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序劉海平先生《散曲創作雜談》</font></h3> <h5>中華詩歌可以很自豪地將自己比喻為大江,詩騷即沱沱河,漢樂府是通天河,唐詩像金沙江,宋詞若川江,元曲如荊江,其后而至于今則為揚子江,將來終會匯入于詩歌之太平洋、影響必達于印度洋、大西洋。而這條經受千百年歲月淘洗而愈加深厚美麗的大江有一個重要的屬性——她是連貫的“江”,而不是一連串相鄰的“湖”——這一點容易被一些人忽視,他們往往孤立地解讀中華詩歌各個發展階段的代表詩體,殊不知詩騷孕育了漢樂府,詩騷還活著;詩騷、漢樂府孕育了唐詩、宋詞,詩騷、漢樂府還活著;詩騷、漢樂府、唐詩、宋詞孕育了元曲,詩騷、漢樂府、唐詩、宋詞還活著;詩騷、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加上外國詩歌)孕育了現代詩歌,詩騷、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還活著……詩歌的流變并非“革命”,不是新陳代謝、你死我活,而是推陳出新、兼容并存、百花齊放——揚子江的滾滾流波之中必然翻涌有沱沱河的雪山融水、金沙江的高崖奔泉。既然詩騷、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都還活著,我們完全能將她們身上的朝代屬性剝離掉,換言之曰,詩(含詩、騷、樂府)、詞、曲還活著?;钪囊馑?,通俗地講,就是還有很多人在讀;更重要的是,還有很多人在寫。<div><br><h5>這里重點說說曲。吳梅曰:“曲也者,為宋金詞調之別體。”說曲是詞的“別體”,類似于當初說詞是“詩余”。王力說:“詞和曲,這兩個名稱都選擇得不很好?!币驗槟壳八^的“詞”,在唐代叫做“曲”;而目前所謂的“曲”,在元明時,很多人又稱作“詞”。看來,詞曲似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但是事情并非這么簡單。王力在談到曲與詞的分別時,比較重視“詩的本質”,他認為,從“詩的本質”而言,曲和詞的區別有三:一、詞的字句有定數,曲則無。二、詞大體依詩韻,曲則另有韻部。三、詞有平上去入四聲,北曲無入聲。有了這樣的區別,曲自然可以自立門戶了。然而其門戶之內,也有“派系斗爭”。如,曲有北曲、南曲之分。南曲與詞接近,似乎沒有立場,影響遠不及北曲,以至于我們現在說曲,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在說北曲。再如,曲有雜劇、散曲之分。雜劇是帶有科白的歌劇;散曲類似于詞,純吟詠,無科白。后來雜劇演化為戲劇,自己也別立門戶去了,所以我們現在說的曲,大抵就是散曲。于是梳辮子:曲≈北曲≈散曲。</h5><h5><br>音樂有個女兒,先嫁給詩,離婚后改嫁詞,再離婚改嫁曲,又離婚改嫁戲劇……弄得詩、詞、散曲現在都成了光棍漢,研究者們美其名曰“徒詩”,是為尊者諱也。然而不幸中的萬幸,徒詩作為文學,擁有更多忠實的擁躉。在傳統文化強勢復興的當下,作為“徒詩”之一的散曲,其創作大有燎原之勢。創作的振興必然會帶動研究的跟進。我們知道,就散曲研究而言,繼吳梅、任中敏、盧前等前賢之后,三十多年來,羊春秋、謝伯陽、呂薇芬、門巋、李昌集、趙義山等一大批專家學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們或整理散曲文獻,或研究散曲名家,或普及散曲文化,或探討散曲理論,或論述散曲發展史,或編纂散曲工具書,不斷拓展散曲的學術領域,努力擴大散曲的文學影響,“一起做出了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學術、無愧于中華文化建設的卓越貢獻”(趙義山語)。在這一批專家學者中,也有不可忽視的湖北力量,劉海平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h5></div></h5> <h5>湖北的天空從來就不缺少散曲的云影霞光,散曲文化積淀深厚,當代散曲的創作在全國也不落人后。特別是省散曲分會于2017年10月成立以來,各地市散曲組織相繼掛牌,散曲隊伍不斷壯大,《湖北散曲》雜志成為面向全國的第四家期刊,并協同中華詩詞學會散曲工委,成功舉辦了兩屆海峽兩岸詩詞論壇散曲分論壇,取得了散曲創作與研究的雙豐收。這本《散曲創作雜談》,就是作為省散曲分會會長的海平先生,積多年散曲創作與研究的心血而成的碩果一枚,也是他代表湖北曲人向全國曲友所作的成果匯報。<div><br><h5>《散曲創作雜談》內容豐富,一個“雜”字恰如其分。其主體有三。一曰“論文”,收錄他撰寫的7篇與散曲相關的學術論文;二曰“隨筆”,收錄19篇普及散曲知識及帶有感悟性質的文章;三曰“自評”,收錄20篇對自己散曲作品的解析文字。其附錄有二。一曰“近作”,收錄其近兩年的原創的曲作;二曰“友評”,收錄17篇曲友對其作品的評論文章。筆者對其論文和隨筆兩部分最感興趣,在閱讀中也受益最多。例如,在《當代人要寫當代曲》一文中,海平先生呼吁散曲創作應突出當代性,對當下散曲創作中存在的“雖冠以當代之名,卻無當代之實”的問題提出了批評,指出這類作品“既找不到當代的元素和氣息,也感受不到當代人的情感和心聲,有的甚至連題材、語言都是陳舊的”。相對于當代詩詞創作中一些創作者罹患“復古”頑疾,我曾一直以為,當代散曲領域是恰恰能免疫的,讀了此文才知道“復古”也是新冠病毒,稍不留心就會感染上。作者開出的醫治這個頑疾的“三新”藥方,即題材求新、情感須新、語言宜新,對于醫治詩詞領域的復古問題,也有輔助療效。“古”,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文化傳統”,但“古”是將文化傳統的糟粕也包涵其中的,因此對于“古”,人們會出現三種態度,一是繼承其優秀分子而剔除其糟粕的“崇古”,二是不加辨析地全盤接受的“復古”,三是不知不解、毫無自信、全盤否定的“反古”?!胺垂拧弊匀皇强尚杀?,我們所需要注意的,是在“崇古”與“復古”之間作出明智地抉擇。</h5></div><div><br><h5>這種抉擇正是海平先生《簡論元散曲的思想價值》一文的核心。元散曲“優足以當一代之文學”(王國維語),具有直抒胸臆、雅俗共賞等諸多特色,數十年來,學術屆不斷發掘元散曲的文學及社會價值,取得許多前人未及的成果,但元散曲因為語言趨于市民化,其質樸通俗處固然可喜,其猥鄙污穢處尤覺可厭,我們對之也應批判性接受,故而海平先生特將元散曲的思想價值作為“崇古”之重,圍繞對社會現實的揭露、對心靈自由的追求、對民生疾苦的關心、對世間真情的贊美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從正面發掘其對當代散曲創作的現實意義。與此文可為姊妹篇的《論元散曲的審美取向》與《元散曲的創新精神》二文,則分別闡述了元散曲以俗為尚、以巧為勝、以極致為快的審美取向和去文言、加襯字、重鋪排、多對偶、成套數、入派三聲等六種創新精神,這些散曲理論的歸納整理,對當代散曲知識普及、散曲創作實踐均有一定的指導性價值。</h5><h5><br>此外,對于當代散曲創作的具體問題,海平先生也做了一些理論建構,如《散曲與山水田園詩》一文,從散曲所具有的貴直、尚俗、求俊等特質的角度,指出散曲在當代山水田園詩創作上能大有可為,有望利用散曲這一特立獨行的詩體,創作出更多鄉味濃、地氣足、時代感強的“新山水田園詩”。自2015年以來,湖北省詩詞學會、湖北省荊門聶紺弩詩詞研究基金會一直高度重視當代山水田園詩的創作與研究,在襄陽市委市政府以及中華詩詞學會、孟浩然研究會等組織的領導與支持下,持續舉辦“中國襄陽·‘長春杯’孟浩然新田園詩邀請賽”和“中國襄陽·孟浩然新田園詩論壇”,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特別是中華詩詞學會于2021年成立鄉村詩詞工作委員會,并將“孟浩然”新田園詩賽事和論壇納入“鄉工委”的重點工作以來,我們對當代山水田園詩的創作與研究投入了更多力量,力圖在新的形勢下,秉持追求高質量發展,堅持規范化運作的工作思路,持續推進新田園詩優秀作品的經典化進程,為中華詩詞進入當代中國文學史不斷積累史料。目前,越來越多的詩詞曲作者投身于新田園詩的創作與研究,必將助推我們目標的達成。</h5></div></h5> <h5>散曲長于敘事的特有功能,在落實文化思想,堅持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華詩詞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也有用武之地,海平先生《論散曲的敘事功能》一文對此也有深入的探討。他對于散曲先天具有的敘事功能的歸納,尤其精辟,筆者忍不住要在這里提前向讀者朋友們推薦:一、散曲語言趨向大眾化和口語化,提倡使用天下通語,具有敘事的語言優勢。二、散曲句式多變,尤其是襯字調節聲律,完善語意,增加語言的表現力,易于敘事。三、散曲結構使用鋪排法,天然具有敘事優長。關于這一點,海平先生《散曲章法初探》一文有周詳地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四、散曲體裁有小令、套數、重頭,容量大小適意,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利于敘事。2023年12月結束的由中華詩詞學會會同湖北省荊門聶紺弩詩詞研究基金會舉辦的首屆“聶紺弩杯”敘事詩創作邀請賽上,散曲作品沒有獲得應有的成績,筆者以為,就是參賽者囿于經驗不足,在宏大敘事方面沒有將散曲鋪排伸展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以至在與古風、排律等詩歌體裁的PK中落于下乘。</h5><h5><br>“隨筆”部分的文章更像魯迅的雜文,一題一議,文字活潑,短小精悍,趣味性強。例如,海平先生對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一書中將散曲列入俗文學是有意見的。曲的文學地位一直有爭議,清《四庫全書總目摘要》就說:“詞曲之體,在文章技藝之間,厥品頗卑,作者弗貴,持才華之士以綺語相高耳。”這番不公平的話,尤其傷害散曲作者。于是,海平先生從散曲的特質上層層論述,表明散曲的俗是“雅化了的俗”,是“一代文學之勝”,于是《元散曲與俗文學》一文有了為散曲正名的意義。再如,海平先生頗關注散曲特有的風貌與韻味的營造,以《話說曲味》為題,寫了四篇隨筆。他指出,曲味的構成,除了語言“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外,還有特殊的平仄、襯字、對仗、巧體等因素,是很有見地的。在他的筆下,還談到了散曲的造語與立意、鋪排與收煞、句式與修辭、平仄與暗韻、宮調與曲譜等問題,滿目琳瑯,說明他對于散曲的諸多問題都有過探索與思考。</h5><h5><br>海平先生的散曲以心應物,以曲寫心,既有自然質樸之作,也有以藻繪勝之什,顯示出絢麗多姿的特點。本書收錄了他近兩年的散曲作品,正可窺見這種風采。此外,本書的“自評”是作者嚶其鳴矣的友聲之求,“友評”則是曲友流水高山的知音之論,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可待讀者諸君當春采擷,這里不再贅述。</h5><h5><br>散曲的創作與研究方興未艾,任重道遠,作為散曲的研究者尤其不能淺嘗輒止,因為研究者蹣跚的步子實在難以跟上創作者的行空飛馬,更難以在創作者與閱讀者之間搭建好契合心靈的橋梁,而追上創作、搭建橋梁又只是研究者的歷史使命之一二,諸如群體研究、流派研究、比較研究、發展研究、文體融合研究等等,廣闊的散曲天地還有更多的領域需要開墾。我們希望在中華詩詞學會散曲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繼續堅持和發揚省學會散曲分會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并重的根本宗旨,為中華散曲文化在新時期的進步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也祝愿海平先生在散曲的天空播種下更加絢爛的云彩!</h5><h5><br>是為序。<br><br></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2024年2月24日于先恕樓</font></h5> <h5><font color="#9b9b9b">圖文:姚泉名</font></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闻县|
青川县|
舟山市|
射阳县|
阳东县|
通州区|
贺兰县|
平顶山市|
乌审旗|
南郑县|
台东市|
嘉善县|
酒泉市|
台安县|
通州市|
颍上县|
胶南市|
偃师市|
新蔡县|
射洪县|
泰和县|
东至县|
绩溪县|
伽师县|
秀山|
隆林|
新源县|
杭锦后旗|
宁阳县|
上犹县|
同江市|
赤城县|
科尔|
威海市|
镇原县|
闽清县|
隆昌县|
东乌珠穆沁旗|
铜陵市|
教育|
蓝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