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又名“先師廟”,位于北京孔廟位于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3號,為中國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 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六月 ,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積2.2萬平方米 ,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北京孔廟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積約有7400平方米。 主體建筑為沿中軸線分布,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筑布局,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南向北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門及崇圣祠,主體建筑都覆以黃色琉璃瓦。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廟大規模修繕,民國五年(1916年)竣工。至此孔廟形成現有的規模和布局。孔廟的規格和地位在全國僅次于曲阜孔廟,是第二大孔廟。1988年1月13日,北京孔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孔廟影壁:影壁又稱照壁,影壁正對先師門嵌琉璃雕花磚大八字影壁一座,與孔廟與成賢街相隔,完善了廟學建筑制度的基本格局。 孔廟的主要建筑包括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和崇圣祠。<div>先師門:全國各地孔廟的第一座大門,叫欞星門。而北京的孔廟的第一座大門叫做先師門,是因為在乾隆33年的時候,這里經過一次重修,重修之后呢,乾隆皇帝出了一塊天師廟的匾額,懸掛在這個門之上了,所以這個門他現在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先師門。先師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風格,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墻,門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馬碑。</div> 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第一進院落形成的前導空間為半開敞形式。東面有碑亭、神廚、宰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兩側排列著進士題名碑。 孔子加號碑 大成門是孔廟的第二道門,創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院內青磚鋪地,蒼松翠柏,古樹參天。中間一條筆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兩旁為十一座清代碑亭。甬道西南設有祭奠焚紙燎爐,甬道正中西側還有一眼古井。甬道盡頭是莊嚴的大成殿。 清乾隆五十五年二月(1790年),在大成門外之右,南向立《御制觀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長卷作歌石刻》碑。 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周宣王時代(前8世紀)的石鼓遺物刻制的。 元、明、清三代進士的題名碑,共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北京孔廟進士碑林共198通,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br> 查找:你先從網上查一下是哪年中的進士,在進士題名碑方位示意圖找到編號,根據編號找到進士題名碑,在這塊碑上找到要查找的人。 第二進院落形成的祭禮空間方闊周正,由大成殿、東西廡、掖廳和器庫等建筑構成,空間封閉、氣氛嚴肅。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筑,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筑,供奉著孔子的神位,是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地方。大成殿前的月臺由漢白玉雕云頭石欄環繞,東西兩端各有16級臺階,月臺中央嵌有一塊7米長、2米寬的大青石浮雕,雕刻著二龍戲珠的圖案。 硯水湖<br>大成殿中心院落御道的西側有一口古井,由青石板組成的花瓣形井臺,石質井圈,因坐落在德勝門至安定門內一帶的水線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淺而甘冽,稱為滿井。相傳,進京科考的舉子們在孔廟拜謁孔子后,如飲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會濃墨噴香,落筆如神。清乾隆帝特賜名“硯水湖”。<br> 辨奸柏是孔廟內最大的一棵柏樹,相傳是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歷史,繁枝盤錯,挺拔蒼翠。傳說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樹枝揭掉了他的烏紗帽,人們便認為柏樹有知,能夠辨別忠奸,因此稱之為“觸奸柏”或“辨奸柏”。 <div>御制記功碑計14座,分別豎于大成門院內東西兩側的碑亭內。大成門外3座,大成門內11座,為清朝帝王的記事碑。如雍正三年(1725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學御制文碑等,以記述有關歷史事件及所取得的功績。<br></div><div><br></div>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后,原名啟圣祠,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名崇圣祠,由南而北有崇圣門和享殿。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并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動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門下弟子三千,杰出者也有七十二。因此被后人奉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編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史《春秋》。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經典。<br> 國子監<div>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孔廟建成。根據“左廟右學”的禮制,同年在孔廟西側,建國子監,又稱太學。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中國唯一一座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筑。國子監坐北朝南,按“左廟右學”之制,東鄰北京孔廟,由三進院落組成,占地20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條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和敬一亭。附屬建筑圍繞各自的主體建筑分布 。<br></div> 集賢門<br>集賢門是國子監的大門,位于中軸線最南端,是進出國子監的主要出入口,是皇帝等統治階級的專用通道,平時很少開啟。大門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門外東西各建有磚砌的一封書式撇山影壁,其正面建有一字影壁。集賢門內有東、西井亭等建筑,組成第一進院落。院子東側有持敬門,與北京孔廟相連,是專供監生到北京孔廟拜謁孔子的通道。院子的西面有退省門,是監生入堂學習和國子監內任職人員出入的便門 。<br> 太學門<br>太學門是國子監的第二進院落大門,位于集賢門以北,面闊三間,堅額書“太學”,門內左為鐘亭,右為鼓亭,還有一座御碑亭,內立“恭勒御制國學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記”碑<br> 琉璃牌坊<br>琉璃牌坊位于太學門內,形制為三間四柱七樓,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正面額書“圜橋教澤”,背面額書“學海節觀”,均為乾隆帝御筆。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學重教的傳統。坊內左右為黃琉璃瓦重檐碑亭,分列琉璃牌坊東北、西北角,各立石碑一塊,東為乾隆帝御制《國學新建辟雍圓水工成碑記》漢文碑,西為滿文碑<br> 辟雍<br>辟雍平面呈正方形,建在方形石基之上,石基方十一丈一尺(約合37米),殿為重檐四角攢尖頂,覆黃琉璃瓦,殿方五丈三尺(約合17.6米),面闊與進深均為三間,四面設門。四周建有圍廊(副階周匝),廊深六尺八寸(約合2.67米)。圍廊外面池水環繞。水池直徑十九丈二尺(約合64米),深一丈四尺(約合4.67米)<br> 東西六堂<br>東西六堂位于辟雍的東、西兩側,各有房33間。東側從南到北有崇志堂、誠心堂和率性堂,西側自南而北為廣業堂、正義堂、修道堂,每堂各為11間。作用是專供監生學習的場所,建筑外廊較大,可供監生在廊下活動。每座堂的正中檐下部位都懸掛有各堂名稱的華帶匾<br> “羅鍋槐”<br>在國子監的辟雍西側的圓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羅鍋狀,上部向南傾斜,而且在干北側的羅鍋部位還有很像被用利器砍過的痕跡,其實是原有一大枝斷掉的原故。人們稱此槐為“羅鍋槐”<br> “吉祥槐”<br>“吉祥槐”,也叫“復蘇槐”,高約15米,是由兩棵主干組成,其周長分別為2.8米、2.6米。種植于元代,據說是元代國吉監第一任祭酒許衡所植,明末時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發新芽成葉,枯而復榮。正值乾隆生母慈寧太后六十壽辰,人們認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紛紛題詩作畫,以示慶賀。大學士將溥奉旨到孔廟祭先師,他得知后,夜宿國子監,繪制一副古槐圖,得到乾隆的嘉獎。乾隆皇帝作《御制國學古槐詩》,詩云:“黃宮嘉蔭樹,遺跡緬前賢。初植至元歲,重榮辛末年。奇同曲阜檜,靈紀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壽筵。喬柯應芹藻,翠葉潤觚編。右相非夸繪,由來事可傳。”乾隆的古槐詩和蔣溥的古槐圖及眾大臣的詩文還刻在碑上,立在樹旁。1956年該碑與十三經石刻一起移到孔廟西側<br> 彝倫堂<br>彝倫堂位于辟雍北側,是國子監藏書的地方。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七間,進深九檁,后出抱廈,單檐懸山頂。堂前建有寬大的月臺,又稱靈臺或者露臺、平臺等,是國子監召集監生列班點名之處。在月臺的東南角設有日晷一部,是古代依據日形測定時辰的儀器,又稱日表。西南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置有趙孟頫所書的《樂毅論》石刻<br> 敬一亭<br>敬一亭位于國子監中軸線的最后部分,建筑面闊五間,明間檐下正中懸掛華帶匾一塊,上書“敬一亭”,是專藏皇帝對監生訓喻之處。內有御制圣諭碑等7座。亭東為祭酒廂房,西為司業廂房,是國子監最高長官祭酒諭其副職司業的辦公地<br> 國子監有兩個特點,其一,以師為官。從祭酒到一般教學、管理人員都是朝廷命官,由吏部任免。明朝對教官的約束極為嚴格,特別是國子監祭酒,更是要絕對忠于皇帝和職守。他們不僅要取得皇帝的信任,還要迎合朝中各種當權的政治勢力。其二,采用分堂積分和撥歷(指監生被派往政府各部門歷事)的教學制度。 十三經刻石亦稱“乾隆石經”,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著作,研究儒學的珍貴史料。清代蔣衡游歷長安,見“開成石經”眾手雜書,紊亂不堪,深以為憾,決心自書一部十三經,從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歷時12年完成這部63萬字經文手書。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經考訂蔣文并動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刻成,立于太學。此刻石原放國子監六堂,1956年移至國子監與北京孔廟之間夾道內。<br>“十三經”刊刻完成后,為紀念祖父蔣衡,蔣和以蔣衡自畫像為底本刻了一尊“蔣湘帆先生寫經圖”石碑,并請書畫家馮敏昌以隸書題名。此碑高110厘米,寬41厘米。碑前面為線刻人物畫,畫面上蔣衡右手拄杖,左手捻須,衣衫飄飄,神情自得。碑后面刻有蔣衡行書七絕二首,署名“拙老人”。此碑安放在國子監十三經刻石碑林最南端,1956年該碑與十三經石刻一起移到國子監與北京孔廟之間夾道內 [11]。<br> 20240225拍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阴市|
菏泽市|
苗栗县|
红原县|
连平县|
绥棱县|
于田县|
肥乡县|
湖州市|
怀化市|
林芝县|
澳门|
永修县|
普格县|
巴楚县|
蓝田县|
顺义区|
朝阳市|
固镇县|
襄城县|
封丘县|
布尔津县|
山东|
佛学|
萨嘎县|
彭水|
囊谦县|
台江县|
甘孜县|
平果县|
宜章县|
永修县|
石河子市|
贞丰县|
五大连池市|
天等县|
常州市|
通州区|
孝感市|
尤溪县|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