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濰坊市,古稱濰州、濰縣,山東省轄地級市,Ⅱ型大城市,位于山東半島西部,東與青島市、煙臺市連接,西鄰淄博市、東營市,南連臨沂市、日照市,北瀕渤海萊州灣,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地貌自北向南由低到高,總面積16167.23平方千米。全市轄4個區、2個縣,代管6個縣級市,常住人口941.8萬人。</p> <p class="ql-block">濰坊市博物館,位于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東風東街6616號,始建于1962年,新館于1999年12月20日落成開館,是一座古建筑風格的地方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濰坊市博物館新館占地面積24053.5平方米,建筑面積18669.7平方米,有濰坊簡史、館藏字畫、民俗及民間藝術、石刻藝術長廊等多個固定陳列。館藏文物近8萬件,藏品種類33類。</p> <p class="ql-block">濰坊博物館的世紀寶鼎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青銅器,它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而且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世紀寶鼎的總高為2.6米,其中鼎高2.1米,鼎座高0.5米,口徑為1.5米,鼎座尺寸為2米×2米×0.5米。它的重量為1.5噸,整體造型古樸而凝重,風格典雅。鼎座前有“世紀寶鼎”四個金文大字,鼎座后面則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贈一九九五年十月”的字樣。這座寶鼎的設計和鑄造體現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傳統工藝,同時也考慮到聯合國鼎禁的重量要求,因此鼎禁的設計參照了商周時期的青銅禁。世紀寶鼎的鑄造歷時半年,由濰坊市博物館的專業工作者和仿古銅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合作完成,它不僅象征著21世紀的開始,而且是一件宏偉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濰坊市博物館有濰坊簡史、館藏字畫、民俗及民間藝術、石刻藝術長廊等多個固定陳列。各陳列以館藏精品文物陳展為主,利用圖版、模型、觸屏等多種形式。</p> <p class="ql-block">濰坊市博物館館藏文物近8萬件,藏品種類涵蓋化石、陶器、瓷器、青銅、玉石、錢幣、古角牙木、書畫、碑拓、古籍、碑刻、造像、織繡、璽印符牌、民俗服飾及飾品、近現代革命文物等33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濰坊古代文化發展序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李文化 8000年以前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寒亭區朱里鎮前埠下遺址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辛文化 7300年左右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州市桃園鎮桃園遺址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汶口文化 6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諸城市皇華鎮呈子遺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龍山文化 4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諸城市皇華鎮呈子遺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岳石文化 35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州市郝家莊遺址</p> <p class="ql-block">濰坊舊稱“濰縣”,1948年濰縣解放后,取濰縣和坊子兩地名稱的第一個字組合,設立了濰坊特別市,開始有了“濰坊”之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當年山東濰縣全景</p> <p class="ql-block">黃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清代著名醫學家;尊經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醫。</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親書“妙悟岐黃”褒獎其學識,親書“仁道藥濟”概括其一生。他繼承和發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理論,對后世醫家影響深遠,被譽為“黃藥師”、“一代宗師”,清軍四川軍醫館——久真堂的祖師爺。</p> <p class="ql-block">趙明誠(1081年-1129年),字德甫(一為德父),山東諸城人。宋代金石學家、藏書家、官員。右仆射趙挺之之子,女詞人李清照之夫。</p> <p class="ql-block">趙明誠一生除去為官,常傾心執著于金石書畫的搜集與研究,所撰《金石錄》發揚了以金石證史的治學傳統,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對史學、考據學、文獻整理和金石書法的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p> <p class="ql-block">從佛教的角度來看,觀音大士和觀音菩薩是同一位菩薩,只是不同的稱呼而已,沒有本質的區別。觀音菩薩(意譯:觀察世間眾生的聲音的菩薩)是觀音大士的本名,觀音大士是觀音菩薩的尊名,都是表示觀音菩薩的無量慈悲智慧。觀音菩薩是等覺菩薩,也就是最高級別的菩薩,所以也可以稱為大士,這是對觀音菩薩的一種敬稱,也是對觀音菩薩的一種贊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北朝造像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魏佛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彩繪佛造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魏菩薩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魏佛像</p> <p class="ql-block">賈思勰,青州益都(今山東省壽光市)人。北魏末年官員、農學家、思想家。賈思勰出生于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屬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后,他回到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活動,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至東魏武定二年(544年)間,賈思勰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作《齊民要術》。</p> <p class="ql-block">鄭玄(127年-200年),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今濰坊市峽山區鄭公街道)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家。鄭玄早年入太學攻讀,又師從張恭祖等人學習,最后跟隨馬融學習古文經。游學歸里后,復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注疏,潛心著述。晚年守節不仕,卻遭逼迫從軍,最終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歲。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余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貞觀年間,將鄭玄列于二十二“先師”之列,配享孔廟。</p> <p class="ql-block">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官員、名士、文學家,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漢獻帝時期,他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國相等職,時稱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頗有治績。后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結賓客,抨議時政,言辭激烈,終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p> <p class="ql-block">晏嬰(?~前500年),姬姓(一說子姓),晏氏,字仲,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余年。他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國君主。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p> <p class="ql-block">公冶長(前519年—前470年),復姓公冶,名萇,字子長、子芝;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女婿和弟子。公冶長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名列二十。公冶長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他終生治學不仕,魯國國君多次聘請他為大夫,他都辭而不應,致力于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當時著名的文士。</p> <p class="ql-block">陳介祺是中國近代影響最大的民間古器物收藏家,更是晚清時期中國最杰出的金石學家和傳拓大家。陳介祺金石的一生,對后世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博物學、印學等多學科,都有極大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p> <p class="ql-block">镈鐘,青銅制,其特點是環鈕、平口、橢圓形或合瓦形器身。是一種古代大型單體打擊樂器,形制如編鐘,只是口緣平,器形巨大,有鈕、可特懸(單獨懸掛)在鐘懸上,又稱‘特鐘’。它相對編鐘言,后者為編懸,前者為特懸。編懸十六鐘共簨,特懸者鑷鐘一簨。</p> <p class="ql-block">濰坊市博物館從館藏文物中甄選精粹,匯集于一展,精心打造了以展示濰坊歷史文化為主線的“物華天寶·館藏文物精粹展”。</p> <p class="ql-block">東夷文化是指東夷人所創造的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之一,主要發源地在山東的魯中山區和沂沭河流域,具體的范圍包括了山東全境及其毗鄰的廣大地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結束,東夷及其古文化在亞洲古文化的發源與交流中都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東夷文化從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東夷人所創造出來的不同階段的文化。東夷文化從鳥圖騰的崇拜,到各種手工藝、建筑工藝的發展,再到禮制的出現、聚落和城市的分化乃至早期國家的形成,伴隨部族遷徙而將海岱文化傳播到中華大地各個角落,一起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鄭板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子才如不羈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君心似后凋松</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折枝瓜果暗龍紋盤制于清代康熙年間,通體施白釉,盤面繪有佛手、桃子、石榴,寓意多福、多壽、多子。</p> <p class="ql-block">藍地黃釉二龍戲珠紋盤,盛器、圓唇、侈口、曲壁深腹、圈足。青花藍地發色深沉,黃釉龍紋,釉色黃中泛綠。盤內心飾立龍戲珠紋,內外腹壁飾順向二龍敢珠紋。龍紋間輔以卷云紋、火紋,脛部一周仰蓮紋。圈足底部中心為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書款識。</p> <p class="ql-block">藍釉描金鳳尾尊制于清代乾隆年間。它的頸部和腹部分別有一條龍鳳紋,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通體施白釉,口沿部分飾回紋,頸部、腹部都飾海水游龍紋。與其它瓷器不同的是,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是以海水為紋,留白處理,瓶體共有九條翻越在海水之上的龍,氣勢磅礴。</p> <p class="ql-block">藍地云龍紋盤,云龍紋是龍紋的一種,龍為主紋,云或者駕云疾馳狀,火災云間蟠舞,開始于唐宋五代時期。龍歷來代表一種權威、勢力,龍的各個部位也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 鹿角:社稷、長壽劍眉:英武 牛耳:名列魁首獅鼻:富貴 虎眼:威嚴金魚尾巴:靈活 魔爪:勇猛 馬齒:勤勞、善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乾隆白地綠彩云龍紋瓷盤</p> <p class="ql-block">青花雙鳳紋賞盤出自清代中期。口徑:26cm、足徑:40cm、高:6.5cm、重量:3075g。敞口,淺弧腹,圈足,盤口以金色描邊,盤心繪雙鳳盤旋,云紋繚繞。色彩鮮艷、清新雅致、主題突出、藝術感染力強。從整體而言,青花雙鳳紋賞盤是一件具有很高歷史、藝術價值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紅堆雕鳳穿花卉祥云龍紋折沿賞盤,直徑44.5CM,是一件融合了青花、釉里紅和堆雕等多種陶瓷工藝的精美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清光緒仿雍正款青花朱龍蓋碗,清·光緒(1875-1908年)口徑17.1、底徑6.8、高11.5厘米。</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龍紋瓷盤,盤撇口,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底雙弦紋內繪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紋,里口邊繪卷草紋,外壁繪云龍紋。</p> <p class="ql-block">青花又龍紋高足碗,朝代:明 宣德,帶碗套高10.7cm、口徑15.7cm、底部直徑4.69cm。</p> <p class="ql-block">白釉開片堆塑龍紋瓶,高:37.8cm 口徑:6.2cm 底徑:8cm 重:1378g,盤口,頸部為旋紋,三系分別系于頸部與肩相接,一條堆塑龍穿梭于三系間,惟妙惟肖;胎質緊密,瓷質較薄,渾身施青白釉,白中閃黃,色如象牙,卷葉邊小碰,龍角微斷,有土沁。</p> <p class="ql-block">白地礬紅龍鳳紋瓶,礬紅兩面開窗龍鳳瓶,瓶高23公分,肚徑10.5公分,瓶身礬紅描金,釉水亮麗,開窗白地描金五彩龍鳳呈祥斗艷。</p> <p class="ql-block">黃地粉彩鳳穿牡丹紋蓋罐,豐肩,長圓腹漸斂,圈足。通體施黃釉,底部施白釉。瓶外壁主體繪粉彩龍鳳穿牡丹花紋,輔以如意云頭紋 變形仰蓮瓣。圈足 內施白釉,圈足斜削無釉。 纏枝花是漢族傳統的吉祥圖案之一,在古代傳說當中,鳳凰為鳥中之王,牡丹為花中之王,寓意富貴。丹、鳳結合,象征著美好、光明、幸福、富貴。</p> <p class="ql-block">甪端銅熏,常用于宴客熏堂和熏衣驅蟲,還可作為陳列裝飾品,是古代人生活中情趣和意境的重要載體。甪端是一種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與麒麟相似,頭上一角,甪端據說能夠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象征光明正大、秉公執法,寄寓了中國民眾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壽年豐。</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時用來熏香和取暖的爐子,熏香爐也叫香熏或者香爐,最初采用青銅為材料,漢代的博山爐就是青銅制成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香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方香爐</p> <p class="ql-block">清末白銅如意形香熏高4.3厘米,長24厘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獸香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方形銅香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手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簠</p> <p class="ql-block">蟠虺紋銅鼎是春秋時期的金屬器,整器渾厚凝重,紋飾纖細,是典型的“楚式鼎”。</p> <p class="ql-block">銗鏤,通高17.5厘米,器物為器蓋、器身、提梁等組合在一起的復合器。器蓋呈敞口淺杯狀,口沿為尖唇弧沿,頸部較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甬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龍紋銅鏡</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補子一般采用正方形,且要比明朝補子略小,長寬在40厘米左右。而皇子、親王、貝勒、貝子等皇親可用圓形補子。補子的色彩和紋樣一般都用彩色,底色選用深色系,有紺色、深紅色及黑色等。補子全部織繡單只鳥、獸,四周裝飾花邊。文武官員的補子是以鳥、獸圖案為主。清朝官服補子是我國古代服飾發展的一種體現,清代不僅繼承了漢族服飾的優點,而且還把自己民族特色的東西保留下來,開創了中國古代服飾新的篇章。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對漢族傳統服裝的某種補充和拓展。</p> <p class="ql-block">明清文官一品用鶴補紋,其原型丹頂鶴“青腳素翼”。明清文官六品用鷺鷥補紋, 鷺鷥又名春鋤“步於淺水,好自低昂……色雪白,頂上有絲毛……青腳”。</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補子一般采用正方形,且要比明朝補子略小,長寬在41厘米左右。而皇子、親王、貝勒、貝子等皇親可用圓形補子。補子的色彩和紋樣一般都用彩色,底色選用深色系,有紺色、深紅色及黑色等。補子全部織繡單只鳥、獸,四周裝飾花邊。文武官員的補子是以鳥、獸圖案為主。清朝官服補子是我國古代服飾發展的一種體現,清代不僅繼承了漢族服飾的優點,而且還把自己民族特色的東西保留下來,開創了中國古代服飾新的篇章。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對漢族傳統服裝的某種補充和拓展。</p> <p class="ql-block">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帶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絳色都有區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貼金銅菩薩坐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鎏金銅菩薩坐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提梁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壘</p> <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青銅禮器鄩仲盤銘文,1977年10月和1981年4月,在臨朐縣嵩山泉頭村東通往九杰村的鄉間公路北側,村民在一斷崖的墓坑中發現,包括鄩仲盤、鄩仲匜、齊趫父鬲和上曾太子般殷鼎,后由現臨朐縣博物館征集入館。在臨朐泉頭村出土的這兩批西周晚期青銅器中,根據齊趫父鬲、鄩仲盤、鄩仲匜、上曾太子般殷鼎等五件銅器之銘文分析,該批青銅器出自的墓主可能是齊趫父和孟姬。這批銅器的銘文涉及齊、鄩、曾諸國之史實,特別是曾、鄩銅器在臨朐出土,這為研究曾國之歷史文化、古之斟鄩的延續及與齊國之間的關系等,增添了新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尋仲匜,春秋早期青銅禮器。</p> <p class="ql-block">鄧共盉,1992年3月發現于昌邑縣塔爾堡鎮上河頭村。青銅質。三足,襠及底腹部附有濃重的灰垢,是由于長期調酒、溫酒燒熏所致。器足至口沿通高24.1厘米,口徑13.3厘米,襠高6.9厘米,最大腹徑19.5厘米,重3.3千克。束頸,圓沿外卷,頸部飾夔鳳紋三組,每組兩兩相對,四周有凸弦紋作框欄。鼓腹,最大腹徑居中,襠微內收,腹部飾三組高浮雕饕餮紋,渾厚典雅、富麗古樸。三柱足作大象垂鼻觸地狀,極為形象生動。扳作牛首狀,雙角歧出,兩耳翼分,兩目瞠圓。牛首上側正中近口沿處有橋形鈕,為掛連器身與器蓋間銅鏈之用。筒狀流斜出于上腹部,通長9.3厘米。銘文“登(“鄧”之初寫)公尊彝” 四字鑄在扳下器壁上,形體挺秀,字口整飭。時代為商代晚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鄧國青銅器。</p> <p class="ql-block">宋銅甗,通高76.7厘米,甑口徑52.8厘米,鬲腰徑24.4厘米。</p> <p class="ql-block">“彝”是古代先民用于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它是北宋以來金石學中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禮器的通稱,以概括青銅器的功用特點。也名“尊彝”。如鐘、鼎、樽、罍之類。</p> <p class="ql-block">戰國陶鷹壺,鷹的造型和龍山文化玉鷹有遺傳基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將軍盔形器”流行于商周朝時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商周青銅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鷹首提梁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雙耳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系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結束參觀,下一站:十芴博物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八宿县|
澜沧|
六安市|
栾城县|
临沂市|
友谊县|
洛阳市|
贵阳市|
开鲁县|
郎溪县|
浦北县|
深泽县|
米泉市|
河西区|
行唐县|
社会|
凌海市|
慈溪市|
武夷山市|
内黄县|
邵武市|
阳谷县|
阿尔山市|
高邮市|
卓资县|
黎城县|
阿克陶县|
祥云县|
徐闻县|
界首市|
酉阳|
嵩明县|
竹山县|
灵璧县|
澄城县|
北碚区|
荥阳市|
彭阳县|
连平县|
朝阳县|
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