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3年12月13日,早餐后前往奈瓦沙湖。</p><p class="ql-block"> 奈瓦沙湖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市西北方約 90 公里處,座落在東非大裂谷之內,由斷層陷落而成,南北長 20 公里,東西寬 13 公里,最深處 20 米,湖面海拔 1900 米,是裂谷內最高的湖。</p><p class="ql-block"> 奈瓦沙湖是肯尼亞最美的淡水湖之一,湖邊有大片紙莎草沼澤,湖水微帶堿性但可以飲用。湖中產鱸魚和非洲鯽魚,有河馬和 400 多種鳥類,是愛鳥者的天堂,也是觀賞各類野生鳥類很棒的地點之一。在這里可自費乘船游覽奈瓦莎湖,在湖中近距離觀賞河馬家族,觀賞到各種飛禽及魚鷹撲捉小魚的精彩場面。</p><p class="ql-block"> 之后前往艾爾莎莊園,參觀游覽并享用下午茶。艾爾莎莊園是小獅子艾爾莎的主人喬治亞當森夫婦當年的居住地,現在保留所有原貌,并有一個博物館陳列當年用品和各種版本的《生而自由》。</p> <p class="ql-block"> 清晨推開房門,四下綠樹、青草,鳥兒鳴叫。</p> <h5 class="ql-block"><b>在莊園的小路上拍景、拍鳥、拍人都是美麗畫卷</b></h5> <h5><b>一條條小路</b></h5> <h5><b>一棟棟別墅</b></h5> <h5><b>還有泳池</b></h5> <h5><b>餐廳</b></h5> <h5><b>斑鼠鳥</b></h5><p class="ql-block"> 鼠鳥目是鳥類中種類最少的目之一,產地是非洲大陸,也是今顎總目中分布限于一個大陸。</p><p class="ql-block"> 鼠鳥屬于鼠鳥目,只有1科2屬6種,分別是白頭鼠鳥、斑鼠鳥、紅背鼠鳥、白背鼠鳥、藍枕鼠鳥、紅臉鼠鳥。</p> 鼠鳥是小型鳥類,大小似雀,體型象蜂鳥,頭上有羽冠,其羽毛質感和爬行的動作都有些似鼠。鼠鳥社會性強,喜群居,很貪食,食植物的花,芽和果實。鼠鳥常懸在樹枝上,有時甚至雙腿懸掛在不同的樹枝上。在懸掛時腿上升至“肩膀”的高度。 <h5><b>咋這個樣子,又去鉆垃圾箱啦?</b></h5><p class="ql-block"> 資料介紹說,斑鼠鳥頭像老鼠,身子象鳥,拖著一個長長的尾巴,也正是它的這付怪模樣引起了我的注意。</p> <h5><b>噪鸛</b></h5><div> 這位更非洲,大名噪鹮,鸛形目/鹮科/鹮屬,外形與彩鹮很相近,頭部深灰色,眼先有黑色皮膚裸露;腮部有少量白羽,頸部深灰色,羽毛邊緣有淺色花紋,背部、腹部、尾部深灰色與深棕色間雜,飛羽前端鮮艷的銅綠色;喙長、厚且彎,上側有朱紅斑紋;腳黑色,局部有朱紅色斑紋。習性與白鹮相似,喜在水邊或沼澤處活動覓食。</div> <p class="ql-block"> 噪鹮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p> <h5><b>一只小噪鸛在庭院里散步覓食</b></h5> <h5><b>噪鸛母子,小噪鸛很黏人</b></h5> <p class="ql-block"> 肯尼亞的噪鸛很多,經常能遇到、拍到,可是回來網上查資料,有關噪鸛的資料很少,不知道什么原因?</p> <h5><b>莊園一角</b></h5> <h5><b>這個造型恐怕只有在非洲才能看見</b></h5><p class="ql-block"><br></p> <h5><b>仙花盛開</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無名小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紅花,綠葉,小鳥</b></p> <h5><b>白眉織雀</b></h5><p class="ql-block"> 在網上只有照片,沒有詳細的資料,只查到這么一句話——英文名:White-browed Sparrow Weaver(白眉織雀),學名:Plocepasser mahali(白眉織雀)。</p> <h5><b>看我的白眉</b></h5> <p class="ql-block"> 全球鳥類9000多種,僅非洲就占約3000種,世界上現存鳥最多的是非洲,數量超過100億只,納庫魯湖一直有“鳥類天堂”和“動物走廊”的稱號。</p> <h5><b>一只貓咪似乎在渠邊發現了什么</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奈沙湖畔風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早餐我們前往肯尼亞最美的淡水湖—奈瓦沙湖,車程約 1 小時。</p> <h5 class="ql-block"><b>兩只斑魚狗停在湖邊的枯樹枝上</b></h5><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斑魚狗是翠鳥科魚狗屬鳥類,中等體型,外形和冠魚狗非常相似,通體呈黑白斑雜狀,但體型較小,頭頂冠羽較短。尾白色,具寬闊的黑色亞端斑,翅上有寬闊的白色翅帶,飛翔時較為明顯。下體白色,雄鳥有兩條黑色胸帶,前面一條較寬,后面一條較窄,雌鳥僅一條胸帶。白色頸環不完整,在后頸中斷,有白色眉紋。</p> <div> 斑魚狗廣泛分布于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區。在我國分布于云南、長江中游、東南沿海和海南等地。斑魚狗這類翠鳥科的鳥全球有90多種,我國國有11種。</div><div> 據說斑魚狗捕魚時經常夫妻一起出動,這樣就能捕獲到更大的魚。</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發現目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俯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斑魚狗捕魚本領很強,據說它扎入水中后,還能保持極佳的視力,因為它的眼睛進入水中后,能迅速調整水中因為光線造成的視角反差。這讓我聯想到在西沙拍到的紅腳鰹鳥應該也具備這種能力。</p> <h5><b>雄鳥干活,雌鳥督陣(雌鳥胸前一道杠)</b></h5><p class="ql-block"><br></p> <h5><b>可愛呆萌的小家伙(雄鳥胸前兩道杠)</b></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埃及雁和鸕鶿同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河馬大叔</b></p> <h5><b>今天出門咋沒剃胡子</b></h5><p class="ql-block"><br></p> <h5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這些龐然大物就在身邊浮潛游動</b></h5><h3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當河馬潛水下去后我就想,它會不會</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下潛到我們船邊抬起頭來和我們要吃的?</span><b style="font-size: 15px;"><br></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禿鸛</b></p> <h5><b>普通鸕鶿(白脖子)</b></h5> <h5><b>抓到一條大鯽魚</b></h5><p class="ql-block"><br></p> <h5><b>趕緊吃,不然海雕就來搶啦</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終于把大魚塞進肚兒里啦</b></p> <h5><b>一只黑頭鷺飄過</b></h5><div> 體型基本與灰鷺一樣大,樣子也差不多,就是顏色更暗些??傮w幾乎是暗灰色,喉嚨是白色,頭部背后的冠羽很長,耳域的底面是黑色,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區。</div><div> 這只黑鷺照片時回來后整理照片時發現的,本以為是一只蒼鷺,但總覺得有些不一樣,經反復比對,確定是一只黑頭鷺,但網上資料少之又少,只找到那么一點。<br></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非洲海雕抓魚表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接近目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俯沖</b></p> <h5><b>下爪</b></h5> <h5><b>走你</b></h5> <h5><b>返航</b><br></h5> <h5><b style="font-size: 15px;">仰天長嘯鷹生苦短</b></h5> <h5><b>晚來一步只能干瞪眼(長尾鸕鶿)</b></h5><p class="ql-block"><br></p> <h5><b>哼!老子潛水三尺也要抓它一條</b></h5><p class="ql-block"><br></p> <h5><b>鸕鶿捕魚合作社</b></h5> <h5><b>和尚多了沒魚吃</b></h5> <h5><b>轟了半天誰也不下水,看這會長當的</b></h5><p class="ql-block"><br></p> <h5><b>小島上的羚羊群</b></h5> <h5><b>這匹斑馬的顏色不大對勁</b></h5><p class="ql-block"> 右邊這只斑馬為什么會是這種顏色,查了一些資料,有幾種說法:</p><p class="ql-block"> 一是山斑馬,這種斑馬耳狹長,鬃毛很短,吻部棕黃色,身體條紋粗而少。僅產于西南非洲及安哥拉。</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發現一只毛發有點特殊,并不是黑白條紋,而是黃白條紋,被網友稱為“金色”斑馬。</p><p class="ql-block"> 我覺得這只斑馬更接近第二種情況。</p> <h5><b>島上成群的羚羊、斑馬和水羚羊</b></h5> <h5><b>泛舟奈瓦沙湖上</b></h5> <h5><b>一只蒼鷺飄來</b></h5> <h5><b>一只鸕鶿飛過</b></h5> <h5><b>河馬大叔泡在水里享受陽光</b></h5> <h5><b>一個大圓球滾上岸來覓食</b></h5> <h5><b>邊曬太陽邊吃食飯,真爽</b></h5> <h5><b>黑嘴鷗</b></h5><div> 我本來認為它就是一種普通的海鷗,但是查過一些資料后發現它的模樣和黑嘴鷗一樣。</div><div> 黑嘴鷗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珍稀、瀕危物種,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動物紅皮書》。<br></div> <h5><b>黑嘴鷗</b></h5><div> 黑嘴鷗是世界上現存的幾十種鷗鳥中,被國際鳥類協會指定為瀕臨滅絕的鳥種之一。由于數量稀少,分布狹窄,人們對其生活習性了解不多,國內外鳥類專著,缺少黑嘴鷗的記載,其繁殖也一直是個謎。</div><div> 上個世紀70年代,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執行總裁,鳥類學家大衛·梅爾維里正式宣布:黑嘴鷗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鷗禽,其聚居地點仍然不為人知。</div> 1988年春天,前往江蘇省鹽城的沿海沼澤地研究水鳥的史澤榮帶回了黑嘴鷗及其蛋和巢的標本。他的發現,無疑是20世紀鳥類學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br><div> 黑嘴鷗的發現,為拯救這一瀕危種群,為在全球范圍內從事鳥類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正如英國某廣播稱:“這一發現是本世紀鳥類學研究的重大事件。”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鳥類學家也先后提出與中國合作研究的意向。</div> <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5日,我國32年來首次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進行大調整并正式公布,共列入野生動物980種和8類。新增517種(類)野生動物,其中被譽為"吉祥鳥”的黑嘴鷗攫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p><p class="ql-block"> 經過多年的保護,黑嘴鷗的數量在增加,1990年盤錦的黑嘴鷗的數量是1200只,2020年的數量已升至10507只。</p><p class="ql-block"> 黑嘴鷗在中國東部沿海有幾處繁殖地:遼寧、河北、山東及江蘇鹽城。越冬分布于南部沿海包括香港。</p> <p class="ql-block"> 黑嘴鷗的夏羽頭黑色,眼上和眼 下具白色星月形斑,在黑色的頭上極為醒目。頸、腰、尾上覆羽、尾和下體白色。初級飛羽末端具黑色斑點。翼下僅部分初級飛羽黑色,與整個翼下表面和下體白色形成鮮明對比。飛翔時甚為醒目。</p><p class="ql-block">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頭白色,頭頂有淡褐色斑,耳區有黑色斑點。</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種說法是,黑嘴鷗的夏羽和繁殖羽在身體部分區別不大,最明顯的就是頭及頸上部的顏色變化,冬羽是白色,繁殖羽是黑色。</p> <h5><b>可愛的黑嘴鷗</b></h5><p class="ql-block"> 當我查找資料確定這就是黑嘴鷗時真的太開心了,無意中拍到了一種好鳥,世界上珍惜的鳥種。這是在我們的船返回時隨手拍到的,當時靠的稍近,只看到是一只鷗類,現在想想還真有點后怕,差點一偷懶兒成千古恨。有時候運氣總是來的那么突然,如果你要是沒抓住它就會擦肩而過,那我至今也不會知道有這樣一種鳥和這些有趣的事。</p><p class="ql-block"> 當下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做“跟著書本去旅行”,就是說先學習,再實踐,而我們這樣可以說是先實踐,再讀書學習,我覺得有了感性的認識,理性的知識可能會更容易理解,印象更深刻。其實不論誰先誰后,都達到了學習提高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雖然沒有拍到飛版,呆版也足矣,您就知足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奈瓦沙湖風光</b></p> <h5><b>埃及雁從水面飄過</b></h5> <h5><b>碧波中打漁船</b><br></h5> <h5><b>釣魚的孩子</b></h5> 我想這小子一定急的在心里嘟囔著“魚兒魚兒快上鉤,沒有大的小的也將就”。 <h5><b>黃嘴鹮鸛</b></h5><p class="ql-block"> 黃嘴鹮鸛是鸛形目鸛科的鳥類,全身白色,羽翼上有淡褐色花紋,胸部具有寬闊的黑色胸帶,尾部是黑羽。橙色的頭部赤裸無羽,繁殖期變為紅色。長長的嘴常呈黃色,嘴尖微下彎。黃嘴鹮鸛分布于非洲大陸及馬達加斯加島。</p><p class="ql-block"> 黃嘴鹮鸛是水上狩獵的好手,在野外捕食時,經常一條腿站立,用另一條腿攪動淺灘中的水和泥土,擾亂它們的獵物,然后在獵物移動時迅速抓住它。</p> <h5><b>成群的禿鸛</b></h5><p class="ql-block"> 禿鸛是鸛形目鸛科禿鸛屬留鳥,又稱東方副官鸛。</p><p class="ql-block"> 禿鸛喜歡吃動物的尸骸,這不僅清潔了草原,還減少了細菌的滋生和病毒的傳播,因此它們又被稱作“草原上的清道夫”。 </p><p class="ql-block"> 由于禿鸛分布區域狹小,數量稀少,目前處于全球瀕危狀態,2000年8月1日中國林業局發布已將禿鸛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 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p><p class="ql-block"> 可我真不喜歡這種難看的大鳥。</p> <h5><b>黑背麥雞</b></h5><p class="ql-block"> 黑背麥雞屬于中型涉禽,體型較大,腿較長。棲息地有時遠離水域,如農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區。食蝗蟲、蛙類、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種子等。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納,剛果民主共和國,肯尼亞,萊索托,馬拉維等非洲國家。</p> <h5><b>錘頭鸛</b></h5><p class="ql-block"> 錘頭鸛為鸛形目錘頭鸛科的涉禽,體形像中型鷺,頭、頸較短,前三趾間有微蹼。身體羽毛顏色也不漂亮,羽衣是均勻的焦茶色或土褐色。雌雄同色。外形特征是頭部向后的長冠羽與嘴呈一直線使頭部呈錘形,因而得名。嘴和腳黑色,虹彩褐色。頭大,后面有一個明顯的水平羽冠。喙粗大而側扁,尖端呈鉤狀,黑色,與短腳的顏色類似。</p> <h5><b>外號魔鬼鳥</b></h5><p class="ql-block"> 錘頭鸛的大腦袋看起來好像是錘子一般,因此得名。錘頭鸛建造的巢是鳥類中最大的有屋頂的巢,整個巢能達到2米高,2米寬,需要6周才能建成。錘頭鸛使用樹枝、泥土等材料建巢,一對錘頭鸛夫婦,每天要花費4個小時來筑巢。建成后就算一個成年人站在巢上也踩不壞。另外錘頭鸛在它們的領地內可能建造數個巢,其中只一個巢用于產卵繁殖,其它閑置空巢經常被貓頭鷹等鳥類占用。</p><p class="ql-block"> 錘頭鸛有一個惡名,因為許多非洲人相信它會帶來厄運。馬達加斯加人相信,破壞錘頭鸛巢穴的人會感染麻風病,島上有一首詩稱它為魔鬼鳥??锷衬牟柬毬藞孕?,偷竊錘頭鸛巢穴的人將會遭到閃電擊中。而這些說法無意中有助于保護了這個物種。</p> <h5><b>埃及雁媽和寶寶在水中嬉戲</b></h5><p class="ql-block"><br></p> <h5><b>栗頭麗椋鳥</b></h5><p class="ql-block"> 栗頭麗椋鳥為雀形目椋鳥科麗輝椋鳥屬,胸背部為藍綠色,下腹部為桔紅色,吃水果、漿果等植物性食物,兼食昆蟲。棲息于熱帶地區開放林地和多刺高灌叢,分布于非洲東部。</p> <p class="ql-block"> 在肯尼亞栗頭麗椋鳥很多,有時就在你身邊、腳下蹦蹦跳跳的尋找食物,可我的相機裝的是100-400的長焦距,近了反而無法對焦,找了幾張近距離拍照的片子放大后都有點模糊,好在照片多,最終還是選用中距離拍照。</p> <h5><b>小燕子</b></h5> <h5><b>艾爾莎莊園大門</b></h5><p class="ql-block"> 隨后我們前往艾爾莎莊園參觀游覽并享用下午茶。</p><p class="ql-block"> 艾爾莎莊園是小獅子艾爾莎的主人喬治亞當森和喬伊亞當森夫婦當年的居住地,現在保留所有原貌,并有一個博物館陳列當年用品和各種版本的《生而自由》。</p><p class="ql-block"> 《生而自由》是喬伊寫的關于她和小獅子艾爾莎的故事,描述了喬伊·亞當森養大了一頭從荒原撿回的一只小獅子并放歸野外的經歷,這是世界上第一只成功野放并繁殖的母獅子。</p> <h5><b>莊園主人曾用過的路虎車</b></h5> <h5><b>艾爾莎莊園博物館大門</b></h5> <h5><b>莊園室內陳列</b></h5><p class="ql-block"> 喬伊·亞當森出生于1910年,她在維也納長大,擁有音樂學位,還學習了雕塑和醫學。為了躲避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年她前往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肯尼亞,并從此愛上了非洲,留在那里生活。1944年,她在游獵時認識了喬治·亞當森,和他結了婚。喬治是東非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高級監察官,平常的工作是阻止偷獵,并防止野生動物騷擾周邊居民。</p><p class="ql-block"> 一天,喬治在巡查時被一頭母獅襲擊。出于自衛他開槍打死了母獅,卻發現母獅身上乳汁豐沛,喬治這才意識到母獅的攻擊行為可能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幼崽。果然,他在巖石縫里找到了3只僅兩三天大的小獅子,把它們帶回了家。</p><p class="ql-block"> 小獅子們6個月大時,喬伊把老大和老二送去了荷蘭的動物園,留下了艾爾莎,因為她是最小的孩子,在野外很容易被母親放棄,喬伊非常憐愛她,而艾爾莎也最依賴喬伊。</p><p class="ql-block"> 留下的艾爾莎,成為了喬伊夫婦最親密的家人。每天晚上,艾爾莎都會抱著喬伊的脖子睡覺,白天則會和喬治一起出門狩獵。喬伊連出門遠行都不會落下艾爾莎,允許她趴在最喜歡的越野車頂上——但車的頂棚顯然不是為獅子設計的,喬伊夫婦特地另裝支架,以免車頂被艾爾莎壓垮。</p><p class="ql-block"> </p> <h5><b>莊園的小餐廳</b></h5><p class="ql-block"> 艾爾莎成年后,經過幾個月的逐步野化,終于在大自然中過上了野生母獅的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中,喬伊每過3周就會去野外看望艾爾莎。他們每次都會看到一只又肥又健康的獅子,顯然她在野外過得不錯,不再需要依靠人類了。喬治寫道:“她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是一頭野生的獅子了。”</p><p class="ql-block"> 艾爾莎沒有融入某個特定的獅群,但在野外找到了伴侶——一頭年輕的公獅子。艾爾莎生下了3個孩子,被喬伊起名為Jespah、Gopa和Little Elsa。艾爾莎帶孩子時,喬伊夫婦盡量避免靠得太近,只是遠遠地給它們拍照。就這樣,艾爾莎成為了第一只被人類撫養長大后成功放歸野外的獅子,也是第一只放歸后生下幼崽的母獅。</p> <h5><b>這些陳列記錄著當時部分事情</b></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艾爾莎回到野外,對全世界的動物保護工作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在這之前,人們一直認為被人類馴養長大的動物沒法學會捕獵,也無法被野外的同類族群接受,因此只能一輩子生活在動物園里。但艾爾莎的經歷,讓珍稀野生動物的人工繁育和野外放歸成為可能,這種做法開始在世界各地實施,到今天已經相當普遍。</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令人惋惜的是,1961年艾爾莎因為感染巴貝斯蟲病去世,死時只有5歲。埋葬她后,喬治在她的墓碑上開了20槍,希望艾爾莎的伴侶能聽到槍聲后2不要靠近。艾爾莎去世后,她的孩子們開始攻擊附近農民的牲畜。喬伊夫婦擔心它們被殺害,將它們送往了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最后,他們失去了這幾只小獅子的音訊。</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艾爾莎獨自生活后,喬伊開始書寫她和艾爾莎的故事。她的第一本書《生而自由》引起全球轟動,被翻譯成了35種語言。這個故事還被拍成了多部電影和電視劇,其中《生而自由》的同名電影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b>勤勞的屎殼郎把糞球推的很圓很標準</b></h5> <h5><b>綠色的莊園</b></h5> <h5><b>艾爾莎莊園全景</b></h5> <h5><b>木本曼陀羅花</b></h5><p class="ql-block"> 在院子拐角處我發現了一種特別大的花,導游胡老師說是曼陀羅,可我從來沒有見過長約20厘米的花?;貋聿橘Y料,這種花叫金喇叭木本曼陀羅。</p> <h5><b>花朵碩大,顏色純正</b></h5><p class="ql-block"> 木本曼陀羅里面含有的主要毒性叫脫丙烷生物堿,這種生物堿是通過誤食導致中毒的,誤食會導致口腔、心臟等出現問題。如果誤食過多,那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木本曼陀羅在全球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都被廣泛栽種,它的毒性還是被廣泛認知的。</p> <p class="ql-block"> 現在想想,從北京、內蒙、新疆到西藏我所看到的曼陀羅花也僅僅只有這個花的五分之一不到,簡直不能同日而語,非洲真是一塊神奇的土地 ,竟然能培育出這樣奇異的物種。</p> <h5><b>莊園里的仙人掌科肉類植物“沙漠將軍”</b></h5><p class="ql-block"> 這個沙漠將軍的高度有三米多高,我家的養了十多年了也只有70公分高。</p> <h5><b>在肯尼亞唯一看到的菌子</b></h5> <h5><b>莊園里的噪鸛</b></h5> <h5><b>小噪鸛:“喂,你干啥吶?”</b></h5> <p class="ql-block"> 我在網上很少找到艾爾莎莊園的資料,就引用了一篇文章的部分內容來做為我參觀艾爾莎莊園的收獲。上世紀我八十年代年C看過這個電影,人獸共處,印象深刻。今天站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更能激發共鳴,我會記住這個故事的。</p> <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如果一生只有兩次機會去另一個大洲旅行,那么兩次都去非洲吧?!狈侵奘翘剿髡呦蛲牡胤?,是自然界真實的奇觀,是動物界生命的贊歌。</p> <h5><b>莊園的黃昏</b></h5><p class="ql-block"><br></p> <h5><b>鐵鍋燉魚</b></h5><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在奈沙瓦湖買的真正非洲鯽魚,回到莊園后在后廚由團友協助打下手,導游胡老師親自掌勺炮制而成的。</p> <h5><b>出鍋啦</b></h5><p class="ql-block"> 開飯了,大家舉著酒、飲料、茶水碰杯,暢聊幾天來在非洲Safari的經歷和故事,吃的、喝的、聊的開心極了,共度一個美好的夜晚。</p> <h5><b>房間里的不速之客</b></h5><p class="ql-block"> 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晚餐前天色已黑,我拿著手電在院里找小昆蟲拍照,結果只顧埋頭找蟲子,當我發現后面有人影晃動時回頭看到了保安人員,也才知道自己誤打誤撞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竟走進了員工宿舍院子,</span>連說“sorry”退了出來,保安人員非常友好的帶我走到大路上,這也是我在非洲的一個小插曲吧。</p><p class="ql-block"> 明天我們要去馬賽馬拉,一個名字如雷貫耳卻又陌生的地方。我并不期望最后幾天能出現奇跡,但我相信在非洲一定會有你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隨時發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安奈瓦沙!晚安艾爾蒙特塔!</p><p class="ql-block"> 曉青 2024年4月13日于北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游县|
大化|
海兴县|
福安市|
东宁县|
宁远县|
扶沟县|
长子县|
商城县|
岳普湖县|
福泉市|
康平县|
麻栗坡县|
当雄县|
沿河|
缙云县|
福泉市|
凉山|
临江市|
大足县|
体育|
清流县|
天峨县|
武清区|
芷江|
农安县|
绍兴县|
淮滨县|
灵寿县|
甘孜|
双峰县|
玛曲县|
延庆县|
克什克腾旗|
崇礼县|
聂拉木县|
五家渠市|
宁陕县|
德江县|
红河县|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