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永恒的愛”——十九世紀歐洲經典藝術展在上海海派藝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中,羅丹與其老師的作品同臺亮相。作為海派藝術館2024年重磅的開年大展,該館特地聯合羅丹藝術中心(中國館),以“永恒的愛”為主題,甄選數十件十九世紀歐洲經典雕塑、繪畫、家具等,奧古斯特·羅丹、朱塞佩·克羅夫、喬萬尼·安東尼奧·拉布斯、卡爾·約翰·斯坦豪賽爾、瑪蒂蘭·莫羅、讓·巴普蒂斯特·卡爾波等眾多歐洲藝術大師的杰作,走進海派藝術館的青磚黛瓦間。</p> <p class="ql-block">【字上圖下】</p> <p class="ql-block">維納斯與小天使</p><p class="ql-block">菲利普?普瓦特萬</p><p class="ql-block">女神維納斯在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她是羅馬創建者的繼承人埃涅阿斯的母親,因掌管“美麗”和“魅力”而被眾神認可,這令赫拉(女性保護神和婚姻女神)以及雅典娜(戰爭和智慧女神)十分嫉護。人們福信,她代表了優雅、愉悅、愛以及生育力。這座雕像中的維納新星山鄉,形態活潑,身旁是象征愛情的小天使。</p><p class="ql-block">菲利普?普瓦特萬生于天馬塞地區的圣馬克西曼,在阿爾曼德?圖森和馬賽馬斯?拉莫斯的工作室接受相關的訓練。他在1851年馬賽藝術展上憑借一些新古典主義時作品,如這尊《維納斯》,進入藝術領域,之后他參加了1855年巴黎世博會,他職業生涯早期前途光明,這一點在其參與杜樂麗宮和盧浮宮大型雕塑裝飾物上表現得尤為明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丘比特和普塞克</p><p class="ql-block">愛德華?安布羅斯</p><p class="ql-block">這兩組中等大小的大理石雕塑,講的是取自阿普列烏斯《變形記》中兩個關于普賽克的著名故事。</p><p class="ql-block">普賽克是國王的女兒(她的名字在希臘文里象征靈魂),因其太過美麗,眾多追求者都長途跋涉來一睹其芳容。這一切讓美神維納斯心生嫉妒,于是便讓其子愛神丘比特去設法使普賽克愛上一個丑陋的怪物,但丘比特卻深深地被她吸引,而未能完成母親交給他的任務,丘比特對她一見鐘情,于是其用輕柔的微風把這位美麗的凡人帶到了其宮殿。普賽克可以擁有丘比特的財富并享受丘比特對她的愛,但須履行承諾即不能企圖去弄清楚和她一起生活的丘比特的真實身份和容貌。</p><p class="ql-block">在她心生妒忌的姐姐們的慫恿下,普賽克拿著油燈去看她熟睡的愛人,她發現他是如此地英俊迷人,激動不已。也許是太過激動,普賽克不慎將一滴滾燙的燈油落在了丘比特的身上(雕塑《丘比特和普賽克》即表現的是這個場景),突然驚醒的丘比特發現普賽克違背了對他的承諾,于是憤怒傷心地飛走了,消失在空氣中。普賽克瘋狂地尋找丘比特,但無人愿意提供幫助,絕望之中她來到維納斯的住所向維納斯求情。維納斯把她當作奴隸一樣讓她做苦役,受盡折磨,最后讓她送給冥界的珀耳塞福涅一個珍貴的盒子,并嚴禁其打開盒子。回來的路上,普賽克忍不住打開了盒子,吸入了地獄的氣息,因此陷入了接近死亡的深睡中。丘比特看到她毫無聲息地躺著,疾飛而至,輕輕地觸碰她,確定她還活著。雕塑家抓住這一場景:丘比特摟著普賽克,幫助她坐起來,把臉貼近他愛人的面龐。雕塑《愛神吻醒普賽克》展現的就是這一令人動容的瞬間。最終,眾神召開會議,允許丘比特和普賽克成婚,并讓這個年輕的女孩獲得永生,成為眾神之一。</p> <p class="ql-block">愛神吻醒普塞克</p><p class="ql-block">愛德華?安布羅斯</p> <p class="ql-block">春天寓言雕塑</p><p class="ql-block">卡爾?約翰?斯坦豪賽爾</p> <p class="ql-block">戴面紗的女</p><p class="ql-block">朱塞佩?克羅夫 意大利</p><p class="ql-block">漢白玉</p><p class="ql-block">51.5 *28*24cm</p><p class="ql-block">約1853年</p><p class="ql-block">朱塞佩?克羅夫是意大利雕塑家,其在位于米蘭和科莫湖之間的倫巴第區工作。當奧地利皇帝慶祝自己加冕為倫巴第國王時,克羅夫是少數幾個接到皇帝訂單的雕塑家之一,他為此完成了雕塑《命運》,這尊雕塑自1845年起一直存放在梵蒂岡。除此之外,克羅夫還為米蘭大教堂制作過雕塑。</p><p class="ql-block">克羅夫曾深受新古典主義的影響,他不斷精進大理石雕刻技藝,孜孜不倦,追求古典主義之美。這尊雕塑頭像即有一種古典之美,其惟妙惟肖,讓人產生一種女人戴著透明面紗的感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這尊雕塑頭像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陳列在華盛頓美國國家藝術館中的另一件雕塑作品,即威廉姆?科克倫收藏的著名的《戴面紗的修女》,雖然名字如此,但那位女士并非修女。兩者雖均戴面紗,但也有不同,我們眼前的這尊雕塑頭像雙眼微閉,曾在1853年的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展出過且帶有藝術家簽名,而華盛頓國家藝術館中的雕像并沒有簽名。另外,其發型也與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收藏的雕像略有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德雷 維爾?格茲小姐</p><p class="ql-block">弗雷德里克?海涅 法國油畫</p><p class="ql-block">215* 150cm</p><p class="ql-block">1904年</p> <p class="ql-block">母女畫像</p><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海耶斯</p><p class="ql-block">油畫</p><p class="ql-block">206×142cm</p><p class="ql-block">意大利</p><p class="ql-block">約1850年</p> <p class="ql-block">花卉女神,春天和愛的寓意畫</p><p class="ql-block">埃米爾?皮爾乾圣?科特琳娜 法國油畫</p><p class="ql-block">257 X 175cm</p><p class="ql-block">19世紀后四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亞平寧牧羊人</p><p class="ql-block">路易 利奧波徳 羅伯特</p><p class="ql-block">意大利</p><p class="ql-block">油畫</p><p class="ql-block">257×181cm</p><p class="ql-block">1825年</p> <p class="ql-block">對話</p><p class="ql-block">亨利??,敿~埃爾?菲利克斯?非利波托</p> <p class="ql-block">受傷的女人</p><p class="ql-block">歐仁?路易·舍弗羅</p><p class="ql-block">這幅油畫曾公開出現在1885年沙龍展覽時出版的詞典詞條中,回憶錄作家泰奧多爾?韋龍對此畫高度評價道:“《悲傷的女人》這幅作品表現了巨大的家國哀痛:畫中這位不幸的阿爾薩斯女人,倚坐在(巴黎)協和廣場的矮墻邊,悲傷地望著那尊身披三色旗,頭戴蠟菊花冠的斯特拉斯堡雕像,為她可愛的家鄉而思慮。在她的左側,我們可以看到廣場的一角;在她的右側遠方是原(國家動產)家具保管處。”</p><p class="ql-block">《悲傷的女人》這件署名了歐仁?舍弗羅的作品,完美描繪了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后引起的創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女熱納維耶芙援救被圍困的巴黎</p><p class="ql-block">保羅?非利克期?加列</p><p class="ql-block">這幅畫描繪了圣女熱納維耶芙(423-502)一生中著名的歷史階段。畫中的熱納維耶芙在城墻腳下離船登岸,專注耐心地寬慰因其到來而俯伏在前的市民和士兵們。巴黎在471年再次被包圍,城中居民面臨饑餓威脅。熱納維耶芙決定沿塞納河上溯至奧布省尋找給養,以拯救巴黎人民。圣女熱納維耶芙很早就是大眾崇拜的偶像。法蘭克國王克洛維(466-511)在這幅畫中面向圣女而立,頭戴一頂有翅膀的頭盔。</p><p class="ql-block">保羅?菲利克斯?加列(1891-1895)曾在美術學院的馬丁 德羅林(1794-1834)的工作室做學徒。在其連續參加的1868年、1869年、1870年和1874年巴黎沙龍展覽的作品中,能見到其老師常用的親切、浪漫、通俗的色調以及加列自己慣用的冷光,這就像此幅畫中探照燈的光束投射在人群中一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向天主教君主們敬獻新大陸的寶藏</p><p class="ql-block">埃馬紐爾?高特列波?洛茲</p><p class="ql-block">作品反映的是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二世和王后伊莎貝拉一世站在一處平臺上,周圍簇擁著王子胡安,塞維利亞主教(后來任海軍和殖民地部長)以及西班牙的名流顯貴們,接見發現了美洲大陸的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作品上有畫家埃馬紐爾?洛茲(1816-1868)的簽名,埃馬紐爾?洛茲被認為是以創作美國歷史題材作品而聞名的著名畫家之一,他的畫作風格對美國學院派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這幅油畫的原畫框保存完好,雕刻精致華美,畫框四角裝飾著代表天地四方(即非洲、美洲、亞洲、歐洲)的人物頭像。這幅偉大的作品可以和他著名的作品《華盛頓穿越特拉華州》(創作于1851年,收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表現了美國未來第一任總統在新澤西州的特倫頓與英國軍隊交戰的情景)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浴女</p><p class="ql-block">安德烈?特雷布歇</p><p class="ql-block">這幅大型油畫通過營造象征主義氛圍來表現</p><p class="ql-block">沐浴場景,畫布左下角“安德烈?特雷布歇1923”的字樣,揭示了此畫的作者以及創作時間。這幅題為《浴女》的油畫曾在1923年的沙龍展覽上獲銀獎。</p><p class="ql-block">三個多世紀以來,畫家們不得不借助一些主題向公眾展示裸體(如維納斯與馬爾斯,狄安娜與眾仙女等,更何況還有庫爾貝、雷諾阿、德加、圖盧茲-勞特菜克或博納爾等人的河邊裸體),自十九世紀末起,人們對人體的表現才變得習以為常。這幅油畫顯然屬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學院派的風格,屬于后象征主義并兼具現代主義運動的特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輕女孩面像</p><p class="ql-block">根據保羅?德拉羅什原作創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東方少女全身像</p><p class="ql-block">古格里莫?巴爾迪</p><p class="ql-block">這個女性形象叫雅億,“雅億”在希伯來文中的意思是“山羊”,出自《圣經?土師記》。雅億是幫助以色列人擊敗迦南王耶賓的大功臣,當迦南大將西西拉撤軍逃跑時,他躲進雅億的帳篷。由于當時男人不能進入女人的帳篷,因此不會有人想到去那里搜尋西西拉。雅億為示熱情,降低他的警覺,用自己的奶來款待他。當他睡著了,雅億悄悄地到他旁邊,用錘子把帳篷的橛子釘進他的鬢角,將他殺死。以色列人軍心大振,一舉滅掉迦南王,為這一地方帶來逾四十年的和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天和夜晚寓意雕塑</p><p class="ql-block">瑪蒂蘭?莫羅 法國漢白玉</p><p class="ql-block">105×36×33cm 約1855年</p> <p class="ql-block">年輕的牧羊人</p><p class="ql-block">安東尼奧?博爾托內</p><p class="ql-block">安東尼奧?博爾托內是19世紀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之一。他的職業生涯始于那不勒斯的美術學院,后來成為其名譽教授。他為意大利各省的紀念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其中最卓著的是意大利國民議會維多利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國王的半身像,以及在圣十宇大教堂的佛羅倫薩著名歷史學家吉諾,卡波尼半身像。由于出色地完成了訂單,他獲得過多次騎士勛章。</p> <p class="ql-block">高原瑪麗</p><p class="ql-block">本潔明?愛德華?斯彭斯</p><p class="ql-block">這尊雕塑表現的是瑪麗?莫里斯,她原本是一位年輕的蘇格蘭女傭,后來成為蘇格蘭著名詩人羅伯特?斯彭斯的“繆斯”,在維多利亞統治時期,彭斯為其創作的同名詩廣為流傳,瑪麗?莫里斯也因此而廣為人知。</p><p class="ql-block">這尊年輕的女子雕像呈站立姿態,頭微微下垂,其身著緊身長裙,外披罩頭紗巾,左手攥住紗巾,右手拿著一本《圣經》這本《圣經》很可能是其情人羅伯特?彭斯去世前不久,在他們最后一次見面時送給她的《圣經》復制本。雕像左腳一側有一區》薊,這是蘇格蘭的象征。雕像底座上刻有拉丁文銘文,記景看作者的姓名以及創作這尊雕塑的時間和地點。</p><p class="ql-block">本杰明?愛德華?斯彭斯是十九世紀跟隨安東尼奧?卡諾二羅馬生活、工作的眾多英國雕塑家之一。其師從著名英國殿翅,約翰?吉布森學習新古典主義風格雕塑,但是他與大多數同期的塑家相背,他選擇現代主題的題材進行創作而不是再現古典神說中的故事片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輕女人半身</p><p class="ql-block">讓?巴普蒂斯特,又稱奧古斯特?克雷辛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多西亞</p><p class="ql-block">奧古斯特?羅丹</p><p class="ql-block">羅丹是傳統雕塑的最后一位和現代雕塑的最初一位大師。讓人吃驚的是他三年報考巴黎美術學院而未被錄取。1864年,沙龍展覽拒絕羅丹參展,隨后他與阿爾伯特?恩斯特?加里埃?貝勒斯一起工作,并于1871年跟隨他來到比利時,在那舉辦了第一個展覽。羅丹年輕時的作品不多。這尊半身像是他與加里埃?貝勒斯在比利時的工作室一起創作的作品。加里埃?貝勒斯是雕塑家同時也是企業主,羅丹以他的經歷為榜樣,成為了盡人皆知的雕塑家,在作為雕塑家從事藝術事業的同時還在工作中獲得豐厚的物質回報。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羅丹在二十年間創作了大量反映出他老師的技術和品味的雕塑,這尤其讓我們聯想到加里埃?貝勒斯創作的寓意季節的雕塑和酒神女祭司的半身像雕塑。</p><p class="ql-block">我們可以把這尊《多西亞》半身像與《蘇珍》相比,兩者在同一時代完成,且都在布魯塞爾青銅鑄造廠完成。另一尊陶士材質的《多西亞》珍藏于巴黎羅丹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少女胸像</p><p class="ql-block">奧古斯特?羅丹</p><p class="ql-block">這尊雕像的面部表情和姿勢透露出一種青春、純真和柔和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表達是羅丹作品的重要特征,他善于通過姿態、面部表情和肌肉的表現來傳達情感和情感的復雜性。羅丹在這件肖像作品里顯示出他對女性情感的敏感捕捉,將少女向往到由美好的心靈活動生動地揭示了出來。</p> <p class="ql-block">未婚妻</p><p class="ql-block">讓?巴普蒂斯特?卡爾波</p><p class="ql-block">這是讓?巴普蒂斯特?卡爾波夫人艾美麗?德?蒙福爾的半身像,他們于1869年結婚。她比卡爾波小20歲,出身貴族,是法國準將、盧森堡宮館長的女兒。1867年,他們相識于拿破侖三世舉辦的舞會上,至此年輕的女孩兒成為了出身低微、追求完美的雕塑家心中的偶像,兩年后的1869年,兩人訂婚,4月在瑪德蓮教堂舉行婚禮,兩人的證婚人是小仲馬和查爾斯?加尼埃(巴黎歌劇院的設計師),婚禮向所有巴黎人開放。</p><p class="ql-block">被愛情沐浴的雕塑家充滿激情,為他心愛的人制作了活靈活現的半身像,半身像飾有象征婚姻的橘子花枝。她的愛人擺出輕微的不對稱的姿態,顯得溫文爾雅,恬靜秀美。這座半身像記錄了艾美麗一瞬間展現出來的幸福表情,以及內心深處的不安??柌ㄖ谱鞯囊恍┘胰诵は?,飽含深情,在展現人物的心理方面可以和十八世紀的法國半身像雕塑媲美,這件石膏作品即為其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漁</p><p class="ql-block">讓?巴普蒂斯?卡爾波</p><p class="ql-block">《漁童》是讓?巴普蒂斯特?卡爾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1856年他到羅馬進修,1857年末他完成了這件作品的模塑。其認真觀察生活后決定采用寫實主義手法進行創作。這件作品也是他作為法國美術學院學生在羅馬學習時第二學年的“寄送作品”。在獲得“羅馬大獎”到羅馬進修學習時,每位法蘭西美術學院的寄宿生每年都要向法蘭西美木學院寄送一件作品,以此來證明他們在羅馬學習的專心程度以及取得的進步。隨后,寄送的作品會在美術學院和其他學生寄送的作品一同展出。從這點來看,《漁童》是卡爾波早期的作品,但是在公眾眼里,這件作品反映出他是那個時代雕塑界發展的希望。</p><p class="ql-block">這件作品記錄了前一年夏天卡爾波在那不勒斯的街上觀察到的情景:一名年輕小男孩赤裸著身體蹲在地上,戴著漁民帽,手里拿著一個貝殼貼近耳邊,聽著貝殼里的回聲,他面羅微笑,而后準備起身奔跑。卡爾波對人物富有彈性的肌肉、濃密的卷發和迷人的微笑給予了很高的關注。從主體的選擇以及運用寫實主義手法進行創作來看,這件作品是他對美術學院的老師弗朗索瓦、呂德和弗朗西斯科?杜雷的致敬。</p><p class="ql-block">卡爾波的這件《漁童》作品輕盈飄逸,反映出卡爾波的天分和個性,在他的作品獲得了巴黎人的好評之后,卡爾波拒絕把石膏模型賣給國家,而是制作了兩件青銅材料的相同作品。其中之一在1859年的沙龍展覽上展出,后被收藏家、商人詹姆斯?德?羅斯柴爾德買走。漢白玉材料的作品則在1863年的沙龍展和1867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大獲成功,贊譽不斷。卡爾波本來經濟條件不太好,家人又去美國淘金,這讓家庭經濟狀況變得非常困難,他不得不去尋求穩定的收入來源—制作不同材料的同一件作品然后售出。從1860年起,據《漁童》原模翻制成多件青銅材料作品;從1870年起,又開始改動《漁童》,即持有漁網的作品。因此,我們能夠在多地見到這件作品。這些作品現分別存放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哥本哈根(新嘉士伯雕塑博物館)、第戎(第戎美術館)、紐黑文(耶魯大學美術館)和華盛頓(國家美術畫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漁童(帶漁網版本)</p><p class="ql-block">讓?巴普蒂斯特?卡爾波 法國著色青銅</p><p class="ql-block">90×48×45cm</p><p class="ql-block">約1870-1875年</p> <p class="ql-block">王子與他的愛犬尼祿</p><p class="ql-block">讓?巴普蒂斯?卡爾波</p><p class="ql-block">法國素瓷</p><p class="ql-block">62X24.6×28cm? 1865年</p><p class="ql-block">從意大利回到法國后,卡爾波憑借作品《漁童》獲得成功,且小有名氣。1863年,拿破侖三世的表妹瑪蒂爾德把卡爾波介紹給皇室,他因而成為皇太子路易?波拿巴的繪畫和模塑老師。</p><p class="ql-block">1864年末,卡爾波被委托完成法國皇太子的肖像。實際上這是個雙重任務,皇后希望他做一個半身像,而皇帝則想讓他完成一個全身像。1865年4月,卡爾波在杜伊勒里花園的桔園中的一個工作室中開始選取皇太子的肖像造型。藝術家為當時只有九歲的皇子選取了幾個造型:半身裸像、穿著軍人制服的半身像、手中拿著帽子的全身像以及和尼祿(皇帝的一只魏瑪獵犬)在一起的全身像。</p><p class="ql-block">1865年5月6日,卡爾波把石膏模型呈交給皇后過目,皇后認為這件作品“出奇地精彩”。在1866年的沙龍展覽上,這件大理石作品獲得了同樣的成功。小男孩站著,把手放在獵犬的頸鏈上,鏈子纏繞在他的腿上。男孩的姿勢自然樸實,獵犬抬頭看著皇子,詮釋出了兩者之間的感情?;首由碇矫癖惴?,短款絲絨上衣、寬松短褲,這一切都強化了自然淳樸的狀態。這尊雕塑是作為私人肖像來設計的,因此作品中的皇子絲毫沒有展現出任何高貴出生的痕跡,也正是因為作品中沒有權利的象征,才讓這件雕塑在帝國覆滅后繼續得以流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L女士</p><p class="ql-block">讓-巴普蒂斯特-卡爾波</p><p class="ql-block">漢白玉 53×27×33cm</p><p class="ql-block">法國1874年</p> <p class="ql-block">春天</p><p class="ql-block">希波里特?莫羅</p><p class="ql-block">希波里特?莫羅是雕塑家讓?巴普蒂斯特?莫羅(1797—1855)的次子,并在他父親的工作坊受過訓練。他搬到巴黎后,在美術學院跟隨弗朗索瓦?尤弗羅伊學習。從1863年到1914年,他在法國藝術家的沙龍展上展出他的作品,他的裝飾主題大多受十八世紀的啟發。他分別在1878年和1900年的世界博覽會上贏得了獎牌。他主要生產中型工藝品和裝飾品或習俗用品:花瓶、小雕像、剪刀、青銅器、調節盤或錫盤。他是巴黎市政廳的門面之一的亞歷克西斯?克洛德?克勞拉塑像的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童年莫扎特</p><p class="ql-block">路易?恩斯特?巴利亞斯</p><p class="ql-block">法國</p><p class="ql-block">著色青銅</p><p class="ql-block">115×47×58cm</p><p class="ql-block">1883年</p><p class="ql-block">路易?恩斯特?巴利亞斯生于巴黎藝術世家,他承傳了浪漫主義時期傳統名宿和新銳大師的技藝,其致力于將不同流派融會貫通,也噴薄出強烈、自由而源源不絕的才情。</p><p class="ql-block">這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的全身像,作曲家當時還年少,穿著男士禮服,拿著中提琴。這尊雕像的石膏像在1883年的沙龍展覽上展出過,1887年,費迪南?巴伯迪耶納鑄造廠制作了這尊雕像的青銅像。巴黎奧賽博物館和音樂博物院也都收藏了和這尊雕塑同時期的不同版本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仙女座大型青銅盆飾</p><p class="ql-block">皮埃爾?阿方斯?伯格特</p><p class="ql-block">這件大型青銅盆飾置于八角底座上,盆飾上雕塑的主題是令人稱奇的希臘神話《珀耳修斯和安德羅美達》。盆飾的盆體做了很自然的處理,就像海邊一塊大型巖石上有很多海生動物和貝殼一樣。盆體裝飾由多部分組成:器皿的鼓凸部分的一邊是安德羅美達,一個裸體女孩,身體光滑柔軟,與巖石形成鮮明對比;另一邊是一頭水怪,尾巴纏繞在盆底上。盆體上方脖頸處是裸體的珀耳修斯,他正與水怪戰斗,其腰部系一塊布巾,右手握著長茅,頭上戴著雞冠頭盔。</p><p class="ql-block">這尊盆飾上有安特衛普雕塑家阿方斯?伯格特的簽名,1883年在安特衛普完成,兩年后的1885年,在安特衛普美術國際博覽會上展出。這件作品為阿方斯?伯格特極其重要的作品,從體量、形體和制作工藝來看,這件作品可算是1880年后比利時雕塑復興的杰出代表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對燭臺,“白天與黑夜”</p><p class="ql-block">阿爾伯特?恩斯特?加里埃?貝勒斯</p><p class="ql-block">加里埃?貝勒斯,人稱“十九世紀的克羅迪翁”(十八世紀極有創意和天賦的洛可可雕塑家,十八世紀法國雕塑業的推動者)。在所有以女性為主題的燭臺中,最著名的要屬這對和他于1878年與克里斯托弗勒公司合作為巴黎歌劇院樓梯制作的那些燭臺了。</p><p class="ql-block">這一對燭臺造型優雅、精致、柔美,人物的服飾借鑒了古羅馬藝術風格,和藹親切的姿態和著重對細節的表現則體現出文藝復興藝術風格的特點。</p><p class="ql-block">加里埃?貝勒斯在制作模型和繪畫草圖方面極具天賦,他的原始構圖往往展現出人體精致的美感。他的作品是自然主義的,但是回時又很高雅,兼容并蓄,贏得大眾廣泛的喜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科學藝術主題分體衣柜</p><p class="ql-block">查理-唐克雷</p><p class="ql-block">上蠟胡桃木,楊木和松木,銅鍍銀,彩繪玻璃</p><p class="ql-block">280?153?57cm</p><p class="ql-block">1884年</p><p class="ql-block">這件別出心裁的家具精品完成于1884年,出自另類藝術家查理?唐克雷之手,其借鑒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運動時代的家具元素,運用嫻熟且前衛的手法,將雕刻藝術和細木工藝完美結合,是19世紀下半葉文藝復興之風再次風靡于世的有力見證。</p><p class="ql-block">這件家具由兩部分組成,采用了文藝復興未期出現于法國的分體三角楣衣柜的樣式。立柜上半部分向內凹進,雕花柜門上嵌彩色玻璃,以紅藍兩色為底,上繪蔓藤花紋、渦形邊飾、戰利品飾和盾形紋章圖案,代表著法國的一些重要城市,如瑟堡、羅謝福爾、土倫、布萊斯特、巴黎、馬賽、雷恩 里昂。柜體上方冠以三角楣裝飾,中間有代表詩歌(左側)和科學的寓意畫,其分布在一個渾天儀圖案中間。</p><p class="ql-block">柜體下半部分向外突出,以兩扇柜門開合,門上有雕飾——每扇門上各有一個浮雕頭像(但丁和荷馬);柜體下部四周環繞著人物胸像圖案(男子或女子的半身像),每側各有兩幅。兩側的隔格里雕有斯特拉斯堡、米魯斯、梅茲和科爾馬的盾形紋章。頂部飾紋則代表著拉封丹、伏爾泰、阿爾弗雷德?德?繆塞、維克多?雨果、拉伯雷(中間位置)、亞歷山大?大仲馬、埃爾克曼?夏特里安、讓-雅克,盧梭、莫里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文藝復興風格雙體柜</p><p class="ql-block">馬扎洛斯-里巴耶公司 法國漆梨木,橡木,桃花心木,青金石</p><p class="ql-block">220 X 103 X 45cm</p><p class="ql-block">約1867年</p><p class="ql-block">這件胡桃木制作的收藏柜體現了16世紀藝術風格,它分為上下兩層,其構造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雙體柜如出一轍。</p><p class="ql-block">此收藏柜柜體的上部與下部相比微微向內收縮,其頂上有一立體多面的冠飾,每一面上都有一個側的仙女雕像。冠飾中間的凹處坐落著一尊圓雕的密涅瓦女神塑像(羅馬神話中的戰爭和智慧女神,代表謀略和智慧),整個冠飾由位于柜體兩側的細柱托撐。兩扇柜門雕刻精美,每扇柜門中心各有一枚橢圓形的青金石裝飾。柜門上方雕有一條飾帶,點綴著葉旋渦飾和青金石板。柜體下部略向外突,也有兩扇柜門,上面雕刻有維納斯(愛神、美神、誘惑之神)和瑪爾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象牙四門柜子</p><p class="ql-block">查爾斯 亨辛格 德國</p><p class="ql-block">107X57 x 200cm</p><p class="ql-block">年份不詳</p><p class="ql-block">這組家具的木板由珍貴木材制成,是查爾斯?亨辛格嵌木工藝的代表作,嵌木工藝是查爾斯?亨辛格的招牌手藝。</p><p class="ql-block">查爾斯?亨辛格將一種從未在法國出現過的奢侈家具—“意大利家具”帶入了法國?!耙獯罄揖摺边@一說法出現于十九世紀中葉,專門指鑲嵌象牙的高級木制家具。制作珍貴的文藝復興風格的意式家具也成為了查爾斯?亨辛格的專長,并讓他名聲遠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間有人像</p> <p class="ql-block">中間有人像</p> <p class="ql-block">階梯式書桌</p><p class="ql-block">查理—吉約姆?迪埃勒</p><p class="ql-block">這件書桌設計構造獨特,上半部分采用收藏櫥樣式,冠以半球狀楣飾。中間部分有一個大抽屜,其上覆有可活動的蓋板。打開抽屜鎖匙時,蓋板可沿滑槽打開,露出便于書寫的皮質擱板。書桌下半部分,左右兩側各有一帶門屜柜,中間部分略向內凹的設計便于放進一把扶手椅。</p><p class="ql-block">這件家具代表了一個藝術繁榮、倡導文明對話的開放時代,且充滿原汁原味的藝術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鑲玉石收藏櫥</p><p class="ql-block">橡木,烏木,玉石,銅鍍金</p><p class="ql-block">146X66 X 245cm</p><p class="ql-block">19世紀</p><p class="ql-block">這件家具上部為收藏櫥主體,兩側有6個抽屜,中間分為上下兩層,有門扇,左右有柱形裝飾,內藏一密涅瓦(戰爭女神)的青銅小雕像。柜體上方有檐,其上環繞欄桿,中間是一個半圓狀楣飾,上有保存完好的紋章圖案,最頂端是一個羅馬皇帝的青銅小胸像(馬克?奧勒留)。櫥體下方是基座,上大下小的方形櫥腳和人像雕塑被帶狀橫梁連接起來,排列成欄桿狀。</p><p class="ql-block">這件收藏櫥(意大利語發音"stipo" 構造繁復精巧,整個設計像一間微型宮殿或教堂,藝術品位卓爾不群,巧妙地結合了多種材質和不同工藝,如烏木、黑漆木、銅鍍金,以及突出于家具表面(正面和側面)的鑲嵌玉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藝復興時期風格雙體柜</p><p class="ql-block">這個柜子是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雙體柜,是用胡桃木所制。這是一對姊妹柜,另一個柜子在盧浮宮二樓收藏。柜子上有非常多的雕刻,所有雕刻都出自于歷史記錄和小說書籍的人物和戰爭的場面。兩側還有一些希臘神話人物。</p><p class="ql-block">這個柜子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打開方式,雕刻家非常有創意地把拉手設計成了雕刻中的“舌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首飾盒</p><p class="ql-block">查爾斯?勒貝克</p><p class="ql-block">法國</p><p class="ql-block">底座為松木和楊木材質,金屬件為黃銅和青銅鍍金材質,銅胎畫琺瑯</p><p class="ql-block">28.5 X 56 X 42.5cm</p><p class="ql-block">約1870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津县|
钟祥市|
富阳市|
中宁县|
思茅市|
渭南市|
葫芦岛市|
平遥县|
曲靖市|
临澧县|
靖边县|
英山县|
四会市|
慈溪市|
岐山县|
淮滨县|
囊谦县|
法库县|
抚州市|
临泉县|
元江|
万全县|
梁山县|
平塘县|
巴马|
博兴县|
泰来县|
瑞丽市|
沭阳县|
浏阳市|
石阡县|
维西|
麻城市|
金溪县|
冕宁县|
景洪市|
稷山县|
辉南县|
兖州市|
德昌县|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