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9日,從金山嶺長城下來,駕車駛向北京城。金山嶺長城至北京160公里,全程高速路,但進入北京地界必須辦理進京證,時限七天。 北京,從1979年10月的第一次進京(當時還在部隊,因公出差)至今已四十四年,在這四十四年中,不計其數的來到北京。1985年6月結婚就在北京我姨媽家里;2008年北京奧運會帶領系統勞模代表進京觀賽;2010年我姨媽八十大壽進京賀壽等等。北京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地方! 此次進京的第一件事,去看望我94歲高齡的姨父(我姨媽已去逝);第二是去看看我愛人的姨侄女(剛搬了新房,代表娘家人去看看房子怎樣,哈哈哈);第三是與戰友相見;第四是應同學邀請到他家去座座。</p> <p class="ql-block"> 看望我九十四歲的姨父。</p> <p class="ql-block"> 來到姨侄女的新房,驗收合格,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與姨侄女婿對飲三杯。</p> <p class="ql-block"> 四線城市進京的人,看見如此夜景,還是留個影。</p> <p class="ql-block"> 5月10日中午,戰友相聚和平門全聚德烤鴨店。</p> <p class="ql-block"> "一爐百年火,鑄成全聚德。"與"助理"在此留影紀念。</p> <p class="ql-block"> 古齋全聚德,一品鴨天下。讓每一口都成為一次美妙的味蕾之旅。</p> <p class="ql-block"> "盛世牡丹"工藝盤,色、香、味齊全,能不喝上兩盅……</p> <p class="ql-block"> 讓真情與我們相守,讓快樂伴著我們前行。</p> <p class="ql-block"> 5月11日晚,相聚在同學家,家鄉的美食伴著歡笑,讓我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 同學的兒子,小家伙很可愛,當我抱著他時,笑臉如陽光般燦爛,愿小家伙健康快樂的成長!</p> <p class="ql-block"> 5月10日下午來到天壇公園,在這里休息了一會兒(因中午與戰友多喝了幾杯)。天壇公園,我來過無數次,而這次是帶著醉意而來,借著酒興,抒發著自己感慨:美哉天壇,大氣威嚴。文明遺產,名不虛傳。圓形巨殿,卓爾不凡。恢宏古建,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 天壇公園,原名"天地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為"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天壇公園由兩道壇墻環繞,被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標志性建筑。在天壇公園只呆了一會兒(睡了一覺),又匆匆的趕往姨父家吃飯(在途中睹車,領略了京城的交通擁堵狀況,沒有我們小城市出行方便)。</p> <p class="ql-block"> 天壇之旅,我仿佛與歷史對話,聽到了歷史的回聲,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勞。</p> <p class="ql-block"> 5月11日,應同學之邀,晚上必須到他家去坐坐。他家就在頤和園旁,因此,帶著"助理"再次到頤和園看看。 頤和園,作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自定都北京的金代海陵王完顏亮筑成皇家離宮開始,歷經明正德皇帝、萬歷皇帝和清乾隆皇帝的數次擴建。道光年間終于形成占地3平方公里的宏大建筑群_"清漪園"。這座壯麗宏偉的皇家園林其歷經咸豐年間英法聯軍和光緒年間八國聯軍的焚毀、劫掠化為廢墟。在清西太后的"眷顧"下以舉國之力重建,大體上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是中國最后一個由清王朝傾力修建的大型宮苑,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如今的頤和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四大名園(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頤和園)之首。</p> <p class="ql-block"> 我們是座地鐵4號線來到頤和園,進頤和園的大門叫北宮門(頤和園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北宮門、東宮門、新建宮門和西門)。北宮門這座大門是頤和園的重要景觀之一。此門原名北樓門,在清朝時期作為清漪園的正門。北宮門是一座具有特色的兩層門樓,其正面懸掛著由慈禧太后手書的匾額,上書" 鳳策揚輝",門柱楹聯為:"雉扇開時媧簧喜奏齊天樂;鳳韶譜處舜琯偕陳益地圖。"此聯上聯描寫祝壽時的儀仗和奏樂場面,下聯指太平盛世祥瑞紛呈。匾額和楹聯中"鳳"、"媧"、"雉"都暗合慈禧的性別。</p> <p class="ql-block"> 樓背面匾額則寫著"蘭馨菊秀",意為蘭花芬芳,菊花秀麗。古人以蘭菊在擬品行高尚的君子。</p> <p class="ql-block"> 蘇州街:原稱買賣街,乾隆時仿江南水鄉而建,是專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覽的一條水街,一八六O年被英法聯軍焚毀,一九九O年在遺址上復建。街全長三百余米,以水當街,以岸作市,沿岸設有茶館、酒樓、藥房、錢莊、帽點、手飾鋪、點心鋪等六十多個鋪面,集中展現了十八世紀中國江南的商業文化氛圍。 蘇州街即是一處歷史人文景觀,又是一處獨特的自然景觀,列于宮苑之中,小巧玲瓏,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圖畫點綴在萬壽山后的建筑軸線上,更加襯托了后湖的寧靜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的再現出來,成為乾隆皇帝的母親最喜歡游玩之處。</p> <p class="ql-block"> 蘇州街無論水中還是水邊的建筑,皆與萬壽山景觀呼應,整體布局,造景有序。而復原場景以實物為依據,不增不減,不移不挪,真實再現從歷史上和后湖中間中丟失了一個多世紀的這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蘇州街臨近北宮門處豎立一方石碑,上書"英法聯軍燒毀清漪園一百三十周年,于遺址復建蘇州街工竣并陳設開放,此誌。 頤和園管理處 一九九零年九月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 進北宮門后,后湖中部有一座三孔橋,南接松堂牌坊,北接北宮門。此橋在頤和園中是僅此于十七孔橋的第二大橋,橋身寬大,橋拱券高,橋面坡度卻平緩不陡,適用于車人行,方便來往。橋建于乾隆時期,橋身為花崗巖石,橋有三個高大的拱洞,拱洞的上部中間均有吸水獸;橋面兩邊青磚鋪就,中間是漢白玉條石鑲嵌。</p> <p class="ql-block"> 從北宮門進過三孔橋,便見一座四柱三門七樓木質彩繪"慈褔慧因"牌樓,即為萬壽山重點建筑群"須彌靈境"大門的"牌樓院"。因牌樓內有多棵古松,又稱"松堂"。</p> <p class="ql-block"> 頤和園的松堂牌坊是一座高大雄偉的建筑,其上刻著精美的圖案,栩栩如生,展現了古代建筑藝術的精湛。牌坊不僅是一種宗教標志,而且其雕刻工藝也極為精細,包括飛天、走魯、花鳥等形象,以及忠臣良將,義民勇士等字樣。整座牌坊仿佛一條巨龍盤臥在山頭,其四角翹起,給人一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仿佛一只張開翅膀的雄鷹展翅欲飛。此外,牌坊的頂部還裝飾有兩個高大威武的騎馬將軍,增強了整體的氣勢和莊嚴感。</p> <p class="ql-block"> 頤和園的香巖宗印之閣位于四大部洲之中,是依山而建的漢式建筑,代表須彌山。這座閣樓以其四角造型別致、顏色不同的喇嘛塔為標志,象征著佛經中的四智。此外,香巖宗印之閣兩側還建有日殿和月殿,分別代表著回旋于須彌山上的太陽和月亮。這些建筑外層覆蓋著精美的黃色和綠色琉,并嵌有上千座琉璃佛像,顯得富麗堂皇。</p> <p class="ql-block"> 四大部洲:乾隆年間興建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分別為"南瞻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洲"和"西牛賀洲"。一八六O年遭英法聯軍焚毀,現在的格局是20世紀80年代按原樣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香巖宗印之閣始建于清乾隆時期,當時它是四大部洲之中心的建筑,并且是一座3層高閣。然而,在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頤和園時,香巖宗印之閣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在光緒十四年重修頤和園時,香巖宗印之閣被改建為單層佛殿。</p> <p class="ql-block"> 殿坐北朝南,面闊5間,前后有廊。正脊歇山黃色琉璃瓦頂。殿內正中供奉著三世佛,兩側供奉著十八羅漢。閣東、西各有3間硬山頂建筑,坐南朝北。這些構造精美的建筑設計為香巖宗印之閣增添了無窮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香巖宗印之閣仿照西藏桑耶寺而建,是頤和園群的主體建筑。</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到2012年,國家對香巖宗印之閣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主要是恢復香巖宗印之閣光緒時期的歷史風貌。</p> <p class="ql-block"> 香巖宗印之閣是頤和園中一座歷經滄桑的建筑,但是它仍然展現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之處。如果你到頤和園旅游,一定要去看看香巖宗印之閣,感受歷史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此建筑稱"碉房"。北俱蘆洲碉房在山上正中,</p> <p class="ql-block"> 閣墻主紅頂白或裸露、斑駁古樸莊嚴,閣上鐘鼓亭臺豐富;石階沿磚墻,高欄鑲金邊,對稱多折,道旁常見參差堆疊、亂而自然的大山巖,或人工挖鑿的小山洞,伴著巖邊巖上自然生長的雜樹。</p> <p class="ql-block"> 這一層平臺是四大部洲山坡上最大的平臺,可以在此歇歇腳,觀賞一下四周的建筑與風景。</p> <p class="ql-block"> 從北宮門進1個多小時便登頂萬壽山(邊走邊欣賞邊拍攝)。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余米),海拔約109米;前臨"昆明湖"。元朝名"甕山",因傳說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挖掘出一裝滿寶物的石甕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甕山泊"(即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 萬壽山,北京城唯一可以俯瞰頤和園全景的地方,與其頂"佛香閣"都和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有關;乾隆于前明時期園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改"甕山湖"為"昆明湖",次年將"甕山"改名為"萬壽山",以彰孝名。</p> <p class="ql-block"> 在頤和園的萬壽山上,有一座非常獨特的建筑"智慧海"。智慧海非海,但為佛龕之海;佛即智慧,有佛處即有智慧,佛多即成智慧海。這座雙層四面多朱門的大金佛堂,建筑外層是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建筑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外墻貼滿片片金磚,每一面金壁上嵌入密密麻麻的小金佛龕,可謂金"壁"輝煌。</p> <p class="ql-block"> 最特別的是,外壁面的琉璃上有1110尊黃色琉璃佛,尊尊形象各異,栩栩如生。向西走,來到智慧海西面,向上看,該建筑看上去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又被稱為"無梁殿"。</p> <p class="ql-block"> 圍著智慧海轉了一圈,想進去看個究竟,但大門緊鎖。從西繞到南面,有一個大牌坊,正反兩面分別是眾香界、祗樹林。眾香界,意為佛國之界;祗樹林,意為佛教寺院;智慧海,意為佛祖智慧如海,佛法無邊。 智慧海是頤和園中最古老的建筑,殿內供奉的佛像也是乾隆時期的,可惜英法聯軍入侵時,建筑外壁面的佛像頭很多被砸毀,殿內原來的木制佛像也被燒了,現在的很多都是后來翻修的。</p> <p class="ql-block"> 站在萬壽山之巔,俯瞰昆明湖,一幅如詩如畫的景象展現在眼前。湖面上春光明媚,波光粼粼,湖邊的垂柳隨風搖曳,婆婆起舞;蔥郁的樹叢環繞之中,黃綠相見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色的宮墻若隱若現;十七孔橋橫臥湖中,連接著東堤與南湖島;湖中的倒影清晰可見,與遠處的山巒交相輝映……此情此景,讓人心曠神怡,仿佛與大自然找到了一處和諧的共嗚。</p> <p class="ql-block"> 寄瀾亭:為長廊東起第二亭,面南懸有"寄瀾亭"匾額;面北懸有"華閣緣云"匾額;亭內西懸"煙霞天成"匾,有"大鬧朱仙鎮"彩畫;東懸"夕云凝紫"匾,有"張飛夜戰馬超"彩畫。寄瀾亭至排云門的長廊為曲線形,長廊內彩畫無數,如"三打白骨精"、"八仙過海"、"諸葛亮計取陳倉"等等。</p> <p class="ql-block"> 頤和園長廊:在萬壽山下和昆明湖之間,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云門。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長728米,共273間,有548根柱子。長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頗負盛名,是我國古建筑和園林中最長的廊。她還是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余幅,色彩鮮明,富麗堂皇。彩畫內容多為山水、花鳥圖以及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情節。大師們將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濃縮在這長長的廊道上。1990年,長廊以"世界上最長的畫廊"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p> <p class="ql-block"> 佛香閣(屬大報恩延壽寺):乾隆為母祝壽而建。乾隆本意是在大報恩延壽寺后興建一座九級(但愿人長"久")"延壽塔",可塔都建到第八層了,施工隊突然接到命令,讓把快興建完的延壽塔拆掉,改成閣,也就是后來的佛香閣。 佛香閣,頤和園第一標志性建筑,宏偉的塔式宗教建筑,為全園建筑布局的中心,仿杭州六和塔建造。外形按武昌黃鶴樓設計,八面三層四重檐。</p> <p class="ql-block"> 排云門居長廊的中心點,是長廊景物的東西分界線,門闊五間,前有一座牌樓。北面額題為"云輝玉宇",南面額題為"星拱瑤樞"。</p> <p class="ql-block"> "云輝玉宇":是云霞宮殿交相輝映的意思,"玉宇"是傳說中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天的中央,又稱為"紫宮"。</p> <p class="ql-block"> "星拱瑤樞":是群星環繞北極之意,群星環繞北極星形成拱衛之勢,猶如臣下奉君一般。牌樓前即臨湖碼頭,曾是慈禧放生處。</p> <p class="ql-block"> 排云殿、佛香閣景區是頤和園內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豐富的中軸建筑群體,殿、閣、廊、亭、橋、坊、碑等建筑約兩萬平方米。從臨水的云輝玉宇牌坊至排云門、排云殿、德暉殿、佛香閣、眾香界、智慧海、層層升高,排列有序,氣勢巍峨,金碧輝煌,將園林、寺廟和宮殿融為一體。此景區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大報恩延壽寺為主體,一八六O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改建成現在的規模。</p> <p class="ql-block"> 排云門前兩側有銅獅一對,為暢春園遺物。</p> <p class="ql-block"> 進排云門,過金水橋、二宮門,即到排云殿。這里是原大報恩延壽寺大雄寶殿故址,1860年大殿被毀,1887年改建為排云殿;慈禧在園內祝壽時,在此殿受賀。"排云"二字取自晉郭璞《游仙詩》中"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之意境。殿內設寶座、圍屏、宮扇等;殿外東配殿芳輝,西配殿紫宵;二宮門外為東配殿玉華;西配殿云錦。</p> <p class="ql-block"> 排云殿是為慈禧太后祝壽的場所。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頤和園尚未完工,慈禧就迫不及待的要在頤和園祝壽。正在這時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清朝軍隊節節敗退,主戰的大臣反對大辦慶典,惹慈禧大怒,她說:"今日令吾不歡者,吾將令彼終生不歡。"可是戰局不利,群情激憤,無奈之下,慈禧只好下詔:"頤和園受賀事宜,立即停辦。"</p> <p class="ql-block"> 排云殿完全仿照紫禁城外朝的形式,分為三進院落。走進排云門,金水河橫亙在面前,漢白玉砌成的金水橋通往二門。放眠望去,一片金黃琉璃瓦的屋脊上族擁著雄偉的高臺,高臺上則是儼然帝王姿態的佛香閣,神圣而又莊嚴。</p> <p class="ql-block"> 排云門匾額(南內檐)多祉攸集:是指這里聚集著很多祥瑞之氣。</p> <p class="ql-block"> 清華軒,前身為清漪園時期的五百羅漢堂,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今仍存八角形水池、漢白玉石橋、乾隆御制平定準噶爾碑等遺物。光緒重修頤和園時,在羅漢堂的基址上建成了這組前后兩進的院落,取東晉謝混《游西池》"水木湛清華"的詩意命名,前后院之間有游廊相連。</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昆明湖畔,享受著一份恬靜與美好。本想去劃劃船,但因有風(頤和園昆明湖凡是有4級以上的大風,所有游船停止使用)。</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岸邊植被蔥蘢,花團錦簇,春夏之際,萬物生長,景色宜人。望著眼前景色,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魅力和歷史文化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藕香榭的西側匾額:日月澄暉,兩側(前)楹聯:"臺榭參差金碧里,煙霞舒卷畫圖中。"意為亭臺樓閣高低錯落,如同金碧的圖畫中,云煙與彩霞舒卷變化猶如一幅美麗的圖畫。 兩側(后)楹聯:"綠槐樓閣山蟬響;清草池塘彩燕飛。"此楹聯出自宋代詩句"丞相旌旗久不歸,虛堂寧止嘆伊威。綠槐樓閣山蟬響,清草池塘野燕飛。"作者巧妙的把詩句中的"野"換成了"彩",使整個對聯與皇家宮殿的高貴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玉瀾門正對著昆明湖知春亭,匾額上的"玉瀾門"三字為光緒御筆。</p> <p class="ql-block"> 玉瀾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原為一組四通八達的穿堂殿。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是光緒皇帝在園內的寢宮。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命人將院落封閉,此處即成為園內幽禁光緒皇帝的地方。當我們來到玉瀾堂,仍能感到一股悲涼的氣息彌漫其中,仿佛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在為他的主人光緒帝訴說著心中的無奈與惆悵……</p> <p class="ql-block"> 玉瀾堂三個字是慈禧太后親筆所寫。兩側楹聯:"渚香細裛蓮須雨;曉色輕團竹嶺煙。"</p> <p class="ql-block"> 戊戌政變遺跡: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皇帝冬季被幽禁在中南海的瀛臺,夏季則被幽禁在玉瀾堂。為了懲治和防范光緒,慈禧命人將院中多處通道砌墻封死,僅留由人把守的玉瀾門一處與外部交通。蕅香榭和霞芬室內橫砌的兩道磚墻,便是當年的遺跡。</p> <p class="ql-block"> 玉瀾堂是一個四合院建筑,東接仁壽殿,西臨昆明湖,由玉瀾堂、霞芬室和藕香榭組成,向北連廊串起夕佳樓和宜蕓館,三個四合院共同組成一個建筑群。 霞芬室是玉瀾堂的東配殿,匾額"霞芬室"三個字為慈禧太后所寫;兩側楹聯:障殿簾垂花外雨,掃廊帚借竹梢風。</p> <p class="ql-block"> 蕅香榭是玉瀾堂的西配殿,匾額"藕香榭"三字為慈禧皇太后御筆;兩側楹聯:"玉瑟瑤琴倚天半,金鐘大鏞和云門。"</p> <p class="ql-block"> 夕佳樓位于玉瀾堂和宜蕓館中間,是一處輕松舒朗的景觀空間,是一座二層小樓。取意晉陶淵明的《飲酒》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之意。園內匾額"夕佳樓"三字為乾隆皇帝的御筆;二層樓上的楹聯:隔葉晚鶯藏谷口,唼花雛鴨聚塘坳。一層柱上楹聯:錦繡春明花富貴,瑯玕畫靜竹平安。</p> <p class="ql-block"> 門匾"宜蕓門"三字為光緒帝御筆。</p> <p class="ql-block"> 宜蕓館:"宜蕓"寓藏書之意。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館之兩廂建有配殿五楹,東曰道存齋,西為近西軒,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后成為光緒皇后在園中的住所。匾額"宜蕓館"三字為光緒帝的御筆;兩側楹聯:繞砌苔痕初染碧,隔簾花氣靜聞香。</p> <p class="ql-block"> 道存齋是宜蕓館的東配殿,園內的匾額是"恩風長扇",為慈禧皇太后御筆,兩側楹聯:綠竹成陰環曲徑,朱闌倒影入清池。</p> <p class="ql-block"> 近西軒是宜蕓館的西配殿,園內的匾額是"藻繪呈瑞",為慈禧皇太后的御筆;兩側楹聯:千條嫩柳垂青瑣,百囀流鶯入建章。</p> <p class="ql-block"> 這不是節假日,但游人就是多。</p> <p class="ql-block"> 知春亭:建于昆明湖東岸邊、玉瀾堂前的小島上,北有山為屏,南面朝陽,得春較早,因此為名。此處是飽覽萬壽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觀景點。知春亭內梁架遍施蘇式彩畫,亭檐懸掛慈禧御筆"知春亭"匾,亭西還有一座東、西走向的三孔小橋,通向一座更小的人工小島;亭旁栽有山桃垂柳,每至"五九、六九"的時令,殊勝的綠意早早向人間傳報春的迅息,頗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韻味。島上的小橋、流水、綠樹相互映襯,再加上遠處的萬壽山、佛香閣,移步換景之間,山光水色分外怡人。</p> <p class="ql-block"> "天下頤和,萬物知春"。頤和園中知春亭的存在,給人以溫暖和希望,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朝氣。</p> <p class="ql-block"> 在頤和園眾多的亭式建筑中,知春亭還是一處無可替代的絕佳觀景平臺。佇立亭上,從大弧度的豁朗角度環眺三面,北面是樹木蔥郁仙境般的萬壽山、佛香閣;西面是秀麗的長堤及西山嵐影隱約在望;南面的龍王廟、十七孔橋的靚影一覽無余。因此,此處堪稱園中"借景"的最佳位置,沒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 春天的頤和園昆明湖碧波蕩漾,煙波浩渺,即使是在陰晴不定的天氣中,也能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助理"在小島上變換位置留影紀念。</p> <p class="ql-block"> 清漪園時期,知春亭四面環水,乾隆帝多次登臨,曾賦詩曰:"湖心亭子原依舊,春不期知亭自知。"由于知春亭位于山之陽,湖之東,每年昆明湖解凍都從這里開始,春來萬物復蘇,取見柳而知春也。</p> <p class="ql-block"> 知春亭春光無限好,十七孔橋垂柪萬千條。這句活贊美了知春亭在春天時的美麗景色,以及十七孔橋上垂柳的壯麗景象,這些都成為了頤和園春天的一道獨特風景。</p> <p class="ql-block"> 文昌閣:這座始建于乾隆年間的十字形二層閣樓是頤和園六座城關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原為清漪園的園門之一,是當年園內分區防衛的據點所在。原來城頭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間為三層樓閣。1860年此地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重建時減少了一層屋檐,就是現在看到的這二層樓閣的形制。其下層有圓形門洞,上層為城樓。閣中供奉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文昌帝君銅像,旁邊一匹銅騾體態尤其自然傳神,傳為帝君的乘騎。因此樓與萬壽山宿云檐供奉的關旁相對應,有"左文右武"之意。站在文昌閣上,可以遠眺近處萬壽山和遠處西山風景,亦可俯瞰昆明湖全貌,是一處角度極好的觀景平臺。</p> <p class="ql-block"> 文昌閣(正面)</p> <p class="ql-block"> 頤和園博物館:這里原名"文昌院",是乾隆帝為紀念自己的誕辰而建的,就是一個比較獨立的小院。2021年成立了頤和園博物館。四合院門前的兩只銅獅為長春園遺物。不大的庭院由殿堂、廊道、亭臺、石橋等構成。因為這里要單獨買票,也未進去。</p> <p class="ql-block"> 頤和園昆明湖東堤岸邊的銅牛,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鍍金銅牛,寫實雕刻與潑蠟技藝孕育了它強健的身體。它不僅全身鍍金,神采飛揚,而且和周圍美景融為一體,成為游客爭取合影留念的主角。銅牛的腹背上,還鐫刻著乾隆皇帝撰寫的一首四言銘文,八十個篆書文字,至今沒有一個筆劃殘缺損壞。</p> <p class="ql-block"> 廓如亭:面積達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國古建筑中面積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園時,東堤無圍墻,此亭可四面觀景,視界開闊,故名廓如。因形制為八角重檐,又俗稱"八方亭"。亭內懸掛之匾的內容為乾隆御制詩和古典名著的摘抄。</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亭子,佇立在昆明湖的東堤邊上,飛檐斜照,流轉著歲月蹉跎的痕跡,古樸的瓦片宛如一陣陣傷感的音符;亭子四周的廊柱交錯錯落,如同萬千思緒糾結在一起,令人心生向往;亭子后面是一片湖泊,碧波蕩漾,仿佛是一面明鏡,倒映出亭子的美麗景色。</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橋: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東接東堤,西連南湖島,全長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國皇家園林中現存的最長的橋,因有十七個橋券洞而得名。橋頭及橋欄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態各異的石獅。橋欄的兩端有四只石雕的異獸,威猛雄健,當屬清代石雕藝術品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屹立在十七孔橋兩端的雄獅,神態莊重,炯炯有神,似乎在警惕著周圍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橋上的石獅子們,形態各異,有的沉靜如水,有的活力四溢,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古橋的歷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在十七孔橋上只走了一半就往回走(前面就是南湖島,是昆明湖中最值得一看的島嶼。有龍王廟、鑒遠堂、澹會軒、月波樓和云香閣等建筑,建有碼頭),我原準備游覽完南湖島后乘船去玉帶橋,但因游船未開,還得沿途返回。因此,放棄了此段行程(前幾次去看過)。</p> <p class="ql-block"> 頤和園樂壽堂是慈禧皇太后的寢宮。樂壽堂院落的前殿是水木自親殿,殿前高聳的探海燈桿,是慈禧太后駐園休息的標志。匾額"水木自親"四個大字是慈禧皇太后所書。水木自親的意思是指水和樹木自親,比喻母子情深,體現了儒家的孝親思想。水木自親殿面向昆明湖,并有御用碼頭,慈禧太后從紫禁城到頤和園如果走水路會在御用碼頭上岸,穿過水木自親殿前往樂壽堂。現在的游客基本上都是從東西兩側來到樂壽堂前,許多人甚至沒有感覺到水木自親殿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水木自親殿前的"探海燈桿"是昆明湖東堤一個標志性古建,高約12.77米,主體由兩根木柱構成,頂端用金屬制的貼金云冠連接,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 水木自親殿的兩側各有一條長長的白粉墻,墻上裝飾著形狀各異的什錦琉璃燈窗。透過各式窗框南望,是一幅幅各具景致的湖景畫面。</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樂壽宮后又回到長廊,繼續向西前行(準備從西門出去),而此時的長廊人滿為患,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只能說游人太多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 函海養春:慈禧皇太后御筆。意思是如大海一樣包容萬物,似春風一樣養育萬物。出自《漢書敘傳》"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養之如春"。</p> <p class="ql-block"> 這里就是頤和園水上建筑珍品石坊船了,游人到此都會停下來拍照留念。但是這里的光線不太好,拍出的人像都不怎么好,但拍出的石坊船還是不錯的。</p> <p class="ql-block"> 清晏舫:原稱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長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艙樓,一八六O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重建時改為洋式艙樓,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為"清晏舫"。</p> <p class="ql-block"> 荇橋:始建于`乾隆年間。橋亭于光緒年間重建。橋名出自《詩徑》"參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荇橋是一座具有獨特風格的漢白玉亭橋,其建筑特點和地理位置都頗具特色,橋全長25米,寬4.8米,設有三孔,中間大方孔可通行較小的畫舫。兩邊為斜方孔。橋中間的四角長方形敞亭建筑由八根大紅漆柱支撐,柱頂彩繪廊頭,兩側為清式靠背條椅,頂部為雙重青瓦歇山頂。坐在椅子上,春風和煦,可欣賞到頤和園的美景。我與"助理"坐在橋上,補充能量,邊吃邊觀景,真是令人心情舒暢。</p> <p class="ql-block"> 荇橋不僅是一座橋梁,也是觀賞頤和園美景的絕佳位置。橋西為五圣祠、迎旭樓、澄懷閣,皆四周環水,唯有荇橋可通東岸。駐足橋上,極目遠眺,可以看到西堤的煙波浩渺,南望昆明湖,湖水如鏡,十七孔橋宛如長虹臥波,東邊萬壽山上佛香閣彩云繚繞,恍如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 橋的東西兩側各有三間四柱牌樓一座,上有乾隆帝手書,東側牌樓題"蔚翠"與"霏香",意寓河岸上的林木蔚然碧綠,橋下流水彌漫著荇菜清香。</p> <p class="ql-block"> 西側錦樓題"煙嶼"與"云巖",意寓昆明湖中三仙山煙霧蒼茫,云霧中若隱若現的萬壽山。兩座牌樓雕龍畫鳳,造型工藝非凡,頗有皇家氣勢。</p> <p class="ql-block"> 穿過荇橋,走過煙嶼牌樓,縱觀遠山近水,樓臺軒榭,船塢碼頭,縱橫通達,好一派皇家園林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頤和園的宿云檐碼頭,可乘船去十七孔橋。</p> <p class="ql-block"> 從荇橋往西走不運處,路邊一古屋門上方的匾額吸引了我,"斜門殿"三字而且還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筆。經了解斜門殿始建于乾隆年間,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后在光緒年間重修。它在原廢墟上被建造起來,與穿堂殿相連,中間以斜向走廊相接,故稱斜門殿。</p> <p class="ql-block"> 匾額"穿堂殿"三字也是慈禧皇太后所寫。斜門殿、穿堂殿清朝時期都是清漪園買賣街的鋪房,兩屋之間的疊石上有一座彎彎曲曲的游廊,把兩座鋪房連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連接"斜門殿"與"穿堂殿"的游廊,游廊中間是一座圓形廊亭。此亭下面是八柱,上面是抬梁灰瓦圓攢尖頂,柱間上下有楣子,紅柱綠枋,蘇式彩繪。圓亭朝西的兩柱上有一副楹聯:塢暖留云畫欄新錦繡,亭虛待月褔地小蓬壺。(蓬壺就是蓬萊,因其形似壺,故稱蓬壺,海上三仙島之一)</p> <p class="ql-block"> 順著游廊繼續向北,便是一座二層樓。二層明間檐下匾額"延清賞樓",為乾隆皇帝御筆。延是延伸,有連綿之意;清是清暉,代指山水風光。此樓最早是茶樓,叫"頤茶賞樓",清漪園時期改叫"延清賞樓"。宋人有"樓名多景可曠望,臺號風月延清暉"之句,正合此樓之意。乾隆帝也為此樓題詩一首:"座對西山一坐橫,最無塵處有馀清。高樓漫笑匆匆去,輸爾兼收實與名。"</p> <p class="ql-block"> 宿云檐城關:這座城關規模僅次于文昌閣城關,是清漪園時期西宮門進來后的城關。始建于乾隆年間,又稱貝闕。城上原有樓,內供關羽銀鑄塑像,一八六O年被英法聯軍掠走,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改為亭式建筑,內供關帝牌位。城外有古松一株,枝干扶疏,為乾隆時舊物。</p> <p class="ql-block"> 此橋為鏡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其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兩水加明鏡,雙橋落彩虹"。鏡橋不僅是頤和園的一大景點,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它的設計和建筑都非常精細,展現了高超的技藝和美學理念。</p> <p class="ql-block"> 界湖橋:位于頤和園昆明湖與后溪河的分界處,是西堤最北面的橋。"堤長橫亙東西界,六橋首分內外湖"。界湖橋為西堤六橋之第一,橋有三個方形橋洞。該橋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86年重建。界湖橋長31.43米,橋身最寬處6.52米,最窄處4.28米,橋高約5.84米,南北兩側各有20層臺階,橋身兩側各有27個欄桿。</p> <p class="ql-block"> 柳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唐朝詩人白居易有一句詩"柳橋晴有絮。"意思是綠柳蔭中的橋上,晴天有柳絮飄飛。因為西堤上遍種垂柳,這種橋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為柳橋。</p> <p class="ql-block"> 萬壽山與昆明湖,一個平遠浩瀚,一個巍然聳起,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構成了一幅極其優美和諧的圖畫,從不同角記錄下她們的美。</p> <p class="ql-block"> 前邊就到了玉帶橋。玉帶橋,頤和園中最美的一座橋,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了。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帝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玉帶橋:建造于乾隆年間,拱高而薄,橋身、橋欄用青白石和漢白玉石雕砌,呈曲線型,宛若玉帶,故得此名。橋下為昆明湖的入口,西通玉河,當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園至玉泉山,往返均過此橋。</p> <p class="ql-block"> 帝王湖上玲瓏月。玉帶園中螺髻橋。此橋讓人欲罷不能,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 我與"助理"在橋上來回拍攝看風景,而橋下觀橋看風景的人也看到了橋上的我們,誰也沒說啥,唯有垂柳微微擺動及那甜密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我邊走邊拍走到橋下,抬頭仰望高高拱起的石橋,真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建造出如此美麗的橋!</p> <p class="ql-block"> 玉帶橋的最佳拍攝處,給"助理"也拍上一張,留作紀念。</p> <p class="ql-block"> 從玉帶橋沿西堤而行,在湖邊見一只黑天鵝帶著一小家伙,緩慢的游了過來。她的羽毛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烏黑的光芒,她的頸項彎曲成優美的孤線,一大一小輕輕地攪動水面。產生的漣漪仿佛是一首甜美的詩篇。</p> <p class="ql-block"> 繼續在西堤上行走,還是三步一回頭,離不開萬壽山、昆明湖這個中心,只不過是移步換景,在不同的位置拍出不同的畫面而已!</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頤和園(用時近八個小時),我不僅被其美景所吸引,更被其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所震撼。這座園林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輝煌與變革,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在這里,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麗,也更加堅定了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自豪……。離開頤和園時,夕陽已經西下,但我心中卻充滿了感慨和收獲:曾經的皇家園林,如今已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歷史的蒼桑與時代的變遷在這里交織里,讓我領略了大自然的美麗,也體會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在未來行走在祖國大好河山的日子里,我會更加珍惜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河县|
绥宁县|
牡丹江市|
龙州县|
顺昌县|
墨江|
夏津县|
平罗县|
安阳市|
大厂|
历史|
黄龙县|
元谋县|
玛多县|
和硕县|
吉首市|
耒阳市|
淮南市|
西安市|
三台县|
延川县|
吉木乃县|
外汇|
汪清县|
东明县|
江川县|
玛沁县|
余干县|
娱乐|
德化县|
敖汉旗|
岢岚县|
原平市|
谢通门县|
景东|
荥阳市|
榕江县|
盘山县|
松江区|
江口县|
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