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東方白鸛,俗稱白鸛、老鸛、老水鸛等,屬于鸛科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重3.9~4.5千克。虹膜粉紅色,嘴為黑色。體羽主要為白色,肩羽黑色,并有紫銅色金屬光澤。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黑而沾銅綠色。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外翈除羽緣和羽端外,均為銀灰色,向內漸轉為黑色。腳紅色。</p><p class="ql-block"> 東方白鸛主要在中國東北部和內蒙古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繁殖,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越冬。東方白鸛繁殖期主要棲息在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遷徙時常集聚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沼澤地帶活動。東方白鸛的平均壽命為16.1年。</p><p class="ql-block"> 在2021年中國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白鸛被列為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201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有效種群數量為1000~2499只(2018年數據)。根據中國央視2022年的報道,東方白鸛種群增長至9000余只。</p><p class="ql-block"> 科左后旗,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是典型的沙沼地帶,原生態植被主要有榆樹、楓樹、蒙古櫟、山果紅、桑樹、楊樹、柳樹、老虎刺、沙柳、羊奶棵、酸姜等沙地植物,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加之上個世紀六七時年代的人為破壞,沙化嚴重,形成大片的流動沙丘,遇到大風天,沙塵肆虐,對人類生存和野生動植物的繁衍生息構成嚴重威脅。</p><p class="ql-block"> 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啟動實施和科爾沁沙地治理工程的推進,經過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成效顯著。呈現一幅“夕日黃沙已不見,綠水青山看今朝,人與自然共和諧,鳥語花香真美妙,百姓富裕生活好,生態文明出新招,環保意識人人贊,誰人不說家鄉好?”美麗畫卷!</p><p class="ql-block"> 科左后旗,沙沼相間,水資源豐富,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為野生動物的棲息提供良好的生態和人文環境。另外,又是我國重要的候鳥遷徒通道和部分候鳥的繁殖地。近兩年來,更有灰雁、東方白鸛在這里棲息繁繁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青县|
射洪县|
博野县|
离岛区|
都兰县|
肇州县|
望城县|
错那县|
响水县|
龙海市|
九龙坡区|
博乐市|
茌平县|
罗定市|
昭通市|
陇川县|
静宁县|
枣强县|
黔南|
左权县|
万全县|
嵊泗县|
温宿县|
福海县|
黔东|
柳州市|
长岛县|
栖霞市|
高碑店市|
深州市|
琼中|
台中县|
曲松县|
南康市|
邢台县|
仁布县|
上思县|
上饶市|
大宁县|
云南省|
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