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散人閑話“色與空”

雙木散人

<p class="ql-block">  我讀佛經,開篇就是《心經》,碰到的第一個大難題,就是“色與空”。這段經文如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十六個字,流傳甚廣。學佛的,不學佛的都知道。不少人還把這十六個字當做“口頭禪”,經常掛在嘴上。其實在這十六個字后邊還有八個字呢,“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但似乎是覺得這八個字更深奧,亦無趣。便被擱置在經中“賦閑”,少有人問津。</p><p class="ql-block"> 雖然知道這段經文的人很多,經常念叨這十六個字的人也不少。但是真正讀懂這段文字,并了然經義的人少之又少。有的人甚至直接把“色”字理解成“女色”(或男色),認為這十六個字就是告誡人們不要沉迷于美色。說甭管多漂亮的人,早晚也會衰老,也得變成骷髏白骨云云。這大約就是眾生的自以為是吧。</p><p class="ql-block"> 而佛家的詮釋,則極為玄妙。我也聽過一些高僧、大師的講解。總結之下,大約是這么幾個意思。</p><p class="ql-block"> 其一,色,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三界”。</p><p class="ql-block">空,即是“智、慧”。</p><p class="ql-block">“智”,明白一切事;</p><p class="ql-block">“慧”,了知一切理。</p><p class="ql-block">“智、慧”指本我。</p><p class="ql-block">“色不異空”,即有形的世界,皆源于無形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空不異色”,即后天所見之世界,皆是“智、慧”的體現和折射。</p><p class="ql-block"> 其二,“色”,是一切有形的物質。而一切有形的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空”,是指物質的本性。一切物質都不能脫離它的產生條件而獨立存在。一切物質都是隨時變化的,最終都要消失。這就是“性空”。</p><p class="ql-block"> 其三,“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是“色空不二”。</p><p class="ql-block"> “色與空”是一體的兩面。“空”能生妙有,那個“空”,即是眾生皆有的“真如自性”,也叫“佛性”。</p><p class="ql-block">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皆因世間萬物乃至我們的身體都是依附自性幻化而成,是“地、水、火、風”的四大假合,是有生有滅的。</p><p class="ql-block"> 生滅的一切,皆因背后的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而生。自性遇緣而生心,心通過六根接觸六塵,在心中產生緣影,即“影相”。所以,在本質上,色因心而有,心因色而顯。色不能離開心,心亦不能離開色。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p><p class="ql-block"> 其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思是人的想法、感受,到最后都是為了追求一個“空”。為什么要追求“空”呢?就是要切斷自己的六根、六識,把自己徹底的放空,與萬物融為一體。這樣才能夠通過表相直達本真。看到真實的世界,解除自身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總之,佛家的理論,就是告誡人們不要把世間的人和事看得太重,太當回事。什么情啊愛啊,都是虛幻,過眼煙云。把任何人任何事看的太真、太重、太細,都是給自己平添麻煩,徒增無端的煩惱和痛苦。</p><p class="ql-block"> 我一介布衣,半路未出家,自然不敢妄評高僧、大師的講解。或許是我魯鈍,抑或是高僧講的太玄?還是大師們自己也沒弄明白?實話實說,我聽不太懂。</p><p class="ql-block"> 我讀佛經,首先就要弄清楚釋迦牟尼佛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所證悟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怎樣的無上大道。這樣才能在心里把佛陀當做導師,并對他建立起信心。</p><p class="ql-block"> 按照通常都知道的說法,有個“出四門”的故事。說佛陀從東、西、南、北,四門出城,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即所謂“人生四苦”。</p><p class="ql-block"> 于是,佛陀大發慈悲,創建佛教,決定以其證得的“性空”之法,教化眾生,以幫助人類解脫“四苦”。對此,我不以為然。</p><p class="ql-block"> 我以為,釋迦牟尼佛在恒河邊的菩提樹下靜思七天七夜,仰觀宇宙運行,內觀自心,又總結了多年修行的經驗和教訓,在第七天的啟明星升起之時,瞬間覺悟,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大道。</p><p class="ql-block"> 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是宇宙大道。他以覺者的大智慧,突破了“眼界”乃至“意識界”的限制,知道了宇宙浩瀚無垠,乃無窮大。而我們居住的地球,則如同恒河中的一粒泥沙,小之又小。</p><p class="ql-block"> 宇宙,有自己運行的規律;地球,在宇宙運行的框架內,亦有自己的運行軌道;而地球上的人類,也應該順應宇宙運行的大道,依照地球的月升日落,秋收冬藏的規律,漁獵牧耕,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所謂“出四門”故事,更像是文學演義。而事實上,釋迦牟尼確曾多次走出王宮,去民間考察。他也真的看到了民間疾苦,卻并非僅僅是“生老病死”。他看到處于不同階層的人們,都在變本加厲的以各種方式索取財富。而索取的一切,最終都是地球的資源。</p><p class="ql-block"> 釋迦牟尼意識到,人類有貪嗔癡欲,永不滿足,無休止的累積財富。長此以往,將對地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其后果是:我們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徹底摧毀地球的原生態,導致最后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p><p class="ql-block"> 于是,釋迦牟尼佛決定創建佛教,以宇宙大道教化眾生,修正自心,抑制貪欲,以求把人類對地球的破壞降到最慢、最低,使地球始終都是人類宜居的美好家園。這才是釋迦牟尼佛證悟的無上大道,以及創建佛教的真實目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眼中,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是那種絕對超越古希臘泰勒斯的哲學家。釋迦牟尼佛還是一位悉知“過去、現在、未來”的大預言家。這些,只從“色空不異”之說,即可證實。然而,釋迦牟尼佛的“身份”,絕不僅限于此。至于還有哪些“身份”?須每個人在修行之中,慢慢證悟。</p><p class="ql-block"> 文歸正傳,說說“色與空”。</p><p class="ql-block"> 釋迦牟尼佛在此處用不同的詞匯,把這段話分別講述了兩遍,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肯定。</p><p class="ql-block"> 他直白的告訴我們:“色與空”是同一事物;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或曰方面、方位、立場)。我們從不同的站位,觀察同一事物,一定會有不同的見解。</p><p class="ql-block"> 佛家的“性空”,是說因緣和合而成的事物,本無自性,終將會腐朽湮滅。而我認為,佛陀提出的“色與空”概念,并非是單指事物的“湮滅”,而是說“色與空”的轉化,均由“心念”所致。</p><p class="ql-block"> 世間萬物并不曾消失,但它會時而為“色”,時而為“空”。這與佛家所說的“性空”,不盡相同。</p><p class="ql-block"> 我們不妨舉幾個實例,或許對大家理解“色不異空”,有所啟發。</p><p class="ql-block"> 例1.美食上桌,你說它是色,還是空?如果我們正饑餓著,美食對我們充滿了誘惑力。我們的目光被它牽著,不忍離開。口水不自覺的流淌著,恨不得一口將其吞下去。此時它就是“色”,而且是實實在在的色。</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我們飽餐了一頓之后,又有一桌美食擺上來。此時我們都吃撐了,毫無食欲。美食對我們已經沒有了誘惑力。我們則對美食,視而不見。</p><p class="ql-block"> 不是美食不存在了,是我們不餓,視它如無物。此時的美食,在我們眼里就是“空”。美食由“色”變“空”,不是因為它腐爛變質,化作了塵埃。是因為此時,它沒有了存在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如果面對美食的是兩個人,一個餓,一個不餓。那么這些美食,同時即是色又是空。</p><p class="ql-block"> 例2.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名曰慈愛。但是給予孩子的愛過多、過分,就成了“溺愛”。“溺愛”不是愛,它是“害”!愛的越深,害的越重。最后不但父母要自食惡果,連社會都要受到波及。</p><p class="ql-block"> 例 3.我聽到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很受啟發。說有一群人去野外郊游,心情大好。但是當他們穿過一片草叢后,發現每個人的褲腿上都粘滿了草籽兒,還有蒺藜狗子之類。而且這些草籽兒粘在褲子上很結實,很不好往下摘。于是,好心情一下子變成了煩惱,一個個都在不停的抱怨。</p><p class="ql-block"> 然而,有一個人沒有抱怨。他一邊摘著草籽兒一邊琢磨,草籽兒為什么會在褲子上粘的這么結實呢?他一邊摘,一邊琢磨著。</p><p class="ql-block"> 后來經過他反復的研究和實驗,一種非常方便,且極受百姓歡迎的尼龍搭扣,誕生了。</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故事里,對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態度,區分出了有智慧和沒有智慧的人。沒有大智慧的人,遇到了“煩惱”,那煩惱就是煩惱;而智慧的人遇到煩惱,會用智慧來解析煩惱,會讓“煩惱化為菩提”。所以大智慧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可以直接導致你成功,或失敗。</p><p class="ql-block"> 例4.前面我們講了“煩惱即是菩提”的故事。其實,反之亦然,“菩提即是煩惱”。而這,又怎么理解呢?</p><p class="ql-block">據說,有一個原先一直都是較貧困的村子,趕上了國家的工程建設拆遷。一下子,短時間內,全村暴富。說起來,這不是天大的好事嗎?真的是菩提花盛開啊!怎么也和“煩惱”搭不上邊兒呀。</p><p class="ql-block"> 而事實上,煩惱真的降臨到這個村子。僅僅在兩年之內,這個村子成了附近有名的兇殺案最多的村子,巨額的財富,招來了外賊,殺人越貨;也有親兄弟,因分配不平衡,動手甚至動刀,血濺當場。更有暴富后買豪車夸富,斗酒醉駕,一命嗚呼的。還有一群人,有了錢便開始了豪賭。不到半年,就把所有的拆遷款全部賠了進去,還欠下了一輩子都還不清的賭債。真所謂,一夜回到解放前。</p><p class="ql-block"> 有句老話,叫“厚德載物”。說的是,有多少錢,就需要有多少德行支持著,方可保平安。以上所講的故事,便是“無德有錢,禍事連連”。</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許多人發出感慨:這都是金錢惹的禍!其實這跟錢本身,有半毛錢關系嗎?完全是因為這些人本身,“德不配位”。于是我又想起了那個是“風動”,還是“幡動”的公案。是啊,和“風”和“幡”和“錢”,有什么關系呢?是因為我們的心啊!</p><p class="ql-block"> 例5.再講一個故事。說有一年發大水了,一個富翁和一個農夫同時逃到了一棵樹上。富翁逃出來時,帶了一大包的金銀珠寶;而農夫只帶出來一袋干糧。第一天富翁還笑話農夫,農夫不理睬他;第二天富翁便提出用金子買干糧,農夫不賣;結果,結果就不用說了。</p><p class="ql-block"> 平時我們認為是頂頂重要的,到了特定的時候,會變得完全不重要了。平時看著不起眼兒的事物,到特定的時候會變得“千金不換”。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認清“色即是空”,關鍵時刻,知道“取、舍”。</p><p class="ql-block"> “色即是空”,“干糧即是黃金”。不僅“干糧即是黃金”,清水亦是黃金,空氣亦是黃金。看似不起眼,須臾不可無。</p><p class="ql-block"> 例6.有時候朋友、同事見面開玩笑,會說: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打算先聽哪一個?</p><p class="ql-block"> 其實,無論在好消息或壞消息之中,都包含著一定量的“好與壞”的成分。若換個詞兒,亦可說是“色與空”。也就是說:好中有壞,壞中有好;空中有色,色中有空。</p><p class="ql-block"> 不管你信不信,從“壞消息”中分析出“好”的成分,運用得當,亦能反敗為勝,化腐朽為神奇。</p><p class="ql-block"> “色與空”是大智慧,無論是偉人還是尋常百姓,能悟得其中三昧,無論家事、國事、天下事,都將受益無窮。</p><p class="ql-block"> 我有兩點讀經的心得,愿與大家分享。其一,釋迦牟尼佛講經,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則:1.他要讓讀過書的人和沒讀過書的人都能聽得懂;2.他還要讓所有的老人和孩子都能聽得懂。</p><p class="ql-block"> 這說明,佛陀講經的語言樸實無華,道理深入淺出。很多經文,就是字面意思,無須深究。“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恰恰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其二,不妨試一試,當我們讀佛經的時候,試著把自己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尤其是思想境界,盡可能的向佛陀的境界靠攏。這樣對經義的理解,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是不是真能有所幫助,或許會因人而異,但不妨試試。</p><p class="ql-block"> 我并非佛家弟子,只是一個尊信佛陀的普通人。或許你會覺得您信的內容和方法,跟我信的不太一樣。這沒關系,我述我悟,眾修眾心。</p><p class="ql-block"> 最后,把聽來的,電視劇《天道》中的一段臺詞轉述給大家,作為本文的結束語:</p><p class="ql-block"> “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拿不住,又何須去拿?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德钦县| 晋中市| 会东县| 崇左市| 沈丘县| 玉溪市| 萨迦县| 威宁| 荔波县| 林芝县| 哈密市| 溧阳市| 呼伦贝尔市| 桐城市| 高碑店市| 海林市| 彩票| 沾化县| 肇州县| 周至县| 海原县| 社会| 红桥区| 子洲县| 长子县| 大渡口区| 达日县| 郧西县| 十堰市| 若尔盖县| 武汉市| 武城县| 花莲县| 大冶市| 永清县| 田林县| 彭州市| 宁强县| 中牟县|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