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讀《<中華通韻>頒行一事的四點淺見》之商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文/李尚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筆者以尊敬且認真的態度,讀了鐘振振教授的《對<中華通韻>頒行一事的四點淺見》一文后,受益匪淺。全文并沒有大問題,基本同意鐘公的說法。且非常欽佩鐘公敢向《詞林正韻》開槍。至于由國家語委頒布實施的《中華通韻》簡稱《通韻》,什么時候立項,什么時候試行,什么時候審查通過并發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國家標準的認知和實施。還有平水韻的誕生和使用朝代,筆者早在《聲韻的起源、改革與發展》一文中做了明確而詳細的闡述,在此不再贅述。然,有幾處不敢茍同,其中包括一條線三個點,愿與鐘公及讀者同商共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一條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作貫串全文的一條線是雙軌制。雖然作者也強調了《通韻》的先進性、法律性和不可侵犯性,但有幾處都在強調雙規制及其原因,從而來維護《平水韻》的長期實施。"國家教育部在頒行《中華通韻》一事上,態度極為審慎,考慮十分周全。只是提倡與推廣使用,并未宣布廢止平水韻。"這句話是沒有依據的,《通韻》是由國家語委頒布實施的,而不是國家教育部。國家教育部只是于18年3月宣布試行,國家語委于19年3月審定通過,于19年11月1日頒布并實施。而且沒有"只是提倡與推廣使用,并未宣布廢止平水韻。"這句話。沒有這句話為什么作者非這樣寫呢?答案只有一個,借腿搓麻線,從而借勢達到保護和使用平水韻的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三個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點,"國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什么是國標?國標就是國家標準。國標是有階段性和時效性的。 "今所謂“平水韻”者,便是應科舉考試之運而生的“國標”。雖然唐宋元明清歷代語音都不斷在變化,但這“國標”基本上沿用下來。"從這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平水韻定位在加了引號的"國標",那就不是國標了。也的確如此。雖然加了括號,卻模糊了人們的視線,有誤導公眾之嫌。它僅僅是南宋于1252年后頒布的韻書。而不是隋唐五代和北宋的韻書,更不是新中國頒布的韻書,準確地說是半個南宋的韻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法律効力的韻書是《通韻》,這才是真正的國標。既然如此,這種歷史的慣性應該到此為止了,因此貌似“國標”的平水韻,也就應該毫無懸念的退出歷史舞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點,方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涉及到方言,一定與入聲有關。作者是這樣說的:"日常語言中有入聲,保留古音較多的地區(主要在南方,特別是吳語、粵語、閩南語方言區),詩人們用平水韻寫詩反而駕輕就熟,如改用普通話新聲韻則困難重重。""我們今天如用古聲韻來寫詞,同樣以參照古人用例,不失古人規矩為宜,連押方言聲韻都是可以允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兩段話強調了兩點,支持入聲入韻,更支持方言入韻。為什么國家語委于16年9月在北京召開會議,立項"中華詩詞新韻研究"課題,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制定新中國的第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韻書,就是因為入聲大大地阻礙了詩詞的創作和發展,使本來音樂性極強的詩詞讀來卻無味,失卻了音樂美。筆者在《<平水韻>考》一文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實細致的闡述,在此不再贅述。舉例當今詩友的兩首詩,看看平水韻的害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深秋行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淡天高草結珠,菊黃果綴萬山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誰言好景春才勝?處處秋光洗盡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首內容、立意、構思都好,只是珠、余、眸三個韻皆不同。且眸方言中讀mu。這就是平水韻韻部混亂,這一致命的弱點造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聽夜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雨挾雷霆逐息聲,可憐窗隔覺分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庭燈出得十三盞,誰識詩從來聽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首也是構思巧妙,讀起來就索然無味了。原因是入聲字挾、息、隔、得、識、聽都用在了各句重要的字位上了,即二四六字位。故,讀來韻味皆無,毫無音樂感。這就是入聲不可不除的重要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筆者不是反對古韻,而是反對使用入聲字在重要的字位上。筆者之所以不贊同方言和入聲入韻基于兩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一,詩詞創作是面向社會公眾的藝術創作,她具有強烈社會功能。由于中國人口眾多,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亦不同,而且不只是南方,北方方言也不相同。就是吳、閩、粵各處方言也不盡相同。寫詩是要給人讀的,不是給人看的,通過讀才能引發共鳴,才能起到詩詞的興觀群怨之作用。詩詞有幾個是僅供自己欣賞的?既然不能孤芳自賞,那么,方言入韻必須休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二,“保留古音較多的地區.......用平水韻寫詩反而駕輕就熟,如改用普通話新聲韻則困難重重。”這句話是欲蓋彌彰,與事實嚴重不符,而是每字必查。在中華詩詞學會舉辦的金秋筆會上筆者遇到一位姓湯的吟長,他是湖南人,方言完全不和閩粵一樣,手上一本平水韻字典,32開400頁左右。每個字都是漢語拼音,沒有古音,也不會有古音。入聲字卻標注了漢語拼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請問這是為什么?反之,用今韻寫詩那就輕松多了,對普通話熟練者來說,那就是小菜一碟了; 對不熟悉者來說,只翻新華字典即可。也就是說,不論天南地北,只要是上過學的人,只要會查新華字典就完全勝任今韻的使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人們,現80歲以內的人不論職位高低,都是學著普通話長大的,包括專家、教授無一例外。誰會讀入聲?至于說沒學會普通話,那是自己不認真學的問題。國家從1956年開始推廣普通話,那些50后的學生入學后先學漢語拼音,無可爭議,也包括筆者。而且國家推廣普通話已進行了七十多年了,并取得顯著成效,凡國家公職人員、凡從事媒體機構工作人員、凡國家對外活動者、凡從事教育工作者一律講普通話。尤其是教學一線的教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必須獲取相應等級才能入職,且授課必須用普通話,不論是教授還是專家。否則別人會聽不懂的。尤其是南方方言,猶如中國外語,無法交流勾通。既然《通韻》是詩詞界的唯一的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韻書,也是作者認可的。那么,任何法律都體現了國家意志,所以每個公民都有義務踐行國家意志,而不是踐踏國家意志,包括所有公職人員。因此說,不能把南方幾個地方方言中有入聲,作為拒絕實施《通韻》的理由,更不能把方言作為詩詞的韻腳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點,無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眾所周知,任何新生事物的誕生和成長都不是一簇而就的。《通韻》亦如此。沒有爭斗白話文運動不可能成功;沒有爭斗老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沒有爭斗新中國就不會出現;沒有爭論就不會有中國詩詞的春天。看作者下邊怎么說:"將精力耗費在斤斤計較新舊聲韻之此是彼非,喋喋不休于新舊聲韻之此長彼短,以無益之事,遣有涯之生,實在得不償失。還是應當謀其大,扼其要,挈其重,奔其遠,唯創作真正的傳世精品是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國家頒布實施《通韻》后,反對者們的腔調也變得溫和多了。之前,把新聲韻視為洪水猛獸,把新聲韻詩詞作為下濺的小妾相待。今天看來這段話語重心長地勸導那些實施《通韻》者,不要作無為地犧牲了,細讀一下也覺得不無道理。在客觀上承認《通韻》合法合理,在主觀上消極應付,并積極宣傳用韻自由,各取所需。這就委婉地阻礙了《通韻》的實施。新聲韻者之所以頑強地爭論,不是為了寫詩的便利,更不是為了斗氣,而是為了中華詩詞的繁榮和發展。尤其是那些專家學究們,總以用韻自由來阻礙《通韻》的實施,照此下去,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到百年,都不會看到《通韻》的盛行。但有一點,筆者堅定地相信,歷史車輪不會為哪些人而停下,更不會為哪些人而倒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奉勸那些古韻堅守者,頭腦應該清醒了,不要再繼續執迷不悟了。請您再讀一遍這首詩:雨挾雷霆逐息聲,可憐窗隔覺分明。庭燈出得十三盞,誰識詩從來聽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總而言之,以上是筆者的粗淺看法,還望吟長們指正,不當之處盡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4.2于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五岳詩社】管理團隊</p><p class="ql-block">顧問委員會</p><p class="ql-block">首席顧問:何 鶴</p><p class="ql-block">顧問:(排名不分先后)田昌令、林大謨、崔健、布鳳華、白春來、楊發興、王同興、姚崇實、張恩勤、梅鳳云、齊蕊霞、張國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詩社管委</p><p class="ql-block">社長:褚寶增</p><p class="ql-block">執行社長:李尚一</p><p class="ql-block">副社長:韓秀松、趙 波、袁旭升、時墨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編輯委員會:</p><p class="ql-block">主 編:李尚一</p><p class="ql-block">副主編:韓秀松 趙 波</p><p class="ql-block">編 審:韓秀松、趙 波、袁旭升、時墨華、楊金庫、石海天、胡俊巖、 李堯振、邵彥豪、王 瑾、 常紅根</p><p class="ql-block">美篇編輯:李玉龍、劉成浩、李俊兵、孫少權、徐金保、于清東、房小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楹聯編審:林大謨、楊金庫、胡俊巖、韓恩純、白春來、張常修、李尚一</p><p class="ql-block">楹聯美篇編輯:李尚一、畢秀華</p><p class="ql-block">常務管理處(兼楹聯收編):</p><p class="ql-block">處長:王效剛</p><p class="ql-block">副處長:劉君雅</p><p class="ql-block">管理員:王效剛、劉君雅、許可先、勾宏林、馮元起、姚小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責任編輯:李尚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期編輯:李尚一</p><p class="ql-block">本期攝影:李崇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当阳市|
通州市|
深圳市|
司法|
安宁市|
特克斯县|
白银市|
呼和浩特市|
荆门市|
资兴市|
平舆县|
竹山县|
合水县|
元阳县|
库车县|
成都市|
察隅县|
福鼎市|
九台市|
勃利县|
武强县|
静安区|
息烽县|
岳普湖县|
高州市|
大渡口区|
吴忠市|
云林县|
德州市|
舞阳县|
信阳市|
东丽区|
东平县|
永兴县|
盖州市|
讷河市|
澄江县|
南丹县|
香港
|
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