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狄青和儂智高:為你揭開賓州一角鮮為人知的迷霧</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4月8日 作者:吳 華</div> 細摳史料,透過如煙的帷幕,你會發現,千年古城賓州(今廣西賓陽縣),絕不是浪得虛名,在狄青征南的眾多事件中,賓州是關鍵的歷史現場。在塵封千年歷史中占有厚重的一頁,不應被歷史掩沒,也不應被后人遺忘。繞開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史跡,一些蘊藏的細節,以及背后的故事,應該需要我們去捋一捋。比如:<div><br>狄青一生的輝煌頂點在哪里?為何狄青征南讓賓州聞名于世?</div><div><br>儂智高為何在賓州葬父?據說狄青攻陷邕州后很少搜到儂軍的財寶,那么,儂智高在賓陽天柱山到底有沒有留下藏寶洞?</div><div><br>為何狄青和儂智高兩軍對壘較量,并不是儂智高倚仗的昆侖關天險,而是歸仁鋪?</div><div><br>宋朝楊家將的第三代后人楊文廣為何與賓陽結緣最后連升四級?</div><div><br>狄青那把“屈刀”為何留在賓陽900多年?因何又沒有了蹤跡?</div><div><br>為何蘇緘原本就在賓州被降九品小官,后來卻成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你知道賓州太守、廖平兩圩的來歷嗎?</div><div><br>本文試圖通過探尋歷史人文印記,來解開未解之謎,來回味他們在賓陽曾經留下的足跡,尋覓他們那曾經的滄桑和輝煌,并為你揭開一角鮮為人知的迷霧。</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儂智高在天柱山葬父</h1><div><br></div>距今賓陽縣城8公里處,有一個天柱寨又稱天柱山,山高海拔669米,山頂平曠似跑馬場。該山山勢又高又險,和對面武嶺山遙呼相應,中間夾著一條千年古道。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通往邕州(南寧)昆侖關的一道險隘關口。</div> 相傳儂智高其父儂存福被異邦交趾李朝殺害,李朝還下令將儂存福的頭顱砍下后裝到盒子里,派人快馬加鞭送給正在北上趕考的儂智高。當時儂智高赴京趕考正走到賓州轄境之內。接到父親帶血的頭顱時,儂智高強壓住心中的悲痛和怒火,草草地將父親頭顱就近安葬在賓州天柱山腳下(據說此墓在70年代初的造田運動中被當地生產隊挖掉了)。<div><br>因為父親頭顱葬在天柱山,即父墳在賓州,所以儂智高對天柱山敬重有加。相傳他曾駐兵天柱山,在山上跑馬練兵,準備迎戰狄青,今賓陽天柱山上仍有儂智高練兵遺址頺恒殘存。相傳還有儂智高在天柱山藏寶洞一說,后來很多人曾多次到山上尋寶,不是迷路就是失蹤,連洞口都找不到,始終找不到任何財寶。如今,一條六賓高速公路從山旁穿過。山下是美麗鄉村武嶺村。</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儂智高為何起兵稱帝</h1><div><br></div>這段歷史從狄青征南說起。從史料得知,1049年9月,廣源州(治今越南廣淵)儂智高據安德州(今廣西那坡東南)起兵反宋。<br>儂智高受部族首領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學習武功,學帶兵打仗。成年后,勤奮的儂智高武功蓋世,精騎射善劍道,而且作戰兇狠狡詐。他帶的步兵十分強悍,善于利用地形之便,且排兵布陣奇特,用兵時將持標槍大盾的“標牌軍”排列在前,作戰時盾牌和標槍互相配合,形成一座城堡似的標牌陣,攻守兼備,氣勢甚銳。儂智高先后攻陷12州縣,割據了廣西半壁自立,并占邕州(今南寧)稱帝。<br></div> 儂智高敢于自立稱帝,除多種復雜因素外,與打了不少勝仗有極大關系。每與兩廣軍隊激戰,他都顯得極其強悍。他帶出來的兵,本屬南蠻之地,是一支兇猛的山地武裝。這支部隊的兵大多民風彪悍,素有狼兵傳統,打起仗來勇猛過人。其身邊又有軍師黃全昌(南寧萬秀人氏)廣州進士黃瑋、黃師宓兩兄弟助力,打起仗來經常屢戰屢勝,宋軍聲望受損,士氣低落,萎靡不振,以至儂智高完全不把朝廷官兵放在眼里。<div><br>不久,聞宋廷派樞密副使狄青率大兵南征,儂智高對北宋名將狄青早有所聞,不敢大意,于是設“兩關三寨”為天險,妄圖阻北宋大軍。兩關指昆侖關和古漏關(今思隴鎮),三寨為天柱寨、莫家寨和賓州城東南的武陵馬頭寨,其中天柱山被儂智高視為邕州的第一道防線。</div><div><br>儂智高將重兵布在昆侖關準備利用險關迎候。這還不算,他認為天柱山隘口為昆侖關門戶。于是派人駐守天柱山,窺視賓州方向的情況并隨時向他報告,以阻擋朝廷大軍進攻昆侖關。<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北宋名將狄青征南在賓州</h1></div> 說起北宋名將狄青,其實是一位農家子弟出身的傳奇人物。<br>狄青年少時,哥哥因打傷村夫冒犯刑律,衙役抓人時,哥哥是家中頂梁柱,16歲的狄青,當時已練得一身武藝,更兼身材魁梧,毅然決定替兄頂罪(北宋可代罪)。在發配充軍中,代罪之人需臉上剌字,從此臉上有一塊永久的黑疤。<div><br>但有志向的狄青毫不在氣餒,充軍后成養馬小兵。但他苦練騎馬與射箭,更兼發奮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作為一個被黥面的小兵,他打仗時如刀口舔血,每戰必沖鋒陷陣,大小二十五戰,全身有八處箭傷。靠累累戰功,最終獲得選拔。此后的狄青,打了一副銅面具,每上戰場,常在披散的長發下,帶著獨特的面具所向披靡,屢建奇功。范仲淹把他驚為奇才,對他欣賞有加,官位做到了北宋掌管國家統領軍權的樞密使。</div><div><br>北宋時以昆侖關為界,將廣西分為東北、西南兩個板塊管理,縣城南30公里的昆侖關,更是統攝廣西的重要工事,古代溝通廣西南北方的陸路通道大都經過昆侖關。</div><div><br>這個時候,適逢儂智高把兩廣攪得天翻地覆,兩廣的朝廷官兵每與儂智高軍交戰均不堪一戰,連吃敗陣,死傷慘重,軍心動搖。</div><div><br>1052年12月,狄青受命統帥步兵、騎兵2萬余人征南,聯合廣西的地方官孫沔、余靖所部一起清剿儂智高。按宋朝慣例,武將領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為副,但朝廷破例行事。狄青選的副將是楊文廣,楊文廣作為先鋒是和狄青曾一起在西北打西夏,彼此熟悉。楊文廣率京師禁軍四千多人隨狄青出發。楊文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楊家將”第三代傳人,他帶的兵多是善戰的青州騎兵。</div><div><br>據說狄青大軍行至長沙,便下了一道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向儂智高部隊開戰。但駐守在賓州城里的廣西兵馬鈐鈐轄(相當于廣西臨時戰區司令)陳曙和他的副手蘇緘等人,卻率8000步兵襲擊儂軍占據的昆侖關,并在金城驛(今五塘)被儂軍打得慘敗,下將校袁用等人逃跑。</div><div><br>史料上說,因為陳曙在五塘被儂軍打得慘敗,當年狄青于次年正月率大部隊進抵賓州城下后,首先將昆侖關兵敗逃回,擅自出戰的主將陳曙等三十二名將校的罪狀一一列出,命人綁出轅門斬首示眾。</div><div><br>善用軍者必先善治軍。狄青臨戰先明軍紀,個人認為此事多少也是情有可原。</div><div><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名垂青史的英雄在賓州惺惺相惜</h1><div><br></div>不過,陳曙當時是否因貪功出兵?這個說法值得權衡,因為賓州人后來并不認可狄青斬殺陳曙此事,認為陳曙是被狄青錯殺。如今從原賓陽太守鄉的名稱由來可知,據傳陳曙為廣西桂州(今桂林)太守,當年狄青征討儂智高時, 陳曙駐守賓州。</div><div><br>此外,蘇東坡被貶海南瓊州時,曾書抵廣西刑獄曹子方(曹輔)云:“閑居偶念一事,非吾子方莫可告知者,故崇儀陳侯,忠勇絕世,死非所罪。”這里說陳曙死得冤。可見錯殺之說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史實資料和民眾口傳為依據的。</div><div><br>天地之間,公道自在人心。傳說陳曙在賓州駐守時,多有德政,尤其在太守鄉(后人認為陳曙出兵完全是出于無奈,是奉上司余靖(廣南西路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后裔余秋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之命才出兵的,由此認為狄青錯斬陳曙,故今在原賓陽太守鄉設有“陳公廟”,圩外社壇處建“陳崇儀祠”祭祀紀念,并將此地取名太守圩(今屬思隴鎮)。</div><div><br>此外,陳曙的副將蘇緘也是值得大書一筆的。儂軍圍廣州時,蘇緘作為一文臣,有勇有義,因帶兵馳援廣州智破儂軍有功而破例成為武職。狄青早就知道此事,心中對蘇緘一直欣賞不已。狄青處斬主將陳曙時,并沒問責蘇緘,而是英雄惺惺相惜,只將蘇緘降為房州司馬(正九品武官)。如果狄青在賓州連蘇緘一起處斬,邕州史冊就少了壯烈的一頁。<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建后的邕州倉西門</div>正是這個蘇緘,20多年后,又被朝廷封為邕州(今廣西南寧)知州,為死守邕州城池,以州兵2800名,抗擊8萬交趾軍敵人(原中國藩屬),兵力差距是35:1,蘇緘親自帶領軍士以神臂弓射殺城外的敵人。堅守42天后,在援軍不至,糧盡水干的情況下,燃起事前挖好并堆滿燃燒物的大坑,蘇緘大呼“吾義不死賊手”, 率全家36人縱入火中壯烈殉國。在這場交趾人的洗劫中,邕城共58000多人無人肯投敵叛變,終被百人一扎地挷著投入邕江慘死。<div><br>這場戰斗中邕州5個城門,最慘烈的當屬倉西門,敵人屢次架云梯攻城,而拼死扼守倉西門守將儂朝忠,匯同黃天送、陸志定等100人竟是儂智高的舊部。與560名守城將士,擋住了敵人的輪番沖擊,倉西門成為最后被攻陷的陣地,再一次印證了儂智高士兵的強悍。</div><div><br> 蘇緘一家慷慨赴死的事跡讓人聞之熱淚盈眶,滿門忠烈的民族英雄蘇緘,被宋朝封“忠勇公”,在邕州興寧路金獅巷(即蘇緘殉難處)立祠稱“蘇忠勇祠”,亦稱“南寧城隍廟”, 如今,南寧這個城隍廟已重建。</div><div><br>歷史上,蘇緘精神是邕州城市之魂,其忠于職守,忠于國家的精神千年不綴,成為南寧城市精神的一種傳承。<br>五、一代名將狄青在賓州設巧計</div><div><br>《孫威敏征南錄》中說狄青為人“謹密寡言,其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后發。”狄青從接令征南開始,一路上就思考著, 儂智高連戰皆捷,銳氣正盛,如何戰勝儂智高呢?狄青不愧為征戰多年的名將,善于揣測敵人的意圖。昆侖關扼守南北往來之要塞,儂智高依靠險要地形的輕敵心態。一路上,狄青精心分析了宋軍為什么屢敗于儂智高軍的原因,找到敵人所倚仗的優勢是什么?儂智高的劣勢在哪里?從中找到破解的辦法。<br></div> 儂智高除軍師和手下士兵得力外,傳言說其身邊還有得力法師,有神靈護佑,十戰九勝,兩廣軍隊接連作戰均敗其手下,此般宋朝大軍前來也難以取勝。于是,軍中一時悲觀怕戰之風四起。狄青深知此事荒謬,但如何說服平時本就有著迷信習俗的士兵呢?<div><br>為了振奮士氣,狄青經過冥思苦想,精心籌謀,戰前設計出一套至今仍令人拍案叫絕的作戰方案。</div><div><br>一是巧計安軍心。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記載了狄青憑借鬼神之力贏取軍心民心的故事。說是桂林有一座廟宇,據傳該廟祈福最是靈驗。于是,戰前狄青親率部隊到該廟祈禱稱,如果征南能夠獲勝,那么他撒出去的一百枚銅錢字面都朝上。當狄青將銅錢撒出之后,果然全是字面朝上。于是,全軍將士歡聲雷動,認為此次征南有神靈相助,軍中士氣一掃以前的頹廢,士兵作戰意愿得到極大提振。狄青后來率大軍凱旋回師路上,專門召身邊的將土到那座廟去揭開那神奇銅錢的謎底,原來這一百枚是特制的銅錢,正反兩面都是完全相同的字。</div><div><br>二是施用疑兵計。即表面裝休整,大張旗鼓地聲言休兵10日,以迷惑敵軍。時值農歷元宵節時前夕,狄青對外宣布:狄青將士與民同樂,讓賓州居民與宋軍在城內街巷擺起長桌吃飯飲酒,這形成了今日賓陽喝燈酒的習俗。<br></div> 狄青還下令讓士兵們以稻草扎成龍形,放火燒竹,在竹子燃燒爆裂后發出的炮仗般響聲中,在賓州全城舞龍大鬧元宵,(后人謂炮龍節)營造喜慶祥和氣氛。瞞過儂智高的探子,達到襲取昆侖關的目的。<div><br>三是采用余靖的離間計。派邕州金陵鎮剛德村人石鑒分別寫信給支持儂智高的各個少數民族的首領,讓他們不再為儂智高提供糧食和兵馬。還專門游說與儂智高關系頗深的結洞酋長黃守陵等,從而孤立儂智高,削弱儂智高的軍力。</div><div><br>四是改制兵器。為了對付儂智高堅固盾牌后面的士兵,狄青為儂智高的“標牌軍”精心準備了一種特制武器“鐵連耒加”。這種根據農民打場的農具而仿制的武器,打在盾牌之后,鐵條向下一折,即可擊中躲在盾牌后面的敵人,一下破解了盾牌的防護能力。</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兩位名將大戰歸仁鋪</h1><div><br></div>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述了這次用兵的大致過程,對名將狄青稱頌有加。</div><div><br>其實,狄青的大部人馬剛到賓州,儂智高派在天柱山的暗哨就潛入賓州城中,觀察狄青的一舉一動。暗哨探得元宵節狄青聲言要休兵10日,并在城中舞龍大鬧元宵。馬上派人向昆侖關上的儂智高報告朝廷官兵動態。</div><div><br>儂智高收到情況后,誤以為狄青的大部人馬經長途跋涉,已經疲憊不堪,對方在節日期間不會有軍事行動,于是放松了戒備,竟然未派重兵把守作為邕州屏障的昆侖關,而是帶人回邕州過節渴酒去了。</div><div><br>《夢溪筆談》也有描述:“首夜樂飲徹曉。次夜二鼓時,青忽稱疾,暫起如內。。。。。。是夜三鼓,青已奪昆侖矣。”史料說狄青悄悄親率先鋒前陣,從賓州繞道潛行昆侖關東約十華里的佛子坳,經長山驛,在關山堡消滅守軍后,大軍直抵歸仁鋪。</div><div><br>歸仁鋪在哪里?它其實與古代的驛站制度有關,“遞鋪”為北宋設傳送公文的一個地點。《邕寧縣志 地理四》記載:“三塘段凡一圩十七村。歸仁圩”又載:“三塘驛即古歸仁鋪”。到清代已把“遞鋪”改成了“塘”。于是就有了今天南寧的二塘、三塘、四塘、五塘乃至九塘。按地址考證,歸仁鋪就是今天南寧三塘。</div><div><br>儂智高聞報大驚,親率軍從邕州傾巢而出,在歸仁鋪迎候宋軍。由于儂智高輕敵,形成棄險局面。因此,兩軍真正的較量并不在昆侖關而是在歸仁鋪。</div><div><br>盡管失去昆侖關天險,儂智高不愧為南方名將,其士卒穿著紅色的衣服,望之如火,氣勢甚盛。前鋒碰撞,戰況焦灼,宋前軍失勢,儂智高軍亦蜂擁而追,宋將孫節陣亡,孫沔等皆生懼色。狄青以左右兩翼騎兵繞側后突襲于敵陣后背,形成前后夾擊、忽左忽右的沖擊。</div><div><br>其實,狄青和儂智高,一個北一個南,兩個都是戰神名將。儂智高驍勇過人,但在斗智斗謀方面顯然不是狄青的對手。<br>隨著“鐵連耒加”擊打儂智高軍隊盾牌“劈劈啪啪”的聲音,儂智高軍一下全都懵了,沒想到宋軍還有這種打法?在歸仁鋪一戰中,北宋騎兵借兩側都是山丘,兩路騎兵中路突然殺出,用鐵連耒加完勝“標牌”兵而大敗儂智高,一舉收復邕州等地,從此廣南得以平定。</div><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名跡支撐著賓陽的歷史文化底蘊</h1><div><br></div>有人說狄青打仗用的兵器是“神機萬勝水龍刀”,一些流傳下來的畫像上顯示狄青手持的武器是雙锏,而宋朝的《武經總要》記載是“屈刀”。有史家說象狄青這樣親自領兵上陣廝殺的猛將,基本都標配長短兵器。那么,馬戰兵器無疑是屈刀,而近戰兵器應該是雙锏。<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賓州東樓上曾擺放狄青用的屈刀(不是原件)</div>狄青班師回京路過賓州時,賓州州民派代表拜會狄青,強烈要求狄青把他用的那把大力留在賓州東樓上。據老一輩的人說,此刀在賓州曾保存了900多年,可惜于1958年被拿去煉鐵了。<div><br>此后,朝廷留禁兵4000戍邕州,還在廣西各地屯兵1萬人。這些留戍的將士中,許多人和當地人通婚定居,繁衍后代。如崇左縣的黃姓,就是隨狄青南征將領,其部眾多來自山東,后黃勝奇以“功”授江州土官。又如隨狄青南下征討的山東人廖監元。據賓陽廖氏光緒及民國時的族譜記載,賓陽廖姓的開山鼻祖廖監元,當年是狄青的手下大將,大勝儂智高后,手下不少部將被封侯,廖監元也被封為千戶侯,帶兵駐扎于賓州城南的塘來山口。后人稱此駐地為廖寨。為紀念廖監元的功德,賓州人便將周邊幾十里地通稱為廖平地,并將當地一個小圩市稱為廖平圩。今國家在該地建有廖平農場(即今日的黎塘監獄)。</div><div><br>平定儂智高之亂,狄青擢升為樞密使。有人說狄青與岳飛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出身小兵、武功高強,都戰功卓著,都官拜樞密使(相當于國防部長),然而英雄未路,最是可歌可泣。兩人都遭一些朝臣蔑視加上無道昏君猜忌而難逃厄運。只不過一個被賜死而自縊身亡,一個死于驚嚇抑郁之中。但歷史自有公論,兩人最終都名垂青史。</div><div><br>而跟隨狄青征剿的楊文廣得狄青提攜,連升四級奉命鎮守廣西,出任廣西鈐轄,兼知宜(今宜山)、邕二州,后為步軍都虞候,即步軍的高級將領,官位超過祖父楊業、父親楊延昭。<br>邕州知州陶弼為表彰狄青等人收復邕州之功,在狄青當年屯兵處的望仙坡(今南寧市人民公園內)為平蠻三將狄青、孫沔、余靖建“三公亭”(后增祀蘇緘、王守仁、莽吉圖三人,更名“六公祠”)。1917年,兩廣巡閱使陸榮廷為建鎮寧炮臺將其拆除。</div><div><br>歷史煙云早已冉冉遠去,作為歷史事件現場的賓陽,不缺登臺的大戲,也不缺名噪一時的風云人物。狄青那把見證歷史的大刀,本應給賓陽的歷史文脈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只可惜沒能保存至今而令人遺憾。但名人留下的足跡依然如繁星般點綴閃光,支撐著賓陽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br><br><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康市|
鹿泉市|
许昌县|
汾西县|
德惠市|
余江县|
永年县|
桐柏县|
蓝田县|
澄江县|
临沧市|
龙门县|
琼海市|
东安县|
长汀县|
克拉玛依市|
新建县|
道真|
江口县|
诸城市|
宣城市|
大兴区|
贵港市|
桦川县|
保山市|
三都|
庆云县|
华池县|
天台县|
隆安县|
望谟县|
札达县|
汾阳市|
区。|
北宁市|
怀化市|
汕头市|
通许县|
保山市|
武宣县|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