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對布達拉宮向往已久,欣聞揚州大運河博物館有布達拉宮特展,迫不及待前往觀展。</p> <p class="ql-block">停車場出來,穿過這個寬闊的橋,前方就是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遠觀大門,猶如舟楫乘風破浪。</p> <p class="ql-block">引用前言:布達拉宮位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紅山之巔,海拔3700米,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共13層,整體建筑比天而立,高達117米。布達拉宮具有宮殿、靈塔殿、大殿、佛殿、經堂、重要職能機構辦公處、僧官學校、宿舍、庭院、回廊等諸多功能,是一座規模宏大的藏式風格宮堡式建筑。</p><p class="ql-block">1961年,布達拉宮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藏族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布達拉宮囊括了藏族在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所有精華,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文化藝術寶庫"。</p><p class="ql-block">布達拉宮的建筑和文物保護工作一直備受黨中央和國家的重視。1989-1994年,國家累計撥款5000多萬元,對布達拉宮進行了首次整體大修;2002-2009年,再次投資約1.793億元,用于壁畫保護修復、雪城保護維修、環境整治和公用輔助工程配置;2018年,計劃投資3億元,啟動《布達拉宮文物(古籍文獻)保護項目》。歷經兩期維修,布達拉宮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世人面前,靜靜地譜寫著統一多民族國家守望相助、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松贊干布像。</p><p class="ql-block">據史書記載,公元七世紀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建造了高九層的大型王宮宮殿群。十七世紀四十年代,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重建布達拉宮,自此以后,歷代達賴喇嘛都將政權中心設在這里,在白宮處理一切政教事務,并設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行政體制。十七世紀末,攝政王第司桑杰嘉措修建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進行了更大規模的重修和擴建。二十世紀,隨著高三層的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落成,布達拉宮逐漸形成今日之規模。(不過有另一種聲音,興建布達拉宮時,文成公主只有6歲,此說有點存疑)</p> <p class="ql-block">五世達賴喇嘛像</p> <p class="ql-block">蓮花生八名號像 銅鍍金</p> <p class="ql-block">金寶地花卉紋斗篷</p><p class="ql-block">清 錦、水獺皮、珠寶,通長170厘米</p><p class="ql-block">斗篷是藏族人經常穿著的服裝。根據場合和穿著對象的不同,斗篷的式樣和用料均有所差別。這種高檔斗篷只有在參加佛法儀式時,寺院的大活佛和堪布以上的官員才能夠穿著。黃綢緞上繡滿了花紋圖案,并鑲有多種珠寶,衣領上縫有名貴的獺皮,背后繡有云龍紋。</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長生牌位(復制品)</p><p class="ql-block">該長生牌位系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派官員護送七世達賴喇嘛進藏坐床時賜予。牌位上用藏、漢、滿、蒙古四種文字書寫有"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當時即供奉在紅宮的殊勝三界殿(即薩松朗杰佛堂)內,現仍擺放于原地。自七世達賴喇嘛開始,每逢藏歷新年初一和皇帝生日,都要到此朝拜,行三拜九叩之禮。</p> <p class="ql-block">華蓋</p> <p class="ql-block">布達拉宮模型。</p><p class="ql-block">作為最具代表性的藏式宮堡式建筑群,布達拉宮既保留了藏族傳統的碉樓房體系、木石結構的特點,又吸取了內地殿堂建筑中的梁架、斗拱、藻井、屋脊等做法,并融匯了印度、尼泊爾等有異域特色的裝飾,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建筑形式。整個建筑既有內地建筑的傳統結構又有藏式建筑的雄偉外觀,集中體現了我國各族工匠的超凡智慧,顯示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偉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金頂示意模型。</p> <p class="ql-block">錯金藏式鎖</p> <p class="ql-block">藏族打阿嘎</p> <p class="ql-block">布達拉宮匯集了藏族在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所有精華。其中,唐卡精巧繁復、包羅萬象,造像造型完美、風格鮮明,面具神秘獨特、奇異精致,服飾色彩明艷、內涵豐富,還有精湛考究、實用兼具的各類生活用具,它們共同詮釋著藏族傳統藝術和文化的精神品格與價值趨向,也向世人展現著數千年來漢藏文化與藝術的交流、借鑒、融合。</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傳記唐卡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紀·刺繡</p><p class="ql-block">刺繡工藝是從中原傳入西藏的一種紡織工藝,是用針引線,按設計的圖案在繡料上勾繪成花紋、人物圖案等,以粗細不同的繡線,不同的色彩和運針方法表現出圖案的質感。這幅宗喀巴像唐卡即是這種工藝的體現。宗喀巴大師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他于十四世紀初倡導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而奠定了格魯派后來迅速崛起并且占據西藏宗教統治地位的基礎。此幅唐卡中央為宗喀巴大師頭戴通人冠,雙目微閉,結跏趺坐于蓮座上,雙手轉法輪印并各持一株蓮花,蓮花于兩肩處盛開,左右肩部分別置經書和寶劍,象征著宗喀巴大師為文殊菩薩的化身。這是一幅講述宗喀巴大師生平傳記八十幅唐卡中的一幅,主要講述了宗喀巴大師在衛藏地區講經說法的經歷。此幅唐卡為不露地滿繡,繡線、設色、退暈與間暈相結合,采用平繡、釘線、平金、斜纏針、套針等針法,其中尤以平金表現的衣服紋樣及人物神情最為細膩。</p> <p class="ql-block">大殊勝黑如嘎本尊像唐卡</p> <p class="ql-block">喜金剛像唐卡</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像唐卡</p> <p class="ql-block">造像藝術</p><p class="ql-block">造像作為佛教藝術中最為直觀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泥塑、石刻、木雕、骨雕和銅鑄。早期以泥塑和石刻為多,晚期以金銅造像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西藏造像藝術具有多元的藝術風格,其時空跨度大,題材豐富,既展現了西藏雕塑藝術的地域特色和卓越成就,也體現了其與中原漢地、中亞、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諸多佛教流傳地域之間雕塑藝術的密切關聯,蘊含著文化藝術交流的豐富歷史信息。</p><p class="ql-block">布達拉宮珍藏自公元6世紀到20世紀的佛教藝術造像4萬余件,大小質地各異,藝術風格多樣,可謂精品薈萃。</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立像</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坐像</p> <p class="ql-block">財神騎獅像·公元17世紀·鎏金銅</p><p class="ql-block">此尊財神像頭戴飾有寶瓶的天冠,騎昂首回頭的獅子,兩眼睜視,胡須飄逸,身嵌綠松石,衣紋雕飾細膩精巧,神態自然優美。</p> <p class="ql-block">觀音菩薩立像·公元12-13世紀</p> <p class="ql-block">白依護如意摩尼立像·公元16世紀·鎏金銅</p><p class="ql-block">白依護如意摩尼兼有護法與財神的雙重神性。此造像一面六臂,面相威猛,赤發上揚而怒目張口,頭戴五葉花冠,身形粗壯,佩飾珍寶瓔珞。右主臂手握火焰寶,第二手持鉞刀,第三手持嘎巴拉鼓;左主臂手持嘎巴拉碗,第二手持金剛索,第三手持三叉戟。雙腳踩象鼻天大神,并配有火焰形背光,站立于蓮座上。</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大師像·公元15世紀·鎏金銅</p><p class="ql-block">此尊宗喀巴大師像頰頤飽滿,面含微笑,雙手于胸前施轉法輪印,肩頭蓮花上分別供智慧劍和梵,與文殊菩薩所持法器一致,暗示他作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具有無上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五佛冠。這件五佛冠的每一葉冠中間,都有一個瓣形的佛龕,佛龕中間各有一個代表五佛之一的梵文字母,上下鑲嵌珍珠、珊瑚、綠松石、藍寶石等物,下綴長纓。五佛冠一般用皮、紙、木,或者鏤空的銅皮、銀皮等制作,分為五葉連綴在一起,每葉上裝飾五方佛、梵文字母或者法輪、金剛杵、蓮花、寶劍、火焰等圖案。</p> <p class="ql-block">號架</p> <p class="ql-block">嗩吶</p> <p class="ql-block">長法號·公元18世紀·銀、鎏金銅</p><p class="ql-block">長號,藏語音譯為"銅欽",是藏傳佛教所特有的銅管樂器之一,在佛教節日、活佛坐床、開光儀式等重大佛事活動中經常使用,營造神秘、莊嚴和肅穆之感。長號的號管分為數節,使用時可以連接起來,總長一般3米左右,最大的可達5米以上,它音色低沉而威嚴,具有所向無敵的氣勢,是西藏銅管樂器中體形、音量最大的樂器。此件長號為銀質,連接處為銅鎏金構件,與號架一起使用。</p> <p class="ql-block">香爐</p> <p class="ql-block">銀質嵌松石瓔珞尊勝瓶</p> <p class="ql-block">沐浴瓶、顱內貢器、乃斯蓋盒、尊勝瓶</p> <p class="ql-block">嵌松石珊瑚長壽瓶</p> <p class="ql-block">凈水瓶</p> <p class="ql-block">長壽瓶</p> <p class="ql-block">法螺</p> <p class="ql-block">八瓣蓮花大威德金剛曼陀羅(復制品) 明永樂 鎏金銅</p><p class="ql-block">這件作品是密宗供奉像,在中央蓮臺上安置主尊,八瓣蓮花內側安置眷屬尊,構成立體曼陀羅,蓮瓣可自由開啟,上方有裝飾水瓶傘蓋形扣件,閉合時狀如花蕾,八瓣開合自如,象征著密法流傳廣布。中央蓮臺上的主尊為大威德金剛像,蓮莖的設計獨具匠心,從水中生出的蓮莖在兩側彎轉盤繞,所圍成的圓形中間有度母和金剛薩錘像。蓮莖下方左右各有一尊向著蓮莖奔跑而來的龍王。蓮花曼陀羅的造型、技法為明初永宣造像樣式,并有"大明永樂年施"銘文,可以確定為明代宮廷里漢藏藝術交融的作品,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是歷代同類佛教造像中難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雕花銀曼荼羅·公元17世紀·鎏金銀</p><p class="ql-block">"曼荼羅"為古梵語,意為"聚集"或"中心"。這件曼荼羅是用于供養的供器,常常在正式修行之前的加行中使用,是以世間一切珍寶,包括佛教講的四大洲來結成壇城,供養本尊、上師、諸佛菩薩。佛教徒認為供曼荼羅是積聚福德與智慧最圓滿而巧妙的方法,以曼荼羅的形式來供養整個宇宙,是很多方法中最快速、最簡單、最圓滿的。這件供器由大小不等的四個同心圓狀的圓筒組成,下大上小,層層疊加,飾有八吉祥、八瑞物、七政寶、五妙欲等吉祥紋飾,最上方以法輪裝頂飾。</p> <p class="ql-block">鏨花嵌寶五門嘎烏·公元19世紀·銀</p><p class="ql-block">"嘎烏"為藏語音譯,漢語可譯成"佛龕"或"佛盒",多指掛在項上或背挎式的佛盒飾物。一般用銀或者銅制作,也有金質或木質者。佛盒一般為出門在外時攜帶,盒內放置著袖珍佛像或其他圣物,以便能夠獲得福運,攘災驅邪。這一佛盒為五葉五門型◇原來應安置五個大小不等的佛像,佛像現已缺失。龕面周圍刻有卷草紋,分散雕飾著異獸、雙獅、七政八寶等,每一組吉祥物以蓮座托起,整體華麗繁復。</p> <p class="ql-block">火供對勺·公元17世紀·鐵錯金</p><p class="ql-block">火供是藏傳佛教祭祀神靈的一種儀式。這兩把勺中,圓形是舀勺,方形是烘烤勺。火供時,火供者在火上烘烤方形勺,用圓形勺舀酥油等火供品,倒入方形勺內,瞬間燃燒,同時念誦經文。這兩把勺之所以要有較長的把子,是為了火供時不使火星濺到火供者身上。火供對勺的材質有很多種,上等為金銀,中等銅鐵,下等為陶燒和石材制成的,此對勺為錯金鐵質。</p> <p class="ql-block">九鉆金剛杵、金剛鈴·明宣德·鍍金、綠松石、青金石、珊瑚、珍珠</p><p class="ql-block">鈴和杵都是密宗修法中最常用的法器,常常成組使用。使用時通常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搖金剛鈴,使之發出悅耳的聲音,象征著智慧與方便雙運。隨著時代的更迭,原本作為兵器的金剛杵逐漸成為一種象征意義的法器,制作也越來越具有裝飾性。</p> <p class="ql-block">金剛錘、金剛橛</p> <p class="ql-block">銀質法輪·公元19-20世紀</p><p class="ql-block">法盛此種法輪通常為高僧大德坐床時敬獻或大寺院特制供奉的,供奉法輪意在"佛法盛起""法輪常轉"。</p> <p class="ql-block">上:脛骨號·公元18世紀·銀</p><p class="ql-block">下左:合金銅鈸·明宣德</p><p class="ql-block">下右:碰鈴·公元19世紀·合金</p><p class="ql-block">脛骨號,藏語為"岡林",是用人的脛骨制成的吹管類樂器,也有以銅、銀等來仿脛骨號的。其基本音域和音色都保持著原始特色◇只有單音◇音色尖硬刺耳,使人產生驚恐悲壯之感。此脛骨號為銀質,整件器物造型簡潔,裝飾細致而不繁縛。</p><p class="ql-block">鈸是藏傳佛教佛事活動中常用的樂器,聲音響亮,在誦經過程中常用以掌握節奏和段落的起轉。此鈸以精良的合金制成,色澤光亮,做工精致,外緣陽刻鎏金"宣德五年造"款,是明宣德時期在宮廷制作后特賜給西藏高僧大德的。</p><p class="ql-block">碰鈴是藏傳佛教誦經過程中用以掌握節奏的小型樂器之一,音質清脆,常用于小型佛事活動。此碰鈴配有銀鏈,并串有松石、珊瑚等,做工精細,小巧別致。</p> <p class="ql-block">金燈</p> <p class="ql-block">景泰藍八寶</p> <p class="ql-block">青花纏枝蓮托梵文紋高足供碗</p><p class="ql-block">18世紀·瓷</p><p class="ql-block">此件供碗撇口、深腹、平折腹底、高足外撇,通體飾青花紋樣,外壁纏枝蓮托文,足繪瓔珞紋。胎釉細膩瑩潤,青花艷麗、紋飾精美,足內沿青花橫書"大清乾隆:制"六字篆書款。此器仿自酥油燈的形制,屬于供器之一,為乾隆本朝官窯器,后朝有承襲仿制。纏枝蓮紋,又稱串枝蓮,纏枝蓮以蓮花為主體,以蔓草纏繞成圖案,此為乾隆時期漢藏文化交流交融的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左上:青花菊花紋葵口碗</p><p class="ql-block">左下:青花西番蓮托八吉祥萬壽無疆碗</p><p class="ql-block">右:粉彩八寶紋茶碗</p> <p class="ql-block">龍柄執壺·公元19-20世紀·銀</p><p class="ql-block">球形腹,短頸,下有矮圈足,壺嘴、壺柄均做成龍頭形狀,口沿飾纏枝蓮紋,圈足上也裝飾有變形的忍冬紋,其上刻有一圈藏文,蓋上有蓮蕾狀鈕。這件酥油茶壺十分美觀,整個器物既莊重又華麗。</p> <p class="ql-block">雙龍戲珠菊瓣金盤·公元18世紀</p><p class="ql-block">此盤有藏文款,盤內紋飾精美,盤底刻雙龍珠紋,盤中心為一火焰寶珠,兩條蛟龍圍繞著火焰寶珠,上下翻騰于云海之中,身軀矯健、動感強烈。龍為五爪,表明使用者的地位很高。器腹與口沿呈多瓣菊花形,并刻有藏文"17.6兩,御用廚具"兩行字,口沿上鏨刻纏枝花卉。整個器物以黃金為材質,做工精致,呈現出璀璨華貴、吉祥喜慶的氣氛,反映出制作敬獻者對高僧大德的崇敬心理。</p> <p class="ql-block">鎏金銀鏨花茶蓋、茶托</p> <p class="ql-block">龍柄執壺及盤、杯</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紀·鎏金銅</p><p class="ql-block">壺:高27厘米</p><p class="ql-block">盤:口徑19.6厘米,底徑12厘米</p><p class="ql-block">杯:高11厘米,底徑4.5厘米</p><p class="ql-block">這件執壺為供酒器,束頸,高圈足,足外撇。壺柄和流均細長,器身雞心鏨刻云鳳紋樣,紋飾部分鎏金,周圍刻滿纏枝蓮紋和卷草紋,配有鎏金銅質的盤、杯,杯子鏨刻</p><p class="ql-block">八寶紋和蓮花紋。整套器物造型優美、別致。</p> <p class="ql-block">銀質多穆壺·公元18-19世紀·銀</p><p class="ql-block">"多穆"原意為盛酥油的桶,藏語稱為"董莫"或"多穆",口緣處加僧帽狀邊,又添把和嘴,遂成為壺,是藏族和蒙古族民眾的生活用具。此壺把手別致,整體呈柱狀,上下有兩個相對應的龍首,分別銜著鏈子的兩端,把手的頂端通過圓環與蓋子相連。</p> <p class="ql-block">綠釉茶爐茶壺·公元19世紀·釉陶</p><p class="ql-block">藏族人喜愛喝酥油茶,在西藏的每戶家庭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茶壺,有陶壺、銅壺、銀壺甚至有金壺。金壺唯有達賴、班禪和世家貴族才能擁有,最普通的則是陶壺。這件陶質綠釉茶爐茶造型樸,屬于藏族生活用具中極為普遍的溫茶器具。使用時,先將碎牛糞和炭火放入茶爐內,然后把打好的酥油茶倒入壺中置于茶爐上,上蓋一塊棉片起到保暖的作用,隨時都可以喝上熱茶。</p> <p class="ql-block">碧玉萬壽紋龍鈕蓋執壺·明</p><p class="ql-block">此壺玉質深碧色,蓋呈覆蓮瓣形,其上鏤雕一帶四個套環的鈕,蓮瓣式壺身,圓口,短頸,流略外傾,爬螭為柄,并自柄頭垂有套環,腹部琢有八蓮花瓣,瓣上有各種花卉及"萬壽無疆"紋,蓮瓣高足。此壺紋飾繁縛,琢磨精細。</p> <p class="ql-block">"馬上封侯"圖擺件·公元18世紀·綠松石</p> <p class="ql-block">粉彩八寶紋雕瓷鼻煙壺</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紀·瓷</p><p class="ql-block">此鼻煙壺粉彩鏤雕飾八吉祥紋,壺口包金并繪回紋,壺蓋鑲嵌一顆飾一周如意云紋,足內礬紅"嘉慶年制"四字篆書款◇小巧玲瓏、別致秀便于攜帶。壺身八吉祥紋布局勻稱,雕瓷技藝高超,制作精良,代表了與內地發達的制瓷工藝完美和諧的統一,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p> <p class="ql-block">鏤空八寶三多紋三足火盆</p><p class="ql-block">公元19世紀·銅</p><p class="ql-block">火盆是藏族人民冬季取暖的生活用具。此件火盆以蓋、盆、足三部分組成,整體采用了鏤雕工藝。盆蓋鏤雕曲水紋,圓形開光內飾八寶三多紋,蓋柄為多層蓮花鈕,罩上鏤雕曲水紋,開光內雕八寶三多紋等吉祥紋樣,三足飾有團壽紋。此火盆造型端莊大方,做工精細,是此類器物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琺瑯纏枝花卉紋長方熏爐</p><p class="ql-block">公元19-20世紀·銀胎畫琺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嵌寶石雙耳甕</p><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紀·銀</p><p class="ql-block">此銀質雙耳甕一般為富豪和貴族家作存酒器使用。盤口、短頸、鼓腹,口沿和兩耳皆鏨刻卷草和蓮紋并鍍金嵌寶石,腹中央嵌有鍍金嵌寶石的日月,足為鍍金蓮花瓣并飾有珊瑚、綠松石等寶石。此酒甕器形別致美觀,材質優良,制作工藝精美,代表著西藏盛酒器工藝的制作水平和風格。</p> <p class="ql-block">棕色釉蒸籠·公元19世紀·陶</p><p class="ql-block">此類蒸籠是藏族家庭普遍使用的生活器具。蒸鍋為雙耳、平底,蒸籠共三層,皆為扁平狀,每層腰部飾以聯珠紋,帶蓋,釉色比較均勻,表面光滑,蒸出來的饅頭和包</p><p class="ql-block">子味道純、無污染,實屬綠色灶具。</p> <p class="ql-block">大黑天護法神面具服飾套裝</p> <p class="ql-block">鏨花執壺</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紀·鎏金銅</p><p class="ql-block">此件執壺瓶身呈葫蘆形,束頸,瓶把手和流均細長。器身上紋飾構圖飽滿,三環圖案中,內飾蓮花托起的法輪及左右各有如意寶,中央四周飾卷草紋,外環飾蓮花。下附圈足并飾垂蓮紋,流作細長的龍首狀,把手做成如意的形狀。蓋上有蓮蕾狀鈕,通過鏈子與把手相連。整個器物造型優美、紋飾構圖飽滿,璀璨華貴,工藝精致。</p> <p class="ql-block">嵌寶石鎏金銀馬鞍</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紀</p><p class="ql-block">木、絲、珠寶、合金</p><p class="ql-block">過去,馬是西藏主要的交通工具,馬具成為顯示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征。這副鎏金銀馬鞍上精雕細鏤龍、寶珠、卷草等裝飾,其間鑲嵌純天然的寶石,十分豪華。馬鞍的配飾鞍墊鞍褥等用上等的綢緞制作,馬鏡用鐵制作,其上鎏金圖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僧官服飾</p><p class="ql-block">公元18-19世紀·毯毯、絲</p><p class="ql-block">此僧官服飾是毯毯制成的,毯毯是指羊毛經過刷毛、拈線、染色和編織等工序,用來制作藏裝的一種原料。這件僧官服飾采用羊頸毛細軟上等毯毯縫制,除了僧官配之毯毯以外,普通人只穿粗毯毯所制的服飾。毯毯制成的衣服在西藏地區備受喜愛,這種服飾不僅保暖也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金銀汁書寫《般若八千頌》經書</p><p class="ql-block">公元17世紀·藍靛紙</p><p class="ql-block">長49.5厘米,寬8.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觀展至此,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在這一刻,感受"我"與布達拉宮!</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漯河市|
习水县|
巴彦淖尔市|
罗源县|
太原市|
德格县|
铜陵市|
布尔津县|
巍山|
焦作市|
开阳县|
华蓥市|
芮城县|
长丰县|
伊吾县|
兰溪市|
新丰县|
屏山县|
定州市|
南靖县|
松阳县|
清水河县|
江北区|
霍城县|
白城市|
雷山县|
丰都县|
温州市|
当涂县|
平陆县|
思茅市|
阿克陶县|
辽源市|
阿尔山市|
新竹县|
宁蒗|
甘泉县|
晋城|
汉中市|
永福县|
皋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