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亞有許多動物,其中有很多是有袋動物,包括袋鼠、針鼴鼠、鴨嘴獸、考拉、樹熊、沙袋鼠和袋熊等。這些動物以其獨特的袋形結構和卵生繁殖方式而聞名于世,其中一些種類是澳大利亞獨有的。澳大利亞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優越,沒有天敵,因此這些動物得以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在澳大利亞期間,我們參觀了可倫賓野生動物園,在平時經過的一些地方也看到了很多動物。</p> <p class="ql-block">考拉,也叫樹袋熊、無尾熊等,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樹袋熊科樹袋熊屬動物,澳大利亞的國寶,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收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易危(VU)保護等級。</p> <p class="ql-block">在澳大利亞可倫賓野生動物園內,人們可以抱著考拉拍照。</p> <p class="ql-block">袋鼠是袋類動物的典型代表,雌性袋鼠長有前開的育兒袋,成年袋鼠的身高有1.3米體重可以達到50公斤,通常以群居為主,大多在夜間活動,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是一種食草動物,其跳躍性極強,大多在夜間行動。</p>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亞袋鼠的數量約為5700萬只,是其人口數的近三倍。其中,首都堪培拉附近的袋鼠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約有450~500只。由于澳大利亞近五年來的干旱氣候影響,越來越多的袋鼠遷徙到城市附近尋找水源,使得當地政府更加焦頭爛額。盡管袋鼠是澳大利亞的國家象征,但是政府每年都會淘汰殺死一批袋鼠。而且屠殺袋鼠的行為也遭到了動物保護組織的抗議。為了減輕袋鼠過量繁殖帶來的麻煩,澳大利亞曾經對雄袋鼠做過結扎手術,對雌袋鼠植入慢性釋放避孕藥。但是效果不明顯。最近,堪培拉當地政府宣布進行一項新試驗,在袋鼠覓食的草場上放置一種特殊的避孕藥。負責此項試驗的地方官員稱,“我們希望最終能通過控制它們的日常飲食,實現數量上的控制”。這一舉措受到了當地動物保護組織的歡迎。他們稱,對袋鼠實行藥物避孕要比殺死它們人道得多。</p> <p class="ql-block">正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哺乳的袋鼠</span></p> <p class="ql-block">鴯鹋(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又叫澳洲鴕鳥,[1]是鴯鹋科鴯鹋屬動物。</p> <p class="ql-block">鴯鹋形似非洲鴕鳥而較小,屬于平胸類,沒有龍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長而卷曲自頸部向身體的兩側覆蓋,翅膀退化,完全無法飛翔。分布于澳大利亞大陸。棲息于澳洲森林和開闊地帶,吃樹葉和野果。看形態特征</p><p class="ql-block">鴯鹋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低危物種。</p> <p class="ql-block">帚尾袋貂是體型最大的負鼠。其學名的意思是“毛尾的小狐”,因為它們的外觀像狐。它們的尾巴有盤卷能力,下身底部則沒有毛。在城市中很易看見它們的蹤跡,是小數生活在澳大利亞大自然及人工環境的動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帚尾袋貂是夜間活動的動物。它們主要是吃葉子的,但亦會吃細小的哺乳動物,如家鼠。在很多澳大利亞的棲息地中,桉樹會占它們食物的大部份,但卻并非主要部份。在人類生活的環境中,它們是著名的搶掠者,專向果樹、蔬菜園及廚房埋手。</p> <p class="ql-block">袋獾(學名:Sarcophilus harrisii,英文名:Tasmanian devil),袋鼬科袋獾屬動物,現今只分布于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p><p class="ql-block">袋獾是袋獾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身形與一只小狗差不多,但肌肉發達,十分壯碩。其特征包括黑色的皮毛、遭遇攻擊時發出的臭味、刺耳的叫聲,以及進食時的神態。</p> <p class="ql-block">大草鸮(學名:Tyto novaehollandiae,英文名:Australian Masked Owl)是草鸮科草鸮屬的鳥類。</p><p class="ql-block">大草鸮,鸮形目(Strigiformes)的一種。屬于瀕危鳥類。分布于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等。</p> <p class="ql-block">楔尾雕是生活在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區的一種大型猛禽,楔尾雕體型最大能達到1.2米長,擁有6千克左右的重量,飛翔高度可達到2000米,在澳大利亞的猛禽體型中位列第一。它們一般棲息在草原和林地與沼澤地區,以嚙齒類動物和蛙類,鳥類魚類等為食,建巢必須離地1.8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亞最大的猛禽-楔尾雕,是力量和自由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飛翔的揳尾鵰</p> <p class="ql-block">揳尾鵰</p> <p class="ql-block">吠鷹鸮 【拉丁學名】Ninox connivens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鸮形目、鴟鸮科、鷹鸮屬</p> <p class="ql-block">分布于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p> <p class="ql-block">吠鷹鸮</p> <p class="ql-block">帝汶鷹鸮(英文名:Timor Boobook,學名:Ninox fusca),是鸮形目鴟鸮科鷹鸮屬的鳥類。</p> <p class="ql-block">帝汶鷹鸮</p> <p class="ql-block">鸚鵡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寵物,它們有著豐富多彩的羽毛和聰明的頭腦,能夠模仿人類的語言和聲音。在世界上有著許多不同種類的鸚鵡,每一種都有著獨特的特征和個性。</p> <p class="ql-block">紅綠金剛鸚鵡(拉丁學名:Ara chloropterus,英文名:Red-and-greenMacaw),鸚形目鸚鵡科脊索動</p> <p class="ql-block">藍黃金剛鸚鵡(學名:Ara ararauna),是鳥綱、鸚鵡科的大型攀禽。 </p><p class="ql-block">其體長86-94厘米;體重995-1380克 ;壽命60年。該物種整體主色調為藍色,額部為黃綠色,自額后至整個上體為翠藍色,眼先及頰部裸露,呈肉白色。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比較容易接受人的訓練,和其他種類的鸚鵡能夠友好相處,它愛親近人的特質使得這種鸚鵡特別受歡迎,個性溫和,在各地鳥店、動物園等地方都可見,分布于從南美洲大陸的北部及東北部,一直到巴拿馬東部和北美洲的墨西哥等地。</p> <p class="ql-block">粉紅胸鳳頭鸚鵡(拉丁學名:Eolophus roseicapilla,英文名:Galah),別名桃色鳳頭鸚鵡、粉紅巴丹、賈拉鳳頭鸚鵡等,鸚形目粉紅鳳頭鸚鵡屬鳥類動物。</p> <p class="ql-block">紅尾黑巴丹鸚鵡又名紅尾黑鳳頭鸚鵡,英文名為:Red-tailedBlackCockatoo,拉丁文名為:Calyptorhynchusfunere,俗稱:黑巴丹(旦),是受澳大利亞政府法律的保護的鳥類,世界上的總數量超過10萬只。</p> <p class="ql-block">紅尾鳳頭鸚鵡</p> <p class="ql-block">棕櫚鳳頭鸚鵡[1](學名:Probosciger aterrimus)僅1屬1種,臉裸露,似金剛鸚鵡,故又稱“椰子金剛”。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棲息于熱帶雨林中,森林邊緣地帶、開闊稀樹的草原地帶等。以植物種子及嫩芽為食。通常成對活動,繁殖期聚小群,分布于新幾內亞及其周圍島嶼和澳大利亞昆士蘭約克角半島北部地區。在國際寵物市場很受歡迎,售價達1萬多元美金,但人工繁殖較困難,所以盜捕現象很嚴重,種群數量受到威脅。</p> <p class="ql-block">大鳳頭燕鷗(英文名:Greater Crested Tern,學名:Thalasseus bergii),是鸻形目鷗科鳳頭燕鷗屬的鳥類。具羽冠的燕鷗,羽冠具灰色雜斑。捕食魚類為生。遍及印度洋沿海,以及波斯灣,馬祖、基隆、宜蘭亦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大鳳頭燕鷗</p> <p class="ql-block">澳洲鵲鷯</p><p class="ql-block">鵲鷯(學名:Grallina cyanoleuca,英文名:Magpie lark)屬雀形目鵲鷯科鵲鷯屬,又名鵲鷚。分布于澳洲的黑白色鳥類。澳洲鵲鷚是很奇特的鳥類,顧名思義有鷚和鵲的特點,身姿優美如大陸的鷚類,身上色彩如喜鵲黑白相間,體長26-30cm,叫聲悅耳中帶有刺耳聲。別稱泥百靈、泥巢鳥。</p> <p class="ql-block">鵲鷯</p> <p class="ql-block">長尾石鸻,石鸻(學名:Burhinus oedicnemus)是石鸻科、石鸻屬的中型涉禽,體長40-45cm。嘴粗厚、尖端黑色,基部黃色。腳長而粗、黃色,3趾,后趾缺失。上體淡沙灰褐色具黑褐色縱紋,前額和眼先白色。眼特別大、黃色,其外有一窄的黑圈,再外又圍有更寬的白色并向后延伸,形成一道顯著的白眉,在上下緣的黑色帶斑襯托下極為醒目。在背的兩側靠近翅處,有一白色和黑褐色縱帶。下體污白色,前頸和胸綴有皮黃灰色亦具黑紋,飛翔時黑色初級飛羽上有白斑,翅下白色。</p> <p class="ql-block">長尾石鸻</p>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亞鵜鶘(學名:Pelecanus conspicillatus)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重達13千克。生活于沿海及河川、湖泊等處。飛行力強而悠逸,常群飛群棲,極善于游泳,但不會潛水。游泳時張口捕魚,將捕得的魚兜入喉囊內。有時結群,排成長線,用強大的翅膀拍擊水面,因而發出巨大的響聲,驅逐魚群游近海岸邊而后捕食。分布于澳大利亞、新幾內亞、斐濟、印尼及新西蘭。</p> <p class="ql-block">澳洲鵜鶘喜歡生活在遼闊及沒有太多植物的水面。只要有足夠的魚類供應,周邊的環境并不重要,可以是森林、草原、沙漠、入海的泥地、公園或工業廢墟。</p> <p class="ql-block">斑鸕鶿,鸕鶿科鸕鶿屬動物</p><p class="ql-block">斑鸕鶿身長66-81cm; 翼展1.5m ;重量2 kg。上體全部為黑色,從眼睛以上自頭頂到尾巴。而下體自面孔和所有腹部白色。腿腳黑色。有一個灰色的長而帶鉤的鳥喙。眼圈藍色。</p> <p class="ql-block">鳥嘴強而長,上嘴兩側有溝,嘴端有鉤,適于啄魚;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鳥完全隱閉;眼先裸出;頸細長;兩翅長度適中,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圓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腳位于體的后部;跗蹠短而無羽;趾扁,后趾長,有蹼相連。</p> <p class="ql-block">斑胸樹鴨(學名:Dendrocygnaarcuata)為雁形目鴨科的鳥類。左右翅各有1枚形狀特殊的飛羽,飛行中與空氣摩擦能發出輕而尖的嘯聲。嘴形廣平;禿頸;長腿,跗骨前緣被以網狀鱗;后趾僅具狹形瓣蹼;后趾(連爪)的長度為其寬度(連同瓣蹼)的3.5~4倍。兩性羽色均鮮艷。棲息于丘陵谷間小盆地或面積不大而淺水的水域以及水庫中潮濕多草的小島上。飛行力弱,潛水能力強。以植物種子及嫩莖葉為主食。</p> <p class="ql-block">斑胸樹鴨</p> <p class="ql-block">尖羽樹鴨(學名:Dendrocygna eytoni)為雁形目鴨科的鳥類。左右翅各有1枚形狀特殊的飛羽,飛行中與空氣摩擦能發出輕而尖的嘯聲。嘴形廣平;禿頸;長腿,跗骨前緣被以網狀鱗;后趾僅具狹形瓣蹼;后趾(連爪)的長度為其寬度(連同瓣蹼)的3.5~4倍。兩性羽色均鮮艷。棲息于丘陵谷間小盆地或面積不大而淺水的水域以及水庫中潮濕多草的小島上。飛行力弱,潛水能力強。以植物種子及嫩莖葉為主食.</p> <p class="ql-block"> 鵲雁 英文名:Magpie Goose亦稱花斑雁(pied goose)或(semipalmated goose),屬于鴨科。與其他水禽不同之處在於逐漸更換飛羽,因此沒有不能飛行的時期。高棲樹上,但營巢於地面。終生配偶。雙親合作筑巢、抱卵和育雛。</p> <p class="ql-block">鵲雁</p> <p class="ql-block">太平洋黑鴨(學名:Anas superciliosa):屬鴨科鴨屬中型游禽。體長47-61厘米,雄鴨體重642-1400克,雌鴨體重560-1400克,翼展82-93厘米。體型較大。整體羽毛主要是斑駁的褐色、棕色和淺黃色。全身有深褐色至淺黃色的條紋和斑點,羽毛有白色或黃色邊緣。雌鴨羽色與雄鴨相同,但在頂冠上是棕色而不是黑色。虹膜褐灰色,鳥喙鉛色。腿腳灰黃綠色。</p> <p class="ql-block">太平洋黑鴨</p> <p class="ql-block">鬃林鴨(學名:Chenonetta jubata )為雁形目鴨科的鳥類。不喜戲水。雌雄羽色極其容易分辨,雄性鬃林鴨的頭部顏色呈現深棕色,頭背有著像駿馬一般的長條黑色鬃毛,胸部則是黑白相間的美麗羽毛;雌性鬃林鴨的眼睛上下有白色眼紋。是素食鳥類,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p> <p class="ql-block">鬃林鴨</p> <p class="ql-block">澳洲白鹮(學名:Threskiornis moluccus,英文名:Australian White Ibis)是鹮科白鹮屬的鳥類。分布于澳洲。澳洲白鹮在澳洲北部、東南部和西南部都很繁盛,是澳洲大型涉禽中唯一適應了城市生活的種類,在城市公園中常能見到。澳洲白鹮過去曾被劃入非洲白鹮(Threskionrnis aethiopica),外形與非洲白鹮和我國的黑頭白鹮均有些相似。</p> <p class="ql-block">澳洲白鹮</p> <p class="ql-block">澳洲白鹮</p> <p class="ql-block">大塚雉(英文名:Australian Brushturkey,學名:Alectura lathami),是雞形目冢雉科叢塚雉屬的鳥類。</p> <p class="ql-block">塚雉(學名:Macrocephalon maleo)是雞形目、冢雉科動物,是馬累冢雉屬的唯一成員。體長55-60厘米,體重1389-1758克。是一種大型的黑白兩色的鳥類,鳥冠黑色;尾巴中等長度。突出、骨瘦如柴、深色的盔甲(冠上有角質的頭甲)、粗壯、蒼白的喙和裸露的、淡黃色的面部皮膚。白色的下體在胸部和腹部上不時染上粉紅色,大腿呈黑色。</p> <p class="ql-block">塚雉通常害羞且沉默,除了筑巢地周圍。在黎明和黃昏的時間活動,飛翔能力較弱,但非常善于奔走。食物主要是植物的花、種子、果實等。在群島沿海的海岸的傳統地點筑巢,卵埋在沙灘、湖岸和河岸上,由太陽或地熱輻射加熱孵化,成鳥不孵卵。分布于印度尼西亞中部的蘇拉威西島和布頓島。</p> <p class="ql-block">黑額礦吸蜜鳥(拉丁文名:Manorina melanocephala,英文名:Noisy Miner),是雀形目吸蜜鳥科的一種鳥。黃嘴黃腳,灰肚皮,翅膀深灰色有一抹黃綠色飛羽,最顯著特征是黑臉以及眼睛后方一塊黃斑,像戴了個礦工帽,叫聲又特別吵鬧,于是得了這個名字。也有一說,因為認為其的叫聲像開礦的時候的嘈雜聲,而得了這個名字。</p> <p class="ql-block">黑額礦吸蜜鳥</p> <p class="ql-block">黑額礦吸蜜鳥</p> <p class="ql-block">彩虹吸蜜鸚鵡(英文名:Rainbow Lorikeet,學名:Trichoglossus moluccanus),是鸚形目長尾鸚鵡科彩虹鸚鵡屬的鳥類。彩虹吸蜜鸚鵡又叫小五彩鸚鵡、彩虹鸚鵡、五彩緋胸鸚鵡、紅胸五彩鸚鵡、胸赤五色、青海鸚哥等,體長約為20—30厘米,體重120—130克。一般雌鳥的羽毛、嘴、虹膜等部位的色彩都不及雄鳥的艷麗,但它們之間羽色的差異很小。它的嘴為橘紅色,虹膜棕紅色,腳為藍灰色。頭頂、下頜及臉頰部為深紫藍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綠色的環帶。背部、翅膀和尾羽為綠色。胸部為鮮紅色,并具有藍黑色的帶狀塊斑。</p> <p class="ql-block">彩虹吸蜜鸚鵡</p> <p class="ql-block">彩虹吸蜜鸚鵡</p> <p class="ql-block">冠鳩(學名Ocyphapslophotes),鳩鴿科,鳳頭鳩屬的一個物種。是一種在澳洲大陸出現的鳥。除澳大利亞北部靠赤道地區外它在整個澳大利亞生活,長30至34厘米。這種鳥棲息在草地、灌木叢和林地中海,但在河邊、園子、牧場、運動場和高爾夫球場上也可以看到它。</p> <p class="ql-block">暗色水雞</p><p class="ql-block">秧雞科黑水雞屬動物</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嘴長度適中,鼻孔狹長;頭具額甲,后緣圓鈍;嘴和額甲色彩鮮艷。翅圓形,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或第2枚和第3枚初級飛羽等長,第1枚約與第5枚或第6枚等長。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長,中趾不連爪約與跗跖等長。趾具狹窄的直緣膜或蹼。</p> <p class="ql-block">家八哥(拉丁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Linnaeus,1766),是雀形目椋鳥科八哥屬鳥類動物。</p> <p class="ql-block">澳洲鐘鵲 又稱黑背鐘鵲,俗稱澳大利亞喜鵲,分布于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南部。它們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最多才多藝的鳥類,可以發出不同的叫聲。</p> <p class="ql-block">澳洲鐘鵲</p> <p class="ql-block"> 澳洲紅嘴鷗(英文名:Silver Gull,學名:Chroicocephalusnovaehollandiae),是鸻形目鷗科彩頭鷗屬的鳥類。又叫澳洲銀鷗。主要分布于澳洲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面環海的澳大利亞,有鷗科鳥28種。它們都有強鍵的身體、中等大小的翼、結實的喙和有蹼的足,澳洲紅嘴鷗(SilverGull)是其中最普通的一種。澳洲紅嘴鷗大體上是一種長約42厘米的潔白的鷗,但翼、背及尾是淡銀灰色的,飛行時翼端的黑斑和亞緣的白翅斑明顯。成鳥的喙、腿及眼圈都是深紅色的。異性相似,僅雄性的喙稍大。幼鳥上體及翼有灰褐色斑點,腿及喙以至眼圈稍黑。</p> <p class="ql-block">小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sanguinea:)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的鳥類,體長36-40厘米,體重430-580克,體羽主要為白色,體格粗壯,外型特殊,外表與一般鳳頭鸚鵡較不同,冠羽較小,眼圈呈藍灰色裸面,上喙部很長,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個性友善、愛玩、溫馴,說話能力不強,但不似其他鳳頭鸚鵡那樣吵鬧。食物主要是水果、殼類、種子、向日葵、果仁、蔬菜等。喙的力量強大,需要養在金屬籠子中。是原產于澳洲東南部的鳳頭鸚鵡。</p> <p class="ql-block">小鳳頭鸚鵡</p> <p class="ql-block">原鴿(英文名:Rock Dove,學名:Columba livia),是鴿形目鳩鴿科鴿屬的鳥類。又名野鴿子、野鴿、脖鴿。</p> <p class="ql-block">橫紋長鬣蜥,也叫澳洲水龍。全長70公分,鬃狀鱗列沒有綠水龍長。但雄性仍很發達。呈雞冠狀。具有喉垂。在眼部后方位置上,有黑色帶狀條紋。在軀體至尾部間也有黑色帶紋。此外,喉部下方至腹部間多呈橙紅色。</p> <p class="ql-block">橫紋長鬣蜥</p> <p class="ql-block">橫紋長鬣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榆县|
章丘市|
揭西县|
施甸县|
平凉市|
托克逊县|
宜宾市|
江山市|
水城县|
久治县|
金平|
滦南县|
巴林右旗|
响水县|
阳春市|
江安县|
巨野县|
仙桃市|
广水市|
南靖县|
淮北市|
南通市|
杭锦旗|
武清区|
永宁县|
芒康县|
布拖县|
清新县|
建昌县|
电白县|
长乐市|
四子王旗|
宁强县|
叙永县|
宁阳县|
乌拉特中旗|
宝鸡市|
合肥市|
卢龙县|
迭部县|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