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畫蘭竹</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1470年-1559年),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號衡山,自號衡山居士,人稱“文待詔”,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祖籍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文徵明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詩文書畫,師事吳寬、李應禎、沈周等人。少時即負盛名。正德末年(1511年),被巡撫李充嗣向朝廷舉薦,便任命其為翰林院待詔。世宗即位,文徽明參與纂修《武宗實錄》,并擔任經筵講官。嘉靖元年(1522年),得蘇州巡撫李充嗣推薦,次年赴京,經吏部考試后授翰林院待詔。4年后辭官南歸,筑玉磬山房,家居以翰墨自娛,潛心書畫30余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文徵明去世,時年九十歲。</p> <p class="ql-block">疏林茆屋</p> <p class="ql-block">公元1470年出生于蘇州的文徵明,小時候并不出眾,2歲時不會說話,6歲時還站立不穩(期間又遇母親祁氏過世,在里中的外公外婆只好把小文徵明接去撫養),8歲時仍口齒不清……以致鄰居們視文徵明為“白癡”,對他很不看好。直到11歲,文徵明開始會說話,外公外婆才把他送到外塾念書。12歲時,父親文林遷任博平知縣后,便把文徵明接在身邊。至此,文徵明方得以在父親的陪伴下成長。因父親常奔忙于仕途之中,文徵明只得隨父轉輾多地顛沛流離學習,他先后師從沈周學畫、師從李應楨學習書法、師從吳寬學文,最終也算是博采眾長,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習得深厚的功底,入列“吳中四才子”。文徴明11歲才會說話,9次科舉不中,全然沒有天賦,典型的懵懂少年,開竅最晚,他年輕時的狀態用“呆傻”、“愚笨”來形容并不為過。若他的人才在上半場五十四歲時打住,也就只能是勉勉強強躋身“吳中四才子”之列,根本不可能出彩。在大明文壇有名的“吳中四才子”中,唐伯虎是一代畫家,以“風流曠大、才氣逼人”聞名天下,老大哥祝枝山則是以書法著稱,譽為明朝“狂草第一人”,徐禎卿時稱“吳中詩冠”,此三人皆名噪一時,家喻戶曉。同期而言,老實本分的文徵明似乎遜色許多,——其實不然,在他名滿天下成為江南文壇盟主時,徐禎卿、唐伯虎、祝枝山已先后離世,唯有長壽的文徵明“收頭結大瓜”,成為“吳中四才子”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其詩、文、書、畫俱絕,系赫赫有名的“四絕全才”。文徴明不僅在文學上躋身“吳中四才”(或稱“江南四大才子”),還與祝枝山、王寵合稱大明書法“三大家”,與唐伯虎、沈周、仇英合稱大明“四大畫家”,還有二千多首詩傳之于世,風格以“雅飭之中,時饒逸韻”著稱。</p> <p class="ql-block">但不幸的是,本分老實的文徵明運氣很差,自20多歲起,一直到54歲,先后參加了九次科舉考試,每次都名落孫山鎩羽而歸。與他同年出生的唐伯虎在1498年第一次到南京參加鄉試時,便一舉高中。文徵明在第九次考試依舊落選時,還好得到愛慕其才的工部尚書李充嗣的舉薦,才得以受任從九品的“翰林院待詔”。文徵明便在這一職務上干了三年多時間,主要參與編撰《武宗實錄》、《憲皇帝實錄》等。可同僚們嫌他沒有學歷,便有意責難:“我衙門中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耶?”文徵明頓感官場非他理想之所在,便心生辭職南歸之意。獲吏部批準后,文徵明便在58歲時退休還鄉。那時,“吳中四才子”只剩下他一人,頗感寂寥的文徵明從此絕意仕途,力避與權貴往來,在勤能補拙下,全身心致力于詩文書畫達三十余年,成為史上有名的“四絕全才”。據載,文徵明直到1559年90歲時仍在為人書寫墓志,寫著寫著,即執筆端坐而逝,結束了自己安然恬適、閑淡從容、與世無爭的一生。縱觀文徵明大器晚成的一生,其實他并不順遂,歷經坎坷,卻能在種種磨難中沖出重圍,實現奮斗目標。這與他的堅毅密不可分。在他18歲參加蘇州生員考試時,本可以高中卻因所寫的字太丑而落榜。只好去官學復習,也因其字太難看,直接被老師給予"三等"掛末的差評。自此,知恥而后勇的文徵明每天晨起練字,堅持寫《千字文》十遍。后又臨學,向太仆寺少卿李應禎拜師精研書法。直到80多歲,文徵明仍能寫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蠅頭小楷。靠著這樣的堅毅,文徵明終成大明書法"三大家"之一,其小楷可謂溫潤秀勁,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其代表作有《琴賦》、《跋萬歲通天帖》等。此外,文徵明還長于篆、隸、行、草諸體,其草書號稱“狂草奔放、張弛有度”,有名的作品如《湖光披素練詩卷》等。</p> <p class="ql-block">琴鶴圖</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之所以在詩文書畫四方面無一不精,還與他得以長壽可以苦熬息息相關。上天眷顧他長壽,得以在“吳中四才子”唐伯虎等三人都離世后還有三十來年“勤能補拙”的時間。可見,文徵明是靠著人生下半場的苦熬才得以集大成。1514年,44歲的文徵明不愿去有野心的寧王朱宸濠那里求職,便以《病中遣懷》婉拒:</p><p class="ql-block">潦倒儒冠二十年,業緣仍在利名間。</p><p class="ql-block">敢言冀北無良馬,深愧淮南賦小山。</p><p class="ql-block">病起秋風吹白發,雨深黃葉暗松關。</p><p class="ql-block">不妨窮巷頻回轍,消受壚香一味閑。</p><p class="ql-block">從這首詩里,可見文徵明有著堅定的立場,他沒有唐伯虎那樣好聲色犬馬,其淡泊名利之心從未動搖。又如退休還鄉那年,文徵明即興賦詩《致仕出京言懷·其一》:</p><p class="ql-block">獨騎羸馬出楓宸,回首長安不斛塵。</p><p class="ql-block">白發豈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閑人。</p><p class="ql-block">荒馀三徑猶存菊,興落扁舟不為莼。</p><p class="ql-block">老得一官當臥病,可能勛業上麒麟。</p><p class="ql-block">這首詩,也是文徵明的明志詩,意在宣告無意仕途,從今往后,將于青山綠水間追尋自己超然物外的志向。還有他的《松蔭對坐圖》:</p><p class="ql-block">城中塵土三千丈,</p><p class="ql-block">何似兩翁麋鹿蹤。</p><p class="ql-block">隔浦碧山供一筆,</p><p class="ql-block">離離自領晚涼風。</p><p class="ql-block">從這些詩中,不難看出,文徵明其實擁有人生最難能可貴的豁達生活態度。正因如此,文徵明能淡然地面對九考不中的悲涼,能從容從簡辦理父親的喪儀還謝絕一切喪禮甘守清貧,能坦然面對僅有三年多的短暫入仕經歷無怨無悔……故文徵明的人生活得通透明白,也便有了上天給他長壽可以在苦熬中實現最大成就的資本。正所謂:熬得住出眾,熬不住出局。</p> <p class="ql-block">雨舟歸興</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26歲拜沈周為師,受沈周畫風影響甚大。但他并未專師一門,而是致力于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里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于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與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棱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于精熟中見稚拙。在臨摹和學習古代畫跡后,他的藝術風格得以創新。文徵明繪畫在用筆及風貌上雖然師從沈周,卻并未被沈周雄強剛健、粗獷張揚的畫風所籠罩,反而創造出秀麗、細潤、雅致一路的山水。在蒼勁渾厚之余而不失溫潤,筆墨沒有干枯狂躁之弊,并運用許多書法的用筆來勾皴點染,表現力豐富節奏感很強。而在用墨方面,文徵明也有許多創新之處。如他吸收了“云林墨法”那種惜筆如金的精神,并借鑒了趙孟頫、黃子久的墨法,并使之與“云林墨法”錯綜起來,形成其用筆精細、設色淡雅、構圖縝密、意境清幽的山水畫風格。這與他獨特的審美理念有很大關系。文徵明崇尚古意,特別是趙孟頫繪畫的古意,王蒙結構的繁密都被觸入到自己的山水畫中。其山水畫有青綠山水、細筆本色畫、粗筆山水、仿古山水等風格,反映出其轉益多師、面目眾多的特色。其中細筆山水最能代表文徵明自己的山水畫面貌,是他的本色畫。如在《古木蒼煙圖》中,近景淺渚坡石之上寫古木六株,盡顯荒疏古寂之氣,頗似倪云林的《六君子圖》;一水相隔的中景坡石之上,幾間房屋掩映在樹叢之中,似隱士之居所;遠景繪石山、飛泉。幾筆重墨點出石山上不多的草木,山體結構的處理、用筆,似又對黃大癡有所取法。全圖文徵明用渴筆、淡里繪制,筆墨在疏中求密,畫面上看似簡疏的筆法,卻包含了多重的復筆勾皴,松秀沉穩、淡定自然。其畫皴擦多于渲染,于干淡簡練中透出腴潤,給人以空寂蒼茫、冷逸出塵之感。文徵明的繪畫題材為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并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其創作題材,多表現文人雅士閑情逸趣。在文徵明的山水畫中,最為人們稱頌的是青綠山水畫,能入神妙之境。但他的“粗文”與“細文”的墨筆山水也不容忽視。其“細筆”一路的畫法受“元四家”及沈周的影響較大,其中當以《綠蔭長話圖》軸為“細文”的代表杰作。他的山水畫將人物與山水有機結合起來,突出表現一種文人超然物外的境界與風骨,而且筆墨精勁。這是文徵明山水畫的一大特色。在人物畫方面,他的人物畫不畫任何配景,反映了文徵明的美學思想。文徵明的審美意識中對“高古”、“古意”特別講究。其人物畫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形似,更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與精神,追求的是內在的神韻,格調高雅古樸,少有人企及。在花鳥畫上文徵明也有杰出貢獻,自成一派。其花鳥畫水平并不遜于前人。他最喜歡畫蘭竹,并努力學習前代畫蘭竹名家,畫蘭竹幾乎成癖。特別是文徵明的蘭竹仍大體上保持了元人的從容幽雅,筆畫飄逸而不縱肆,情感的表達也基本上是行草書筆意的抒發。他的花卉師從沈周,但工寫結合,有自己的特色。如藏于臺北故宮的《桃花圖》,桃花精巧工細,葉的陰陽向背表現淋漓,樹的勾皴與枝的穿插十分講究,寫意而不失法度。文徵明在著色方面也是值得探究的,“元四家”都不太重視色彩,少數著色的作品也多是淺絳。文徵明不但重視應用和發展“元四家”的淺絳著色,而且還深研一般唐宋青綠山水的著色法。他把這種主要適應宮廷貴族趣味的富麗濃艷的著色法轉變為與文人情趣相一致的著色法,并在不少作品中又將二者“錯綜”到一起,于鮮麗中見清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具裝飾性、抒情味等特征,從而奠定了“吳門畫派”的基本特色。</p> <p class="ql-block">燕山春色圖</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傳世詩作有2000多首,就數量而言,在古代詩人中是比較突出的,然就其詩作的藝術成就來看,眾多評論家卻各有說法,其中許多人的評價不是很高。這主要是因為隱逸的風尚、與政治的距離和長期科舉的失利,使得文徵明詩歌不會展現出高漲的政治熱情和對天下、時局的充分關注,不會出現像前七子那樣以文學風氣去影響和改變國家、民族風貌的宏大理想,而呈現出“獨善其身”的特點。而閑適、安樂的市井生活,使得文徵明不可能像杜甫那樣從自身的苦難中衍生出更多的對底層貧苦百姓的關注和同情。而寬厚平和的個性,使得他連陶淵明“金剛怒目”式的勃發也沒有。正因為這些,文徵明的詩歌在文學史上始終處在一個地方性的才子詩歌的地位。雖然為人的“中庸”和“詩歌”的中庸,使得文徵明在詩歌上不能名噪一時,文學史上也不能舉足輕重,卻也并不能抹殺他詩歌的獨特美學價值和歷史意義。與詩相較,文徵明的詞數量不多,存世只有幾十首,卻涉及眾多詞牌,內容也有唱贈、詠物、即景抒懷等多方面。文徵明的詞與宋代和清代詞人的作品比起來不算突出,也缺乏明顯的特點與風格。他的詞整體溫婉纖巧,含蓄凝練,類似其詩作,卻也不乏雄渾豪邁、深刻大氣之作,在明代整體詞作較少、水平不高的環境下,還是比較突出的。尤其是他豐富的想像、精巧的構思加上準確、別致的詞語,往往會使一首詞頓添顏色,讓人過目不忘。文徵明的曲數量少,題材也僅限于閨情和詠物,由于距離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比較遠,雖然用語通俗,但卻依然是文人士大夫之曲,只能以精巧的構思和準確的表述取勝,而無法表達更動人的情感,無法反映更廣闊和更深刻的內容。</p> <p class="ql-block">綠蔭清話</p> <p class="ql-block">作為明代蘇州鑒藏群體中的一員,文徵明的鑒藏水平得到了其后諸如何良俊、項元汴、董其昌、張應文、錢謙益等人的普遍認可,這些給予文徵明很高評價的人也都是在明代富有收藏之人,而且都是可被稱之為賞鑒家者,因此文徵明在書畫鑒藏方而所擁有的威望,絲毫不下于其書畫創作的聲名。沈周和文徵明是吳門書畫創作的前后兩代宗師,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使得他們在書畫風格、印鑒款識、筆墨紙張等方面擁有更多的知識和實際操作經驗,而沈、文二人本身也是飽讀詩書的文人,同樣擁有深厚的文史修為,通古博今、熟知文獻掌故,而這一切也正是鑒藏書畫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儲備。這也正是沈、文二人在鑒賞力方面被同時代和其后時代鑒藏家廣泛認可的原因所在。就鑒藏而言,文徵明比老師沈周著力更多,而他在鑒藏方面的全面性,應該說比沈周和晚明的董其昌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在他對于同時代許多藏家的影響中也可以看出。此外,文徵明涉獵的范圍可能更廣,他不僅關注古代作品的鑒藏,對于明朝許多書畫家之作品的鑒藏,他也深有研究。明代的鑒藏風氣中有對于“時玩”的重視,不少人以能夠收藏沈周作品為幸,在沈周去世之后,社會各方的人士,持沈周作品前來請文徵明鑒定的不在少數。至于他修《停云館帖》,協助華夏修《真賞齋貼》,也都是開一代鑒藏風氣。文徵明對于書畫鑒藏史研究的真正意義,并非是庋集了多少實物藏品和財富,而是通過書畫鑒藏活動,把握了書畫作品流傳演變的脈絡,體味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理解了古代書畫在風格、技法、流派方面的博大內涵。這一切,又都潛移默化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以及他所引領的審美取舍之中。</p> <p class="ql-block">春山煙樹</p> <p class="ql-block">文徴明對于后世影響甚巨,眾多文氏后裔與門生,匯成蔚為大觀的吳門書派,使文家筆法風靡江南,大有籠罩一代之盛,尤其對董其昌影響巨大。文徵明的書藝風靡江南,影響巨大,但吳門書派至明末卻日見衰微。而董其昌在此間崛起為一代大師。董其昌的聰明之處在于不師文徵明之跡,而師文徵明之心,師文徵明之徑——力追古人。董其昌在學書之初即以文徵明為參照與競爭的對象。董其昌能在吳門書畫衰微之時異軍突起,文徵明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另外,文氏書藝遠播日本。文徵明生平立下三不應的規矩,即“宗藩、中貴、外國”三不應。文徵明書畫不肯應酬外國人,恐怕與他痛恨當時倭寇經常從海上來犯騷擾有關。盡管如此,他的書畫還是流傳海外,以日本的為最,并以書法為甚。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間,文徵明的書法在日本得到傳播。</p> <p class="ql-block">雨余春樹</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中年以后成為蘇州最熱門的畫家,求購其書畫者可謂踏破門坎,絡繹不絕。但文徵明有自己的規矩,“生平三不肯應”:一是不給藩王作畫,二是不給太監作畫,三是不給外夷作畫,秉持儒家正統士大夫的操守。人品高潔文徵明為人極為嚴謹傳統,既不善飲,又不近女色。唐寅有一次故意捉弄他,眾文士畫友相約在蘇州石湖蕩舟,喝到酒酣耳熱時,唐寅讓先藏在船艙中的妓女出來為文徵明敬酒。文大驚,忙要告辭,急得甚至要跳湖,眾人無法,只得另雇一條小船放他先走。文徵明雖獨善其身,卻無凌駕于人的道德優越感,所以他能和各種各樣的朋友和睦相處。“明四家”中的仇英出身卑微,原本是做漆匠的,畫得好但書法欠佳,文徵明知道他以畫為生,每次都欣然為其書題作跋,以便能賣出更好的價錢。文徵明畫名大,作偽者當然紛至,然而文徵明很寬厚。他和老師沈周一樣,從不打假,只要有人上門求鑒定,他一概說真,沒有鈐印的還幫忙蓋上。文徵明畢生嗜好交游,外師造化,汲取養料,創作量較豐,所作散藏于海內外一些公私典藏機構或藏家手中,主要代表作有《人日詩畫圖》《水亭詩意圖》《雨晴紀事圖》《仿王蒙山水》《吳中勝概圖》《洞庭西山圖》《中庭步月圖》《綠蔭草堂圖》《萬壑爭流圖》《石湖清勝圖》《真賞齋圖》《江南春圖》《寒林晴雪圖》《青山綠水圖》《煙江疊嶂圖》《木徑幽居圖》《湘君湘夫人圖》《虞山七星檜圖》和《蘭竹圖》等。在文徵明的繪畫作品中,有一些是專門記述文人游賞、雅集清興之類的題材畫作,諸如《蘭亭修褉圖》《惠山茶會圖》和《東園圖》等。文徵明廣臨前代名跡,擅長各種書體,小楷精整勁力,行書姿媚遒勁,傳世作品以行草書居多。有《行書五律詩軸》《行書自書詞二首》《醉翁亭記》行書卷,《草書七律》《西苑詩》《漁父辭》《北山移文》《前后赤壁賦》《赤壁賦圖并書》《登君山》《太湖詩碑》等。文徵明著有《甫田集》,編有《停云館法帖》等。</p> <p class="ql-block">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原創版權請告知,相關內容將盡快刪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南市|
鹰潭市|
永济市|
华亭县|
潼关县|
桐城市|
富平县|
星座|
鞍山市|
保德县|
穆棱市|
文成县|
衡阳市|
永嘉县|
都昌县|
东乌|
青神县|
绥阳县|
锡林浩特市|
新安县|
台前县|
石林|
上林县|
铅山县|
女性|
大邑县|
建阳市|
额敏县|
醴陵市|
西乌珠穆沁旗|
清远市|
环江|
喀喇|
曲阜市|
汝城县|
中宁县|
平凉市|
邳州市|
哈尔滨市|
汉阴县|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