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郭亮村是河南省新鄉市輝縣沙窯鄉的村莊,位于太行山腹地,海拔1752米,距河南省的輝縣大約有70千米的路程,截至2021年3月,郭亮村有全村105戶,470口人,33名黨員。</p> <p class="ql-block"> 郭亮村成立于東漢末年,以奇絕水景和絕壁峽谷的“掛壁公路”聞名于世,被譽為“太行明珠”。郭亮村現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萬仙山的第一分景區,被譽為“太行明珠”“華夏奇觀”,郭亮村的絕壁和郭亮洞也是該村的著名景點。</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為使郭亮小山村鄉親們走出大山,時任村干部下決心在村里挑選了13名硬漢組成突擊隊,他們腰系粗繩,凌空作業,13位村民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鋼錘、鋼釬,在無電力、無機械的狀況下全憑人力,用鋼釬、鐵錘在太行絕壁上鑿洞修路;歷時五年,投工3萬人,硬是在絕壁中一錘一錘鑿出石方2萬6千立方米,開辟了一條高5米、寬4米,全長1300米的石洞,這就是如今的掛壁公路“郭亮洞”。1977年5月1日,掛壁公路通車;為此,王懷堂等村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條絕壁長廊,被日本裕田影視公司驚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p> <p class="ql-block"> 2018年,郭亮村來訪游客達140萬人次,這個只有300多人口的懸崖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餐飲旅游業,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p> <p class="ql-block"> 東漢末年,因為災荒、地主和封建官府的剝削壓迫。太行山區一位農民郭亮帶領民眾一起組織一支農民隊伍,當時受到封建王朝鎮壓;為了勝利,引誘郭亮手下一名叫周軍的將領,并封其為“平西大將軍”來鎮壓郭亮。因寡不敵眾,郭亮帶領隊伍退守到西山絕壁;糧草斷絕之際,郭亮讓士兵從山背后用繩索系下絕壁,安全轉移到一自然村(今“會逃站”)。這個懸崖上的山村,人們為紀念郭亮,在建村時便將村名取為“郭亮”。</p> <p class="ql-block"> 郭亮村祖祖輩輩下山的路是一條始建于宋朝的“天梯”,共720級臺階,縱貫百米懸崖,由凸起的巖石和在巖壁上鑿出的石坑組成,最寬處1.2米,窄處僅0.4米。</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為使郭亮小山村鄉親們走出大山,時任村干部下決心在村里挑選了13名硬漢組成突擊隊,他們腰系粗繩,凌空作業,13位村民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鋼錘、鋼釬,在無電力、無機械的狀況下全憑人力,用鋼釬、鐵錘在太行絕壁上鑿洞修路;歷時五年,投工3萬人,硬是在絕壁中一錘一錘鑿出石方2萬6千立方米,開辟了一條高5米、寬4米,全長1300米的石洞,這就是如今的掛壁公路“郭亮洞”。1977年5月1日,掛壁公路通車;為此,王懷堂等村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條絕壁長廊,被日本裕田影視公司驚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p> <p class="ql-block"> 掛壁公路是一種最有特色的公路,是在峭壁(懸崖和高峻大山)上開鑿而出的奇險公路。交通專家稱,此類工程奇險、艱難,在中國筑路史上都很少見。掛壁公路最出名的該是“郭亮洞”。河南輝縣沙窯鄉郭亮村高居懸崖頂端,以前村民進出山的通道是順絕壁石縫鑿出的一溜石窩,俗稱“天梯”。20世紀70年代,村民在村前絕壁上苦干5年,修成一條高6米、寬4米、長1300米的石洞公路。郭亮村的美妙之處在于游客可從對面山崖上全方位地看清郭亮洞,猶如欣賞掛在墻上的一幅畫卷。當地較早開發旅游業,郭亮洞的名頭已經很響。</p> <p class="ql-block"> 這個位于太行深處沙窯鄉的村莊,地勢險絕,景色優美,被譽為太行明珠。郭亮村以奇絕水景和絕壁峽谷的“掛壁公路”聞名于世。4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包括《舉起手來》、《走出地平線》、《戰爭角落》等。國內100多所美術藝術院校和30多個拍攝協會將萬仙山定為寫生采風基地。</p> <p class="ql-block">冰窯奇景,郭亮洞不遠處,藏有奇景“冰窯,哪怕是炎熱的夏天,故然冰封不動。抬頭大喊,驟然間一條瀑布從天而降,飄染全身。喊聲過后,又恢復往日的寂靜。瀑布從絕壁頂上一空心圓洞中垂直落下,遠看恰似“龍須”又稱“龍吟”瀑布。周圍還有萬仙山和南坪兩條隧道自然保護區。</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莊聳壑邊,巉巖掛壁立云天。</p><p class="ql-block">錘釬寒暑人工鑿,擔挑春秋家戶連。</p><p class="ql-block">救母開山成古說,謀生劈路是今傳。</p><p class="ql-block">蜿蜒曲折抵鄉境,幸福平安吉瑞年。</p> <p class="ql-block">人定勝天走天路,</p><p class="ql-block">穿山公路通天塹。</p><p class="ql-block">外面世界真美麗,</p><p class="ql-block">郭亮從此網紅躥!</p><p class="ql-block">斗天斗地好兒女,</p><p class="ql-block">千古風流看今天!</p> <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子孫孫,</p><p class="ql-block">鑿山通路郭亮漢。</p><p class="ql-block">時代惠政恩天下,</p><p class="ql-block">郭亮壯舉國家贊。</p><p class="ql-block">政府統籌力量大,</p><p class="ql-block">扶貧攻堅八方援。</p><p class="ql-block">機械拓寬儀器測,</p><p class="ql-block">科學設計攻難關。</p> <p class="ql-block">贊郭亮</p><p class="ql-block">遠看高山云旋轉,</p><p class="ql-block">恰似白絹繞山間。</p><p class="ql-block">車到山前遮手眺,</p><p class="ql-block">公路蜿蜒沖云天。</p><p class="ql-block">山勢險峻高處走,</p><p class="ql-block">路如揉指陀螺圈。</p><p class="ql-block">忽有驚嘆心頭熱,</p><p class="ql-block">山如綠粽彩線纏。</p><p class="ql-block">一把鐵鍬兩籮筐,</p><p class="ql-block">十八羅漢幾十年。</p><p class="ql-block">一鍬一鎬一山石,</p><p class="ql-block">一身汗水血指滿,</p><p class="ql-block">滿身傷疤咸淚流,</p><p class="ql-block">勾指刮汗砸青山。</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位于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北部,原名為引漳入林工程,[1]始建于1960年,總干渠長70.6千米,于1991年作為風景游覽區對外開放,總面積5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紅旗渠榮獲北京國際設計周的“經典設計獎”已被收入“世界設計地圖”。2016年,紅旗渠風景區被國家旅游局列入國家首批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同年,河南省紅旗渠·太行大峽谷獲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2022年,紅旗渠景區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為首批河南省級文化和旅游業“白名單”企業。同年,紅旗渠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高質量發展標桿景區。</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原名為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2月11日河南省安陽市林縣縣委發布《引漳入林動員令》后開始建設。1960年3月10日,引漳入林工程總指揮部召開工程全線民工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十幾項決議,并一致同意正式命名引漳入林工程為紅旗渠。時任河南林縣(今林州市)縣委第一書記的楊貴,同時也是紅旗渠總設計師表示:紅旗象征著革命,象征著勝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為紅旗渠,就在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心中樹起了一面旗幟,既表明了林縣人民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雄心壯志,也表明了林縣縣委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建設社會主義的堅強決心。</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北部太行山東麓,豫、晉、冀三省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7'37"—114°51'00",北緯35°50'03''—36°21'57",西部為太行山,東部為安陽縣,南部為淇河灌區,北部為漳河。紅旗渠總面積24.16平方千米,總干渠長70.6千米。</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位于太行山東麓,地勢上西高東低,多山巒,地形地貌復雜,溝谷縱橫,屬嶂石巖地貌。嶂石巖地貌是由易于風化的薄層砂巖和頁巖形成的,主要特點是連續的赤長墻、階梯狀的陡崖、多樓角鮮明的峰谷和垂直的溝谷。這種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上面的堅硬石英砂巖下面的軟弱泥巖或泥質砂巖先被風化剝蝕,然后石英砂巖垮塌導致地表塌陷。當底部軟巖層被侵蝕掏挖后,上面的巖石沿裂隙向下垮落,形成縱深往里、一頭開口的溝谷,兩側陡壁繼續塌陷,最終形成峰谷。</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地質結構為垂直巖石層理,組成山地的巖石主要為石英巖、石灰巖和片麻巖等,石英巖和石灰巖巖層大致上呈水平狀,稍微向西傾斜。山地的上部主要是石灰巖,巖層總厚度大約為190米—300米,巖性堅硬較脆,常構成高峻的絕壁。在石灰巖層之間常夾有薄層的頁巖,巖性較軟,易風化,常形成緩坡,一般坡度20度—30度。山地的下部主要是片麻巖,多呈弱風化狀態,分布于紅旗渠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所在的林縣(現為林州)夏朝時屬于冀州(現為河北省),周朝時屬于衛,秦朝時歸邯鄲郡,西漢開始設置縣,因西面有隆慮山,而得名隆慮縣。東漢延平元年(106年),因避殤帝劉隆的名諱,改名為林慮縣。此后歷代變革,明洪武三年(1370)改州為縣,更名為林縣(現為林州市),屬彰德府。</p> <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7日召開的林縣縣委引漳入林籌備會上確定從濁漳河修渠引水,2月10日夜,引漳入林水利工程宣告啟動,15個公社的3.7萬人開始參與修渠。1965年4月5日實現紅旗渠總干渠通水,1966年4月實現3條干渠同時竣工,并最終于1969年完成了支渠的配套工程,7月6日實現全面竣工。</p> <p class="ql-block">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從山西石城鎮至河南任村鎮,共有干渠、分干渠10條,支渠、斗渠、農渠數百個,總程2488千米。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干渠長70.6千米,渠底寬8米,渠墻高4.3米,縱坡為1/8000,設計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開鑿在峰巒迭嶂的太行山腰。紅旗渠工程中的青年洞隧洞工程從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長達623米,是總干渠最長的隧洞。</p> <p class="ql-block"> 灌區共布置:</p><p class="ql-block">灌水總干渠1條、干渠4條、支渠31條、干支渠總長度231.7千米。總干渠全長 22.3千米,渠首抽水站將嫩江水引入古河道,一干渠在總干11千米處分水,灌渠長15.8千米,灌溉兩家子以北,紅崗子以南的大面積土地。二干渠在總干渠11千米處分水,渠長 18.4千米,灌溉兩家子和大安縣草原管理站連線以東,高家窩棚、聯合馬場連線以西的土地。三干渠在總干渠末端分水,渠長 13.5km,灌大五家子、三門朱家連線以東,前太平、小西米泡連線以西的土地。四干渠在總干渠末端分水,渠長25.2km,灌溉前太平,小西米泡連線以東,兩家子、大安縣草原管理站連線以西的土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部县|
普宁市|
志丹县|
渭南市|
扶沟县|
金塔县|
佛冈县|
甘德县|
蓬溪县|
宜兰县|
郯城县|
炉霍县|
海盐县|
彰武县|
宁国市|
宁远县|
蓬安县|
洪江市|
东台市|
湖北省|
恩施市|
三台县|
小金县|
玉溪市|
碌曲县|
马公市|
彭阳县|
错那县|
泊头市|
凤冈县|
阳春市|
罗田县|
湛江市|
昔阳县|
苗栗县|
宁津县|
额敏县|
洪雅县|
阜新市|
西和县|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