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這一聲春雷給予了大地無窮的生命力,滿園的春色將噴薄而出。</p> 驚蟄涵義 <p class="ql-block">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我們所希冀的春天終于來到,萬物復蘇,驚鴻一瞥,花綻春華。</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驚蟄節氣一般在每年陽歷的3月5–6日,</span>蜇,就是藏,是一種靜的狀態;驚,就是“破”,打破冬日的昏昏欲睡和初春遲緩、沉寂的狀態,萬物由此從靜轉動。因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驚蟄的意思就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蛇蟲鼠蟻。</span></p><p class="ql-block">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春天這第一聲驚雷,驚醒了蟄伏在泥土里的蟲蛇,驚醒了沉睡的大地,也驚醒了所有渾渾噩噩的人們。它用一種絕對強勢的姿態宣告世界:一個新的春天已經到來,萬物生長、萬象更新就是現在。</p> <p class="ql-block"> 驚蟄節氣曾在歷史上經歷過一次改名,在西漢時期撰錄的《大戴禮記·夏小正》有文:「正月啟蟄」,即驚蟄其實一開始叫做啟蟄,后因避漢景帝劉啟諱而改名。日本現在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比起原名,“驚”字更帶著萬物生長的朝氣。</p> 驚蟄雷鳴 <p class="ql-block">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后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后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p><p class="ql-block"> 愿春天的第一聲雷震醒所有的噩夢,愿春日的第一場雷陣雨洗刷盡所有的陰霾,愿雷鳴萬里、電裂長空,破解困頓,一切豁然開朗。</p> 驚蟄三候 <p class="ql-block"> 古人將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個節氣都分為三候,用來更準確地描述節氣的氣候特征。驚蟄分三候: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p> <p class="ql-block"> 一候桃始華</p><p class="ql-block"> 驚蟄之日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粲然而花華。驚蟄時節,桃花即將盛開,一朵朵粉色的花朵在枝頭簇擁斗艷,遠遠望去,仿佛一片粉色的云彩,給春天帶來鮮艷與明亮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二候,倉庚鳴</p><p class="ql-block"> 倉庚就是黃鸝,也叫黃鶯。黃鸝能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鳥出而鳴啼,春暖花開之慶也。驚蟄時節,黃鸝鳥就像春天的使者一樣,歡快地在樹上唱起了悅耳的歌,它們用婉轉的歌聲傳遞著春天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 三候:鷹化為鳩</p><p class="ql-block"> 鳩即布谷鳥。驚蟄前后,盤桓在天空中的雄鷹已振翅遠翔,身影消失在天際突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布谷鳥在深山里傳來的陣陣叫聲,“布谷!布谷!”看到這種現象,古人就疑惑了,心想:難道是鷹變成了布谷鳥嗎?事實上,這時的鷹們正躲起來哺育小鷹呢!因此,古人覺得是鷹變為了布谷鳥,其實這也反映了古人對世間萬物變化消長的一種樸素認識。</p> 驚蟄之詩 <p class="ql-block"> 經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天,一聲春雷,引來明媚如畫的春天,人間重新呈現出勃勃生機。詩心久蟄伏,只共春心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新 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清·張維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b></p> <p class="ql-block"> 【注釋】??造物:指天,古人認為天創造萬物。又作“造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每于:常常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千紅萬紫:指春天時百花齊放的局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著:妥當,明顯。又作“著”。<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新雷:春天的第一個雷聲。這里象征著春天將很快來臨。</p><p class="ql-block"> 【譯文】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每當寒冬將盡便促使春意萌生。它早已安排好了萬紫千紅,只等春雷一響,百花就將競相開放。</p> <p class="ql-block"> 【賞析】這首詩是寫于公元1824年(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鴉片戰爭前的十余年。當時清政權腐敗黑暗,西方的鴉片貿易又在不斷增加。作者目睹這內外交困的局勢,既滿懷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來。《新雷》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p><p class="ql-block"> 造物有情,寒盡春生,千紅萬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自然界一時間仿佛處于靜止的等待之中。這是巨大變化前夕的平靜,是第一聲春雷炸響前的寂靜。所以,平靜、寂靜之中,蘊藏著即將爆發的巨變。在人們的情緒上,只有這樣的時刻,最令人緊張,也最富于想象力。詩人抓住了第一聲春雷炸響前夕,這個富于孕育性的時刻,更能表達他對春天的渴望,對新的生活環境的渴望。詩人呼喚的不僅是自然界的春天,也是社會的春天。詩的構思巧妙,情調激昂向上,語句清新,寓意深刻。</p> 驚蟄習俗 <p class="ql-block">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但山西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盆地長zhǎng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lù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p><p class="ql-block"> 蘇北及山西一帶還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span style="font-size:18px;">驚蟄后氣溫明顯升高,人們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span>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p> <p class="ql-block"> 民間有諺語云:“春雷響,萬物長”。驚蟄,喚醒了春天的夢,我們將迎來繁花似錦的季節。</p> <p class="ql-block"> 春雷乍響,震斷了破碎的夢,震掉了世間所有的怯懦、懶惰和自卑,讓勇氣、勤勞和自信破土而出,讓所有仰望天空的人都能見到星夜璀璨。</p><p class="ql-block"> 春雷一響,喚醒了春天的夢,換來了無限的明媚、繁華和驚喜。再小的生命,也有感知春光的能量,不管在黑暗中蟄伏多久,總有一個春天值得我們去努力奔赴。</p> <p class="ql-block"> 文字編輯:宋美慧</p><p class="ql-block"> 審 核:魏鳳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灌阳县|
溧阳市|
清徐县|
新田县|
垫江县|
大足县|
巫山县|
阿拉善左旗|
平遥县|
江口县|
繁昌县|
庄浪县|
庐江县|
故城县|
乌兰浩特市|
锡林郭勒盟|
田东县|
阜康市|
威信县|
海口市|
定日县|
垣曲县|
武强县|
顺昌县|
婺源县|
和平县|
象州县|
上蔡县|
田阳县|
澄迈县|
赤壁市|
汝南县|
清流县|
锦州市|
昌都县|
达孜县|
扶绥县|
安阳县|
伊春市|
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