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1950年10月19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紀念日。七十多年了,每當到了這段時間,我就心情膨湃,激動萬分,仿佛又看到了我的父輩和他的戰友們,跨過鴨綠江,出國作戰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b> 我曾多次查看軍科院出版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資料,以及我的父輩根據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做的工作筆記所寫的回憶錄,真實的記錄了當年他們參戰的經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軍事科學院于1988年出版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中國人民解放軍42軍軍史。</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中國人民解放軍42軍124師師史。</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原中國人民志愿軍42軍吳瑞林軍長的回憶錄“抗美援朝中的第42軍〞。</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原中國人民志愿軍42軍124師師長蘇克之、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湯從列的回憶錄-“八千里路云和月~朝鮮戰爭中的42軍〞一書,第一版。</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原中國人民志愿軍42軍124師師長蘇克之、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湯從列的回憶錄-“八千里路云和月~朝鮮戰爭中的42軍〞一書,第二版。</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原中國人民志愿軍42軍的部分領導和老戰士寫的短篇文章回憶錄。</i></b></p> <p class="ql-block"><b> 當年,我的父輩所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笫42軍124師,是于1950年10月16日奉志司命令,緊急從吉林省輯安市(今集安市)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的,(比中央對外公佈的志愿軍入朝正式時間,提前了整整三天)。</b></p><p class="ql-block"><b> 根據軍科院“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42軍軍史,124師師史。原中國人民志愿軍42軍124師師長蘇克之、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湯從列的回憶錄-“八千里路云和月~朝鮮戰爭中的42軍〞一書,以及多位志愿軍42軍124師目前還健在的老前輩親身經歷敘述,以及已不健在的老領導、老戰士們的回憶文章,現將這段歷史過程展現出來,以紀念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緬懷他們為國家和中華民族建立的豐功偉績。</b></p> <p class="ql-block"><b> 42軍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即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五縱,雖然組建比較晚,但主要領導都來自于四野主力部隊的老紅軍,老八路,都經歷過嚴酷的戰爭考驗。</b></p><p class="ql-block"><b> 自組建以來,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由于戰績優秀,多次受到中央軍委總部及四野司令部的表揚。</b></p><p class="ql-block"><b> 1949年8月~12月,42軍隨四野大軍南下,參加了衡寶戰役,解放安陽戰役,11月,42軍分兵兩路,主力124師、155師配合二野主力5兵團入川,尾追國民黨胡宗南部,消滅蔣介石殘余部隊。解放了鄂西秭歸,巴東,并過長江到建始,恩施一線,消滅了國民黨王陵基、羅廣文兵團,先后解放了萬縣、達縣、廣元、開縣、通江、巴中等川東北20余個縣。125師及126師則留在鄂西、湘西剿匪,掩護四野主力部隊南進,保衛武漢四野總部側翼安全。</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3月初,中央軍委和四野總部為鞏固邊海防,保衛后方安全,決定命令42軍由戰斗隊轉為生產隊,全軍回師東北屯墾戎邊,155師師部改編為炮8師師部,部隊則編入中南軍區運輸司令部。</b></p><p class="ql-block"><b> 4月初,全軍經過一周火車運輸,開赴北國邊疆黑龍江。其中126師駐嫩江,軍部駐齊齊哈爾~風城,125師駐北安,124師駐綏化、海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i></b></p> <p class="ql-block"><b> 車過沈陽時,軍長吳瑞林下車到東北軍區報到。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對吳軍長講:1948年11月四野大軍解放東北入關后,東北做為解放全國的大后方,除還留有后方機關和部分獨立師外,已無野戰軍主力。東北當時劃分為9個省,4千萬人口,1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千公里的邊防海疆,無主力部隊是不行的,中央決定派42軍來邊防屯墾戎邊,一邊搞生產,一邊守邊防是完全正確的和非常有必要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戰士們用雙手開荒,開辟出北大荒糧倉。</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天冷缺少蔬菜,戰士們到森林里采摘蘑菇,改善生活。</i></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5月份,東北地區嚴冬已過,土地解凍,各部隊不失時機的進行播種,并派372團兩個營開赴鞍鋼,參加鞍鋼的恢復建設。</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6月26日,朝鮮內戰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從稱霸全球的角度出發,在入侵朝鮮的同時,入侵我國臺灣省并立即要求美遠東空軍、海軍參戰。</b></p><p class="ql-block"><b> 在這種危急的國際形勢下,1950年7月13日,中央軍委命令成立東北邊防軍,為保衛我國邊境采取了預防性準備措施。</b></p><p class="ql-block"><b> 在東北齊齊哈爾地區,執行生產任務的42軍,立即被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改編為東北邊防軍,并派往通化、三源浦、柳河、梅河口等靠近中朝邊境一線地區集結駐防。</b></p><p class="ql-block"><b> 同時,已在東北的炮兵炮一師和炮八師也被編入東北邊防軍并派往中朝邊界駐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7月,齊齊哈爾地區的領導和人民群眾歡送42軍登車開赴邊防。</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本軍到達通化后,受到了通化市的領導和群眾的歡迎。</i></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7月中旬,42軍軍長吳瑞林、政委周彪到沈陽東北軍區司令部接受任務。</b></p><p class="ql-block"><b> 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除對形勢作了介紹和分析外,要求42軍:一、立即停止生產任務轉交當地政府,部隊進行全面軍事訓練和整理作戰裝備,二、對指戰員進行戰前動員和宣傳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接受任務后,軍領導和軍黨委除向各級指戰員進行任務傳達外,還形成決議并要求做好以下十項工作:</b></p><p class="ql-block"><b>一、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樹立必勝信心。</b></p><p class="ql-block"><b>二、加強戰斗、戰術組織訓練,對各級指戰員進行作戰培訓。</b></p><p class="ql-block"><b>三、加強后勤供應,主要是糧、彈、物資保證。</b></p><p class="ql-block"><b>四、加強對空作戰,做好打與防的訓練。</b></p><p class="ql-block"><b>五、加強反坦克和對付機械化部隊的軍事訓練,使用現有武器裝備,發揮最大威力。</b></p><p class="ql-block"><b>六、加強工兵建設,研究各種戰法,工事的修建,橋梁的架設。</b></p><p class="ql-block"><b>七、發揮我軍炮兵特長,做好步、炮協同配合的作戰準備。</b></p><p class="ql-block"><b>八、保證通信聯絡暢通無阻,補充我軍通訊器材落后和不足之處。</b></p><p class="ql-block"><b>九、解決語言不通困難,配備翻譯人員,進行搞好中朝軍民關系及團結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b>十、加強宣傳鼓動措施,對我部官兵、對敵方人員,開展不同的政治宣傳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42軍吳瑞林軍長。</i></b></p> <p class="ql-block"><b> 在對部隊進行宣傳教育、備戰期間, 1950年7~8月份,經東北軍區領導批準,軍長吳瑞林帶領軍作戰處長侯顯堂、偵察處長孫照普、軍偵察大隊政委蔡明林等偵察、保衛人員化裝成火車列車員,穿鐵路員工制服,在安東鐵路局的安排下,由安東(今丹東)入朝鮮新義州到平壤,換車經熙川到江界,再返回平壤經熙川到滿浦鎮再到我國輯安,來回走了幾遍,將沿途地形、地物、村莊、河流、山洞、樹林看了個遍,同時畫圖成冊,回到安東后利用兩天時間整理出材料和地圖,并到沈陽向軍區首長進行了匯報。</b></p><p class="ql-block"><b> 軍區領導將此材料交軍區司令部情報部丁甘如部長,翻印后發給部隊團以上單位,供部隊入朝時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在中朝邊境偵察期間,吳瑞林軍長率偵察人員還重點查看了我方輯安市和朝方滿浦鎮情況。發現有個別江段,有行人涉水過江,通過親自下水過江測試,遂產生為防止一旦開戰,敵機若將輯安中朝鴨綠江大橋被攻擊,被炸斷的情況下,提前架設水下橋的想法。</b></p><p class="ql-block"><b> 吳軍長立即組織工兵營,利用通化大理寺存放的偽滿洲國為修建皇宮準備的石條,在水淺的地方鋪架水下橋,在材料和人力不夠的情況下,通化地委各級領導也組織當地石匠和木材、石材,為部隊準備過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42軍工兵營在輯安(今集安市)鴨綠江上搶修水下橋。</i></b></p> <p class="ql-block"><b> 同時,為了便于部隊一旦接到命令,從鐵路橋過江,不受鐵路行車和人員步行從橋面過江互不影響,吳軍長還命令工兵將鐵軌之間鋪上木板,在不同時間段,使火車行駛和人員步行快速通行都互不甘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以“三八線〞為界限的南、北朝鮮劃分成為兩部分。</i></b></p> <p class="ql-block"><b> 朝鮮分裂成南、北兩部分,原因由來于久。</b></p> <p class="ql-block"><b> 1945年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已進入尾聲,2月4日~11日,在蘇聯黑海北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同盟國參戰的三大盟國領導人,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主席斯大林就處置德國問題,波蘭問題,遠東問題,聯合國問題達成初步一致意見。該決議對決定戰后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在稚爾塔會議上,同盟國參戰的三大盟國領導人,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主席斯大林在會議中的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在遠東戰場上,美蘇兩國均必須要出兵,才有可能戰勝日本法西斯軍隊,因此雙方商定:在日本法西斯政權投降后,朝鮮半島由美、英、蘇、中代表共同托管。</b></p><p class="ql-block"><b>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后(由于美國羅斯福總統已去世),當時美國繼任總統杜魯門決定以朝鮮半島中部的三八線為界,半島南部由美國監管,北部由蘇聯監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美國政府國務卿杜勒斯在“三八線”附近視查。</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大韓民國 (即南朝鮮)總統李承晚(左)與美軍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右)。</i></b></p> <p class="ql-block"><b> 美國在朝鮮南部,扶持了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政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49年3月,金日成率朝鮮黨政代表團訪問蘇聯。期間金日成提出武力統一朝鮮,望得到蘇聯支持。金日成在莫斯科火車站發表演講。</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蘇聯則在朝鮮北部,支持并建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權。</b></p> <p class="ql-block"><b> 雙方都想消滅對方,統一朝鮮半島,因此邊界線一帶沖突不斷。</b></p><p class="ql-block"><b> 1950年6月25日,終于朝鮮戰爭全面爆發。</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950年6月25日至10月24日,朝鮮戰場詳細態勢圖。</i></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7個師,約8萬余人在大量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向南韓軍隊及駐韓美軍發起突然的襲擊。9月15日,已占領了朝鮮大部分國土,將南韓軍隊和駐韓美軍包圍壓縮到大邱、釜山狹小地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朝鮮戰場態勢簡圖。</i></b></p> <p class="ql-block"><b> 美國糾集了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了“聯合國軍”,公開干涉朝鮮內政,進行武裝侵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在朝鮮戰爭中,各國派兵參加““聯合國軍”情況統計。(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在朝鮮戰爭中,各國派兵參加““聯合國軍”情況統計。(二)</i></b></p> <p class="ql-block"><b> 9月15日,以美軍第10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共5萬余人,在美軍駐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的指揮下,投入大量的戰機和軍艦,在朝鮮半島中間的蜂腰部“仁川”登陸,將朝鮮人民軍進攻南部的軍隊,后勤運輸線攔腰截斷,致使前線朝鮮人民軍彈藥,糧草,藥品、通訊聯絡、物資等無法供應。雖然朝鮮人民軍駐守在仁川、漢城附近的部隊進行了近10日的頑強激戰,但終因裝備、人員眾寡懸殊,致使朝鮮人民軍被迫撤出漢城,戰斗力大減,戰場形勢大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美國駐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在軍艦上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美國駐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i></b></p> <p class="ql-block"><b> 美軍第10軍及〝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成功后,立即分兵多路,一路向南,與在釜山、大邱一線的美第8集團軍會合,夾擊已進攻到南部的朝鮮人民軍部隊。一路向北占領漢城,并繼續向北進攻北朝鮮臨時首都平壤。第三路向東進占元山、咸興一線,企圖在朝鮮東部建立另一新的登陸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北朝鮮立體地形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北朝鮮西海岸一側多為平原,交通方便,四通八達,利于機械化部隊行動。而東海岸一側多為山區,冬季氣候嚴寒且交通不便。</i></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朝鮮人民軍主力被困于朝鮮南部,無法及時撤回,朝鮮北方只有少量部分新組建的人民軍部隊、政府領導機關。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憑借具有空中優勢的美國空軍和坦克、重炮為主的機械化裝備,部隊向北進展很快,如入無人之境。</b></p><p class="ql-block"><b> 尤其是以朝鮮西部平原一線的美、偽軍主力,攻占漢城、平壤后,又沿朝鮮西部主要交通干線向介川、寧遠、云山、熙川進攻,并朝中朝邊境急進,少部分美、偽軍已到中朝邊境的楚山,與我國已隔鴨綠江相望。</b></p><p class="ql-block"><b> 為威懾我國政府,防止我軍援朝。美軍出動戰機,沿鴨綠江偵察、轟炸、掃射中、朝邊境城鎮,村莊,炸彈已經落到了我國領土之上,造成我國人員傷亡。</b></p><p class="ql-block"><b> 朝鮮形勢已到了萬分危機時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950年10月,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進犯北朝鮮示意圖。</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防守在鴨綠江邊上的我東北邊防軍,看到朝鮮燃燒的村鎮。深感“戰火已燒到了家門口”。</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中央軍委根據寒帶的作戰特點,緊急組建了以原“東北第四野戰軍”為主要部隊的第十三兵團,有38軍、39軍、40軍、42軍、東北炮兵司令部所屬炮一師、炮二師、炮八師等,編為東北邊防軍,駐防中朝邊境一線,以防急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950年9月,駐中朝邊境一線的東北邊防軍第42軍開展戰前動員,吳瑞林軍長在動員大會上發言。</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42軍廣大指戰員戰前宣誓,表示一旦中央下令,堅決打敗美國侵略者,抗美援朝,保家衛國。</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10月1日,朝鮮特使樸一禹攜帶朝鮮金日成首相給毛澤東主席的親筆信(朝文原件),請求中國政府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給予援助。</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950年10月1日,朝鮮特使樸一禹攜帶朝鮮金日成首相給毛澤東主席的親筆信(中文翻譯原件),請求中國政府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給予援助。</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主席親自起草的,給彭德懷、高崗、鄧華等領導人的命令(原件)。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迅速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命令。</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0月8日,毛澤東主席還親自起草了,給我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并轉給朝鮮首相金日成的信件(原件),告之:中國政府已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出兵援助朝鮮。</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1950年10月18日,毛澤東主席給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付司令員鄧華、洪學智等人的命令(原件)。命令中國人民志愿軍十三兵團各部隊作好準備,于19日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出兵朝鮮。</i></b></p> <p class="ql-block"><b> 中國人民志愿軍42軍124師于1950年10月16日奉志司命令,整建制作戰部隊提前三天入朝,事出有因。(而我國對外宣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時間是1950年10月19日。)</b></p><p class="ql-block"><b> 1950年9月30日以后,西線〝聯合國軍”主力,由于交通通暢,向朝鮮北方推進速度迅速,瘋狂北犯。而東線由于是高原山區,交通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部隊行動,推進速度比較慢。</b></p><p class="ql-block"><b> 根據敵方的進犯狀況,毛主席、中央軍委及志愿軍總部決定集中志愿軍主力,38、39、40軍及炮兵第一師、炮兵第二師于西線,阻擊北進“聯合國軍”。而以42軍124、126兩個師加炮八師一部,阻擊東線北進的“聯合國軍”。42軍125師則負責隔離東、西兩線之敵間的近80公里的缺口,以保證西線38軍側翼安全和志愿軍主力在西線殲敵。</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中央電視臺在CCTV~4頻道“國家記憶〞播放了這一真實歷史影象。</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從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志愿軍十三兵團所屬作戰部隊布署、作戰圖。</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聯合國軍”自仁川登陸后,由于部隊眾多,仁川附近港口、灘涂不適合大規模登陸和后勤補給,所以美軍準備在朝鮮東海岸元山、興南、咸興地區再次登陸,企圖使用東、西兩個方向的鉗形攻勢,夾擊已北撤的朝鮮人民軍及朝鮮政府機關臨時所在地江界。</i></b></p> <p class="ql-block"><b> 東線“聯合國軍”部隊共有105000多人,200多架飛機,大量的坦克、大炮和汽車。</b></p><p class="ql-block"><b> 而我42軍加上朝鮮人民軍部隊2500人,共有45000多人,沒有飛機,只有少量的炮兵和極少量的汽車。</b></p><p class="ql-block"><b> 在這種準備打以少勝多的阻擊戰時,對我軍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戰斗的突然性和有利地形。而在東線,最適合打阻擊的地點就是長津湖地區,狼林山脈的黃草嶺一線。黃草嶺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敵、我兵家必爭之地。</b></p><p class="ql-block"><b> 但我軍出發地輯安口岸距黃草嶺400公里,由于我軍是秘密參戰,為防止被敵機白天偵察發現,我軍只能根據自己現有裝備條件,采取夜行晝宿,負重徒步行軍方式,按每天行軍速度60公里計算,需要6~7天方可到達黃草嶺地區。</b></p><p class="ql-block"><b> 而美偽軍從元山到咸興再到黃草嶺共120公里,并且有汽車,晝夜都能行軍,機械化行車一至兩天即可到達。</b></p><p class="ql-block"><b> 為達到出奇不意,乘敵不備,隱蔽出擊,迅速占領黃草嶺,阻擊東線之敵目的,我42軍奉志司命令,由124師為東線我軍前衛師,于1950年10月15日夜在輯安口岸集結,從晚20:00時開始至16日晨先期秘密渡過鴨綠江,搶占黃草嶺一線阻擊陣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我軍124師從輯安口岸至黃草嶺行軍路線,(后來該作戰方案史稱為“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及東線42軍各師布防圖。</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次戰役敵、我雙方態勢圖。</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950年輯安(今集安市)橫跨鴨綠江上的中、朝邊境鐵路橋(當年的鐵路橋照片)。我志愿軍42軍124師就是從這座撟上于10月16日先期入朝參戰。</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親身經歷、參與此次行動已93歲還健在的42軍124師老前輩許萬強回憶這段歷史,教育后代,進行紅色傳承。</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124師付師長兼參謀長肖劍飛率先頭部隊先行過江。</i></b></p> <p class="ql-block"><b> 1950年10月15日夜至16日晨,42軍先頭部隊在124師付師長兼參謀長肖劍飛的指揮下,軍偵察大隊由宋宗漢大隊長,蔡明林政委率領偵察大隊先行過江,緊接著按124師370團及全師各團順序分三路迅速過江。</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 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愿軍42軍124師師領導(左起)湯從列政委、蘇克之師長、趙欣然參謀長。</i></b></p> <p class="ql-block"><b> 四十多年后,于1997年渡江親歷者及現場指揮員之一的124師湯從列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回憶錄中寫道:“當夜全師14000多人,與炮車、汽車、馬匹組成滾滾洪流,多路大軍分別從輯安鐵路橋、浮橋、水下橋過江,進入朝鮮。 </b></p><p class="ql-block"><b> 師所有領導分工到鴨綠江兩岸指揮部隊過江,我站在江橋西岸邊朝鮮一側的小山坡上,望著靜悄悄行軍的部隊,回眸屹立的長白山和剛剛解放的祖國山河,腳下是波濤滾滾的江水,前方傳來夜航敵機的轟炸聲,仿佛已置身于即將到達的戰場,抑制不住出征前與祖國人民和親人的情感,同時深感肩負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千斤重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我的父輩湯從列,入朝時任42軍124師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四次戰役后任124師政委。</i></b></p> <p class="ql-block"><b> 2020年10月和2023年7月,我與眾多志愿軍后代多次到丹東市和輯安市,參加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3周年和“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活動,憑吊犧牲在朝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們。</b></p><p class="ql-block"><b> 每次站在輯安口岸橋頭,望著橋對岸,我的父輩當年跨過鴨綠江時,曾經站立過的朝鮮一側橋頭旁的小山坡,好象他還站在那邊,深情的望著自己偉大的祖國和英雄的部隊。</b></p><p class="ql-block"><b> 我的父輩是幸運的,在他的回憶錄中,多次提到124師這支英雄部隊,有多少他親愛的戰友沒有能夠回到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志愿軍有十九萬多英勇的將士,為了祖國的安危和人民的幸福,將他們的熱血和生命灑在朝鮮的土地上。</b></p><p class="ql-block"><b> 每次想到這里,想到我們目前強大的祖國和翻天復地變化的中國人民的生活,我的心情都無比的沉痛。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前輩們為我們的國家和后代的幸福所做出的貢獻,永世難忘。</b></p><p class="ql-block"><b> 放眼朝鮮三千里江山,站在鴨綠江邊,我的腦海里不時浮現出父輩當年出征時的悲壯豪邁詩篇:</b></p><p class="ql-block"><b> 風瀟瀟兮易水寒,</b></p><p class="ql-block"><b> 壯士此去兮不復還。</b></p><p class="ql-block"><b> 疆場殺賊兮搏群寇,</b></p><p class="ql-block"><b> 赴湯蹈火兮挽狂瀾。</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2023年7月,吉林省集安市(原輯安市)政府邀請“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志愿軍研究會”和眾多志愿軍后代到集安市,參加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暨“抗美援朝第一渡〞活動。同時在集安中、朝邊境口岸合影留念。</i></b></p> <p class="ql-block"><b> 有42萬多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從輯安(今集安市),跨過鴨綠江大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走向戰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i> 站在輯安中∽朝邊境鐵路橋頭,讓我懷念、感慨、難忘。</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愿軍烈士們永垂不朽!</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前县|
陵川县|
湾仔区|
蒲城县|
沁阳市|
广汉市|
勐海县|
余庆县|
桃园市|
怀安县|
馆陶县|
台南县|
凉山|
迁西县|
藁城市|
牙克石市|
云霄县|
浦江县|
铜陵市|
原平市|
盐池县|
德令哈市|
连山|
磐石市|
玉田县|
革吉县|
若尔盖县|
太原市|
马边|
德格县|
东山县|
科尔|
华容县|
五常市|
吴忠市|
德州市|
乌拉特前旗|
竹溪县|
哈巴河县|
南木林县|
于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