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明,中國人的重要節日,清明不僅是插柳思親,還有踏青春游。今天是清明小長假第二天,帶著岳母和妻子繼續覃懷攬勝之旅,今天的目的地是護國寺和妙樂寺,走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護國寺坐落在河南省武陟縣西陶鎮陶村。據有關專家考證,其始建于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為東漢時期的皇家寺院。該寺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有著莫大的淵源,世代盛傳著關于“王莽篡漢攆劉秀,劉秀在此避難得以逃脫”的民間故事。護國大寺在鼎盛時期占地數千畝,后歷經風雨侵蝕,兵燹廢弛,雖不斷累有重修,但規模卻逐漸縮小。經過歷次運動,護國大寺廟宇蕩然無存,大量法器文物被毀,近兩千年積累下的古碑、石刻、塔林等也幾乎消亡殆盡。近年由武陟陶村村委會牽頭,社會各界踴躍集資,在寺院原水陸殿的基礎之上,重修了大雄寶殿,才又初具規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陶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陶姓的來歷,可惜的是有一點殘了,但下面的憑想象可以腦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護國寺正在修建當中,里面就是一個建筑工地,沒有太多可以游覽的地方,我從騎友那里的得到的消息,也沒有確認,因為離家近,匆匆地,就來了,眼見這種情況,匆匆地,就又走了,但有感于護國寺全部由各界人士集資建設的不易,貢獻自己的一點點小心意,等建好再來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出了護國寺,一路向東,大約六公里,便是妙樂寺,與護國寺相比,妙樂寺的名氣可就大的太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樂寺因塔而建,其標志性建筑為妙樂寺塔。妙樂寺塔,原名佛祖真身舍利塔,位于河南焦作武陟縣城西7.5公里處,始建于漢代,后周顯德二年(995年)在唐塔的基礎上重修,是我國十九處釋迦牟尼舍利塔中的第十五處,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歷史上,妙樂寺規模宏偉,香客如云,因多次地震和沁河洪水,寺廟已經被毀壞,唯塔獨存。1963年6月妙樂寺塔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樂寺其實也在重建當中,往日的建筑早己在歷史的長河里灰飛煙滅了,只剩下一座佛塔,我很小的時候就來過這里,對這一帶非常熟悉,也非常有感情,因此,縱使妙樂寺的重建工作己經停工十余年了,但我依然很喜歡來這里,加上妙樂寺重建之初,其所在的張村也進行了大量的改建,增加了一些人文景觀和建筑,雖隨著妙樂寺建設的中斷,這些設施也逐步損毀、殘缺,但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因為妙樂寺作為一個人文景觀,配上大量的嶄新建筑,本身就不匹配,隨著這些設施的陳舊、損毀和殘缺,二者在這奇妙的變化當中,逐漸找到了一些平衡,也就變得更加和諧了,當然這也可能是我個人的看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還有一個必須要說的,就是妙樂寺塔,在武陟當地人口中,一直叫張村塔,我從小便知道有東張、西張、南張和北張(在沁河北的三陽鄉),奶奶的娘家就是北張村,但近期才知道原來有那么多的張村,在與當地一位老大爺的交談中,老大爺告訴我兩句口訣,一句是十八張村九余會,谷驢拐串(武陟話)到林林;另一句是說有哪十八個張村,記不住了,能夠記住的,或者說是我知道的,有:東張、西張、南張、北張、王張、安張、李張、韓張和文張,剛好一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實類似的說法在民間非常多,如我們家附近就有十八水寨、十八徐店等,但真要細數,怎么數也數不夠,有很多村子后來或更名,或合并,或因各種原因消失了,但說法卻保留了下來,畢竟誰祖上還沒富過不是,傳說還是要世世代代往下傳,往下說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五車口古鎮遺址,歷史上的五車口是一個交通要道,非常繁華的商貿之地,現在的五車口,一提起來,首先想到的是村北的沁河五車口險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銀行貸款,五車口古鎮的新業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進入張村,其實是安張村,村口的標志性建筑,大槐樹下憩,一聽名字,作為一個洪洞縣人,本來是很有感觸的,但我們的根是在大槐樹下,可那大槐樹應該是國槐,而不是洋槐!真的是不倫不類,讓人啼笑皆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槐樹下的百家姓圖譜,清晰地反映了中華姓氏的來源,仔細研究了這張圖譜,才知道中華大地上,純正的中國人,也不全是炎黃子孫,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蚩尤的后代,而且有一些姓氏既有出自于炎帝或黃帝的,也有出自蚩尤的,真的是漲了學問了。不妨你也來找一找,你的姓氏是出自哪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推車,華北人民的小推車,曾經推出了偉大的淮海戰役的勝利,而今,隨著時代的腳步一步步前行,這樣的小推車己經很難見到這樣貨真價實的了,岳母在給我們講推小推車的絕竅,后面的人怎么推,前面的人怎么拉,繩子要拴在哪里,岳母如數家珍,而小推車在她們那個年代,也不是每一家都有,窮一點兒的人家,搬運東西時,沒有小推車,就只靠手提肩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樂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樂寺塔前面的明碑,我酷愛看碑,見過無數的古碑,而這通碑無疑是我最喜歡的古碑,沒有之一,人物的勾劃固然是維妙惟肖,那一手小楷看的我直咬牙,寫的也太好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妙樂寺塔下,岳母帶著我們繞塔積功德,轉經幢,消災積福,袪病延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妙樂寺出來,己經是十二點多了,簡單的路餐后,適逢張村會,我們一起去會上逛上一逛,然后由韓張返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8點30分出發,下午15:00到家,全程80余公里,短文記之,時年2024年4月5日。</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宁县|
济阳县|
旬阳县|
东兰县|
南昌市|
梧州市|
安岳县|
宜川县|
蕉岭县|
天津市|
镇平县|
开江县|
犍为县|
麻阳|
樟树市|
海丰县|
凌海市|
闽清县|
德州市|
南川市|
小金县|
崇义县|
婺源县|
桂阳县|
肥东县|
方正县|
武川县|
张家川|
伊宁县|
尼木县|
揭西县|
孟津县|
铜陵市|
周至县|
巫山县|
长子县|
清新县|
秦皇岛市|
平定县|
丹凤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