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央邁勇</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56611</p> <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群之一。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國石窟藝術(shù)寶庫中的瑰寶。1961年3月4日,云岡石窟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云岡石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2023年春節(jié)過后,我們游攝了大同古城之后來到這一聞名世界的云岡石窟,一睹這一石窟藝術(shù)殿堂的真容和風(fēng)采。</p> <p class="ql-block">曇曜廣場(景區(qū)入口)</p> <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時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將都城從盛樂遷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為盛樂與平城之間的交通要沖。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門統(tǒng)曇曜主持復(fù)法大業(yè)。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quot;。云岡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遷都洛陽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xù)到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云岡石窟的開鑿歷時約150年,歷經(jīng)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p> <p class="ql-block">山門</p> <p class="ql-block">佛光大道</p> <p class="ql-block">靈巖寺</p> <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家授權(quán)開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云岡石窟最具西來樣式,即胡風(fēng)胡韻最為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shù)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淵源關(guān)系,這在中華藝術(shù)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對后世中國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石雕方形造像塔</p> <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的絕大部分都是北魏中后期雕造的。參照考古學(xué)家宿白的研究,依據(jù)石窟形制、造像內(nèi)容和樣式的發(fā)展,云岡石窟可分三期:第一期為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年)所雕造,即著名的16-20窟(“曇曜五窟”)。第二期為文成帝之后至孝文帝間(465-494年)所雕造,為第1-15窟,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曇曜五窟”</span>以東。第三期為魏孝文帝太和19年~北魏正光五年(494-524年)所雕造,位于第20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曇曜五窟”)</span>以西,第一、二期窟中,也多有第三期補刻的小龕。</p> <p class="ql-block"> 第二期位于石窟最東端的景區(qū)入口處,從靈巖寺過來最先看到的即是第1-15窟。這些圖片為石窟外景。從外觀看第二期大至分三部分 ,最東邊為石窟,再往前則是石窟與中國傳統(tǒng)木建筑的結(jié)合形式,再往西則又呈石窟外觀。</p> <p class="ql-block"> 第二期第1-15窟平面多方形,多具前后室,但也有個別的類似第一期的橢圓形的草廬形式。有的窟內(nèi)中部立塔柱。還有的在后壁開鑿隧道式的禮拜道。方形平面窟的壁面雕刻都作上下分層、左右分段的布局,窟頂多雕出平棋。形象的題材多樣化,流行雕出世俗的供養(yǎng)人行列。出現(xiàn)利用已開鑿的石窟壁面,雕造小龕的做法,有單像龕、并列像龕以及重層的像龕。</p> <p class="ql-block">第1窟“石鼓洞”</p> <p class="ql-block">第2窟“寒泉洞”</p> <p class="ql-block">第3窟〝靈巖寺洞”</p> <p class="ql-block">第4窟〝塔廟窟”</p> <p class="ql-block">第5窟“大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6窟“釋迦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7窟“西來第一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8窟“佛籟洞”</p> <p class="ql-block">第9窟〝阿閦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0窟“毗盧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1窟“接引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2窟“離垢地菩薩洞”</p> <p class="ql-block">第13窟〝文殊菩薩洞”</p> <p class="ql-block">第14窟</p> <p class="ql-block">第15窟“萬佛洞”</p> <p class="ql-block"> 第16—20窟是云岡最早開鑿的一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曇曜主持營建,故稱“曇曜五窟”。曇曜五窟屬于北魏“鑿山石壁”、統(tǒng)一規(guī)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規(guī)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為馬蹄形,穹窿頂。洞窟前壁上開明窗,下辟窟門,窟內(nèi)造像以三世佛為主,主佛身軀高大,頂天立地,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分別象征著北魏的五位皇帝。除主題突出的三佛題材,各窟弧形四壁上部及外立壁均雕刻大量千佛,具有明確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觀念。</p> <p class="ql-block">“曇曜五窟”外景</p> <p class="ql-block">第16窟“立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7窟“彌勒三尊洞”</p> <p class="ql-block">第18窟“立三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9窟“寶生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9-20窟間坐西朝東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第20窟“白佛爺洞”</p> <p class="ql-block"> 第20窟是云岡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是依照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咔皫Т蠹s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正因成了露天雕像,所以雖是坐姿卻分外高大。大佛全身比例勻稱,造型手法簡練概括,其寬闊的身軀給人以穩(wěn)健之感,他所具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精神風(fēng)貌,為這一時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他微微前傾的身軀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眾生宣講著佛教的箴言,他那細細的彎眉和微啟的雙目,使人感到慈祥為懷的氣度。他不僅是云岡石刻中的杰作,也是全國佛像藝術(shù)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第三期石窟則大多集中在第20窟以西。沒有成組的窟,中小窟居多,布局多樣的小龕遍布云岡各處。</p> <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攝于山西大同云岡石窟,部分文字來自網(wǎng)絡(lu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保康县|
扶沟县|
凤山县|
大埔县|
潍坊市|
新疆|
翁牛特旗|
筠连县|
九寨沟县|
铜陵市|
茂名市|
图木舒克市|
乡宁县|
胶州市|
綦江县|
华阴市|
吉木萨尔县|
临漳县|
阿尔山市|
成武县|
永靖县|
巴彦县|
长乐市|
邵武市|
郑州市|
通化县|
建昌县|
巴彦县|
彰化县|
卓尼县|
大悟县|
长兴县|
大石桥市|
沙雅县|
林周县|
合川市|
浏阳市|
淮北市|
乐都县|
东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