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陽春三月,應朋友之邀,去貴州旅游,看黔山黔水黔古鎮。</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點抵達貴陽,下榻酒店后,稍作休整,便乘車去甲秀樓景區。</p><p class="ql-block">甲秀樓,位于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翠微巷8號,地處南明河上,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設樓宇,歷代屢加修葺,現存建筑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遺存。</p><p class="ql-block">下車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場前巨大的三跨牌坊,六根巨大的石柱支撐著飛檐走翹的橫梁,橫梁上雕龍畫鳳,個個寓意吉祥,比如說基石上的大象和如意,寓意吉祥,如意護柱的8個獅子呀都是頭朝下的,寓意猛士下山;有二龍戲珠,魚躍龍門,寓意奮斗進取;還有簫笛啊拐杖啊扇子等8個物件,代表傳說中的八仙的寶物,寓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五個飛頂勾心斗角,展翅欲飛,栩栩如生,中間門楣上題有蘇東坡的“城南勝跡”四個字,耀眼奪目,造型典雅。</p> <p class="ql-block">甲秀樓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為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樓高20.7米,臺基高2.2米,總高22.9米。命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樓下筑有石臺,回瀾潴澤,臺作“奮鰲狀”,即“鰲磯石”。古代甲秀樓常為文人燕集之所,高人雅士留下題詠甚多,二三樓陳列有關文物資料及名人字畫。1981年重修甲秀樓,重建涵碧亭,新建水月臺,增修浮玉橋。1990年修復南岸的觀音寺及拱南大殿,更名“翠微園”。</p> <p class="ql-block">甲秀樓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它是建在這個河中間的,多次被河水沖刷但還能屹立不倒,因為大樓的基座是一塊天然的巨石,形似鰲,所以說古代稱它為鰲磯石。</p> <p class="ql-block">浮玉橋古代稱江公堤,又稱南堤,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位于翠微園與西湖路之間。貴陽民諺有:“九眼照沙洲,長江水倒流。富貴無三代,清官不到頭。”九眼指浮玉橋,原橋為九孔石橋,解放后拓寬西湖路時占去兩孔,今為七孔,是貴陽市最長的古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貴陽標志性建筑甲秀樓矗立于橋西,涵碧亭建于橋上。400多年來,浮玉橋歷經了大小洪水的沖擊,屹立于江流之中,其在建造上有精湛的工藝和造型美。</p> <p class="ql-block">甲秀樓是貴州的一座地標性建筑,建在南明河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格局,改變了貴州幾千年不出狀元的歷史。甲秀樓的建筑風格獨特,高大壯觀,內部有長聯和石雕等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前來觀賞。甲秀樓的修建和重建歷經多次,最終在清朝時期實現了貴州的文武狀元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甲秀樓景區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浮玉橋、甲秀樓主體建筑和翠微園。浮玉橋是連接兩岸的橋梁,甲秀樓則是景區的核心,而翠微園則增添了景區的自然美。</p> <p class="ql-block">翠微園始建于明宣德年間(1426-1435),初名南庵,后數易其名。主要由雄奇挺拔的拱南閣、端莊沉靜的龍門書院、靈秀俊逸的澹花空翠園、曲徑通幽的鶴梧欄組成,史載其“前臨清潭,后負崇崗,群峰列讞,左右環繞,草木竹石,錯置雜陳”,是集寺、祠、園為一體的古建筑群,體現出中國古建筑動靜相宜的美學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罷甲秀樓,在附近吃了特色小吃,貴陽烙餅。</p> <p class="ql-block">晚餐結束后,華燈初上,漫步南明河邊,兩岸燈火璀璨,五彩繽紛,遠處的高樓和沿路燈火倒映在南明河里,繁華似錦,熠熠生輝。夜晚的甲秀樓和涵碧亭光怪陸離,色彩鮮明層次感極強,極富夢幻,七孔橋邃幽長深遠,橋上的行人,漫步其間,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p> <p class="ql-block">賞盡甲秀樓美景,回酒店已是八點之后。</p><p class="ql-block">25 日早晨6:30 準時從酒店出發,游覽梵凈山。</p><p class="ql-block">出發時,天空陰沉,一路上時有零星小雨。天色雖暗,仍舊阻擋不了春天的五彩的顏色,兩邊群山連綿,夜雨之后,潑洗整個山野,清新干凈,翠綠如畫,山花爛漫,裝點著春的芬芳。</p><p class="ql-block">四個小時的車程,約10:30 到達景區,午餐后開始登山。</p> <p class="ql-block">梵凈山,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572米,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總面積為775.14平方千米。梵凈山是中國南方最早從海洋抬升為陸地的地方之一,距今約14億年。梵凈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保存了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并孑遺著7000萬至200萬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種 ,繁衍著野生動植物7100多種,是黔金絲猴唯一的棲息地。梵凈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凈山佛教開創于唐,鼎興在明。明萬歷所立《敇賜碑》將梵凈佛山譽為“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的“天下眾名岳之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凈山,原名“三山谷”,因其秀美靈凈、充滿仙氣,所以有“梵天凈土”之稱,梵凈山因此得名,也有“天空之城”之美稱。</p><p class="ql-block">梵凈山夢幻之山,它是集黃山之奇,峨眉之秀,華為山之險,泰山之雄于一身。有著濃厚的佛教色彩,連名字也來自于“梵天凈土”一詞,登一次梵凈山,看靈山秀水,感受奇異風光,沐浴佛教文化,仿佛整個人都能得到洗禮。</p> <p class="ql-block">進入景區纜車乘車點,纜車之中,整個山野,一片混沌,籠罩在云霧之中,視野朦朧,如同行駛在虛無縹緲的仙境,夢幻之極。20 分鐘之后,到達終點。</p> <p class="ql-block">下車后,沿著人流的方向,向山頂上行。</p><p class="ql-block">梵凈山1500-1900 米間,植被茂密,荊棘叢生,動植物品種繁多,梵凈山是典型穹隆狀山地生態系統,形成了壯觀的亞高山山體和丘陵地貌。梵凈山地處于中亞熱帶中部和云貴高原與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山體高差達2000米。</p> <p class="ql-block">沿著濕漉的木級,拾步而上,由于長時間缺乏登山,幾百個臺階,就讓我氣喘吁吁,稍作休息,繼續上行,山霧的彌漫,模糊了視線,腿腳的酸脹,全身汗流浹背,仍舊阻止不了我對金頂的向往,山路盤旋,走走停停,四十分鐘后到達蘑菇石景區。</p> <p class="ql-block">蘑菇石,是由上大下小兩塊巨石壘疊而成,高度達到了10米左右,如果來到他的面前會感覺到人類非常的渺小。甚至讓人有一種搖搖欲墜的恐怖感,雖然說他是一塊石頭,但是你千萬別小瞧他,他的歷史達到了10億年以上。</p><p class="ql-block">蘑菇石下聚集著中小學學生的春游隊伍,人聲鼎沸,爭相留念,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遠遠望去,高大的蘑菇石屹立山脊之上,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朦朧混沌,風雨不侵,巍峨聳立,幾億年未改初心,歡迎著世間所有過客。</p> <p class="ql-block">翻天印,這處山崖的頂端平鋪著一面石臺,一塊巨石恰如一方巨印倒置于平臺之上,人稱“翻天印”。自古便有仕途求官之人 祈如愿,在此叩拜。</p> <p class="ql-block">沿著石級下行,來到九皇洞景區。</p><p class="ql-block">九月皇洞,相傳古時有位女佛徒在洞內修行,平日慈善廣施、采藥治人,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后功德圓滿、白日升飛。后人將她尊稱為“九皇娘娘”。至明朝,明神宗之母李太后說服神宗救命重建仙山,梵凈山彌勒道場方始鼎興。人們為感念對神宗之母的崇敬之心,將她與肉身成圣的九皇娘娘合二為一,供奉于梵凈之巔。</p> <p class="ql-block">鳳凰山,為梵凈山主峰,海拔2572米。老金頂,海拔2493米,是梵凈山第二高峰。紅云金頂,海拔2336米,垂直高差達百米,是三座金頂中最險的一座。</p><p class="ql-block">由于旅游旺季,景區限流,時間有限,我們只游最精彩的紅云金頂。</p> <p class="ql-block">沿著指引方向下行,來到普渡廣場。</p><p class="ql-block">廣場上,人流熙攘,停留等待。山巔上,云霧繚繞,遠處紅云金頂時隱時現,看不清廬山真面目,三座寺廟巍然聳立,飛檐走壁,莊嚴神圣。</p> <p class="ql-block">紅云金頂像一個靦腆羞嗒的少女,經常不愿意以真面目示人,時爾云霧繚繞,時而撩云撥霧,時而如夢如幻,時爾如幻是真,時而山門緊閉,時而山門大開,以博大的胸懷迎接客人。煙波縹緲隱險峰,上下左右各不同。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態,在湛藍的天空中漂浮,不斷變化,讓梵凈山更多了一份神秘。紅云金頂則在白云中時隱時現,美輪美奐,令人驚喜流連……</p><p class="ql-block">忽然一陣春風過,撥開云霧見青天,金頂以其清晰的面容展現在游人面前,大家為之震撼,驚呼美麗。</p> <p class="ql-block">梵凈山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是彌勒佛的道場。</p> <p class="ql-block">由于限流,需要預約等待,一個小時后,開始進入登山階段。</p><p class="ql-block">紅云金頂,新金頂,又稱為紅云金頂,因晨間紅云常饒四周而得名,是在古地質構造運動中,大陸抬升,再經冰期融凍風化、侵蝕雕鑿成的大自然的奇偉杰作。新金頂高約90m,海拔2,336m,山峰的上半部分被金刀峽一分為二,崖陡如削,峽深風厲,憑人力不可為,由天橋相連接。天橋兩邊各建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兩廟后各聳一座天然石臺,分別“說法臺”和“曬經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登頂區等待,回望對面山巒,山尖云霧彌漫,游人如織,草木開始復蘇。山背上的萬卷書崖,清晰可見,好像眾多書卷疊在一起形成似的,供萬千游客閱讀欣賞。</p> <p class="ql-block">經過漫長的等待,開始登山,這是一段最危險一段,也是最精彩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隨著人群的移動,緩步前行。仰望登山之路,如像登天,90 度的石崖,直立如斧削,令人毛骨悚然。</p> <p class="ql-block">攀行在絕壁棧道上,腳下萬丈懸崖。石級上,手腳并用,上下人腳頭相連。如有謝公屐,就不懼青云梯。</p> <p class="ql-block">頭頂上兩顆巨大的巖石,好像對此欲倒東南傾,似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千巖萬壑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p> <p class="ql-block">千辛萬苦到達一線天,兩邊的巖石如萬丈深淵,高不見頂,頭頂一線微光閃爍,如行走黑夜,一道閃電的感覺,讓人壓抑無助。</p> <p class="ql-block">半壁見海日, 空中聞天雞。</p> <p class="ql-block">經過驚心動魄的半個小時的攀爬,終于到達金頂頂部。</p> <p class="ql-block">一層一層的白云上下翻滾,形成神奇的云天瀑布。梵凈山時常煙霧繚繞,藍天白云,猶如仙境。遠處山巒疊嶂,郁郁蔥蔥,似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p> <p class="ql-block">金頂上,始建于明朝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釋迦殿、彌勒殿</span>,左為釋迦殿,右為彌勒殿,中為金刀峽,天橋橫跨峽上以溝通兩殿。廟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曬經臺,一名說法臺。</p> <p class="ql-block">有了上山的驚險體驗,下山就駕輕就熟了。雖然心里不畏懼,但現實依然艱險。</p> <p class="ql-block">行走下山途中,如同天庭歸來,一副獲勝者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回到上車點,已錯過約定時間近一個小時,旅友諒解,十分感謝。</p><p class="ql-block">梵凈山總是展示給人一種大氣秀美,給人一種壯觀震撼,給人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給人一種永遠的記憶和回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南省|
兴和县|
福建省|
大化|
五指山市|
万年县|
巩留县|
平潭县|
南雄市|
贵南县|
宁城县|
延吉市|
永胜县|
黄龙县|
威宁|
临猗县|
禹州市|
老河口市|
新化县|
泸定县|
江津市|
大新县|
璧山县|
巨野县|
鄱阳县|
乌拉特中旗|
六盘水市|
新宁县|
禹州市|
四平市|
大石桥市|
文水县|
尉犁县|
昭平县|
鸡东县|
墨江|
达孜县|
武隆县|
湖北省|
林甸县|
南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