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建設近代海軍從1875年開始,歷經十余年到1886年北洋水師已規模初具。但滿清政府看到海軍上下數萬官兵全都是漢人,為了加強對海軍的控制培養滿族海軍人才,并為挪用海軍經費興建頤和園尋找借口,清廷決定設立一所專門培養滿族海軍軍官的學校。1887年1月滿清政府的皇家海軍學校——水師內學堂正式成立,因學堂坐落在皇家禁苑昆明湖附近又稱為昆明湖水師學堂。 奕譞在1885年受命組建海軍衙門,接手總理海軍事務大臣一職后,于1886年(光緒十二年)5月代表清朝統治者赴天津,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檢閱了已經正式成軍的北洋水師。新式海軍的威力顯然給奕譞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作為滿清權貴的代表,有一種狀況也引發了他的深深憂慮:原來北洋水師控制權實際上是被掌握在漢人手中。于是在經過一番積極謀劃之后,奕譞于當年的9月14日給慈禧太后上了一道《酌擬規復水操舊制參用西法以期實濟》的奏折。在奕譞上奏的當天,慈禧太后便迅速采納了他的建議,發布懿旨:“準海軍衙門奏請規復水師舊制,參用西法,復京師昆明湖水操內外學堂。” 可謂“一石三鳥”。其一,實現培養八旗海軍人才以爭奪未來海軍控制權的深刻用心;其二,利用在昆明湖畔建設水操學堂的“立項”,冠冕堂皇地為慈禧太后建造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其三,在那個歷史時點上,光緒皇帝載湉(1871—1908)及其生父奕譞作為晚清權力博弈中的一方,希望通過給慈禧太后準備一個讓她稱心滿意的善后安置,為光緒擺脫“垂簾聽政”、盡早順利接掌最高統治權力鋪平道路。 作為慈禧太后而言,她最看重的是能夠借著開辦“水操學堂”的名義,盡快實現她處心積慮重修“清漪園”的目的。原來,這才是“高效率”背后的動力。事實上,慈禧借助奕譞、奕劻這前后兩任海軍衙門總理事務大臣操辦挪用的巨額海軍經費,雖然最終沒能全面修復“清漪園”,但將其主要部分建成“頤和園”的企圖還是實現了。而與修建頤和園的龐大規模相比,偏于昆明湖一隅的水操學堂反而成了小小的陪襯。 這所海軍學堂獲準開辦于1886年,是繼1866年開辦“福建船政學堂”和1881年開辦“天津水師學堂”之后,清朝官辦的第三所海軍學堂。由于這所學堂直屬海軍衙門,所以也叫“海軍內外學堂”。 第一屆招收的60名學生中并沒有一個是滿族官宦子弟,而是從皇家近衛部隊健銳營、外火器營中挑選的有一定文化基礎、年力精壯的八旗官兵子弟。這也反映出在清朝入關二百年后,滿族貴胄后代在長期的養尊處優中早已失去了他們先輩那種南征北戰的銳氣,因此根本無人愿意參加海軍去過“戰風斗浪”的艱苦生活。 昆明湖水操學堂的課程設置和學堂規制基本仿照了天津水師學堂的模式,學堂分為內學堂和外學堂,學制為五年。內學堂主要學習西法測算、天文、駕駛等航海技術課程,外學堂則主要側重于行船、布陣及施放槍炮等技術的基礎學習與訓練。到了1892年3月五年學習期滿,被記錄在冊的肄業生就只剩36人了,這36名肄業生隨后被派往天津水師學堂參加考試,成績合格者繼續深造。結果,有24名學生留津繼續深造。成績不合格的12人被退回原旗。留津學生中,后來又有12人被“神機營”調用,剩下的12人經過一段時期的課堂研習后,被派上北洋水師的“康濟”號練習艦實習。其后,又有3人在實習結束前被“神機營”調走。最終實際完成學堂全部課目的畢業生僅為9人,畢業合格率僅為15% 在第一屆學生肄業后,學堂于1893年又招收了第二屆40名學生。但僅一年后就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最終戰敗求和。甲午戰后1895年學堂被裁撤。 水操學堂院內現陳列“永和輪”,它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政府為答謝“日俄戰爭”中清政府給予日本的支持,贈送慈禧的一艘機動游艇。該艇由日本川崎造船所根據昆明湖的水位深淺量身制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日方將材料從日本神戶運至北京,借用頤和園船塢裝配。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川崎造船所派60余人在頤和園知春亭畔組裝船體,四月份組裝完畢。 耕織圖石刻 《耕織圖》石刻,共45圖,其中耕21圖,織24圖。各圖右方署畫目及篆書五言律詩一首,旁附正楷小字釋文,刻石構圖簡明。原石原存圓明園多稼軒貴識山堂,英法聯軍入侵時被毀壞一部分,后徐世昌攫為己有。徐世昌籍沒后曾流失在京郊農家砌作豬圈,20世紀60年代初歸中國歷史博物館(見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存刻石23塊,其中2塊已全磨泐,2塊陳列于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室。 蠶神廟: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2003年復建。清漪園時期,每年農歷九月,織染局在此祈祀蠶神。 耕織圖石碑: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為昆侖石形制,下承海水江崖紋石座,陽面陰刻乾隆御題“耕織圖”三字,其他面續刻五首詠贊耕織圖風景的御詩,是耕織圖景區的點題之作。 現水操學堂做為耕織圖景區史跡陳列館,開設專題展廳,展示耕織文化、景區歷史等內容。 北如意門南走不遠處有一座半壁橋,高高的拱洞方便船行。 在離半璧橋東側幾步之遠的地方就是林彪橋,這是一座鋼架水泥結構平橋,它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為方便林彪乘車進園游玩而修建的,這座橋屬于特殊時期的產物,與周圍的園林景觀十分不和諧。在林彪事件之前,由于怕對這位“副統帥”不尊敬而惹出麻煩,那時的人們不敢把這座橋稱為“林彪橋”,而是稱它為“雙木(林)橋”。 這座橋1970年開始興建,1971年完成。1969年,林彪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定為毛澤東的接班人。林彪身體不好,行走困難,所以喜歡坐汽車。可是,要進到頤和園里他療養的地方——清華軒,需要走很遠的路。為滿足這位“接班人”的要求,經過測量研究后認為,在石舫北側的后湖上架起一座能通汽車的橋,就能使林彪在離清華軒最近的地方下車,然后只要走不遠的路即可到達清華軒院內。 林彪橋仿趙州橋,其大型單拱保證了橋身的平緩,有利于車行。而西邊緊挨著它的半壁橋本不是為走車的,高高的拱洞方便了船行也不妨礙坐在肩輿里的皇上打橋上過,卻苦了坐紅旗防彈車的林副統帥,于是馬屁精挪用別處的建材,搶修了這座林彪橋。 20240306拍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氏县|
清镇市|
尉犁县|
博白县|
文水县|
余干县|
古交市|
公安县|
合作市|
遂川县|
逊克县|
安龙县|
铁岭市|
重庆市|
西峡县|
乌兰县|
合肥市|
渝北区|
都匀市|
准格尔旗|
布拖县|
平安县|
北宁市|
松江区|
乐平市|
海阳市|
平阴县|
仙居县|
商水县|
利津县|
石家庄市|
杨浦区|
青河县|
南江县|
保靖县|
安福县|
大同市|
建始县|
呼伦贝尔市|
西安市|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