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山西全境游,從最北部的大同云岡石窟到最南部的普救寺,歷時七天,行程約2000公里,17個景點。</h3> <h3>五臺山普化禪寺。</h3> <h3>五臺山鎮海寺內的白塔。</h3> <h3>據說這里是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h3> <h3>建于遼代的應縣木塔,世界三大奇塔之一。應縣木塔已經向東北方向傾斜了,目前還無人想出矯正的辦法。</h3> <h3>懸空寺,世界文化遺產。</h3> <h3>懸空寺。</h3> <h3>登上懸空寺眺望。</h3> <h3>懸空寺精美絕倫的建筑。</h3> <h3>俯瞰懸空寺。</h3> <h3>懸空寺山門。</h3> <h3>云岡石窟,始建于北魏時代,是當初為了供奉佛教創建的,前后一共用了64年,逐步開鑿了200多個窟,現存主要洞窟45個,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h3> <h3>云崗石窟的木質建筑。</h3> <h3>雁門關,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歷朝歷代鎮守邊關的咽喉。</h3> <h3>雁門關上的白塔。</h3> <h3>雁門關的城樓。</h3> <h3>雁門關的鎮海祠。</h3> <h3>雁門關的建筑。</h3> <h3>雁門關的碑林。</h3> <h3>雁門關上全景。</h3> <h3>走進閻錫山故居大門后看到的影壁上,孫中山的題字。</h3> <h3>閻錫山故居的地道。</h3> <h3>閻錫山生平介紹。抗戰勝利后回到太原的閻錫山。</h3> <h3>平遙古城,世界文化遺產之一。</h3> <h3>參觀平遙古城。</h3> <h3>參觀平遙古城的錢莊。</h3> <h3>平遙古城內錢莊里的地下金庫。</h3> <h3>平遙古城風情街。</h3> <h3>平遙古城的文廟。</h3> <h3>平遙古城文廟內的大殿。</h3> <h3>許多年輕學子和望子成龍的父母都要與文廟里大石頭合影,祈求夢想成真,那兩個是啥字?是“鰲頭”二字,古代狀元。</h3> <h3>平遙古城上的大水缸,據說是聚財滴。</h3> <h3>王家大院,門樓不顯眼,里面卻不得了。</h3> <h3>王家大院以石雕木雕著名。</h3> <h3>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區人糧劇減,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墟”。而山西卻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朱元璋決定移民屯田。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余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而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擔負民眾外移自然首當其沖。</h3> <h3>老人們說凡是過去從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遷來的,最小的那個腳趾甲都是兩瓣的。</h3><div><br></div> <h3>大槐樹景區里古代移民的浮雕。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12個,移民分布共18個省(市)、500個縣。</h3> <h3>古代大槐樹遺址。</h3> <h3>洪洞廣濟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當地官府人員在樹下為被移之民辦理手續,登記造冊,按所去地點編隊,然后發給一應物品。</h3> <h3>景區祠堂里的姓氏牌匾。</h3> <h3>一代大槐樹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在清順治八年(1652年)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沖毀。第二代大槐樹則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h3> <h3>明初移民以降,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h3> <h3>這個祠堂里可以找到全國所有的姓氏。</h3> <h3>蘇三幾經曲折,最終是有情人終成眷屬。</h3> <h3>山西壺口是黃河的中游,在這里,黃河以一瀉千里,洶涌澎湃,排山倒海,萬馬奔騰不可阻擋之勢,向中原大地挺進,澆灌著中原地區的萬畝糧田,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它不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象征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偉大而又堅強!</h3> <h3>黃河壺口瀑布落差40米,水落之處白霧騰起,甚是壯觀。</h3> <h3>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我為你驕傲,為你自豪!</h3> <h3>多少黃河的子孫,站在滔滔不絕的母親河——黃河面前,無不被眼前黃河不可一世的氣勢所震撼,無不熱血沸騰,倍感自豪!</h3> <h3>偉大的黃河,我來了。</h3> <h3>當地人的一項旅游項目,騎著毛驢逛一圈,所有小黑驢都叫“壺口小黑”。</h3> <h3>我站在黃河壺口瀑布之邊,望黃河滾滾,遐想萬千……。</h3> <h3>蒲津渡是黃河上著名的一個渡口,四個重達300多噸的大鐵牛就是從這里打撈上來的。</h3> <h3>黃河大鐵牛,是用來固定黃河上浮橋的。</h3> <h3>黃河大鐵牛。</h3> <h3>舜帝,三皇五帝之一。舜帝陵里舜帝的雕像。</h3> <h3>中國武廟之冠的運城解州關帝廟。</h3> <h3>運城鹽湖,號稱中國的死海。</h3> <h3>愛情圣地普救寺。</h3> <h3>普救寺人物蠟像栩栩如生。</h3> <h3>普救寺內的扇墻上,《西廂記》崔鶯鶯寫給張生的約會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h3> <h3>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富盛名“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h3> <h3>鸛雀樓上觀全景。鸛雀樓上隱約看到水天相接處的黃河水。</h3> <h3>鸛雀樓上揮筆寫詩的詩仙李白的雕像。</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莒南县|
洛隆县|
嵊泗县|
城口县|
湖州市|
吉水县|
吴旗县|
鹤峰县|
图木舒克市|
桐城市|
习水县|
禄劝|
西乌|
浠水县|
江陵县|
海晏县|
克东县|
平凉市|
甘谷县|
陆河县|
庄河市|
华阴市|
铜陵市|
许昌县|
临汾市|
石林|
历史|
江山市|
海城市|
聂拉木县|
凯里市|
苗栗市|
会理县|
正镶白旗|
太康县|
甘南县|
黑水县|
偏关县|
澳门|
永吉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