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水井街酒坊遺址側面,建筑已經翻新,仍然作為釀酒作坊使用。</p> <p class="ql-block">水井街酒坊遺址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于成都市錦江區水井街15-23號,為明清時期釀造白酒的作坊遺址,是我國發現的古代大型釀酒遺址"前店后坊"布局的唯一實例和白酒釀造工藝的一部無字史書,堪稱中國白酒第一坊。1998年成都全興酒廠改建廠房時,于曲酒生產車間發現。遺址已發現面積約1700平方米,發掘面積近280平方米,揭露的遺址包括晾堂3座、酒窖8口、爐灶4座、灰坑4個及路基、木樁、釀酒設備基座等。經考證,水井街酒坊遺址蒸餾酒釀造起始年代不晚于元末明初,距今600余年。遺址揭示了明清時期釀酒工藝的全過程,從地層疊壓堆積和器物的類型學排序上可證明自明、清、民國至當代從未間斷生產。</p> <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井街酒坊遺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二00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水井街酒坊遺址,四川省人民政府二000年一月十一日公布,成都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水井街酒坊遺址,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四日公布</p> <p class="ql-block">水井街酒坊遺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水井坊街道水井坊社區水井街15—23號,毗鄰九眼橋。遺址面積約1700平方米,遺跡現象包括晾堂3處、酒窖8口、灶炕4座、灰坑4個。有蒸餾器基座、路面(散水)、石條墻基,木柱及柱礎等。遺址的年代上限不晚于明代,下限直至近現代。遺址保存了當時“前店后坊”的布局形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古代釀酒作坊和酒肆并存的唯一實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釀酒工藝的演進歷程,為研究中國蒸餾酒(又稱白酒或燒酒)的發展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 2001年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水井坊博物館,要買票,必須配有講解,因為作坊現在還在使用,不能隨便參觀,而且沒有講解也看不懂。</p> <p class="ql-block">排氣窗口</p> <p class="ql-block">1998年8月的一天,成都全興酒廠正進行廠房改建工程,施工人員在車間中部地帶開挖到一定深度以后,出現了一處用磚石砌成的圓形遺跡,這一發現引起酒廠領導重視,聯想起自開工以來就從地下不斷挖出陶瓷杯、碗、盤等器物殘片的情況,廠方意識到可能挖出了與釀酒密切相關的文物遺存,遂立即停止施工,通知文物部門進行保護性發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水井街酒坊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陳劍回憶經過一個半月的艱苦發掘,終于基本揭開了遺址全貌,陳劍和他的同伴們找到了釀造蒸餾酒所必需的灶、晾堂與酒窖等設備,只有蒸餾器尚未被發現。對基座遺跡解剖后,陳劍驚喜地發現該基座遺跡是在第五層表面平地起建而成,底部石盤以下未挖壙(kuàng,意為墓穴),其性質應與蒸餾冷凝設備相關,因此,它應是傳統白酒釀造工藝的蒸餾設備(即“天鍋”)的基座。天鍋是中國古代的釀酒設備,歷史悠久,起源于遼金時期,下面燒水的鍋叫地鍋,中間木制裝料部分叫甑,上面加冷水凝酒的鍋叫天鍋。 國內迄今經過科學發掘揭露釀酒設備遺跡種類最齊備、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白酒釀造作坊遺址重見天日。根據遺址內揭露的種類豐富的釀酒遺跡現象和出土的眾多飲食器具遺物,可復原出傳統白酒釀造工藝的全部流程,堪稱白酒釀造工藝的一部無字史書。 有發掘材料及初步研究結果顯示,水井街酒坊遺址蒸餾酒釀造起始年代不晚于元末明初,距今600余年,遺址呈現“前店后坊”的平面布局形式。這是國內首例對古代釀酒作坊遺址進行全面揭露的專題性考古發掘,遺址出土遺物眾多,尤其是它沿用了600余年的窖群,更是我國現存的十分重要的民族工業遺產,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因此被譽為“白酒界的兵馬俑”。 除了考古發掘成果外,中國科學院的微生物專家們還在水井坊的古代酒糟中分離出了含有“水井坊一號菌”在內的幾種獨特而優質的釀酒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顯示出水井坊酒窖酒糟中的微生物種類幾百年來依然存在,應驗了“千年窖萬年糟”的行業諺語。</p> <p class="ql-block">酒坊模型</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這些設施仍然是使用狀態。</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前文看到的排氣窗口</p> <p class="ql-block">蒸餾器基座</p> <p class="ql-block">古代遺跡和現代生產共存一室,歷史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在水井街酒坊遺址的出土遺物中,有一件青花瓷片上刻有“錦(江)春”字樣,這塊小小瓷片蘊含酒坊遺址身世的重要信息。 據宋人張能臣《酒名記》等文獻記載,成都古代名酒中就有“錦江春”這種酒。李白曾有詩句云:“萬陶煙花隨玉輦,西來添作錦江春。”其之所以名為“錦江春”,是因為它產于成都東門錦江畔之故。因此,成都錦江春酒極可能就是來自水井坊。錦江春酒的存在的時間相當長,元朝人汪沂曾曰“待詔相如苦消渴,煩君為寄錦江春?!闭f明元代錦江春酒仍在生產,歷時數百年而不衰。水井街酒坊遺址的發現證明,最遲元末明初,成都人已嫻熟地運用蒸餾技術釀造白酒了。 明末清初,陜西一王姓客商三代孫承襲祖業,立志完成祖宗遺愿創立酒中名牌,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水井街開設了前店后坊的店,自釀自賣酒水。這種前店后坊的格局,正是當時成都流行的酒業產銷模式。這種格局在這次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佐證。從發掘現場看,水井街酒坊遺址剮為前店后坊格局。晾堂、酒窖、爐灶等是后坊的遺跡;在酒坊旁邊清理出的街道路面及陶瓷飲食酒具,則是臨街酒鋪的遺存。 由于緊鄰大佛寺,為求吉祥,王姓客商為店鋪就取名為“福升全”(即“全身佛”諧音倒用),還用一江之隔的薛濤井水釀制薛濤酒,上市后大獲成功,美名遠揚。 后來“福升全”在城內繁華的暑襪街開辟分號,名為“全興成”。新號建成之后,博采當時成都眾酒之長,對酒質不斷改良,終于創出了一系列名酒,統稱為“全興酒”。</p> <p class="ql-block">酒坊化驗室的內景被保留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還未回填的酒窖</p> <p class="ql-block">成都平原酒文化源遠流長,酒的誕生與發展,與成都城市文明演進相生相隨。在距今4500年前的成都平原,生活在新津寶墩、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的古蜀人,已在使用陶質酒具。早在還沒有文字記載的年代,蜀人就開始與酒相伴。 史料中與成都酒相關的記載,最早當屬《華陽國志·蜀志》:“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日(曰,譯者注)醴,樂日荊,人尚赤,帝稱王?!滨肪?,即為古蜀國祭祀用的一種去滓清酒。由于地理、氣候等條件得天獨厚,成都平原歷史上農業、手工業發達,為釀酒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漢代,成都酒和司馬相如、卓文君的浪漫愛情聯系在了一起。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夫妻開設酒肆,成都的酒,滋潤了他們的愛情,也成就了他們流傳千古的佳話。 到了唐代,成都美酒更與偉大的唐詩轟轟烈烈地相遇了。杜甫兩度在成都居住,杜甫“性豪業嗜酒”,成都美酒傾倒了這位“詩圣”,讓他的詩興更加飛揚,甚至還在自己的詩中多次直接點贊成都美酒:“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 李商隱奉命出差成都。成都的美酒,還有酒肆里美麗多情的姑娘,都讓詩人陶醉,“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贬瘏⑸皩Τ啥济谰埔彩乔橛歇氱姡骸俺啥即壕葡?,且用俸錢沽?!蓖硖瞥啥急就猎娙擞禾崭菍亦l的美酒充滿自豪:“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 成都的酒樓林立,也讓唐代的詩人們印象深刻。杜甫感慨:“東望西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萬里橋一路酒家密布,詩人張籍描述說:“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 成都的酒,為一代才子們提供了詩性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望江樓入口</p> <p class="ql-block">望江樓古建筑群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望江樓古建筑群位于成都市錦江區望江樓公園內,建于清代,由崇麗閣、浣箋亭、流杯池、清婉室、泉香榭、五云仙館、薛濤井、吟詩樓、濯錦樓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為崇麗閣,又稱望江樓,建成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其名取自西晉左思《蜀都賦》“既麗且崇,實號成都”,高27.9米,以雄渾華麗而著稱,成為成都的標志性建筑。該古建筑群是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民國時辟為望江樓公園,成為市內著名的風景點。 薛濤(約768-832年),字洪度,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并稱蜀中四大才女,流傳至今詩作有90余首,其制作的常用于寫小詩酬和的精美小彩箋,人稱“薛濤箋”或“浣花箋”,其時有詩贊曰“浣花箋紙桃花色”、“十樣鸞箋出益州”。</p> <p class="ql-block">望江樓古建筑群位于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街道棕東社區,望江路街30號,是清代為弘揚文風和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陸續建造的。包含薛濤井、濯錦樓、吟詩樓、崇麗閣、浣箋亭、五云仙館、泉香榭、流杯池、清婉室等。崇麗閣又名望江樓,通高27.98米,木構四重檐八角琉璃瓦攢尖頂。閣分四層,上邊兩層為八角形,下邊兩層是四方形,層層內收,結構精巧,造型獨特。濯錦樓與江面平行,二層,略似船舫,面闊五間,四面墻身飾雕花門窗,建筑玲瓏空透,典雅樸素。吟詩樓二層三檐,四角軒敞。崇麗閣集建筑、園林、文化、書法藝術于一體,是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標志。 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望江樓古建筑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國家文物局二零零六年六月頒發</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望江樓,四川省人民政府立一九九一年四月十六日</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望江樓,成都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四月四日公布,東城區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文物都在文物保護區內,要門票,與園林區分隔開的</p> <p class="ql-block">薛濤墓位于四川省成都望江樓公園西北角的竹林深處。四川大學校內曾有薛濤墓,被毀。薛濤研究會于1994年內復建,2003年又建墓表。薛濤墓由墓碑、墓體、墓基平臺及墓表組成,墓碑上題有“唐女校書薛洪度墓”。墓四周圍以石墻,并配以草坪、小桃花、翠竹。薛濤墓主體由墓、墓碑、墓基平臺組成,四周有護欄分隔。墓體直徑約三米,由三層紅砂條石砌成圓形墓基,環墓為一米寬的墓基平臺,用石板拼成環墓小路,墓與平臺形成一個整體。墓碑正面“唐女校書薛洪度墓”八個大字,由四川省著名書法家劉秉謙先生1994年十月題寫。碑背面的“重建薛濤墓碑記”由四川省薛濤研究會副會長劉天文撰寫。</p> <p class="ql-block">薛濤紀念館,原為雷祖廟</p> <p class="ql-block">前方就是崇麗閣,也就是望江樓。</p> <p class="ql-block">薛濤紀念館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曾毀于兵燹,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原為雷祖廟,由成都知府孫濂組織修建,主要供前來等船出川的人祈福出行平安。</p> <p class="ql-block">薛濤塑像</p> <p class="ql-block">內部布置的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南詔奉圣樂</p> <p class="ql-block">房梁上同治年間的題記</p> <p class="ql-block">薛濤箋產生于唐代。唐代名箋紙,又名“浣花箋”。亦名“松花箋”、“減樣箋”、“紅箋”。唐代詩人李商隱《送崔玨往西川》云:“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云:“元和之初(九世紀初葉),薛濤尚斯色,而好制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乃命匠人狹小為之。蜀中才子既以為便,后裁諸箋亦如是,特名曰薛濤焉?!庇终f:“府城(指成都)之南五里有百花潭,支流為一,皆有橋焉。其一王溪,其一薛濤,以紙為業者家其旁?!凿交ㄌ端旒埞始?,其亦水之宜也?!睆倪@些記載中可知,“薛濤箋”的形制是紅色小幅詩箋,九世紀初造于成都郊外浣花溪的百花潭。這種紅色小箋曾被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人相唱和,因而名著于文壇,乃濤設計“命匠人狹小為之”。薛濤箋雖只深紅一色,但顏色、花紋甚精巧鮮麗。薛濤箋在我國制箋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歷代均有仿制。宋代發展了胭脂版紙箋也稱薛濤箋,用產于嘉州(今四川樂山縣)的胭脂樹花染色。宋人詩曰:“名得只從嘉郡樹,樣傳仍自薛濤時?!泵魉螒恰短旃ら_物》認為:“其美在色”。相傳薛濤箋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陳矩《薛濤井懷古》石刻</p> <p class="ql-block">薛濤紀念館側門</p> <p class="ql-block">左側是濯錦樓,右邊是崇麗閣(望江樓)。</p> <p class="ql-block">左邊是浣箋亭,右邊是薛濤井。</p> <p class="ql-block">薛濤井</p> <p class="ql-block">薛濤井園內還有傳為薛濤取水制箋的薛濤井,原名玉女津。井旁立有碑石,上書“薛濤井”三字,為清康熙時成都知府翼應熊的手跡。薛濤晚年曾在住地碧雞坊自制一種深紅色小箋,其色彩絢麗且又精致,世稱“薛濤箋”,歷代多有仿制。薛濤井井水質甘冽,宜釀酒、烹茶,用來制箋優于江水。因為明代蜀王仿制薛濤箋取水之井,后來便誤傳為薛濤本人汲取該井水制箋,故名。清代后期在井周圍陸續建起浣箋亭、五云仙館、泉香榭、流杯池、吟詩樓等紀念建筑,題詠碑刻,匾聯甚多。</p> <p class="ql-block">浣箋亭</p> <p class="ql-block">浣箋亭位于薛濤井右側,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由四川布政使方積、成都知府李堯棟所建。咸豐初年,毀于兵燹。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由馬長卿等重建。建筑結構為“品”字,正門橫匾上刻有“浣箋亭”三個字。該亭實為半亭,與一楹五開間建筑連為一體。亭為攢尖四坡頂,正面的兩檐角翼然飛翹,與亭相連接的為五開間懸山式建筑,白墻花窗、朱柱青瓦,整座建筑古樸莊重。大門橫匾上的“浣箋亭”三個大字由四川著名書法家趙蘊玉所書,寓意為紀念薛濤浣箋之處,亭內展示有薛濤造紙制箋的工藝流程。</p> <p class="ql-block">濯錦樓修于1814年,后毀于兵燹,于1898年重建。濯錦樓是成都市望江樓古建筑群之一,建于1888年前后,與望江樓秉承一脈,坐落在成都市九眼橋錦江南岸望江公園中。望江樓古建筑群中僅次于崇麗閣的要數濯錦樓了。濯者,洗也。自古以來,成都的織錦業發達,錦工所織之錦在錦江中洗滌,將錦江染得五顏六色,故錦江又名濯錦江。該樓與濯錦江平行而建,故稱其為濯錦樓。該樓亦為全木結構,其特色為造型猶如頭朝錦城的畫舫樓船。該樓三楹兩層,四面格門花窗,其門廳之二樓為敞廳,恰似船頭觀景平臺,樓內各柱雕有五彩點金的“二十八星宿”,柱上撐弓為云龍透雕,整座建筑玲瓏空透。該樓布局與江岸平行。樓內展示的是公園歷代所保留下來的明清時期的家具,其中以清代家具居多。樓內僅存的四把明代椅子非常珍貴。屋內的壁畫是歷史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片斷,該圖講的是南唐官至宰相的韓熙載宴請賓客的生活場景,主要是為了給室內展示桌椅營造一種生活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崇麗閣(望江樓)</p> <p class="ql-block">可以登上崇麗閣,一覽江景</p> <p class="ql-block">吟詩樓</p> <p class="ql-block">吟詩樓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是薛濤晚年在成都城西碧雞坊為吟詩而修建的。原樓早已不存,到清代薛濤井正式成為女詩人紀念之地,故兩度在此建吟詩樓,以資憑吊。吟詩樓為磚木結構,一樓三疊,翹角飛檐,四面敞軒,其依江而立,玲瓏秀巧,風格別致,頗具江南庭園風韻。風和日麗之時,錦江一片波光云影,令人恍若置身畫中。</p> <p class="ql-block">吟詩樓可以攀登,但是要注意不要破壞文物。</p> <p class="ql-block">五云仙館是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由馬長卿倡議修建,其名分別取義于薛濤《試新服裁制初成》中的“九氣分為九色霞,五靈仙馭五云車”和元稹《寄贈薛濤》中的“別后相思隔水煙,菖莆花發五云高”。五云仙館是一楹五開間建筑,懸山式山坡青瓦屋頂,白色山墻,木質花格門窗,正面一排五根朱漆廊柱,建筑風格輕盈樸實,莊重明快。</p> <p class="ql-block">流杯池</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觴,正對五云仙館</p> <p class="ql-block">清婉室</p> <p class="ql-block">清婉室建于1903年,其名取自《詩經》中“清揚婉兮”中“清婉”二字,以稱贊薛濤的詩風清揚婉約,雅俗共賞。室內所展示的除原有石刻外,還收集有古代文人墨客對女詩人的文物遺跡的題詠佳作。</p> <p class="ql-block">一些園林內景</p> <p class="ql-block">紅墻上一組磚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安县|
河东区|
宜黄县|
田东县|
邢台市|
霍邱县|
义马市|
大同县|
呈贡县|
资阳市|
乡宁县|
翼城县|
华安县|
繁峙县|
许昌县|
秦皇岛市|
宜都市|
荣成市|
乐山市|
叶城县|
永兴县|
兴和县|
九江市|
汉川市|
临海市|
射阳县|
南阳市|
肃宁县|
静安区|
宁德市|
城口县|
南江县|
惠来县|
化德县|
板桥市|
肃北|
建湖县|
郓城县|
阳城县|
龙南县|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