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知青】55年前下鄉的經歷

日出扶桑

<p class="ql-block">  我已經是72歲老人了,回想55年前下鄉經歷,真是感慨萬千。</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0月我的哥哥姐姐已經上山下鄉到隴縣,1968年12月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全國又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高潮。我是家里第三個下鄉的孩子(幾年后我的弟弟上“三線“、妹妹也下鄉了,全家5個子女都下鄉的家庭很少見)。爸爸想不通,媽媽送我時哭了,從準備到下鄉只有幾天時間,1968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那天,我乘運送知識青年的卡車到富平縣華朱公社舊縣大隊。</p> <p class="ql-block"> 一、苦難歲月磨練意志</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是我人生揚帆起航的起點,我被注銷大城市戶口,成了一位還不如農民的“插隊知青”。“文革”學業中斷,父母成“走資派”受沖擊,下鄉時我還未成年。看不到希望和前途,精神上很痛苦。但我沒有頹廢、沒有消沉,在苦難中磨礪,逐步成熟。</p><p class="ql-block"> 我裝滿一大箱書,帶到農村,白天勞動,晚上讀書。那時候農村生活貧困、不通電不通車,精神文化生活貪乏。書吸引了農民,紛紛來借,我把書拿出來,組織大家閱讀,受到歡迎。</p><p class="ql-block"> 陜西人愛聽秦腔,癡迷程度超出我的想象,盼不來戲班子,聽秦腔全靠廣播。收音機成了娛樂解悶的最愛。但農民買不起商店高檔收音機,我是無線電愛好者,動手能力強。按圖用萬能表和一些便宜的零件。</p> <p class="ql-block">  十幾元可以幫農民組裝一臺單管、雙管半導體收音機,很受農民歡迎,在田間地頭給大家帶來歡樂。大家把我當能人,鐘表、收音機壞了找我修,后來發展到縫紉機等大件出問題也找我修。</p> <p class="ql-block">  不久隊長給我布置一項工作,讓我出一期黑板報。我善長寫作,又有繪畫特長,接受任務后去縣城買彩色粉筆,在村口黑板上打好格子,畫了幾幅彩色畫,又采訪擬稿,組織文章宣傳本村的政績和好人好事。隊長看到圖文并茂的黑板報很滿意。幾天后大隊來村檢查工作,正好看到黑板報,給予很高評價,黑板報增了光,我也很有成就感。 </p><p class="ql-block"> 隊長愛才,推薦我當了隊干部,以后事更多了。白天干活累一天,晚上點燈熬夜開會,平時還要管村里的瑣碎事。雖然辛苦,但很鍛煉人。</p> <p class="ql-block">   二、難忘的“三夏”收麥</p><p class="ql-block"> 農村種田,最累的是收麥季度,割麥既是體力活又有技術活,辛苦程度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  從芒種前到端午后,足足一個月,既要忙著收麥,又要忙著秋播,搶天奪時,不分晝夜,可謂真忙!收麥從“開鐮”到“歸倉”。</p><p class="ql-block"> 我1968年12月下鄉,1969年5月下旬趕上“三夏”麥收,三夏即:夏收、夏種、夏管。5月中旬先收油菜、大麥,6月1日開鐮收小麥。我怕出丑讓農民笑話,提前半個月買了鐮刀,找附近的“麥客”指導,學會割麥。“麥客”多是甘肅人,能吃苦耐勞,他們在麥收期間外出割麥掙錢,根據麥熟的時間沿著小麥主產區,從南向北為農村割麥,每年麥收能掙一筆辛苦錢。</p> <p class="ql-block">  “麥客”有絕活,一手用力割、一手把麥子撥開,用腿向前踢,前進中交替配合揮鐮刀、邁步伐,幾步后麥子齊齊的倒成一堆在地上。掌握割麥子“走鐮”技巧,動作又快又干凈,憑借速度很快的“走鐮”技巧割麥,一天最快被稱為“麥王”。這種方法割麥速度比普通割麥快一倍,但比較難掌握。</p> <p class="ql-block">  我們生產隊地處旱原,麥子長的不是很好,麥桿細,麥距稀,一般就是畝產400多斤,當時公社有任務指標,口號是小麥產量過黃河,要達標畝產400斤,我們隊達標了。“走鐮”特別適合渭北旱原,可以大顯身手。</p> <p class="ql-block">  三、割麥是彎腰吃苦的力氣活</p> <p class="ql-block">  集體的麥地一望無際,一片又一片金燦燦的麥浪在陽光下飄動。麥田里涌動著割麥的人群,快手都是年輕人,年齡大的彎不下腰,強勞力也比不過身材靈巧的年輕人,甚至比不過婦女,聽村里老人說,本村鐵姑娘隊一個姑娘身手不凡,最多一天割了7畝地,后來嫁到外地了,第二年她回娘家,我目睹到這個長相一般,皮膚黑黑,身體很棒的傳奇人物。</p><p class="ql-block"> 年齡大的都派到麥場上干活或拉架子車、趕馬車等。當然也有不爭氣的知青,什么重活都干不了,只能帶著學生拾麥穗。</p> <p class="ql-block">  “割麥”全憑體力和吃苦精神,每天戴個草帽,頂著三十幾度的高溫天氣彎腰割麥,手腳并用。一趟4壟割到頭就是5分地,全靠右臂一鐮一鐮的收割,右腿一腳一腳的向前踢麥子,幾步后整齊的放一堆,保持姿勢快速向前沖,步伐節奏不能亂,動作快時很容易傷手腳,干活穿上長袖,長褲,白毛巾綁好手腕,汗水浸濕衣衫也不敢脫。割完一壟換個刀片,馬上轉身再割5分地,再累速度不能減,堅持2-3趟后,體力基本都耗盡了,腰酸背痛坐在麥堆上喘口氣,擦把汗,夏收真的太辛苦了。</p> <p class="ql-block">  農村一天只吃兩頓飯,早餐十點,下午飯兩點。春節后地里青黃不接,麥收前的春荒是最難熬的日子,糧都快吃光了。饑腸轆轆的農民掰著手指頭算計著小滿和芒種的日子,每天野菜稀飯盼麥收。</p><p class="ql-block"> 農忙才敢吃面條蒸饃。麥收時村里的婦女、老人把飯菜、茶水送到地頭。那個年代生活貧困,沒見誰家吃肉,農民吃的基本一樣。撈面條,拌上青顆鹽、柿子醋和一點蔥花、菠菜,油潑辣子、幾瓣蒜。</p><p class="ql-block"> 聞著農民們飯菜真香啊!我們知青沒人送飯,伙食是最差的。啃隨身帶的干饃、咸菜和涼開水。飯后還要抓緊時間磨幾個備用刀片,刀口鈍了馬上換刀片。</p> <p class="ql-block">  一場“三夏”真能脫一層皮,伙食不好堅持不了幾天身體就累跨了。我看到鄰居家養了幾頭奶山羊,提前花9元訂了一個月羊奶,每天喝一斤鮮羊奶補充體力。</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正在埋頭割麥,隊長在后面喊我,抬頭一看,媽媽在田間小道向我走來,她不放心我,夏收時專程來趟富平農村看我,她下了公路邊走邊問路,正巧走到我割麥的地頭,隊長給我放半天假,媽媽又陪我回房做飯,給我帶來營養品,看到條件太艱苦,臨走又給我留點錢,55年過去了,媽媽在路邊問路尋找我的一幕仍然歷歷在目。</p> <p class="ql-block">   四、拉麥汗流浹背</p> <p class="ql-block">  下午繼續揮鐮割麥,一天一般能割2-3畝。麥子收割的差不多了,就開始裝車往外拉了。收割是人力、運輸也靠人力,裝車先梱好麥子,用木杈把麥秸舉起來裝到車上,一叉有十幾斤,麥桿虛,為了多裝些麥子,要上去“踩車”,碼一層麥秸,用腳踏實,再往上碼,最后捆綁好。當年農村的道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拉車汗流浹背很費勁。拉到麥場卸麥,晚上到了家里,精疲力盡,做飯的勁都沒有了,倒頭就睡。飯菜、饃都是麥收前做好的,隔幾天做一次飯。</p> <p class="ql-block">  割麥、運輸是麥收期間最累最苦的活。成熟的麥子黃了,幾天不收麥穗就會張口,麥粒就會落地,麥子又怕淋雨發芽。一旦開鐮,就必須盡早收割麥子,麥收期間農民心急如焚,“龍口奪食”,搶時間晝夜干。麥子運到場里垛起來,再下雨就不怕了。</p> <p class="ql-block">   五、打場是最累的活</p> <p class="ql-block">  麥收20多天打的是持久戰,白天麥地干,晚上場上忙,垛好麥堆,靠人力叉車鏟下來,鋪到場上,鏟麥子是兩個小伙子推著叉車猛沖,叉滿麥子運到全場鋪平,然后開始碾壓麥子。當年沒有打麥機,碾壓麥子也沒有拖拉機,全靠石磨碾壓脫粒。用驢或者牛拉著石磨,一圈一圈的碾壓,然后用木叉來回翻麥秸,把麥粒從麥秸上抖下來。碾壓幾遍后清場,把麥秸垛到場邊。大家休息時都躺在軟軟的麥草上,麥堆中跳蚤多農民不怕。我皮膚過敏,最怕跳蚤咬,一咬紅腫一片,我只能躲得遠遠的。</p> <p class="ql-block">  站在場上的麥子堆,有風時開始揚場,揚場灰塵大很臟,每天都是一身土。</p><p class="ql-block"> 迎風揚“場”是最累、最臟、最苦的活。掃把“掠殼”,木??“扇糧”,揚凈的麥子堆成大堆。</p> <p class="ql-block">  麥殼雜質多的麥子讓幾個老把式篩,篩麥子是技術活,篩時旋轉形成“漩渦”,讓麥殼旋在中心位置,用手聚攏著攬出來。這個活的技巧我學會了。農閑時把一只鞋放在篩中,左右手配合一上一下搖,讓鞋在中間轉起來,練了幾天,熟練后再放糧食篩,全村沒幾個人會操作。麥地割麥、麥場篩麥讓我大顯身手。</p> <p class="ql-block">   六、豐收后分糧的喜悅</p> <p class="ql-block">  割下來的麥子,經過幾番碾打、翻場、揚場,翻曬,一座小山似的麥堆展現在人們眼前。麥子裝袋過稱登記,在生產隊會計算盤聲響中開始分糧了,扣除水份、雜質和麻袋重量,按人頭、戶籍平均分。各家各戶從白天到深夜排隊領糧,為的是明天能吃上白面饃饃,鄉親們的精神非常興奮,歡天喜地運回家儲藏起來。</p><p class="ql-block"> 磨面的鄉親排起了長隊。為了讓家家戶戶都能盡快吃上新麥,村民們相互商量著,每戶先少磨一點應個急,磨出的面分幾等:先收精白粉搟面用,再收黑面粉蒸饃用,最后5%收點麩子喂豬。</p><p class="ql-block"> 豐收了,家里有糧心不慌了,農民是真高興。記得每人分400多斤,夏麥是一年的口糧,最多能吃十個月。我們村缺水,秋季玉米靠天下雨,能不能收獲沒保障,紅薯等耐旱,每年可以分不少,加上自留地補充瓜菜保證全年粗茶淡飯,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年吃不上一回肉,吃塊豆腐都算吃“白肉”過年了,能達到“溫飽”不餓肚子是農民最高理想。</p><p class="ql-block"> 晌飯口,人們蹲著圍在街口兩邊的樹蔭下,端著老碗,談笑著聚在一起,品嘗著新麥剛磨出的面,農民臉上都是笑,心里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我們那地方是旱原,打井八丈深才能見到水,水質不好有點咸,當地很多人牙上有一塊塊黃斑,估計都是水質不好腐蝕的。所以富平當地人最大的愛好喝濃茶、唱秦腔。早晚喝茶一氣能喝幾“電壺”(暖水瓶)。當地最好的茶是“陜青”,至于龍井、普洱茶,當地農民從來沒聽說過。很多人家買不起茶葉,就買茶桿泡著喝。</p><p class="ql-block"> 兩年農村艱苦生活的經歷對我太寶貴了,奠定了我人生基礎,一輩子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克服。</p> <p class="ql-block">  我在農村經歷過兩個“三夏”。 “三夏”最忙碌、最辛苦、最炎熱的一個多月,是我在下鄉期間印象最深的記憶。農民的辛苦在麥收季節表現的最真實!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一顆汗滴掉在地里摔八瓣,“粒粒皆辛苦”啊!</p> <p class="ql-block"> 七、農村是我的第一所“大學”</p><p class="ql-block"> 壯勞力一天掙10分,我掙9.9分,加上有一點干部工分補貼,工分掙的比同齡人多。當時農村苦啊!很多農民辛苦干一年,年終決算還欠生產隊的錢。有的全家只有一床破被一口鍋,一貧如洗。種糧人吃不飽,用麩子、野菜補,小麥舍不得吃,換玉米多換幾斤糧。</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七十年代錢值錢,農村每個人分口糧、蔬菜、油、棉等加在一起大約40元/年,一切自給自足,織布納鞋、吃、穿、用都很土,零花錢全靠自留地和養豬養雞。農民一生最大的事是蓋房,一間新房成本才140元。我們大隊書記的愿望是讓社員都住上有“七層磚根子”的瓦房。這就是當時樸實農民的理想!我在農村體會到老百姓的疾苦,深知種糧不易,同農民的感情拉近了,知道他們所想所盼。學會種地、做飯、點豆腐,里里外外一把手。</p><p class="ql-block"> 農村是我的第一所“大學”。蹉跎歲月奠定的基礎讓我少走很多彎路。有苦難經歷墊底,以后什么難事都不怕了。</p><p class="ql-block"> 八、從“知青”到軍人</p><p class="ql-block"> 農村年輕人的盼頭就是招工、當兵、上大學。當時的政策是下鄉滿兩年的知青可以報名,征兵開始后生產隊長不放,我執意參軍,到公社報名他沒攔住。我同眾多適齡青年一起過關斬將,闖過體檢、政審關。在下鄉滿兩年這天圓了我的從軍夢!</p><p class="ql-block">  部隊給我三天假,我趕回西安,前一段急火攻心,回家說不出話了,母親趕緊帶我去醫院,診斷感冒了,開藥后建議冰糖蒸梨試一下,病稍好我趕回富平,帶病走了讓母親很掛念。</p><p class="ql-block"> 隊長請我到他家吃餃子,但皮太厚很尷尬,又在村里請,他喝醉酒,當著村里人斷言,我在部隊肯定干的好。扶著東倒西歪的隊長我挺難受,他本來就難,我走了他更難了。</p><p class="ql-block"> 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感激農村干部給我的幫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隊、生產隊的干部,他們是農村精英,是農村的穩定基石,讓農民守本分,安居樂業。生產隊干部絕大部分是好的,當然也有村霸,一有招工上大學的機會就留給自家。但農村威信高的干部是多數。他們為農民無私奉獻了一生,他們是農村的中堅力量。</p><p class="ql-block"> 農村的集體所有制解決了幾千萬城市青年的就業吃飯問題,讓中國渡過了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當時的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吸納了巨量的城市剩余勞動力,為國家做出了貢獻。那時是“一大二公”,有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三級強有力的組織。 </p><p class="ql-block"> “文革”鬧了幾年,中國經濟已到了崩潰邊緣,城市大量知青在那幾年特殊時期既上不了學,也沒有工作,只能在家里吃閑飯。國家只能把我們下放農村。感謝農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無私的接納我們這些城市知青。農民熱情,吃苦耐勞。讓我們學會農活,自食其力,發現農村有很多能人,讓我從心里佩服,我在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養成堅韌不拔的吃苦耐勞精神,靠辛勤勞動養活自己,農村兩年讓我一生受益不淺。 </p><p class="ql-block"> 農民很善良,在兩年共同生活中同我們成了朋友,上山下鄉是在特定環境下的產物,從這點上講,靠人民公社、農村集體化吸收了兩千多萬城市知識青年,避免了大量失業和經濟崩潰,“文革”動亂時期的農村救了中國。 </p><p class="ql-block"> 土地承包后,農村土地分掉了,集體經濟被削弱了,生產大隊變成行政村了。集體農業生產的功能沒有了,農村接納城市青年這條路堵死了。如果現在國家經濟再出現危機,只有靠城市想辦法自己解決了。 </p><p class="ql-block"> 我的人生是從農村起步的,從知青到軍人,從戰士到干部,從上學到機關,從西安到北京,一生走遍祖國大江南。算算我一生整整工作50年。  </p><p class="ql-block">注:插圖為網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盐津县| 贵阳市| 两当县| 桃园市| 德清县| 绥芬河市| 遂川县| 南溪县| 和静县| 白山市| 汶上县| 石屏县| 湘西| 乌拉特中旗| 万州区| 都匀市| 两当县| 盐池县| 中超| 山阴县| 海淀区| 航空| 磴口县| 瓦房店市| 浦江县| 蛟河市| 原平市| 宜兰县| 延长县| 鲁甸县| 大竹县| 罗甸县| 分宜县| 灌南县| 上栗县| 密山市| 塔城市| 广汉市| 湘潭市|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