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山西,地處中國華北太行山以西而得名。膾炙人口的經典傳唱《人說山西好風光》把山西山山水水風土人情唱得撩動心弦。都說中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可見山西對于整個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山西悠久的歷史遍布黃土地之上,而生長在黃土地上的山西文明,又是倍受世人關注的焦點。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有“華夏文明搖籃”的美譽。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旅游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麗,擁有眾多歷史建筑、遺跡和風景名勝。走近大美山西,可領略自然的壯麗與人文的厚重和它所帶給人們的無窮魅力以及獨特的地域風情。本系列美篇是筆者游歷山西時所作記錄的粗略整理,與美友分享。</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臨汾歷史悠久,早在4700年前,古代圣人堯帝,就定都于臨汾,當時叫平陽,從堯帝時代開始,這里就成為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此,臨汾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這兩個字也起源于這里,故臨汾被譽稱為“華夏第一都”。現代文明下的臨汾,原來叫“平陽”的地方稱為堯都,區級建制。在堯都區,有祭祀堯帝的堯廟,有堯都大道,堯都廣場,華表廣場,地標性紀念建筑天下第一門——華門;在洪洞, 根祖文化深深植根于華夏子孫,若問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更是名揚海內外,以致中外游人紛至沓來,華夏后裔魂牽夢縈,尋根祭祖回家園。</span></p> 天下第一門——華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臨汾華門,亦稱華夏之門,位于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堯都大道西側,西臨汾河,東迎日出,象征中華民族屹立東方,如日東升。華門的建成使門建筑成為獨樹一幟的文化景觀,開辟了中國文化旅游的嶄新領域,填補了門文化旅游的空白,是中國第一個門文化旅游景觀,也是世界第一座門文化博物館。 所謂華門,指的是山西臨汾的一座門,由基座、主門、門樓等組成。這座門,并非文物古跡,也沒有帝王將相在這里出入,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門”呢?原來,這主要是一種象征,華門規模龐大,正面三門屹立,象征堯舜禹三位帝王先賢,主門高大,大約18米,據說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門,故而,華門有“天下第一門”之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空中俯瞰華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千七百年前,堯建都臨汾,統一華夏,開啟了上古社會文明之門。為昭示帝堯創始文明之功,展現中華歷史淵源,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民政府創建了這座歷史紀念及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大型門建筑——華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登門大臺階兩邊各有一座石雕,稱為“迎客獸”,那昂首挺胸的作態,據說背上背的是美酒,以酒迎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待客之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門整體建筑由基座、主門及門樓三部分構成,長80米,寬40米,總高50米,比法國巴黎49.6米高的凱旋門還高出0.4米,堪稱“天下第一門”。華門前方最下邊正中間是一幅堯帝時代的華夏地圖,顯示當時的華夏區劃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登門大臺階頂部平臺中間,有一座雙手托陶雕塑,象征堯舜時期的文明,體現勞動創造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門正面三門矗立,象征堯、舜、禹文明先主。華門博彩“門”建筑精華,集歷史紀念和游覽觀光于一體,主門高達18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門,主門以剛剛開啟的形式,象征堯帝開啟中華文明之門。門頭上方鑲嵌著“華門”二字。左右兩旁的門稍微低一些窄一些,分別鑲嵌著“東方浩氣”、“華廈雄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腳下并不太合腳步的臺階據說有56級,代表著中華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創造,走完臺階就到了瀑布墻,黃河之水高懸而下,華夏文明由此淵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登門大臺階中間(華門中軸線)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21個彩石球,代表著堯舜之后夏、商、周、秦、漢等21個歷史朝代,生動地展現著中華5000年文明從堯舜開始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臺階兩側的大型石雕,名為“迎客獸”,寓意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前來游玩。遠處正前方,擺放著一本打開的書,是華門景區簡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覽華門從這里開始。在這本簡介巨書前上方,把華門景區介紹濃縮成“財富之門”、“開放之門”、“文明之門”、“根祖之門”、“福祥之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門的主門高達18米,呈半開門狀,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門,寓意華夏文明之門剛剛開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主門進入華門大廳,首先看到的是立地頂天的八根盤龍巨柱,頂天立地,氣勢雄壯,意為“東方巨龍”。每根龍柱高達14米,青銅鑄造,是目前中國最高的龍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穹正中,一輪巨型水晶太陽和周圍八根龍柱頂端的火焰星球構成“九日同輝”,巧妙地營造出堯天舜日的文明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掠過龍柱,看到的是連環九鼎,亦稱八卦九鼎、中華九鼎,是華門的鎮門之寶。中國的鼎文化源遠流長,很早就有“舜鑄九鼎”的傳說,商周時期達到鼎盛,成為權位的象征,一直被尊為國之重器。“連環九鼎”為青銅鑄造,高2.9米,寬2.4米,由主鼎和副鼎組成,8尊副鼎相互環連,圍繞主鼎銜接,形成一鼎撐九鼎、九鼎融一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尊九鼎合一的藝術造型,也是中國數千年鼎文化的歷史創新。走近看還可以看到,8尊副鼎均有八卦圖案,通體由龍鳳圖案構成,將中國最古老的八卦文化、龍鳳文化和鼎文化融為一體,上下左右,視覺各異,近觀為九,遠看為一,寓意九九歸一,昭示一言九鼎,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和收藏紀念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連環九鼎后方,與之對應的是長楹聯。門與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聯以500字書寫中華5000年歷史,融史學、文學、書法藝術為一體,堪稱聯中珍品。此聯長10米,寬1.8米,紫銅精制,是全國規制最大、字數最多的楹聯,與天下第一門相呼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疆域區劃,歷史朝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族構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門三層為“乾坤大廳”,中央的水晶球上面鑲嵌著秦、漢、唐、元、明、清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圖。大廳四周分別展示中華民族重大發明和重要人物:四大科技先圣、四大文化英杰、四大藝術大師、四大民生巨匠、四大外交先驅、四大盛世明君、四大民族英雄、四大清官廉吏。這八組32尊雕像造型逼真,共同彰顯中華文明成就和民族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大清官廉吏(右)孫叔敖、魏征、包拯、于成龍。四大盛世名君(左)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大外交先驅(右)張騫、法顯、鑒真、鄭和。四大民族英雄(左)岳飛、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大藝術大師(右)師曠、王羲之、吳道子、關漢卿。四大文化英杰(左)屈原、司馬遷、李白、曹雪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大民生巨匠(右)魯班、蔡倫、張衡、畢昇。四大科技先圣(左)李冰、宇文凱、黃道婆、李時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門四層是巾幗大廳,正中間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女媧雕塑。姿態飄逸,深情溫婉,周圍十八個栩栩如生的兒童雕像,表現了人類誕生之初童年時代的各種行為神態,是我國女媧雕像中難得的創新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巾幗大廳四周的圓角,有八組32尊女性青銅雕像,分別是:四大文明祖女、四大巾幗奇女;四大外交使女、四大忠孝賢女;四大傾國美女、四大鐘情淑女;四大絕代才女、四大掌國權女。八組婦女的雕像,涵蓋了中華文明史上的杰出女性,真是巾幗不讓須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大傾國美女(右)楊玉環、貂蟬、王昭君、西施。四大絕代才女(左)蔡文姬、李清照、衛鑠、班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大鐘情淑女(右)唐婉、卓文君、虞姬、孟姜女。四大忠孝賢女(左)岳母、長孫皇后、緹縈、孟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大掌國權女(右)呂后、武則天、蕭太后、慈禧。四大文明相女(左)女媧、嫘祖、女登、女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大外交使女(右)馮繚嫽、細君公主、王昭君、文成公主。四大巾幗奇女(左)婦好、花木蘭、佘賽花、梁紅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層大廳中央陳列的秦代戰車,另一面是鄭和航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鄭和寶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頂層是門組閣,可在一層大廳乘電梯直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門祖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開開閉閉一瞬間,進進出出五千年。門祖閣內供奉有巢氏的銅像。相傳有巢氏構木為巢,開創了人類居住建筑的歷史。“居而生屋,屋必有門”,有巢氏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的“門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門祖有巢氏銅像。史傳有巢氏是人類原始巢居的發明者,巢居文明的開拓者。有巢氏開創巢居文明的偉大功績,對中華文明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都具有積極和深遠影響。也就是從有巢氏構木為居開始,人和動物就區別開來了。所以說,有巢氏是人類“第一文明始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門的頂層有一座青銅扁足鼎,其底部懸掛一尊多音方鐘,愈顯古樸莊重。鐘高1米,寬0.6米,青銅鑄造,鐘體為十分罕見的方型,更為奇特的是四面聲音各異,寓意各有不同。堪稱華門獨有的傳聲之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門祖閣外俯瞰華門正面廣場。</span></p> 文明始祖堯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堯廟位于山西省臨汾市秦蜀路南端,是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俗稱三圣廟。堯廟不僅是一座廟宇,更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始建于西晉,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就是現在這處廟址,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歷代均為國家級的祭祀之所,并進行過多次的修葺與擴建。清康熙和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駕臨此。現在的堯廟占地5.33公頃,主要有山門、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等古建筑群,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祖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所有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汾咱是回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堯廟甬道中間由龍鳳圖案刻制的中軸線叫“龍鳳之脈”,從大門開始一直通到廣運殿,長達300米。龍和鳳均為堯時期的圖騰,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標志,這里的龍鳳之脈就是中國最吉祥的龍鳳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儀門,即禮儀之門。古代祭祀帝堯的君臣百姓由此“整冠彈塵,端莊儀表”通過儀門進入宮殿參拜祭祀。縱貫儀門,甬道中間刻有龍鳳圖案,稱為“龍脈”,寓意吉祥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鳳樓。五鳳樓亦稱“光天閣”,意為堯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萬民之福。后人把堯與四位大臣譽為“五鳳”,建樓紀念,遂稱“五風樓”,為堯與與四大臣議事之地。五鳳樓始建于唐乾封年間,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二樓有邊梯可上,面寬七間,圍廊二十間,樓下三孔磚券門洞直通廣運殿。古代祭堯時,君主從中間步入,大臣由兩側通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鳳樓獨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堯廟為祭祖圣地,因千余年曾多次損毀,楹聯無一保存。2003年10月,梁茂祥先生為堯廟重修而欣慰,遂將其收藏多年的堯廟歷史楹聯捐出,因已成獨聯,更顯珍貴。“王春正始放懷舜日堯天”為下聯,系元代制品,現復制展示,廣征上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過了五鳳樓,有口井,叫堯井。該井始建于東晉太寧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據說這口井是堯王親手所掘。相傳堯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飲,號稱“天下第一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堯井。井是人類生活由依賴自然走向文明的重大發明。堯開鑿水井 ,開始了地下水資源的利用,人類逐漸以井而居,形成村落,由此產生的聚居文化被稱為市井文明。為紀念帝堯的歷史功績,宋元時期在堯廟鑿井建臺,以示紀念,清代又增建井亭。現又恢復元代格局,重新修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廣運殿,又名堯殿,是紀念堯與大臣治理天下的殿堂,是堯廟的主體建筑。因堯功德齊天,遂取天為廣,運以配地,故名廣運殿。始建于唐顯慶三年,后歷經十六次毀廢與重建。廣運殿面寬十一間,進深七間,高二十七點五米,圍廊三十二間,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殿內氣勢宏大的拜祖臺莊嚴古樸,堯及四大臣銅像巍然屹立,光彩照人,再現民族先祖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華第一龍,堯殿月臺臺階上的這個“蟠龍圖雕”,是根據1978年陶寺遺址出土的禮器“彩繪陶盤”上的蟠龍畋象放大制作的,這貼畫蟠龍畋是我國最早的龍的圖案,被稱之為“天下第一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堯帝坐像,高達2.8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堯帝左右分別站著兩位宰相和兩位閣老,即四位大臣。</span></p> 堯都華表——中國最大華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臨汾華表位于堯廟正門外西南側廣場,即華表廣場,由中國第一華表、全國最大的立體地形圖和全國首座千家姓氏紀念壁組成。華表由漢白玉雕刻而成,高達21米,是中國華表之最,象征著堯都文明之源的歷史地位和臨汾文明古都形象的樹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臨汾華表矗立在用全銅鑄造的中國立體地形圖之上,放眼全景,中國各地地貌一覽無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夏子孫,同根共祖。全國首座千家姓氏紀念壁。</span></p>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游景區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古槐北路公園街,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圣地,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1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游景區被授予“中國最佳民俗文化旅游景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根雕大門。“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后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樹兒女舍小家,取大義,扎根神州大地,為國家繁榮、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艱辛勞作和奮斗拼搏。詮釋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樹兒女的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字影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影壁是“尋根祭祖紀念館”景區的標志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字體蒼勁有力,穩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之意。道盡了凝結于歸鄉游子胸懷間那種復雜的故園家國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家字景墻。位于祭祖園東南角,為景區又“一絕”——特色刻字景觀墻,整體高5.8米,長10米,單面青磚,壁上廡殿式頂,頂下為磚雕椽和斗棋。F景墻主體為中間“家”字題刻,它是由我國著名書畫家董壽平老先生所題寫。老先生為洪洞縣杜戍村人,那飽含深情的“家”字是他心中莼鱸之思的真實寫照。兩邊篆體“故鄉”、“故土”,與“家”字互為映襯,意義深邃。景墻整體雕工技法捻熟,線條自然流暢,紋飾栩栩如生小令人嘆為觀止。家字景墻與景區標志性建筑根字影壁,無論在展現形式還是內涵意蘊上都異曲同工,因此并稱為大槐樹尋根祭祖園“雙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國家5A旅游景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字影壁背面,刻有古大槐樹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獻殿。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于祭祖活動區中軸線位置上,建筑面積12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單層重檐,廊圍四邊,是仿明代全木結構建筑,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臺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為全國罕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與獻殿連為一體的仿明戲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獻殿前三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規模宏大,氣勢非凡的仿明建筑祭祖堂是整個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的核心,景區內絕大多數已是新建復建建筑,真正的歷史遺存已是極少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祭祖堂——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設計與施工,建筑風格為仿明代建筑。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傳統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祭祖堂內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廣濟寺。廣濟寺位于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東中偏北處,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建筑風格為典型的寺院格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法堂、藏經樓、鐘鼓樓等一應俱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山門左側有一棵蔭蔽數畝的大槐樹,這就是明初遷民之時辦理公差事務的遺址,人們不能忘懷的古大槐樹。這就是一代大槐樹,(仿制)大槐樹根據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據記載當時的大槐樹身圍 “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點五尺,故這棵新塑大槐樹身圍近40尺,直徑13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廣濟寺寺廟規模宏大,佛像莊嚴,香客絡繹不絕。由于廣濟寺緊鄰驛道,北達幽并,南通秦蜀,因此明初移民時,政府于廣濟寺設局駐員,發放憑照川資,是官府辦理移民事務的辦公場所,成為明代大移民的重要歷史見證,但古老的廣濟寺早已不存在,僅存少量遺建,如今的復建的廣濟寺古樸莊嚴,氣勢恢宏,殿宇巍峨,錯落有致。歷經劫難的千年古剎重現,見證遷民,遇祥和盛世,再現輝煌,等待著廣大移民后裔回到家鄉尋根祭祖,一了鄉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經幢——明代移民的唯一見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經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于唐,由多塊石刻堆建成柱狀,柱上有盤蓋,刻有垂幔、飄帶等,柱身刻陀羅尼經文及佛像。這座石經幢是廣濟寺的唯一遺物,也是典型的經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明代遷民的唯一見證。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層十五級,高9.4米,雕刻古樸深厚,書法剛勁流暢;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藝術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千年槐根。據考古人員鑒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盤枝錯節,形象奇特,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如今,那棵傳奇著名的一代大槐樹早已自然枯亡,倒是二代和三代大槐樹依然高大挺拔,郁郁蔥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大槐樹遺址處。古大槐樹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在清順治八年(1651年)汾河發大水被洪水沖毀。這是民國三年在古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的遺址,其修建者景大啟、劉子林等人都曾在山東、河南等地為官,所到之處無不為當地移民后裔殷切之情所感動,為使游子有歸鄉祭奠之所,他們廣募商紳義士幾經波折終于建成了這一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三代大槐樹。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的象征,遷入新地后,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并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表達對故土的思戀,尋求精神上的慰藉與寄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代大槐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火繚繞的古大槐樹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移民浮雕圖。三組浮雕以大槐樹為背景,自左至右為:移民國策、移民惜別、移民遷徙。中間有文字隔開,以文釋畫,文畫互彰。具體講述了大槐樹移民的起因、槐鄉人們別離鄉土、遷徙途中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都說中國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在臨汾,“中國之稱始于堯”,也就是說堯是最早欽定九州統一華夏的民族先祖。4700多年前堯建都臨汾形成了最早的國家格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由此開始,東方文明古國的歷史地位由此奠定。行走在華夏第一都臨汾的土地上,還有其它許多“第一”:天下第一門——華門;中國第一華表——堯都華表;堯廟內的堯井——天下第一井;堯廟廣運殿前的蟠龍圖雕——天下第一龍;在華表廣場,全國第一座千家姓氏紀念壁,這么多的天下第一,使人無不感到自豪;在這里,可以找到自己的根與祖,游歷于此,感覺不再是出發,而是回家,回到了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謝謝瀏覽)</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林|
旅游|
乌苏市|
南宫市|
宝山区|
兰坪|
乌什县|
乳山市|
贵德县|
松原市|
淅川县|
雷波县|
阿拉善左旗|
青铜峡市|
伊春市|
泰兴市|
广丰县|
鹤山市|
自贡市|
福贡县|
库车县|
顺昌县|
林甸县|
封开县|
大城县|
塘沽区|
潢川县|
郓城县|
安徽省|
新巴尔虎右旗|
湖南省|
海盐县|
安国市|
亚东县|
田阳县|
无棣县|
历史|
澄江县|
鱼台县|
宁德市|
弥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