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深圳源頭一一南頭古城考略<br><br>前言<br>銘文于深圳園博園山巔的大鵬賦云:<br>南海之濱有灣名大鵬、有島名大鵬、有城(大鵬所城)名大鵬,此深圳別名“鵬城"之淵源也。<br>鵬者,取《莊子》大鵬展翹扶遙直上九萬里的美好喻意冠于深圳,倒也十分貼切,并無些許不妥。<br>在國人眼中,改革開放四十余年迅速崛起的深圳是發祥于南海之濱,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小漁村;是一片新興的嶺南大地;是一座年輕的世界級都市…<br>然,殊不知,深圳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粵東南城堡,積淀深厚,淵遠流長。其正宗的源頭一一南頭古城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泱泱古城,而“大鵬所城”只是其治下(版圖中大鵬所城東去南頭古城數十公里)一座普通的城鎮而已。<br>位于珠江入海口東岸,深圳南山區中部,深南大道西段,南新天橋北端的南頭古(故)城始建于三國吳甘露年間,即史載的“蕪城"。現存城垣是明、清朝陸續修繕、擴建的古城遺存,其占地面積約38.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1.7萬平方米。遠遠望去,城門高聳、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群熙攘,嶺南風情醇厚,古典氣息濃郁,給人以強烈的震撼。駐足于故城牌樓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懷古之情由然而生。<br><br><br><br>偉哉!古城南門一一寧南門</h3> <h3>南頭古城始建于三國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史稱“蕪城”</h3> <h3>秦統一嶺南后南海郡位置</h3> <h3>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初具規模的南頭古城屹立于粵東南南海之濱</h3> <h3>古城起源及興衰<br>秦平定南粵設立了象郡、桂林郡、南海郡三郡,南粵成為秦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頭古城隸屬南海郡。<br>西漢漢武帝以鹽鐵富國,地處嶺南沿海的南頭古城因之興旺發達起來,即所謂的“因鹽而興"。鹽稅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br>西漢全國設三十六個鹽官(收鹽稅之官),第一個就是南海郡番禺鹽官,廣東番禺也自然成為南海郡郡守所在地,而深圳則是南海郡的轄地。<br>及至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南頭設置司鹽都尉官署(即司鹽都尉壘),史稱“東官”,并開始建筑城池,這是南山地域有城池之始,象征著深圳城市形成的雛形和開端。<br>有了官署和城池,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深圳從南海郡分離出來。單獨成立了新的東官郡,南頭古城隨之成為了郡守所在之城,開始了其因鹽而興,漫長曲折,興衰榮辱的發展歷史。<br>東官郡郡域遼闊,囊括了寶安縣、深圳市、香港、東莞市、番禺南部、中山市(珠江口西岸)、澳門、珠海等廣東六地縣以及與廣東毗鄰的福建八縣市的廣袤地域,其東部疆界與福建漳州相鄰,與廈門隔海相望。時郡治南頭古城城垣規模也日臻完善,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嶺南重鎮、海天鎖鑰。并出現了東官郡治與寶安縣治同處一城的繁榮景象,成為粵東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南頭古城興盛發達的巔峰時期。<br>南北朝梁元監六年(公元507年)東官郡改名為東莞郡。<br>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取消東莞郡,改寶安縣隸屬廣州總管府。<br>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南頭古城增設了軍事駐防機構一一屯門軍鎮。屯門軍鎮設常備軍2000以上官兵,直屬嶺南節度使指揮。南頭古城的軍事作用開始增強和彰顯。<br>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縣治寶安縣改為東莞縣。<br>宋朝(公元960~1279年)深圳和香港地區屬廣東都督府東莞縣。<br>元朝(公元1271~1386年)同上。<br>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為抗卸倭寇侵犯,南頭古城設立了“東莞守卸千戶所城。由時任廣州左衛千總崔皓主持重修和加固南頭古城,增設了<br>赤灣左、右炮臺和南頭城內3座炮臺(共設大炮99門),加固了城墻馬道、城墻雉堞(1200余個)、墩臺8座,擴建了塘房8座、營盤6座,疏浚了護城河,翻新了懸索、吊橋、翁城等諸多軍事設施,常備軍擴充至2000~3500名。崔皓還在南頭城外的大小南山上增設烽火臺,一但發現倭寇入侵,狼煙即刻報警,古城守軍和鄉勇隨時可出動抗擊倭寇入侵。及至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南頭城內外東莞守卸千戶所(簡稱東莞所城)改擴建設施全部竣工,開始發揮御疆戍邊的巨大效能,累挫倭患,在保衛南疆的戰爭中屢創佳績,戰功卓著。<br>除(南頭)東莞所城外,深圳地區還在大鵬島由廣州左衛千戶張斌主持修建了“大鵬所城”。大鵬所城城周長1092米,城域面積遜于“東莞所城"(南頭城城周長1825米)。常備兵力、糧倉、兵器庫、武備庫、守御署衙等均不及東莞所城,故大鵬所城受東莞(南頭)所城節制,兩所城軍事力量統一由“東莞"(南頭)指揮,互為犄角,屢勝倭寇。倭寇哀嘆:中國怎么到處都有戚(繼光)家軍?<br>東莞所城的強大防御功能被明洪武以后的歷代所繼承,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林則徐指揮關天培,賴恩爵等將領先后取得了數次對葡、英海戰的勝利;鴉片戰爭首戰的九龍灣大捷;屯門海戰大捷等許多對葡對英戰爭的勝利。<br>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1858年8月11日上午,2000英夷,55艘大小戰船向南頭古城發動了突然襲擊,攻陷西門,毀壞縣衙、火藥局和民房,打開監獄放跑所有犯人。新安知縣王壽仁與駐軍縣城的水師提標左營游擊麥鎮邦立即收縮兵力,重新進行部署,在沙井練勇的配合下,與英軍展開喋血的巷戰,終于在當日下午三點將英軍全部趕出南頭城,取得了南頭城保衛戰的最終勝利。<br>提督關天培曾多次大敗英軍,戰績彪炳。但<br>1841年的靖遠炮臺之戰,面對堅船利炮和黑壓壓的英夷,孤軍奮戰,毫無懼色,身中數彈,血透征袍仍死戰不退,最終慷慨就義為國捐軀。<br>九龍大捷的指揮官賴恩爵,屢敗英軍,戰功卓著。1848年病逝后,被道光皇帝謚封為“振威將軍"。<br>他們的英雄事跡為南頭古城增添了悲壯、靚麗的一筆,與“虎門銷煙"、“三元里抗英"一樣,將永久載入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反抗外來侵略可歌可泣的史冊中。<br>自唐中葉,寶安縣改為東莞縣,縣治他移東莞后,失去縣治地位的南頭城民生凋敝,每況愈下,人民生活困頓不堪。<br>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民眾代表吳祚伏地痛哭,懇請巡道劉穩上疏恢復南頭的縣治地位,解民倒懸。劉穩深深同情民眾的疾苦,冒著杵逆圣上,罷官丟棄前程的風險,開始為南頭重新立縣奔走呼號,在征得上級廣東督府殷正茂首肯后上疏朝廷并最終獲準。朝廷懿旨將深港地區從東莞縣分離出來,重新成立新安縣,南頭古城邃成為新安縣縣治所在地,縣名“新安”取其: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寓意。古城中興,再一次重振雄風。<br>清由于沿海遷界,新安縣于康熙5年。(公元1666年)復被并入東莞縣。<br>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后,重置新安縣。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暑前香港、澳門仍屬新安縣管轄。<br>民國三年(公元1913年),為避免與河南洛陽“新安縣”混淆,新安縣復稱為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古城。<br>1953年寶安縣政府遷往深圳(土墟)鎮,南頭古城最終結束了其1700余年郡縣治所,深圳、港澳源頭的歷史使命。<br>綜上所述,南頭古城起源和興衰發展的主脈絡為:<br>東官郡、寶安縣一一東莞郡一一東莞縣一一新安縣一一寶安縣<br>南頭古城是深港澳等毗鄰灣區廣大地域郡、縣治所所在地,是深港澳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是深港澳地區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被譽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粵東首府,港澳源頭”;是深圳城市的“原點"。其悠久的歷史地位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br>1988年,南頭古城被公布為深圳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南頭古城被列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區之首。<br><br><br><br>南頭古城所在的東官郡地域遼闊</h3> <h3>古城全貌</h3> <h3>南頭古城航拍圖</h3> <h3>香港名稱的由來<br>產于東莞、深圳、香港新界沙田等地的莞香,集散于(香港)港口運往內地及南亞、阿拉伯等地,莞香堆放港口其異香撲鼻,故港口被譽為“香港”,后連同整個港島都被稱為香港。</h3> <h3>古城的輝煌的“履歷"</h3> <h3>南頭古城模型</h3> <h3>水關與護城河上的吊橋</h3> <h3>設有翁城的城門堅固無比</h3> <h3>護城河水光漣滟</h3> <h3>古城是一本鮮活的歷史教科書<br>南頭古城背嶺面海,北高南低,高屋建瓴,視野開闊,城池堅固,警惕地拱衛著遼闊的南海之濱。整個城堡東西長(約680米),南北略窄(約516米),街巷整齊,道路縱橫,古色古香。城北蔥嶺似盛開的蓮花般襯托著氣勢恢宏的古城,故南頭古城又有“蓮城"之雅稱。<br>城垣周長1825米,高二丈(約6米),城門樓敵樓高聳,每座城門(四方位各一門)都建有翁城(凡建有翁城的城門樓都易守難攻,等于給城門上了雙保險),城垣上1200余雉堞鱗次櫛比,馬道寬達5~6米,引甘溪涌水作護城河,護城河水深寬闊,將古城團團圍定,其上建有吊橋,護城河與城垣間留有寬大的地域,有許多建筑群落分布其間(詳見后),并設有水關兩座(分布于南門兩側的東南、西南方向),平時可漕運糧草、物資參與水上運輸,戰時即封閉水柵門,引兵拒守。<br>宏偉的南頭古城,在吳和東晉時代的粵東南沿海是頗具規模,絕無僅有,獨樹一幟的嶺南重鎮。<br>古城四方四門:<br>東門曰“聚奎"門<br>明萬歷初年,新安縣第一任縣令吳大訓在城門樓匾額上題寫了“控制南疆"四個逎勁的大字(現已無考),抒發了南頭古城拱衛海疆的遠大抱負。現存城樓墻體,已由明初修繕時的青磚砌筑(城垣內核主體為夯土)改為清代重修時的青石砌筑,東門面貌為之一新。<br>南門曰“寧南"門<br>是古城之重門,城樓匾額上由清知縣靳大謨題寫的“嶺南重鎮"四字顯得格外耀眼,城墻根部出土的翁城基礎、城市排水口、馬道遺跡、魏晉護壕遺址等都真實、清晰的敘述著古城曾經的輝煌。<br>北門曰“拱辰"門<br>吳大訓認為:“北門當縣治之背,正對來脈,開門非宜"。因塞之。故大約在1573年后南頭古城就剩下三座城門了。<br>當然,塞北門也不排除軍事防御上的考量,畢竟城門是最容易遭受攻擊的地方,北門地勢險要,塞后成為高峻城垣的一部分,利于防守,不留破綻,不會造成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br>現北城門遺跡尚存,成為北城垣遺跡的組成部分,門樓則已不見蹤跡。<br>西門日“鎮海”門<br>其形制與其它三門雷同,大約毀于1858年的南頭保衛戰(英夷攻陷西門)。至此,南頭古城原設的四城門僅剩東、南兩門了,令人唏噓不已,足見世事之無常。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缺撼也是一種美,而且有的時候會美得更深沉。<br>古城北還保留有600余米長的城垣遺跡,城垣依嶺起伏,蔥林掩映,莽莽蒼蒼,城墻高度均在6米以上(城垣基底寬約10米),高峻巍峨,大有雄渾的萬里長城之遺風。<br>城內街市布局自東晉始,唐、宋、元、明歷代均為“九街”格局。所謂“九街"實則是將居中的南北縱向主干道一分為三段(三街),東西中軸線的新安縣署前大街(即現在的中山東路和中山西路)以北段稱“永盈街"、以南段為“牌樓正街”、延伸出南門外護城河以內段稱“寺前街”,加上兩側其余南北走向的五條街:西數依次為五通街、迎恩街、聚秀街、顯寧街、和陽街;一條東西走向的縣署前大街;合稱“九街"。<br>“九"象征“最高等級”,寓意南頭古城之“九街"是至高無尚的天街。<br>清代以來,將南北縱向主干道三街統稱為一街,與其余五街合稱“六縱",將東西中軸線的署前大街謂之“一橫",總稱“六縱一橫"。其實,古城街道并無增減變化,只是提法不同而已,而六縱一橫的描述更形象生動,順理成章。<br>新安縣城內重要的古跡還有:<br>新安縣衙<br>居于古城中心位置,處于東、西、南、北中山路的十字交匯點上,而今存的縣衙只保留了原縣衙儀門和正堂兩部分建筑,僅占原縣衙左文右武平面布局的一小部分(約10%)。川堂、后堂、大堂、典史署、西花廳、各吏房、監牢、倉房、厫倉、戒牌房、號房、土地祠等建筑均未保存下來。<br>正堂過道牌坊上“廉生威”、“公生明”的警句,似乎在暗示:做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br>文武官屬機構<br>明清時期,官屬機構集中分布于靠近縣衙的縣衙前大街以南地界,以牌樓正街為分界線,以東為文官署機構聚集區,以西為武官署機構聚集區。而兩者又都靠近縣衙。<br>報德祠<br>居東緊鄰縣衙,是原縣衙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祠所在。而改建于清康、雍時期的報德祠,是新安縣民眾為感戴冒死為民請命的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其繼任者兩廣總督周有德而建的。<br>清初年,清廷對東南沿海實行高壓統治,推行“禁海"(禁止出海捕撈、鹽業生產、海上貿易等)、“遷界”(強迫沿海民眾北遷,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的極端政策。沿海人民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時任廣東巡撫的王來任(?~1668年,沈陽人,漢軍正黃旗,1634年舉人出身)十分同情新安子民尸骸遍野、骨肉分離、典妻當兒的悲慘遭遇,1667年冒死上疏,請求“復界”,讓民眾返回故里安居樂業。因“疏文"中“庶哀鴻有哺”之句違逆清帝祖訓,被認為是向清高壓統治政策直接宣戰,王來任隨即被罷官,一年后郁郁而終。<br>兩廣總督盧興祖也因此受牽連而被革職。<br>王之繼任者兩廣總督周有德接任后繼續對“遷界”之策提出質疑,繼續上疏朝廷痛陳“遷界”之害,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清廷終于取消“遷界"令,準許居民回遷恢復原籍。同年七月,康熙帝下紹:恢復新安縣(1666~1669年的三年中,新安縣已失去縣治地位)。至此,長達八年的北遷浩劫終于告一段落,遷者歸鄉,如慶新生。<br>新安民眾為感戴王、周的恩德,湧躍捐款建“報德祠",永志紀念。<br>祠內后又增設了供奉海神天后、歷任知縣以及為國捐軀的英雄豪杰等祭奠內容。主旨以儒家孝悌、忠信、禮儀、廉恥為基調,烘托出所有杰出人物的精神情操,供人瞻仰。<br>信國公文氏祠(文天祥宗祠之一)<br>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北京)就義后,靈柩暫厝北京,1284年友人將其歸葬故里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并建祠紀念。<br>文天祥忠烈的人生使人潸然淚下,終明一代,文氏祠堂如雨后春筍在江南各地興建起來。南頭古城的文氏祠就應是在彼時建立的。祠堂石庫門柱上《過零丁洋》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禁讓人對宋末三杰之一的“忠烈”(謚號)先賢一一信國公肅然起敬。<br>風岡書院<br>風岡書院雖不及白鹿書院、岳麓書院等四大書院那般大名鼎鼎,但他卻是南頭古城古時的“最高學府",在傳播民族文化的進程中,同樣功不可沒,居功至偉。<br>風岡書院西側還有一所文岡書院,雙星閃耀,熠熠生輝。<br>東莞會館<br>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是商會性質的館驛,為古城商貿的發達,商機的把握,商業的交流,商賈的聚會提供了周到的服務,商業達人雙腳邁入會館那一刻,都有一種賓至如歸的親切感。<br>朝花夕拾館<br>包括并列的“匠心獨運"、“織金廣彩”館原是文天祥后人文懷西的私宅,文懷西曾任新安縣官吏,其住宅現辟為古城歷史、及精美彩瓷展館。<br>西集<br>古城南北中軸線:中山北街、中山南街(即原永盈街、牌樓正街)和“一橫"的:中山西街、中山東街(即原縣署前大街)是南頭古城商業薈萃,生意興隆之地。其交匯處新安縣衙的西南即是商家密度最大的一一西集。古城的商業由西集向四周輻射,其繁華的程度已越史千年亦。<br>城內還保留有:海防公署、接官廳、聚秀樓、義利當鋪、陶朱公(商鼻祖范蠡號)錢莊、鴉片煙館等人文景觀。<br>南頭城外城垣與古護城河(今已淤塞填平)之間寬廣的地域上座落著:<br>關帝廟<br>南頭古城原有三座關帝廟,兩座在城里,一座在城外,現僅存城外的一座,也是如今城垣外唯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座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的關帝廟規模原為兩廊兩進式,現僅剩單廊一進式。2022年重修殿宇,再塑金身,增設了許多關羽的史實介紹,使廟宇面貌生機盎然,煥然一新。<br>可惜城外眾多曾經輝煌一時,古色古香的建筑群:<br>文廟、先農壇、培風塔、水仙廟、海光寺、社稷壇、潮音庵、司鹽都尉遺址、演武廳、汪劉祠等均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令人扼腕。但其華麗的背影,卻給后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和綺麗的美好憧憬。<br><br><br>蓮城遠眺<br><br><br><br><br><br>1</h3> <h3>此鑒波亭正對高聳的北城垣上的拱辰門遺跡</h3> <h3>城重嶺復疑無路,<br>堞暗垛明不見樓。<br><br>透過繁枝茂葉,依稀可見北城門“拱辰門"雉堞遺跡</h3> <h3>縣衙大堂</h3> <h3>標準完整的縣衙全貌</h3> <h3>東莞所城與大鵬所城</h3> <h3>報德祠、信國公文氏祠、東莞會館等</h3> <h3>巡道劉穩(坐者)和第一任新安知縣吳大訓(被譽為開邑良令)塑像</h3> <h3>海上絲綢之路重鎮豐富的考古發現<br>在深圳(古東官郡域)區域的地下,發掘出多種形式的墓葬,墓葬群,最早可追朔到西漢時期。西漢以后歷代至明、清的墓葬均被陸續發現。由于嶺南地下水位高,所以保留下來的墓葬大多外修磚室,單墓、雙墓居多,規格都不高,到目前為止,高規格的墓葬尚未發現。<br>這些墓葬為研究嶺南地區民風民情,葬俗葬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br>深圳域內還出土了眾多素陶、彩陶、瓷器等“國器"。品種之豐富,做工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其中不乏越窯之精品。有:<br>鼎、罐、釜、厄(單耳環)、瓿、三足盒、碗、盆、缽、魁(單把杯)、奩、盂、尊等眾多陶瓷器具。<br>還出土了:熏爐、燈、案、灶、石井頭、器蓋、銅鏡、銅錢、銀指環、珠、玉等眾多其他器物。<br>廣州是“千年商都”的主港,南頭古城地處外洋航道要沖,是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凡從阿拉伯、印度、中南半島、南洋諸國到廣州的商船,必定先停靠于此,赤灣港是省會藩籬之地,扼外洋要害之沖,是古代貿易船舶的駐泊地點。是珠江口兩岸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散集地,連接著五洲四洋的陶瓷、絲綢、茶葉、紡織、珠寶、水產、酒業、紙張等多種貿易。由珠江口駛出的長長商船隊漂洋過海,來往穿梭于世界各地,把中國商品推向世界的同時,也將華夏文明傳播向四面八方。<br>新安縣全圖<br>由意大利傳教士西蒙·沃倫特里主教(1931~1904)和他的中國同事梁子馨(廣東南海人)用了四年時間實地測繪出版了《新安縣全圖》。并于1866年在德國萊比錫印制出版,曾多次榮獲歐洲大獎,對近代以來中國地圖繪制者影響深遠,成為后來新安地圖繪制的母本。<br>西蒙·沃倫特里主教1860年來中國,定居于香港,1870年奉調任河南安陽教區主教,并改名“安西滿",光緒帝曾御賜其二品頂戴,1904年逝世后葬于河南南陽靳崗。<br>西蒙·沃倫特里堪稱馬可波羅第二!<br>以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各國,頻繁向中國派遣教區主教,且由其所在國政府統一調任安排主教“工作",除了宗教傳播宗旨外,是否還有別的圖謀就不得而知了。<br>像西蒙·沃倫特里這種有專長的傳教士應并不多見。<br>明清時期的官宦制度體系<br>明清時期在衙門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br>官為正職(正品),僚為副職(即所謂的僚屬,從品);吏也稱胥吏。<br>官和僚都是官員,有品級,叫“品官"。<br>吏則由長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實是民。吏,治人者也,胥吏即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吏。<br>清朝官僚俸祿<br>清官員俸祿分為俸銀與祿米,地方官的俸銀與京官相同,但不發祿米。<br>官員另發養廉銀(比年俸祿高2~9倍),養廉銀從雍正二年開始實行,乾隆十二年成為定制。<br>新安習俗<br>南頭古城保留有:辭沙、開丁節、南水姊妹節等傳統習俗。<br>辭沙:<br>即辭別沙灘,投向大海之意。<br>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鄉親們聚集于海邊沙灘,舉行祭媽祖儀式,之后將制作成牛標本(牛皮中空填草)的“牛”沉入海底。祈福出海人員一帆風順,滿載返航,平安歸來。<br>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每次出發前都要在南頭赤灣港舉行隆重的辭沙儀式,祭奠媽祖、天后,然后才揚帆遠航。<br>開丁節:<br>習俗源于元朝,是潮汕傳過來的。<br>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居(村)民走街串戶,互送吉祥祝福,到了哪一家,戶主人需熱情地送上“開丁茶"(又名葷茶,由蔬菜、海鮮、肉類、小吃和湯精心搭配制成),誰家來吃“茶”的人多,意味來年這家人丁興旺,吉祥如意。<br>南水姊妹節:<br>古代客家女、外嫁女地位低下,只有客家女回娘家拜年或娶媳婦、嫁姑娘時,全村姊妹才可在一起相聚,話家常,輕松愉快的釋放壓力,故稱為姊妹節。<br>新安土特產<br>荔枝<br>新安所在的南山區盛產荔枝,是廣東省著名荔枝品種、嶺南佳果、南山三寶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享有地理標志保護的荔枝。<br>咸茶<br>深圳農家一寶,對發燒感冒、熱癥封喉、消化不良仁等十多種疾病很有療效。<br>牡蠣(蠔)<br>名海鮮之一,深圳特產。以寶安縣沙井產的最出名,在港、澳、東南亞享有盛譽。<br>沙梨<br>新安縣志載,深圳羊臺山沙梨最有名氣。<br><br><br><br>明、清海防圖<br><br></h3> <h3>出土的風岡書院牌匾</h3> <h3>出土的古墓</h3> <h3>出土的陶瓷碎片墻</h3> <h3>亮眼精美的瓷器</h3> <h3>西蒙·沃倫特里主教與梁子馨合作繪制的新安地圖</h3> <h3>尾聲<br>深圳園博園是由全國各省市捐贈援建的一代名園。是集各地風格迥異、特色鮮明、巧奪天工于一身的深圳“大觀園"。充分體現了中華園藝水平的博大精深!中華凝聚力的根深地固!中華崛起的一飛沖天!<br>園博園西門有一座略小版的南頭古城南門城樓,與南頭古城遙遙相對,那熟悉的“嶺南重鎮"四字似乎在昭告人們:<br>一千七百年的泱泱古城是深圳永恒的金色名片!<br>南頭古城是深圳根脈!<br>是的,古城遠古的輝煌已經過去,今天的崛起已勢不可擋,明天的璀璨還會遠嗎?!<br><br><br>霓虹下的古城南門</h3> <h3>深圳源頭一一園博園西門略縮版的“嶺南重鎮"</h3> <h3>南頭古城牌樓夜景</h3> <h3> 月光古城<br>皎月意滿撫古城,<br>興衰榮辱都淡定。<br>千年底蘊浪淘沙,<br>不信南海朝潮靜。</h3> <h3>月色如炬</h3> <h3>2024年2月8日截稿<br>徐大衛<br>于深圳筆架山<br><br><br>聚奎東門 <br>吳大訓所題“控制南疆”匾額已不知去向</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强县|
邢台县|
兰坪|
兰考县|
漳平市|
曲麻莱县|
木兰县|
鱼台县|
米泉市|
海宁市|
阳新县|
锡林郭勒盟|
高密市|
夏津县|
曲阜市|
瑞金市|
汉川市|
南澳县|
江口县|
松桃|
阿克陶县|
高邑县|
吐鲁番市|
惠东县|
汪清县|
波密县|
于都县|
瓦房店市|
左权县|
阳泉市|
库尔勒市|
盐源县|
大悟县|
乾安县|
翼城县|
高雄县|
大邑县|
苍山县|
齐齐哈尔市|
东兰县|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