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3月16日,約伴16人,前往山西運城,徒步兩條先秦古道,欣賞滿山桃花,探訪10余處國寶級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6日上午10:00,車輛到達山西平陸縣張店鎮坪頭鋪村,開始徒步虞坂古鹽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虞坂古鹽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始鑿于西周初期,廢棄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虞坂古道是古人為了把河東鹽運至中原、西北乃至全國而開辟出一條道路。該鹽道從張店鎮坪頭鋪下山,至鹽湖區東郭鎮磨河村南山底出,沿途山勢險峻,坡道盤曲,路面坎坷不平。現存路面寬2-4米,全長約8公里。 這條與河東鹽的關系密不可分的運鹽古道,對研究西周至明朝時期的鹽業發展歷史和久遠文化有著重大的價值和意義。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伯樂仙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除了向四面八方運輸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鹽外,這條千年運鹽的古道在漫長的歷史中,留下了許多中國人至今耳熟能詳的成語。如,伯樂相馬,按圖索 驥,唇亡齒寒、假虞伐虢,馬齒徒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道途中偶遇運城鹽湖區文物普查人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道盡頭,磨河村古戲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鹽池神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山西運城市,鹽池北岸,始建于唐大歷十二年(777年)。史載唐代宗李豫賜運城鹽池為"寶應靈慶池",欽定在鹽池建廟,賜封池神為"靈慶公",列入國家祀典。池神廟是一座以崇拜自然神為主的神殿,是贊頌、禮拜大自然的神廟。舜帝曾在這里撫五弦琴吟唱《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鹽池神廟是河東鹽文化的重要載體,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因為CCTV拍攝記錄片,臨猗雙塔公園封閉不開放,只能遠遠拍幾張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臨猗雙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臨猗縣城內北隅。兩座磚塔東西排列,相距50余米。據《猗氏縣志》記載,雙塔為隋唐創建,宋代重修,原有妙香寺,西塔在寺內,東塔居寺外。今寺已不存,雙塔依舊。西塔方形,七層,高約30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時,塔剎毀壞;東塔亦七層,方形,底層中空,以上實心。西塔唐物,東塔宋建。雙塔之門,對向開辟。相傳西塔內藏白蛇,稱白蛇塔;東塔內隱許仙(第七層內原有畫像),稱許仙塔。每年的七月,白蛇與許仙相會,夜深人靜,月明如晝,雙塔之影在月下交融,象征夫妻團聚,因有雙塔交影之稱。雙塔上雁巢甚多,黃昏時小雁環飛,故亦稱雁塔。北門外原有一青蛇塔,今已不存。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午16:30,到達山西萬榮縣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飛云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山西省萬榮縣東岳廟內,為純木質結構,被譽為"中華第一木樓"。飛云樓為元明風格建筑,高23.19米,全樓斗拱密布,玲瓏精巧,與應縣木塔并稱為"南樓北塔"。飛云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各層屋頂構成了飛云樓豐富的立面構圖。飛云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樓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飛云樓是解店東岳廟內建筑群中的代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樓,半截插在天里頭"。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月17日早上8:00,冒雨趕到萬榮縣北的太趙村,游覽稷王廟。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林微因夫婦先后三次尋訪都沒有找到的國保,我們毫不費力就找到了,真該感謝網絡時代發達的導航服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萬榮稷王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萬榮稷王廟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城西北7.5千米的稷王山鎮太趙村北隅。相傳上古時后稷始教民稼穡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稱稷王山,并為紀念后稷而建廟。萬榮稷王廟現僅存中軸線上的正殿、戲臺,雖經重修,仍保留了宋元兩代的建筑特征。正殿是稷王廟的主殿,坐北朝南,建于一長方形臺基上,臺基長23.6米、寬5.85米、高0.4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建筑面積252平方米。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薛瑄家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萬榮縣里望鄉平原村,即我國明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薛瑄的故里。他與王陽明齊名,“南王北薛”,被世人送稱號“鐵漢公”“南京好官”“薛夫子”“薛河東”,不僅為官清正廉潔,而且樂于傳授自己的學識,培養了大量學者,創立了著稱于史的河東學派,是明代第一個配祀孔廟的先儒,故稱“真儒”,即真正的大儒。廟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現存建筑有牌樓、正殿及東西廊房等。正殿塑有薛瑄像一尊,高2米,形象逼真、生動。村西2華里處為薛瑄墓地,面積1.2萬平方米,古柏幽森,氣象肅穆。第7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王北薛",理學真儒與王陽明齊名;清正廉潔,天下第一領先于成龍二百余年;開宗講學,文中子王通之后近千載,海內英才再聚河汾……宋元以后,世家消亡,河東薛氏再度輝煌。薛瑄,該是怎樣的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南陽村壽圣寺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里望鄉南陽村學校內。平面呈八邊形,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形制判斷為宋代建筑。塔通體十一級,樓閣式磚塔。塔身八角形,高約30米,一層邊長2.8米,直徑6.6米、高5米。一層的塔檐磚雕仿木結構斗拱,二層以上皆出疊澀磚檐。除九和十一層,其他各層正南面均有磚券拱門。各層高度由下至上逐漸收縮,塔剎已毀。塔旁遺有金代鐵鐘1口,蒲牢形紐、圓肩,金大定十二年鑄,高2.35米,直徑1.65米,厚0.05米,四周鑄有銘文,為原圣壽寺遺物。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該塔正在維修中,雨天施工人員都不在,老鄉也沒有圍檔的鑰匙,只能遠遠的看了幾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萬榮“三王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廟精華穿越時空猶給力,三王氣韻籍涵日月總驚天!山西萬榮通化鎮“三王廟”,學習隋唐歷史繞不開的地方,也是探究華夏文化史、教育史繞不開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王:即指隋末唐初時期的-王通、其弟王績、其孫王勃。為通化人,現村中有王通廟,當地常稱為“三王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萬榮縣通化鎮地處萬榮縣西北,汾河以南,原屬河津縣,是一座古老的城鎮,是初唐四杰著名詩人王勃的故里。著名詩句有《騰王閣序》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通化村之所以叫通化是取王通教化之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9、阮氏雙碑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為清代武德左騎尉阮廷實與其子阮凌云的德行碑樓,系父子雙碑樓,西邊為父,東邊為子,兩者相距1.27米,分別建于清光緒三年(1877)和清光緒五年(1879)。兩座碑樓坐西北朝東南,形制相同,均為仿木結構磚雕碑樓。造型精致,內容豐富,磚雕繁復,技法精湛,為清代碑樓中的精品。兩座碑樓內各置青石質四明碑1通,皆由碑額、碑身、碑座組成,碑額正面浮雕蟠龍3條,其余三面均浮雕雙龍戲珠。2019年10月7日,阮氏雙碑樓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0、北辛舍利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山西省萬榮縣榮河鎮北辛村。塔原是崇圣禪院內附屬建筑,創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現寺已毀,唯塔尚存。塔為三級覆缽式磚塔,通稱喇嘛塔,高21米。平面為正方形,邊長7.8米。一、二層為正方形,三層為圓形覆缽,塔頂相輪已毀。2019年10月,北辛舍利塔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1、汾陰后土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里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媧氏的祠廟。 后土圣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祠內有秋鳳樓,因漢武帝《秋風詞》得名,無人知曉建于何代,樓身高達32.6米,樓身為曲尺形,主體為三層檐,2、3層上建有回廊,全樓斗拱密布,造型美觀、大方,引人觀瞻。其兩側下方都有精雕的吊柱,共有28根,傳說代表漢武帝的云臺28將;上層是十字歇山頂,共有36個挑角,說是象征隋末瓦崗寨36兄弟;每個玻璃挑角上都裝有彩色琉璃武將形象,共108個,據說象征梁山一百單八將。樓內上層,現有"秋風辭"石碑兩塊,它既象征著秋風樓的古老,又為秋風樓增加了藝術色彩。祠后有張儀古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千多年前,縱橫家張儀由此古道入侵,推進了秦統一六國的進程。一九三七年,整編后的八路軍東渡黃河,經此奔赴抗日前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游罷后土祠,時間還早,于是臨時增加李家大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條扁擔,訴述著一位草根創業的奮斗史;一座院落,記載著一個名門望族的興衰史;一段愛情,凝結著一段中西合璧的浪漫史; 一口賑災鍋,鐫刻著一部百年濟世的善行史。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影壁上共365個善字,是為了告誡后人要一年365天,天天行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家大院,占地200余畝,是清至民國時期晉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近二百年的李家大院,被滄桑歲月厚重成一處佳景勝跡,以一種寵辱不驚、磅礴恢宏的氣度,彰顯著獨有的風韻,代表著一部豐富多彩的晉商文化發展史。走進李家大院,善影壁、善書法、善匾額、善牌匾、善楹聯隨處可見。李家三代十位當家人百年行善,給千秋后世留下一筆“善無大小、善無多少、善無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圖報”的寶貴精神財富,至今熠熠生輝,光彩照人。這也是李家之所以能在清代崛起,并且如日中天的原因。如今的李家大院不只是一個文物旅游景區,它更是中華民族善文化的“活教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步入李家大院,徜徉其間,微風和煦,善氣惠人,仿佛投入吉祥的懷抱:古香古色的傳統民居,棹楔鴟吻的巷陌老街,精妙絕倫的磚、木、石雕,目不睱接的楹聯匾額,山湖輝映的江南美景,口耳相傳的善人善事,以及融匯南北、合璧東西的建筑風格,讓人大飽眼福,回味無窮,而內心則涌動著一次次驚嘆和震撼。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得天獨厚的文物瑰寶向中外游客展示其永恒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穿梭在厚重的歷史里——運城訪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運城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之一。距今約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均在這里。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于公元前669年定都于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后,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后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慣稱這一地區為“河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運城有國保級文物100多項,妥妥地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名,比許多省份都多。一河之鄰,每年都要走上幾趟,這么多年下來,翻看地圖,總發現還有許多地方沒有到。山河依舊,人雖不再年輕,但仍能跋涉,繼續走吧。</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溪县|
城固县|
紫云|
丰县|
东山县|
平利县|
仁怀市|
涿鹿县|
长汀县|
龙门县|
湟源县|
奈曼旗|
洪泽县|
勐海县|
和政县|
木兰县|
蓬莱市|
资中县|
洛川县|
河东区|
扎赉特旗|
平南县|
白朗县|
子长县|
和硕县|
娄烦县|
广宗县|
左云县|
财经|
化隆|
永清县|
延庆县|
周至县|
弥勒县|
芦山县|
广宁县|
枝江市|
巢湖市|
黄浦区|
巴南区|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