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萬里長城萬長,在這個人類歷史上最龐大最復雜的軍事防御體系中,屹立著山西鎮(太原鎮)與大同鎮偉岸的身影。長城兩邊是故鄉,他們既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分界,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見證。站在“雞鳴三省”之地遙望長城,我仿佛看到了它一路東行,經張家口,過四海臺、翻慕田峪、穿古北口、越金山嶺、登司馬臺、最終走出山海關,擁抱大海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荒涼的土地上矗立著古老的土墻遺跡,在夕陽下顯得格外蒼勁有力。天空呈現出深邃的藍色調,與地面形成鮮明對比。這里曾是大明王朝的邊防線,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歷史的重量。我站在這里,仿佛能聽到當年士兵的吶喊聲和馬蹄聲。</p> <p class="ql-block">山西長城分布范圍較廣,僅明長城在山西,就有外長城和內長城兩道主要防線。這些防線如同兩條巨龍盤踞在山西的大地上,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p> <p class="ql-block">冬季雪地上的土墻遺跡,部分覆蓋著白雪;遠處可見稀疏植被與開闊田野;天空晴朗,云朵飄逸。這樣的景象讓人不禁想起那些曾經駐守在這里的士兵,他們頂風冒雪,只為守護身后的家園。</p> <p class="ql-block">外長城又稱大邊,它曾經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如今又成為山西與內蒙古的省區界。山西外長城分布于偏關、平魯、右玉、左云、新榮、陽高、天鎮,西起偏關老牛灣,由西向東先后穿越滑石澗、水泉營、柏楊嶺、大河堡、云石堡、黃花山、樺林山、殺虎口(殺胡口)、破虎堡、殘虎堡、摩天嶺、威魯堡、助馬口、拒墻堡、拒門堡、得勝口、方山、鎮川口、長城鄉、守口堡、李二口、新平堡、天鎮平遠頭進入河北。每一段長城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塊磚石都記錄著歷史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為了保護京畿安全,大明王朝在山西、河北外長城的內側又修建了一道邊城,即內長城,山西內長城,分布于偏關、神池、朔城、寧武、原平、代縣、山陰、應縣、渾源、繁峙、靈丘西起偏關丫角山(內外長城交會處)經老營堡、利民堡、陽方口、盤道梁、白草口、新廣武、凌云口、平型關、牛幫口、狼牙口、靈丘蕎麥茬進入河北。內長城的修建,進一步鞏固了大明王朝的邊防體系。</p> <p class="ql-block">外長城與內長城會師丫角山繼續西行,在偏關老牛灣與黃河相遇,大明王朝為了防止蒙古騎兵從對岸突破黃河天險進入山西,沿黃河構筑了一道河防,這段邊城與黃河并肩同行,被形象地稱為“黃河邊”。黃河邊的長城,不僅是一道軍事防線,更是一道文化融合的橋梁。</p> <p class="ql-block">大明王朝在綿亙萬里的北部邊疆先后設置了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也稱太原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陜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山西兩大重鎮:大同鎮、山西鎮,總兵駐大同鎮,主要負責外長城的防務,其防區西起丫角山,東至鎮口臺??偙v山西鎮(太原鎮),主要負責內長城和部分外長城的防務,其防區偏頭關、寧武關。這兩大重鎮的設立,標志著山西在大明王朝邊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达市|
周宁县|
济宁市|
陕西省|
汾阳市|
内黄县|
晋中市|
九江市|
大渡口区|
石景山区|
阜阳市|
北流市|
城固县|
修武县|
鲁山县|
阿拉尔市|
大埔区|
石家庄市|
苏州市|
静安区|
辽宁省|
长岭县|
乌拉特中旗|
仙居县|
镇赉县|
小金县|
冷水江市|
安陆市|
寻乌县|
二连浩特市|
潜山县|
河津市|
蓝田县|
抚远县|
北京市|
荥经县|
九江县|
县级市|
衡阳县|
吉林市|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