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份,在我家附近,我經(jīng)常散步的番禺路129號門口掛了一幅海報,說這里是鄔達克故居,現(xiàn)在是鄔達克紀念館。 1893年,鄔達克出生在斯洛伐克一個建筑世家,畢業(yè)于布達佩斯皇家學院,23歲當選為匈牙利皇家建筑學會會員。但才華橫溢的他,卻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而成為奧匈帝國在俄羅斯前線的一名士兵,之后又作為戰(zhàn)俘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最終他逃到了上海。 落魄的鄔達克在上海一家美國建筑事務所找到了一份助手的工作。1923年,他獲得了第一個設計機會,與美國建筑師克利合作完成了美國總會(福州路209號)。<div>美國總會對鄔達克的意義非凡,他的天賦和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之后,32歲的鄔達克擁有了自己的建筑設計事務所(鄔達克打樣行)和 鵲起的聲名。他一共為上海留下了65幢經(jīng)典建筑,包括“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沐恩堂、市三女中五四樓等。其中,25幢被列入上海市優(yōu)秀近代建筑名錄。他是海派建筑之父:在上海的29年間,建成項目不下50個(單體超過100幢),包括辦公、旅館、醫(yī)院、教堂、影院、學校、工廠、公寓、會所、私宅等眾多類型,外觀有古典主義、折中主義、裝飾藝術、表現(xiàn)主義、現(xiàn)代主義等不同風格。<br></div><div>鄔達克1947年離開上海,鄔達克在瑞士待了幾年,在美國的加州退休,他在那里為自己造了一幢沒有一顆金屬釘子的瑞士風格房子。1958年,這位65歲的建筑奇才在加州與世長辭。</div> 站在番禺路上,看不出鄔達克故居,這幢樓是現(xiàn)代建筑,掛的牌子是上海開放大學航空運輸學院,曾經(jīng)是長江證券公司,開過月子會所,底層開過飯店。 穿過過街樓,才是鄔達克故居。<div>番禺路129號住宅是一組英國鄉(xiāng)村風格別墅,是鄔達克于1930年自己設計、建造并居住的花園別墅。該住宅具有濃郁的都鐸風格。這是一種混合著傳統(tǒng)的哥特式風格和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樣式,流行于19世紀的英國都鐸王朝時期,是十九世紀英國貴族府邸所采用的主要建筑風格,尖塔型斜屋頂是它的顯著特征。<br></div> 鄔達克故居頗有英國鄉(xiāng)村味道,陡峭的石板瓦雙坡屋頂占立面高度近一半,兩端是高聳的磚砌煙囪。藍天下,白屋子,西南山墻面,煙囪和飛鳥設計高高聳立,粗糲的白墻襯托著陡峭的屋面、老虎窗,還有鄔達克當年為喂養(yǎng)鴿子而設計的休憩平臺,與常常落棲在這里的飛鳥交相輝映。 房子的三角坡頂造型、窗戶等都顯示出了濃郁的都鐸建筑特色,鄔達克將屬于自己的鄉(xiāng)愁帶到了這所房子里。房子從建材、設計、施工到細部裝飾,都非常純真、地道。從前里面的布置也很精致,屬于典型的歐洲古典風格。 <div>南立面設對稱的山墻造型。底層采用紅色清水磚墻,二層以上則是白墻,深色木構架露明,門窗套為粗礪石質。從本白的墻面、褐色的石瓦、黑褐色的外露木構架到紅褐色磚墻,顯得色彩協(xié)調,層次豐富。建筑底層有哥特式三連列窗和圓拱形大門,二層是折線型凸窗。</div> 這組建筑是由西面一幢磚木結構假三層英國鄉(xiāng)村式別墅和東面一幢假二層別墅用連廊組成的一個住宅群,住宅南面有寬敞的花園草地。整座建筑為陡坡紅色機制板瓦屋面,高低縱橫交錯組合,西側和北側屋面從三層直下二層,整個屋面跌宕起伏,屋面上開有平坡式老虎窗。建筑的二三層和山墻外墻面均裸露黑色木構架,構架間做白色砂漿粉刷,底層外墻面貼泰山面磚,二層以上挑出底層墻面。顯示出英國鄉(xiāng)村別墅風貌特征。三層主體建筑一側兩座曲折多邊形紅磚清水勾縫的煙囪穿出屋面,體現(xiàn)了典型的鄔達克設計風格。 <div>在他的長子馬丁、次子西奧多和女兒阿萊莎于1923、1925和1928年相繼出生后,鄔達克決定給他日益壯大的家庭修建更大的寓所,地點選在當時正在參與設計的哥倫比亞住宅圈附近。<br></div>為感謝孫中山獨子孫科的幫忙,將這座西班牙式住宅轉讓給了孫科,于是他在哥倫比亞路(現(xiàn)番禺路)對面重新購地,終于在1930年年末落成新居。 這座都鐸風格的建筑是他的妻子吉塞拉的最愛,也寄托著鄔達克對遠方家鄉(xiāng)班斯卡的牽掛。 建筑采用鋼窗、木門、木樓梯??蛷d內(nèi)為柚木墻裙,廚房、廁所為馬賽克地面,瓷磚墻裙??蛷d及起居室吊頂均為柚木方格子,在木頭大梁上飾有精美的花卉雕刻。相比那些由他創(chuàng)造的經(jīng)典建筑,他的自宅更低調、內(nèi)斂,也更具個人情感,空氣中暗暗彌散著的感傷為房子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氣息。 1936年,鄔達克將這座自宅轉賣給一位德國外交官,和家人搬到自己開發(fā)設計的現(xiàn)代風格的達華公寓底層居住,直到 1947年離開上海。 鄔達克故居是花園別墅,鄔達克在上海有三處自宅,番禺路129號是第二處,他的三個子女在這座住宅中度過了有著寬闊花園的童年。<div>鄔達克的女兒阿萊莎在舊居的花園里,現(xiàn)在花園沒有了。</div> 新中國成立后,鄔達克故居成為番禺二中的校址,創(chuàng)建于1963年?;▓@改建成教學樓和操場,鄔達克故居是教師辦公室。為適應中等教育結構改革和旅游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1985年變更為"上海市番二職業(yè)技術學校"。2001年9月,上海市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學校和上海市國際旅游職業(yè)技術學校合并,定名為上海市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學校。 鄔達克紀念館設在鄔達克故居番禺路129號內(nèi)。 一樓設有鄔達克紀念館,陳列了他的建筑設計圖、生平介紹等,可以看出這位設計師傳奇的一生以及對上?!昂E晌幕钡淖V寫。 2024年1月17日我到鄔達克紀念館參觀了“閱讀建筑”科普展。 去年12月底,鄔達克紀念館在開館十周年之際,舉辦“閱讀建筑”科普展,免費向市民開放,共分五個主題:建筑從遠古到文藝復興的演進、建筑起源與早期建筑、鄔達克建筑傳奇、現(xiàn)代主義建筑經(jīng)典案例、建筑樣式與建造方式,展覽至2月4日結束。 突然,鄔達克紀念館發(fā)出通知,鄔達克紀念館正在進行的“閱讀建筑”展覽計劃于2月4日結束,之后,鄔達克紀念館也將暫時與公眾告別。聽聞這一消息,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市民在紀念館前排起長隊。 廣大市民冒雨排隊前來參觀,這是鄔達克紀念館2013年1月8日免費開放10年來所沒有的現(xiàn)象。 要謝謝鄔達克紀念館館長,民營企業(yè)家劉素華修繕鄔達克舊居,創(chuàng)辦鄔達克紀念館。她不是上海人,卻投資修復了鄔達克故居,建成了鄔達克紀念館,讓上海市民重新認識了鄔達克,認識了上海鄔達克的建筑,為上海市民做了一件好事。 修建前的鄔達克舊居,是破舊院落,一派年久失修的景象。 “第一次察看舊居時,一片狼藉:這里屋頂破落,部分房頂可看到藍天;墻壁漏水發(fā)霉;部分鋼窗生銹,己不能開啟;室內(nèi)白蟻叢生;柱子橫樑歪歪斜斜,結構嚴重破損;整幢樓的地板空洞許多,一不小心腳就會從地板空洞里踩到濕地;整幢樓充滿了潮氣霉氣……”。她說。 鄔達克舊居的產(chǎn)權屬于長寧區(qū)教育局。2010年12月,劉素華、朱建英投資的大鈞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與長寧區(qū)教育局簽約,租賃并投資修繕鄔達克舊居。兩年內(nèi)外修繕,修舊如舊,鄔達克誕辰120周年這一天鄔達克紀念館開幕,從那天起到現(xiàn)在紀念館一直堅持免費向社會開放,這些年超過100萬人次走進了這座紀念館。<div><div><br></div></div> 鄔達克紀念館開館以來這11年,修繕后的鄔達克舊居獲得“中國建筑學會科普基地”、“上海市科普基地”、上海科普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科普創(chuàng)新基地”掛牌,在新時代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br>紀念館把弘揚鄔達克建筑藝術、推介上海城市文化作為一項重要目標,連續(xù)8年舉辦8屆“上海鄔達克建筑遺產(chǎn)文化月”;組織主場展覽23個、出國展覽3次、赴京展覽3次;累計舉辦論壇、講座、讀書會等活動超326場;2016年至2019年連續(xù)4年獲得上海市公共文化創(chuàng)新獎;其間還舉辦過1屆“鄔達克年”和1次“鄔達克國際建筑文化獎”……<br>鄔達克紀念館免費開放10年迎接了超過100萬人到訪。非常不容易,至今“實在是精力、財力不濟,再無奈、無力繼續(xù)擔著這個擔子前行”。“在過去的十多年里,我們讓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游客了解到鄔達克和他設計的建筑,但是現(xiàn)在,我們無力繼續(xù)運營這座紀念館了”,館長說道。據(jù)說鄔達克紀念館館長,民營企業(yè)家劉素華先后投資了2000萬元。鄔達克紀念館于2024年2月4日暫時關閉了。我估計,沒人接盤,可能永遠關閉了。 1918至1947年旅滬期間,鄔達克設計了百余幢建筑,涵蓋居住、辦公、文化等類型,區(qū)域分布十分廣泛,其中35幢現(xiàn)為上海市優(yōu)秀近代建筑,國際飯店、武康大樓、大光明電影院、沐恩堂、息焉堂、白公館、“綠房子”、真光大樓等均有較大名氣。 鄔達克在其近30年的上海生涯中,不僅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全新的建筑創(chuàng)意設計,而且還將現(xiàn)代裝飾藝術風格植入申城。是上海的多元、包容、開放成就了鄔達克,他和他的作品已成為這座城市值得紀念的建筑文化遺產(chǎn)。 鄔達克在上海的城市面貌中留下了屬于他的身影,鄔達克的名字和他的建筑作品已成為國際大都市上海永恒的城市印記。正如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所言:“鄔達克的建筑過去是,現(xiàn)在是,并將永遠是上海城市輪廓的一抹亮色”。 鄔達克在上海究竟建造了多少建筑,有的說60多個項目,有的說40多個項目,有的說近百個單體建筑,沒有權威的定論。 這是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上海鄔達克文化發(fā)展中心策劃的上海鄔達克部分建筑遺產(chǎn)分布圖。公布了上?,F(xiàn)存鄔達克建筑作品不完全列表,有名有地址的鄔達克建筑41處。<div>這些老建筑,既有莊嚴肅穆的教堂,也有摩登高聳的大樓,又有藏匿于梧桐樹下鮮花叢中的私宅,一個個卻都充滿著故事,成為了傳奇!<br></div> 1、1918-1920年,原名何東住宅,現(xiàn)名上海辭書出版社,原西摩路,今陜西北路457號。<div>這是鄔達克早期在克利洋行就職時設計的作品。建筑為磚混結構,對稱構圖,精美的新古典主義表現(xiàn)手法,中西結合的室內(nèi)外布局,體現(xiàn)了鄔達克對中西方文化和流行趨勢的理解與把握。<br></div> 2、1921-1922年,原名中西女塾藍華德堂,現(xiàn)名市三女中五一大樓,原憶定盤路,今江蘇路155號。<div>中西女塾,今市三女中,由基督教美國監(jiān)理會林樂知受衛(wèi)理公會委托創(chuàng)辦,原校址在上海西藏路漢口路口。后由中外人士捐款和學生義演募捐,購進憶定盤路(今江蘇路)經(jīng)家花園,于1917年遷入。<br></div><div>當初這幢建筑是美國基督教南衛(wèi)理公會的女教徒以及中西女中的師生募捐建造的宿舍樓,可容納450名住宿生。這幢大樓呈馬蹄形,南北對稱,建筑風格屬哥特式美國學院風格。底樓正中是小禮堂,當時被稱為“海涵堂”。<br></div> 3,1921-1935年,原名中西女塾景蓮堂,現(xiàn)名市三女中五四大樓,原憶定盤路137號,今江蘇路155號。<div>景蓮堂建筑平面為倒T字形,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屬哥特式美國學院風格,尤其是主入口的玻璃花窗,主體部分立面為三層,尚有一層為頂層。主體有教室22間,兩側為教師辦公用房,系三層平頂建筑,女兒墻呈城堡式,外墻面灰色水泥拉毛粉刷。主入口在南面正中面臨大草坪,大門廳為二層,門廳內(nèi)有一組三個彩色尖券玻璃窗,裝有豪華吊燈,過門廳可直接進入一層大禮堂,禮堂兩側均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br></div> 4、1922-1924年,原名美國花旗總會,今上海高級人民法院大樓,今福州路209號。<br>美國總會其前身是1916年一群美國橋牌愛好者建立的“大滿貫俱樂部”,俱樂部采用會員制,正式會員必須是居住在上海的男士,入會費用 100 美元。<br>美國總會是鄔達克在克利洋行時期的代表作,他標志性的個人風格自此已經(jīng)開始形成。這座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占地 916 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753平方米高7層(包括半地下室一層),全鋼筋混凝土結構,內(nèi)部有著相當先進的設備,屋頂花園可眺望黃浦江景觀。室內(nèi)采用深色木裝修,有古典淺壁柱及白色門框,地面用米色大理石或深色橡木地板。門廳內(nèi)對稱的大理石弧形樓梯有精美的鑄鐵花飾。最鮮為人知的是,二樓麻將室由中國專家設計,采用正宗官式風格,頂部有藻井和彩畫,懸掛宮燈,家具配四仙桌和太師椅。新中國成立后,該大樓成為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所在地,俗稱“高法大樓”。 5、1923-1926年,原名 諾曼底公寓 ,又名東美特公寓, 現(xiàn)名武康大樓,原霞飛路,今淮海中路1836-1858號。<div>諾曼底公寓是法國萬國儲蓄會出資,是鄔達克在克利洋行時期操刀設計,于1924年建成的。這樣一塊不規(guī)則的三角形地塊,不僅讓鄔達克把土地利用率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還硬是通過獨特的輪船式三角建筑演繹出典型的法國文藝復興建筑式樣,這是鄔達克在克利洋行工作時期的典型早期代表作品,那年這位天才的建筑師才27歲。<br>建筑立面雖然簡潔,但大樓西端的半圓形造型卻設計得十分得體,致使整幢建筑顯得亭亭玉立。大樓為三段式法國文藝復興風格,外形如熨斗,亦如戰(zhàn)艦,公寓八樓如腰線般連綴著大樓的陽臺給人以船上甲板的感覺,暗合著整幢建筑的巨輪造型。</div> 武康大樓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大樓,南面沿街底層是老歐洲的騎樓樣式,連綿不絕的拱形門洞構成了一個半開放式的走廊,拱形門洞中看得見不同店面的鋪陳,那是鄔達克的一個獨特思路,就是使用退縮手法,讓門洞中的那條長廊兼作人行道,以彌補門前人行道的狹小。<br>我二姐家原住在武康大樓附近,我小時候經(jīng)常到我二姐家玩,甚至住上幾天,經(jīng)常到武康大樓底層走廊玩,那里有理發(fā)店、食品店等商店,周邊居民叫武康大樓“九層樓”,明明只有8層,為什么叫“九層樓”?不知何因。 6、1923-1926年,原名宏恩醫(yī)院,現(xiàn)名華東醫(yī)院一號樓,原大西路,今延安西路221號。<div>1923年下半年,無子嗣、無家人繼承財產(chǎn)的美國年邁富商查爾斯·雷納決定回饋上海這座讓他積累了巨額財富的城市,為居住在上海的僑民建造一所現(xiàn)代化的醫(yī)院。醫(yī)院將捐贈給當時的公共租界管理方——工部局。宏恩醫(yī)院,被認為是鄔達克在上海傳奇的職業(yè)生涯中獨立執(zhí)業(yè)階段的第一個重要作品。<br></div><div>1951年,宏恩醫(yī)院改名為華東醫(yī)院,原建筑目前作為華東醫(yī)院南樓。<br></div> 7,、1925-1928,原名西門婦孺醫(yī)院,現(xiàn)名復旦大學附屬婦產(chǎn)科醫(yī)院、紅房子婦產(chǎn)科醫(yī)院,今方斜路419號。<div>西門婦孺醫(yī)院是上海第一所婦產(chǎn)科醫(yī)院,原為法國學院派古典主義風格,二戰(zhàn)時遭到嚴重破壞,后重建。西門婦孺醫(yī)院是由美國人瑪格麗特.威廉遜于1884年6月創(chuàng)建的一所美國基督教會主辦的教會醫(yī)院,為滬上首家婦孺醫(yī)院,是一所遠近皆知的婦孺專科醫(yī)院,對中國醫(yī)學近代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醫(yī)院創(chuàng)建時因其屋頂呈紅色,一百多年來,廣大市民親切地稱其為“紅房子醫(yī)院”。<br></div> 8、1926-1928年,原名四行儲蓄會聯(lián)合大樓,現(xiàn)名聯(lián)合大樓,今四川中路261號。<div>英國喬治式折中主義風格,底部基座飾以通貫的漢白玉壁柱,入口為高兩層的重疊拱券;中部飾褐色面磚,窗口有簡潔的線腳裝飾;上部為青白色花崗石飾面;轉角處作塔樓造型,頂部有巴洛克裝飾。<br></div> 9 、1926-1931年,原名慕爾堂,現(xiàn)名沐恩堂,今西藏中路316號。<br>始建于1887年。初建時命名為監(jiān)理會堂,后因美國信徒慕爾為紀念早夭的女兒捐資重建而改名“慕爾堂”。<br>20世紀20年代末,慕爾堂進行重建,邀請鄔達克承擔設計工作。慕爾堂兼具宗教、救助、教育等多種功能,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社交堂。鄔達克在設計時,將建筑平面和造型設計組合自由,外立面呈現(xiàn)哥特式美國學院風格,以凹凸紅磚相拼,配有哥特復興式的火焰尖拱窗、彩繪玻璃。西南角鐘樓高達42.1米,是當時上海教堂鐘樓高度之首,內(nèi)有可容1000余人的禮堂及音樂室等。1949年以后,各個基督教派聯(lián)合禮拜,慕爾堂改名為沐恩堂。<br>我母親信基督教,我小時候跟著母親到沐恩堂做過禮拜。 10、1926-1931年,原名劉吉生住宅,現(xiàn)名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原巨籟達路681號,今巨鹿路675號。<br>劉吉生住宅又名愛神花園,因設計靈感來源于希臘神話中丘比特和普緒赫的愛情故事而得名“愛神花園”,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建筑落成于1931年,是民國著名實業(yè)家劉鴻生的胞弟劉吉生送給40歲妻子的生日禮物。庭院的中軸線上是普緒赫噴泉,這是整座庭院的靈魂。愛神花園的很多細節(jié),如普緒赫雕塑、愛奧尼柱式和陶罐都能在英國畫家萊頓的名畫《浴中的普緒赫》中找到出處。 11、1930年,原名鄔達克舊居,現(xiàn)名鄔達克紀念室,原哥倫比亞路57號,今番禺路129號。<div>鄔達克舊居是一組英國鄉(xiāng)村風格別墅,是鄔達克于1930年自己設計、建造并居住的花園別墅。該住宅具有濃郁的都鐸風格。這是一種混合著傳統(tǒng)的哥特式風格和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樣式,流行于19世紀的英國都鐸王朝時期,是十九世紀英國貴族府邸所采用的主要建筑風格,尖塔型斜屋頂是它的顯著特征。<br></div> 12、1929-1931年,原名孫科住宅,現(xiàn)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行政辦公樓,原哥倫比亞路22號,今番禺路60號。<br>孫科住宅原為建筑師鄔達克為自己設計的住宅,1931年,鄔達克正同時建設著于他而言至關重要的兩座建筑,一座是如今已聞名遐邇的沐恩堂,另一座更是他打算用作自宅的鄔達克別墅。建造過程中遇到了資金出現(xiàn)了危機。此時,孫科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行政院長,對鄔達克施以援手,讓這兩座建筑都得以圓滿完成。為了感謝孫科的援助行為,鄔達克將這座原本打算自住的別墅,以一個幾乎饋贈的價格轉讓給孫科。于是,這座西班牙式古堡建筑便有了一個如今已沿用了近百年的名字——孫科別墅。成為孫科在上海的主要住處,上海解放前夕,孫科將房產(chǎn)轉給了國民黨中央防疫處上海分處。新中國成立后,該建筑為衛(wèi)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皩O科別墅”既是上海市的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上海市第一批優(yōu)秀歷史建筑。 13、1930-1932年,原名浸會大樓,現(xiàn)名真光大樓,今圓明園路209號。<div>基督教浸信會書局曾設于此。呈現(xiàn)裝飾藝術派風格并兼具哥特復興風格特征,立面以銳角狀豎線條裝飾,出女兒墻收頭,建筑外墻為褐色泰山磚飾面。大樓內(nèi)曾進駐過諸如福音書局、浸會書局、滬江大學等重要機構,鄔達克洋行也曾遷至樓內(nèi)辦公。后因浸會書局出版的《真光》雜志而改名為真光大樓。<br></div> 14、1930-1932年,原名廣學會大樓,現(xiàn)名廣學大樓,原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28號。<div>1887年英國長老會傳教士創(chuàng)建同文書會,1894年更名為廣學會,為當時國內(nèi)最大的教會出版機構。廣學大樓呈現(xiàn)裝飾藝術派風格及部分哥特復興風格特征,有與真光大樓類似的銳角狀豎線條立面裝飾,以及出女兒墻收頭。入口作貫通立面的巨大尖券造型,外墻為褐色泰山磚飾面。該大樓曾經(jīng)進駐的機構有:廣學會、福音廣播電臺、倫敦會、中國征信所、蘇格蘭圣經(jīng)會、青年協(xié)會書局等等,同時還進駐有若干電影公司,以及大量的各類商行。<br></div> 15、1931-1933年,原名大光明大戲院,現(xiàn)名大光明電影院,原靜安寺路216號,今南京西路216號。<div>建筑始建于1928年,由中國商人高永清與美國人亞伯特華納合資,將卡爾登跳舞場改建為影院,1933年由鄔達克設計重建。這座古典風格的影院是鄔達克在克利洋行時期的作品,堪稱引領摩登生活的時尚標桿。因為基地狹長且不規(guī)則,設計幾易其稿才最終確定,真正體現(xiàn)了“螺螂殼里做道場”的功力。電影院集影劇院、舞廳和咖啡館等休閑功能于一體,享有“遠東第一影院”的盛名。建筑外觀是典型的現(xiàn)代裝飾藝術風格,立面上橫豎線條與體塊交錯。入口乳白色玻璃雨篷上方是大片金色玻璃還有一個高達 30.5米的方形半透明玻璃燈柱,夜晚尤為光彩奪目。</div> 記得1958年以前慶祝國慶,上午我們在延安路上看大游行,晚上人民廣場有狂歡,大人們唱歌跳舞,天空上放著煙花。我家離人民廣場很近,經(jīng)常有煙花中的小降落傘掉到我家曬臺上。有一年我母親帶我和鄰居家小孩都人民廣場狂歡,我們從威海衛(wèi)路黃陂路進去,人民廣場人山人海,非常擁擠,結果隨著人流,我們被擠到南京西路大光明電影院附近,非常危險,好心的大光明電影院的工作人員,開門讓我們進去躲一躲,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第一次進入大光明電影院。 16、1931-1934年,原名國際飯店,現(xiàn)名國際飯店,原靜安寺路170號,今南京西路170號。<br>曾多年享有“遠東第一高樓”的美譽,由當時的金城、鹽業(yè)、大陸和中南四家銀行聯(lián)合儲蓄會投資建造。故又稱上?!八男袃π顣贝髲B,1954年后更名為國際飯店。上海國際飯店無疑是鄔達克作品中質量最高、影響最大的一個。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甚至稱,自己正是被國際飯店的設計深深打動,才立志投身建筑學專業(yè)。國際飯店總高83.8米,鋼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樓板,是當時中國也是亞洲最高的建筑物,比當時香港的匯豐銀行還要高出11m,保持遠東第一高樓的記錄近30年,保持中國第一高樓的記錄半個多世紀。“仰觀落帽”的說法則在民間廣為流傳。<br> 1950年11月,為了統(tǒng)一上海市的平面坐標系統(tǒng),當時的地政局測繪處對全市進行了三角測量。測量以國際飯店樓頂?shù)闹行钠鞐U為平面坐標系的原點,通過該點的子午圈在平面上的投影為縱坐標軸,由此確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標原點?,F(xiàn)在我們在國際飯店底樓大堂,就可以看到“上海城市坐標原點(副點)”標志,它也讓上海成為全國唯一沒有更換原點的城市。<div>鄔達克的設計靈感來自一年前在紐約、芝加哥等地觀摩的美國摩天樓,更是在設計中大膽突破了高層建筑結構和技術,采用蒸汽機打樁,樁頭均為圓木美松,每根鋼柱下打5根梅花樁,最長的樁達39.8米,接近大廈地面總高的一半。由于樁又密又深,至今在近代上海高層建筑中,它沉降最少。解決了上海軟土地基處理的致命問題。建筑立面強調垂直線條,層層收進直達頂端,表現(xiàn)出美國現(xiàn)代派裝飾藝術風格的典型特征。高聳且穩(wěn)定的外部輪廓,尤其是 15 層以上呈階梯狀的塔樓,在四周早已高樓林立的今天仍顯得雅致動人。<br>國際飯店因為高而出名,外地親戚來上海,都要去看國際飯店,我們?nèi)④?、上山下鄉(xiāng)離開上海,都會去人民廣場或人民公園,以國際飯店為背景拍照留念。<br></div> 17、1933-1936年,原名達華公寓,現(xiàn)名上海錦江都城達華經(jīng)典酒店,原大西路,今延安西路918號。<br>達華公寓是鄔達克自行投資興建的公寓,也是他與家人在上海的最后一處居住,彼時有著 “小國際飯店”之稱。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近代上海經(jīng)濟最為繁榮的階段,也是房地產(chǎn)業(yè)最為繁盛的時期。房地產(chǎn)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投身該行業(yè),鄔達克也不例外。1935年,鄔達克注冊了自己的開發(fā)公司,并著手設計和建造達華公寓。該公寓是當時這一地區(qū)最高的建筑,設計明顯受到歐洲現(xiàn)代住宅的影響,體形簡潔明快,水平線條流暢。西班牙和日本的專業(yè)雜志刊登了這一作品,并將之與英國以及布拉格和米蘭的一批住宅建筑相提并論。<br> 1937 年,鄔達克將兩位兒子送到加拿大維多利亞一所軍事院校學習后,家里只剩三個人。于是他將哥倫比亞路的房子出讓給一位德國外交官,攜妻女搬到達華公寓的底層公寓居住,直至 1947年初夏全家離滬。<br>1937年公寓建成后,由美商達華地產(chǎn)投資公司出租。解放后美裔回國,1953年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代管,曾作為干部宿舍和專家招待所使用。1968年由上海市商業(yè)二局接管,改為達華飯店。1978年由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接管,改名達華賓館,現(xiàn)屬錦江集團。<br>達華賓館就在我家北面,推窗就是,每天見面。 18、1935-1938年,原名吳同文住宅,現(xiàn)名上海城市規(guī)劃設計院,原哈同路、愛文義路,今銅仁路333號。<br>作家程乃珊的小說《藍屋》便取材于這座曾號稱“遠東最豪華宅邸”的吳同文住宅所發(fā)生的傳奇故事。1935年,國際銀價危機拖累上海經(jīng)濟,房地產(chǎn)項目大多停滯。鄔達克洋行從巔峰墜入谷底,生存堪憂,來自著名顏料商吳同文的委托幾乎成為救命稻草。鄔達克在吳同文住宅中幾乎投入的全部心力,幾易其稿,反復打磨直至完美,設計出一個“50年或100年后也不會過時的家”,這最終成就了這座經(jīng)典而傳奇的建筑。外觀猶如一艘停泊在港灣的郵輪。為上海第一家裝電梯的私宅,樓板下設置軟木層,具有較好的保溫防火功能。底層大廳裝有跳舞用的彈簧地板、玻璃天棚,建筑內(nèi)裝配了當時較為前衛(wèi)的熱水循環(huán)地暖系統(tǒng)和冰塊制冷系統(tǒng),有“遠東第一豪宅”之稱。這也是鄔達克設計的最后一件作品。<br>吳同文因軍綠色顏料致富,故視綠色為幸運色,在這座住宅外立面和圍墻均采用綠色釉面磚,俗稱“綠房子”。吳同文是顯赫的蘇州籍巨商貝潤生的女婿,吳宅所在地塊是貝家贈與的厚禮:吳宅毗鄰的哈同路和愛文義路恰好蘊含了主人的名字,而門牌 333號據(jù)說系主人重金購買,代表占地3畝3分3厘。1948年圣誕前夕,某國外交官曾想用一艘萬噸郵輪加50萬美元現(xiàn)金與吳同文交換,準備將其改為領館辦公地而未能成功。而為一睹這座超現(xiàn)代的遠東第一豪宅,當時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特地登門造訪,并應吳同文之邀在二樓鴨蛋形的大理石餐桌共進晚餐合影留念。新中國成立后,該樓一、二層被捐作上海工商聯(lián)活動俱樂部。如今保護更新后,這里將成為上海規(guī)劃師之家和上海城市規(guī)劃博物館。 小時候聽我嬸嬸講,此建筑我叔叔也參與設計的。我叔叔在外國洋行學習過建筑設計,參與過一些項目的設計,后自己開打樣行(設計事務所),他一個徒弟是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北京火車站的總設計師。<br>八十年代初,我參與上海市城市建設“八五”規(guī)劃,郵政網(wǎng)點的規(guī)劃編制,多次到這里開會,乘此機會,我上上下下參觀了這幢建筑,體驗了第一幢私宅樓的電梯,真是名不虛傳的遠東第一豪宅。 19、1919-1920年,原名巨籟達路22棟住宅,原巨籟達路,今巨鹿路852弄1-10號,868-892號。<br>巨賴達路(今巨鹿路)22棟住宅是鄔達克為萬國儲會設計的重要項目之一,其中,為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投資建造的獨立式花園住宅,共12棟,沿街整齊排列,皆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假三層。房屋南面有大花園,南立面中部呈半圓形突出,上設三連式拱券窗。是鄔達克在克利洋行時代的作品,是鄔達克做制圖員和盯工地的第一個作品。這22棟住宅屬于典型的英式花園住宅,磚木結構、假三層,設有門廊、花園、閣樓、集中供暖系統(tǒng),部分樓房設有煙囪。 20、1920年,原名美豐銀行,現(xiàn)名美豐大樓,原南京路15、29、50號,今河南中路521-529號。<div>這座拐角處的四層小樓建于1920年,遠遠看過去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沒有精美的巴洛克裝飾,也沒有恢弘的愛奧尼柱式,樸實無華的外表下更多的是功能主義的表達。這便是建筑大師鄔達克在滬上的第一件作品,名不經(jīng)傳卻由此開啟了上海建筑的“鄔達克時代”。<br></div> 21、1919-1920年,原名盤滕住宅,現(xiàn)仙炙軒酒店,原畢勛路,今汾陽路150號。<div>法國文藝復興風格,外觀白色,萬國儲蓄會的兩任董事長盤滕和斯比門都曾在此居住,因此被稱為盤滕住宅。1946年,白崇禧出任國防部長,入住該處,因此該處又得名白公館。解放后曾為上海中國畫院、上海越劇院。<br></div> 22、1919-1921,原名霍肯多夫住宅,原霞飛路1415號,今淮海中路1893號。 23、1925-1926年,原名普益地產(chǎn)公司巨福路花園住宅6幢,現(xiàn)名花園住宅,原巨福路,現(xiàn)烏魯木齊南路153、154、135號、160、180、182。 24、1925-1927年,原名愛司公寓,現(xiàn)名瑞金大樓,原霞飛路圣母院路轉角,今瑞金一路148-150號。<br>愛司公寓(瑞金公寓)。法國文藝復興風格。立面間隔布置強調豎向構圖的凸形窗,窗設竹節(jié)狀細圓柱,點綴著鑄鐵花飾的淺陽臺,頂部由雙重檐口間飾半圓券的三聯(lián)窗以水平線條相連。 25、1927-1928年,原名派克路機動車庫,現(xiàn)名國際飯店附樓,原派克路白克路,今黃河路鳳陽路口。<div><br></div> 26、1925-1933年,原名普益地產(chǎn)公司西愛咸斯路花園7棟住宅,現(xiàn)名花園住宅,原西愛咸斯路,今永嘉路563、615、623號,安亭路41弄16、18號,81弄2、4號。<div>西班牙風格的聯(lián)立式花園住宅。建筑風格特征非常明顯,比如螺旋柱,無線腳的門窗券,紅色筒瓦的緩坡頂,淡黃色粉墻等等。<br></div> 27、1929-1930,原名福開森路外國人住宅,現(xiàn)名花園住宅,原福開森路,今武康路129號。<div>德利那齊住宅(“蝴蝶結陽臺”所在)。西班牙風格,建筑平面近似梯形,米黃色墻面點綴著半圓形券門。<br></div> 28、1929-1930年,原名浙江大戲院,現(xiàn)名浙江電影院,原浙江路123號,今浙江中路123號。<div>簡約明快的裝飾藝術風格,鄔達克在上海設計的最早的大戲院。<br></div> 29、1930年,原名雷文住宅,現(xiàn)龍柏飯店3號樓,今紅橋路2419號。<br>雷文住宅也叫美豐銀行別墅,二層西班牙風格別墅,美豐銀行即1918年在上海成立的美商商業(yè)銀行。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普益集團在各地經(jīng)營的房地產(chǎn)失利,美豐銀行也受到?jīng)_擊,于1935年宣布破產(chǎn),這幢別墅也賣給舊上海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紗大王”榮德生。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處接管,改為內(nèi)部招待所,20世紀80年代后歸龍柏飯店使用。現(xiàn)為龍柏飯店3號樓。 30、1929-1931年,原名息焉堂/羅別根路西人公墓禮拜堂,現(xiàn)名西郊天主教堂,原羅別根路,今可樂路1號。<br>息焉堂,全稱息焉公墓圣母升天堂,是上海唯一一座拜占庭風格的天主教堂。當年,天主教教友馬相伯、朱孔家、王寶崙、潘世義、何理忠等發(fā)起創(chuàng)建了息焉公墓,占地約75畝。墓區(qū)內(nèi)建有教堂、鐘樓、會葬所、追思臺等。息焉意為“息于此”,原來所在的地塊原是息焉公墓,在此建堂的初衷也是為信徒舉行安葬儀式祈禱時使用,因此又稱安息堂。 文革期間公墓被毀,僅存教堂、鐘樓和會葬所,該地塊被改建成新涇中學及上海動物園。華麗的日光穿過設計巧妙地透光穹頂玻璃窗,在大堂里投影下一處斑駁的亮光。光影下的內(nèi)堂顯得敞亮又圣潔。鋼筋混凝土穹頂外表飾以銅板,年久氧化后呈獨特的銅綠色,這種奇妙弧度的穹頂,在君士坦丁堡才能夠瞥見。<br>文革初期,有一些人打著造反、掃四舊的旗號,公開盜墓劫財,引起墓主家屬的強烈不滿,我受墓主家屬的邀請,當時到此看過,整個墓地,尸體遍地、慘不忍睹。 31、1931-1932年,原名愛文義公寓,現(xiàn)名聯(lián)華公寓,原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1341-1383號、銅仁路304-330號、南陽路208-228號。<br>聯(lián)華公寓是鄔達克繼武康大樓、愛司公寓之后為上海設計的第三幢大樓公寓,由大陸銀行總經(jīng)理等組建的聯(lián)華房地產(chǎn)公司建造。公寓的密碼裝飾墻比較有特色。該建筑是現(xiàn)代主義風格,外墻裝飾簡潔,由紅磚和白色線條組成,樓梯間作豎向構圖,建筑沿道路形狀呈流暢的弧面。公寓總體布置采用南北行列式,沿街北樓底層為商店,每個出入口沿墻均布有綠化帶。樓內(nèi)裝飾樸素,墻面是黃棕色墻磚,地面為棕色地磚,與外立面色調統(tǒng)一。 32、1931-1932年,原名辣斐德路花園住宅,現(xiàn)名花園住宅,今復興西路133號。 33、1931-1932年,原名斜橋弄巨廈,現(xiàn)上海公惠醫(yī)院,今石門一路315弄6號。<br>斜橋弄巨廈也叫麥家花園,這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花園洋房,外形以西班牙風格為主調,兼有其他風格的建筑元素。立面采用典型的西班牙建筑元素:平緩的筒瓦屋面,南向設敞廊和陽臺,窗和門廊均為尖拱券形,還有螺旋形柱式、鑄鐵雕花欄桿以及造型別致的煙囪等。 34、1931-1933年,原名交通大學工程館,現(xiàn)名交通大學工程館,原海格路1954號,今華山路1954號。<br>現(xiàn)代裝飾藝術派風格。外墻為深褐色面磚,強調豎線條。 35、1931-1936號,原名上海啤酒有限公司,現(xiàn)名蘇州河夢清園,原宜昌路30號,今宜昌路130號。<div>原上海啤酒廠整體廠區(qū)由鄔達克設計,利源和營造廠承建,平面呈馬蹄形,現(xiàn)存有灌裝樓、辦公樓、部分釀造樓。廠區(qū)建筑群整體都是從功能出發(fā)的現(xiàn)代主義方盒子,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棟樓體量不一,細部處理各不相同。<br></div> 36、1932年,原名國際禮拜堂牧師住宅,現(xiàn)名徐匯區(qū)體育局(已遷出,改為66梧桐院 鄰里匯),原巨福路,今烏魯木齊南路64號。 37、1932-1933年,原名辣斐大戲院,現(xiàn)名上海拉法耶藝術設計中心,原拉斐德路323號,今復興中路323號。<div>現(xiàn)代裝飾藝術風格,內(nèi)部設兩層觀眾廳,可容納八百個觀眾。<br></div> 38、1937-1939年,原名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現(xiàn)名向明高級中學震旦樓,原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長樂路141號。<div>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是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女子大學,由美國圣心女修會創(chuàng)建于1926年,現(xiàn)為向明中學,校區(qū)位于長樂路。學院的教務長和教導主任都是美國修女,她們用英語授課。<br><div>建筑平面為U型,開口向南,與賚安設計的舊樓垂直。建筑立面有大面積通透的玻璃窗與許多弧形轉角,實用的優(yōu)雅。1939年4月29日,新樓舉行落成典禮,《申報》還對此進行報道稱,“其設備之周詳,布置之精致,當為滬上所罕見。”<br></div></div> 39、1941年,原名俄羅斯天主學校男生宿舍,現(xiàn)名向明高級中學國際部(曉光樓),原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長樂141號。<div>學生宿舍在頂樓。大樓還配備了生物、物理和化學實驗室、美術室和工作室。一樓有體育館兼禮堂、閱覽室、圖書館、家政教室、接待室、餐廳以及廚房。禮堂三面向花園,比例舒適愉悅。有點遺憾的是,1960年禮堂外側加建了一座裙樓,改變了那個設計相當別致的禮堂的立面風貌。<br><div><br><div><br></div></div></div> 40、1928-1929年,原名閘北電廠,現(xiàn)名上海閘北發(fā)電廠,今軍工路4000號。 41、1936-1937年,原名上海朝陽路圣心女子職業(yè)學校,現(xiàn)名長城飯店,原朝陽路,今眉州路272號。 42、1930年左右,原名萬國弄堂,現(xiàn)名新華別墅,今新華路211弄、319弄。<br>萬國弄堂即新華別墅,位于新華路上,是由211弄和329弄圍成的一馬蹄形的弄堂別墅群。1930年左右,當時的建筑商委托鄔達克在此設計建造了29棟二層高級花園住宅,式樣有英、美、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等風格迥異的樣式,滿足各國僑民的愛好。小區(qū)環(huán)境優(yōu)雅,馬蹄形的弄堂設計方便進出。因居民多為外國人,因此有萬國弄堂或外國弄堂的稱號。比較著名的花園洋房有李佳白故居、蛋糕房子、瑞典公使館和薛福生舊居等。最具特色的是329弄36號住宅,人稱“蛋糕房子”,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罕見的二層磚木結構圓形建筑,由內(nèi)外兩層承重磚柱組成圓形排架。 43、原名馬迪耶住宅,現(xiàn)名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今位于汾陽路79號。<br>原為法租界公董局總董的官邸,法國文藝復興風格,愛奧尼柱式,莊重典雅。因墻面為白色,被稱為“海上小白宮”。1932年以后作為日本大使館,抗戰(zhàn)勝利以后,曾作為聯(lián)合國世衛(wèi)組織在亞太的第一任辦公地點?,F(xiàn)為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44、1932年,原名海關總稅務司住宅,現(xiàn)名汾陽花園酒店,今汾陽路45號。<br>花園酒店,酒店內(nèi)有一棟西班牙風格的建筑,被稱之為全上海最漂亮的西班牙花園洋房。洋房建筑2層,局部3層,紅頂白墻,螺旋形柱。這棟建筑原是海關總稅務司丁貴堂的官邸。 45、原名美國鄉(xiāng)村總會,現(xiàn)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今延安西路1262號。<div>1923年建成的美國鄉(xiāng)村俱樂部 (又稱哥倫比亞俱樂部)。這個有著高爾夫、游泳池、網(wǎng)球場、壁球場等諸多娛樂設施的俱樂部,不僅服務當時的在滬美國僑胞,也對旅居上海的各國僑民開放。<br></div> 1951年起,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下令將華東人民制藥公司上海生物學廠(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前身)由天通庵路遷至延安西路原哥倫比亞圈。 46、五原路258號,也叫自由公寓,建于1933年,出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外籍建筑師鄔達克之手。占地面積 1200 平方米,建筑面積 1575 平方米,附汽車間 129 平方米,建筑為九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屬現(xiàn)代裝飾藝術派建筑風格的公寓住宅。 47、1931-1932年,德國新福音教堂,文革時拆除,原址建貴都大酒店及希爾頓賓館。 48、1923年,原名卡爾登大戲院,后長江劇場,今黃河路21號。<div>這座劇院由聞名遐邇的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設計,建筑豪華,裝飾考究,舞臺典雅精致,還設有歐式包廂,號稱“上海第一影戲院”??柕潜蛔u為“中國話劇大本營”。1993年4月,長江劇場停止演出業(yè)務,年底被拆除,原址建造鴻祥大廈。2016年底,啟動改建劇場工程,分成兩個小劇場 ——“紅匣子”和“黑匣子”。新的長江劇場將變身為上海首個專業(yè)化、多功能的實驗戲曲劇場。<br></div> 49、1925年,鳳陽路415號,原名寶隆醫(yī)院,現(xiàn)名長征醫(yī)院,原白克路,今鳳陽路。<div>已拆了重建。<br><div>長征醫(yī)院現(xiàn)址前身是1900年由德國寶隆博士創(chuàng)辦的寶隆醫(yī)院;1930年改稱國立同濟大學附屬醫(yī)院;1955年10月,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簽署命令,成立軍醫(yī)大上海急癥外科醫(yī)院;1958年轉隸為第二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1966年對外稱上海長征醫(yī)院;<br><div><br></div></div></div> 50、方西馬大樓,1924年,延安西路7號 1997年建延安路高架拆除<br>51、1919-1920年,中華懋業(yè)銀行上海分行,原南京路11號,已拆除。中華懋業(yè)銀行是中國第一家中美合資銀行。<div>52、1941年,大西路德國學校圖書館,已拆除。</div><div>53、1941年,意大利總會新大禮堂,已拆除。<br><br>鄔達克紀念館關閉了,但是鄔達克的建筑還在,還會在上海街頭相會,這些建筑還在造福上海人民,還在敘說上海城市建筑的歷史。</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北|
金门县|
南雄市|
成都市|
灵丘县|
龙门县|
山阴县|
高阳县|
关岭|
巫溪县|
乐陵市|
夏津县|
正宁县|
内黄县|
沂水县|
平陆县|
玉龙|
十堰市|
珲春市|
洪湖市|
汶川县|
平原县|
华容县|
伊宁县|
金山区|
德格县|
娄烦县|
海林市|
德阳市|
桂平市|
久治县|
句容市|
镇赉县|
保定市|
土默特右旗|
北京市|
松溪县|
藁城市|
武平县|
伊宁县|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