朝天子,萬歲金鉤只釣龍魚”。皇帝大悅!</p><p class="ql-block"> 釣魚臺原名吹臺是瘦西湖中的一座亭子,它是古建筑中少有的運用借景藝術的亭子,框景為畫,美輪美奐。</p><p class="ql-block"> 釣魚臺是欣賞瘦西湖的最佳地點之一,透過正前方是我們瘦西湖標志性景點五亭橋。左邊的圓洞叫做白塔。加上眼前的釣魚臺這個景致叫做三星拱照。福祿壽三星,祝大家順順利利!</p> <p class="ql-block">從釣魚臺眺望蓮花橋和白塔</p> <p class="ql-block"> 靜香書屋位于瘦西湖萬花園景區中簪花亭的西面。靜香書屋重建于1992年,書屋坐北朝南,是三間開的青磚瓦房,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靜香書屋”是金農的漆書,金農作為揚州八怪之首,詩、文、書、畫無所不精。金農擅畫梅花,“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這里圍以黛脊粉墻,畫舫是半舫,亭為半亭,月洞口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打破了舊園的對稱規整,顯得輕靈活潑。正門兩側的對聯為八怪另一名人鄭板橋所題:“飛塔云霄半,書齋竹樹中”。書房內,松竹梅的木雕罩格,條幾上供桌屏、花瓶,書桌上置文房四寶,多寶架上擺放線裝古書,圓桌上一盤圍棋,令人停足其間,仔細把玩,余味無窮。</p><p class="ql-block"> 1993年,以靜香書屋為藍本設計的“清音園”參加德國斯圖加特博覽會“中國園”展出,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獨特的營造構思,榮獲“金杯獎”,在德國當地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 簪花亭又名簪花宴亭在萬花園的西南部,為六角形仿宋式建筑,重檐攢尖頂,亭子的周圍遍栽芍藥。亭旁有“四相簪花宴”青銅雕塑。四相簪花芍藥是中國傳統栽培的名貴花卉,也是具有揚州地方特色的名花,今又是揚州市市花之一。數有“洛陽牡丹甲天下,揚州芍藥冠天下”之說。在宋代,揚州芍藥就名噪天下,不僅在栽培規模上令人嘆為觀止:“負郭多壙土,種花之家,園舍相望”;更在于科學的精心培育,名品迭出,“名品相壓,故者未厭而新者已盛”。芍藥之名貴者,稱金腰帶。宋陳師道《后山談叢》:“花之名天下者,洛陽牡丹、廣陵芍藥耳。紅葉而黃腰,號金帶圍,而無種,有時而出,則城中當有宰相。”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韓琦任揚州太守時,官署后花園中有一種叫“金帶圍”的芍藥一枝四岔,每盆都開了一朵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紅色,一圈金黃蕊圍在中間,因此被稱為金纏腰,又叫金帶圍。</p> <p class="ql-block"> 春天年年都會到來,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時光倒流到971年前,同樣也是一個陽光明媚、鮮花盛開的季節。在揚州城內,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太守官署花園內芍藥開花了。</p><p class="ql-block"> 芍藥花開似乎沒什么可驚奇的,但是這株芍藥,它的枝干卻分了四枝,每枝上各開了一朵中間有著黃蕊的紅花,像身穿紅色官袍,腰系金色腰帶的官員。人們叫它“金腰纏”,也叫“金帶圍”。民間流傳,此花一開則為世瑞。</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揚州太守,是為了躲避官場是非而來的韓琦,他覺花開奇異,乃宴平生所期望者三人,在揚州的王珪、王安石和路過揚州的朝官陳升之。四人在花下飲酒賞花,吟詩觀畫,還將四朵金帶圍摘下,各自簪在頭上。</p><p class="ql-block"> 此后,三十年內,四人竟陸續官至相位,也在北宋朝的多個大事件中,各自留下了人生的印記。說句題外話,這四人中的王珪,他的外孫女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女詞人——李清照。</p><p class="ql-block"> 四相簪花的故事流傳了近千年,2007年,在瘦西湖萬花園的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四相簪花亭,重檐攢尖頂,六角形仿宋式建筑。亭子前的雕塑則用凝固的語言,為游客們講述著當年的傳奇。</p><p class="ql-block"> 萬花園內花兒的傳奇,不僅僅是芍藥,還有一種千古名花,因為隋煬帝不惜千里迢迢來看一眼,而蜚聲海內外,它就是瓊花。它不以花色鮮艷迷人,不以濃香醉人,在自然界一片姹紫嫣紅之際,它卻花開潔白如玉,風姿綽約。</p><p class="ql-block"> 面對潔白的瓊花,宋代人的吟詠也是千古流傳,這其中就有“四相簪花”主人公韓琦寫下的“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在韓琦之前,北宋初年的揚州太守王禹偁則寫下了《后土廟瓊花詩》“誰移琪樹下仙鄉,二月輕冰八月霜,若使壽陽公主在,自當羞見落梅妝。”而這,也是最早吟詠瓊花的詩篇。</p><p class="ql-block"> 除了王禹偁、韓琦,北宋至南宋,還有歐陽修、劉敞、秦觀、王令、崔與之等眾多文人墨客在瓊花面前發出了自己的贊嘆。歐陽修甚至還為瓊花在后土廟后建無雙亭,他說:“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曾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p><p class="ql-block"> 是的,“不負廣陵春”,揚州春日的迷人,從古到今始終未曾改變。春色最盛的瘦西湖萬花園,則為這“廣陵春”添上了繽紛的五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昌县|
友谊县|
荥经县|
定远县|
小金县|
沂南县|
扬州市|
通许县|
隆德县|
顺平县|
当涂县|
孟津县|
达孜县|
精河县|
台中县|
泰顺县|
虞城县|
禹州市|
梧州市|
理塘县|
兰考县|
汤阴县|
梅州市|
新化县|
牟定县|
荥经县|
梁山县|
望江县|
苗栗县|
韶关市|
太原市|
兰西县|
高碑店市|
佛坪县|
渝中区|
盐源县|
庆城县|
左贡县|
岑溪市|
彭泽县|
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