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魚尾峰篇提到過,對于高海拔徒步,我是小白孟浪,有滴不知好歹,就走上了挑戰滿滿的珠峰大本營之路。好在老天眷顧,對我尚不算刻薄,全須全尾地走完了全程。<div><br></div><div>以前的游記,基本上都是以流水賬的方式記述,因為最簡單,但也最老調,毫無新意。碰到EBC這種行程超長的旅途,雖然一路上景色盛宴般此起彼伏,但真要如流水賬一樣面面俱到地記述起來還是很不現實,頗為冗長。雖然游記的目的,主要是為自己這段短暫的人生經歷做一記錄,但也還是要講究一些可讀性的。所以曾經花了些時間琢磨怎么增加可讀性,不然人們會輕易感到無聊進而沒了瀏覽的興趣。</div><div><br></div><div>這是一場高海拔山地徒步,自然風光和路必然是核心內容,但除此之外,這一路上的的確確遇到很多值得回憶的精彩、難得瞬間,包括這一路上遇到的人,比如我的隊友和陌生的行山人還有各色當地人,還有就是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很多也是值得記錄下來的。這樣的話,本篇游記的主線就是一路上的見聞,雖然還是按時間順序,與自然風光穿插起來,讓這本流水賬多少增加了一些趣味性。</div><div><br></div><div>好啦,現在開始我們的EBC之行。</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EBC之行,壯麗震撼得有些不知從何說起,想了半天,還是從這幅畫面開始吧。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這都是那段經歷的起點:坐小飛機去往盧卡拉;更是因為我是高海拔徒步小白孟浪、不知深淺,好在堅持了下來,也算是短跑道起飛吧,就如同這幅圖片一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盧卡拉機場,號稱全世界最危險的機場之一。這里的跑道非常之短,短得需要借助坡度來方便飛機起降。從這張圖片應該能看得出來其坡度,我目測感覺大概有二十來度。飛機是上坡降落,有助于減速;下坡起飛,有助于加速。此外,這個機場受天氣影響很大,算是另一個危險因素。</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EBC徒步起點,就在卡拉機場。機場很小,建在鎮子旁邊,出了機場就上路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了盧卡拉鎮(我看著像座鎮子,可能在尼泊爾是城市級別的地方),就進入這樣的山間小路,徒步者眾多。</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許是同盧卡拉距離臨近的原因,開始的這段路,村鎮連綿不斷。路上隨處可見背夫和馱馬/馱牛隊。EBC之行,路上除了行山者,另外兩支隊伍就是為當地民眾和行山者運輸裝備和補給的背夫和馱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里已經是尼泊爾薩迦瑪塔國家公園的地界了,也是夏爾巴人的地界。夏爾巴人,同我國藏民同宗,文字和信仰相近。這里同當地人打招呼,除了尼泊爾全國范圍內都適用的Namaste(據說印度人打招呼亦如此)外,這里的人們同樣在用著我們非常熟悉的扎西德勒。藏族有一支叫門巴的,同這里的夏爾巴人,可能都是巴字輩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EBC的路上,不知過了多少次這種吊橋。</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程中,第一次望見雪山。那三個臺階狀的山峰,格外醒目,后面還會不斷地見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面距離鏡頭最近的三位,都是同行的隊友。正在拍雪山的,是來自上海的大姐,六零后哦,騎行過獨庫,走過K2的老驢。前面兩位也都是戶外老炮。</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位是Tony老師,我們團隊中對攝影有著熾烈熱情和追求的隊友,這是他二刷EBC了,就是鐘意那片磅礴壯闊的風景。Tony老師因為有拍攝的需要走走停停,所以節奏同我這個拖后腿者經常合拍,所以會頻繁地出現在我的鏡頭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夫們多數是當地的夏爾巴人,鄉里鄉親,不少彼此都應該熟識,路上也是要打打招呼、攀談攀談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瞬間。畫面中的主角,是本次行程的中方領隊,我們叫他旺旺,95后的小伙子。當時我們遇到一支拉貨物的馱隊,鏡頭左下側可以看到半個毛驢臉。山路窄,碰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對馱隊進行避讓的。有趣的是,旺旺后面跟著一只可愛的汪汪,它也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跟著避讓,顯然是老江湖了。</h5> 借這張圖片,值得多寫幾句。在山路上避讓馱隊,是有些說法兒的。比如圖片中,旺旺和汪汪的位置,即靠山壁一側,是正確的,我在拍攝的當時站的位置是不正確的。因為我這一側,通常情況下,會是山崖,遭到牲口馱隊擠壓,非常容易出事故。提請對行山感興趣的朋友們注意。<div><br></div><div>后來還有一次,也是這種避讓情形,與一位國際人士一起避讓,也順便就聊了幾句。那位操著澳洲口音的行山者跟我講,據他了解,當地人把靠山壁的一側,叫作soft side,即軟側;靠山崖的一側,叫作hard side,即硬側。這跟軟著陸、硬著陸有異曲同工之妙。</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一處休息點,碰到的一個當地尼泊爾小盆友,穿了一身攀珠峰的行頭,超萌。小盆友收到旺旺的小禮物,非常開心。</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夫,讓人肅然起敬的一個群體。這兩位背負的,應該不是行山者們的裝備,應該是山里的村民的日常用度。山川壯麗,但也阻隔了交通,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之中的人們,只能靠這種方式獲得日常補給。所以山里面物價高企也是非常正常的。</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很多這樣的路,還是上坡或下坡,沒多少平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除了旺旺,Tony老師和我,我們的隊伍都在這里了。最左邊,小曹,準備攀珠峰的彪悍八零后。綠色防水罩背包的,是我們的當地領隊/向導,Pradip,用當地話講他的名字,最后兩個音聽起來像"給力",于是我們一路上稱呼他為給力。粉色防水罩,是前面提到的大姐。接下來老湯,二十多年的越野老炮,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最后紅色背包,小朱,說走就走的戶外達人,之前剛走了珠峰東坡,沒玩夠,就又來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兩位負重前行的,就是前面那張圖片中的兩位。上一張的拍攝時間是10:45,這一張是11:14,相差半個小時,他們的速度一點都不比我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側不走尋常路的背夫,是個抄近路的;但那邊的路更陡峭,好在距離近了不少。我可不敢,盡管我沒背多少東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珠峰初印象。人生第一次親眼見到珠峰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尼泊爾,雖然什么都很簡單,但很多都有些信仰的味道,比如這個水龍頭,目測簡陋,但一定也寄托了什么。</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里是一個警務檢查站,大家都規規矩矩地坐在那里等手續,當然,手續是由當地領隊去辦理的。我不知為何跑了幾步到前面,拍下來這一張。前一張水龍頭,也是在這旁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一個叫南池的地方,是同盧卡拉有一比的大市鎮,據說,這里自古就是西藏與南亞諸國通商貿易的集散地。這一天我們在此地宿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次日的清晨,客棧外面的景色是這樣的。突然覺得這座山似曾相識,好像是那座有三個小臺階的雪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一天,是徒步的第三天,早上從南池出發,很快就比較完整地見到了珠峰及其周邊的小伙伴兒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了這一帶,空中頻繁出現直升機,螺旋槳的轟鳴聲可謂此起彼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姐,和前面走著的一個背山夫。轉角處,不知是否有驚艷的風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很喜歡的一張片子,珠峰、洛子、白塔和行山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一座白塔,左邊是洛子,右邊是身形特別的阿姆達布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面一張片子中,同大姐同框的背山夫。</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風景,充滿了他們的日常,但生活之艱辛,似乎同風景也無關。</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很喜歡的一個瞬間,可惜就是沒對上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Tony老師在給大姐拍照,有個隨行攝影師真好。</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午午飯的地方,走過一隊整齊的行山者。是一支來自日本的隊伍,年齡都不小了,應該是傳說中的長者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一座身形有些奇特的山峰,給力告訴了我們山峰的名字,當地話是肯定記不住了,意思是馬鞍。看像不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里又是一個宿營地,午后到達,但已經被云霧覆蓋。魚尾峰篇里面提到過當地天氣規律,下午通常會起云霧,第二天早上散得干干凈凈。</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瞧,這不就散開了嗎。這就是次日清晨,與前一張圖片拍攝位置差不多,遠方的天際線,充滿的是洛子和阿姆達布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盧卡拉去往珠峰大本營,大方向是由南向北。這張圖片也說明了這一點。上一張圖片望洛子,是向北望,這一張是望來時的南池方向,是向南望,所以才會見到日出的光芒飄灑在雪山上。無論怎么講,都是一次神奇的日照金山。連綿的山峰,各個山體有著不同的朝向角度,率先變得金黃的,顯然是朝陽的一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給個特寫。</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給個特寫。</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驚奇的發現,這里似乎又有三個小臺階。</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欣賞完這一天的例行早會-日照金山,再出發。</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旺旺在往回走。對,他走的不是前進方向。為什么往回走,因為前方來了牦牛馱隊。這座吊橋上,是沒有地方避讓的。</h5> 前面提到過徒步路上避讓馱馬馱牛講究技巧。總之要提前觀察地形和路況,盡早發現馱隊,提前選好規避的地方,路太窄就要爬上山坡或找一塊大石頭之類,千萬不要站在靠山崖側。牛馬是不懂得讓的,被它們擠了,非常容易出危險。我們后來在返程的路上就遇到過險情,好在被手疾眼快的旺旺化解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不勝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Tony老師和旺旺與阿姆達布朗同框,有意思的是一只大鳥也正好闖進了鏡頭。</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姆達布朗,和一個以亞洲蹲姿勢休息的當地背夫。</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塔上繪制的,是佛祖之眼。尼泊爾當地的一個顯著特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處云霧之下的建筑,就是前一晚宿營的地方,也是看前面那幾張日照金山的地方。</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想拍一張阿姆達布朗的特寫,正好一架直升機闖入鏡頭。來都來了,無論如何不能放過它。</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姆達布朗、洛子和村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種燃料,在我們的藏區也是比比皆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只穿著防寒服的貓咪。</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在洗衣的當地人。顯然,同上一張南池那里的洗衣人相比,這里需要戴著手套,而南池則是赤腳在踩洗衣物。顯然,這里的氣溫和水溫比南池要低很多了,僅僅是一天之間,海拔上升了不少。南池只有3400多米,這里已經在4000米的邊緣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很典型的一段EBC山路。隨著海拔在爬升,植被變得低矮了許多。</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狗子,而且是歡快悠閑的狗子,在尼泊爾隨處可見,它們應該得到普遍的善待,沒有人對它們有恐懼感、排斥感,也體會不到它們對人類的戒備。這是尼泊爾徒步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諧而溫馨,感覺超好。</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樣的地貌,說明海拔很高了,高大喬木已經完全見不到了。我們的隊員都在畫面前方。</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午1點半,云霧開始升騰、侵入。這個時候氣溫下降很快,因為身上是濕的,體感很快就開始不舒服。</h5> <div>讓我想起了在剛剛結束的Mardi Himal徑,去往觀景臺半路折返后,被云霧追上的感覺,一模一樣的。<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鬼地方,不知Tony老師發現了什么精彩瞬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環境開始顯得愈發猙獰起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在這樣的地方,不由你不產生有滴絕望的一種趕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終于到營地了,看上去相當郁悶的前景。其實,正前方存在著壯麗的風景,只不過暫時被遮掩了。</h5><div><br></div><div>請記住左邊依稀可見的白塔,我們還會再見到它。</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面提到過,我們到達這個營地的時候,周圍已經被云霧籠罩,不過,有的時候,即便下午看似濃厚包裹,也的確會有云開霧散的時候,雖然窗口短暫,但如果捕捉到,也甚是精彩。這不,執著的Tony老師,還是要出來試試運氣。但遺憾的是,那一個傍晚運氣不怎么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第二天清晨就不一樣了,日照金山是燦爛的。看那座白塔,就是前面提到的,在我們剛剛到達營地外圍時依稀可見的那座。</h5> 我們宿營的這個地方,是一個叫作丁波切的村子,海拔4300米,行程安排在這里多呆一晚,以適應高原。所以第二天早上起來,無需趕路,一切都很輕松。有充裕的時間看日照金山。在尋找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拍照的時候,又碰到了幾只村子里面的狗子,竟然跟著我們一路上到高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這么只小白。</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還有這么只小黑。</h5> 每天起早貪黑,是Tony老師的日常,這股子勁兒,真是贊。這不,雖然早飯后又要出發,Tony老師還是早早起來,背著相機和三腳架出門了。著實令人欽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一天早上,Tony老師沒有爬到山坡上去,就在村子里一處略高的地方,支起了裝備。看樣子在拍延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上同樣忙碌的,還有當地的村民,這一位正忙著給牦牛上草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一位則把空的液化氣罐,一個個滾到牦牛群邊,顯然,是要由這些牦牛背到換氣的地方。不知他們會到哪里換氣,我曾經在南池見到過液化氣站,里面數以百計的氣罐整齊排列。</h5> 做完早上追日照金山的功課,我們又出發了,向著大本營的方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方遠處山坡上,整整齊齊的一隊人馬,不知還是不是路上碰到的日本長者團。天上群鳥飛過招展的經幡,很愜意的早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們的隊伍也算整齊。隊尾的小曹童鞋用登山杖的方式與眾不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給力在給隊友拍照。</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夫們沒有時間欣賞風景,但絕對是風景的一部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一天的路,前半程,好似在一個山谷中,一條水流穿行而過,我們行走在水流的右岸。</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姐的步伐節奏非常快,突然停了下來,像是在琢磨什么,或者是在欣賞、享受著什么。</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壯麗的大自然,震撼得無以言表。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可能說的就是類似的場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條路,走著走著,就要從水流的右側過到左側去。眼前這道河床,非常清晰了,遠處還有一座小橋。不知夏天會不會有山洪。過了河,就是午飯的地方(就是對岸有房子的地方),然后就是絕望坡。</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又見汪汪來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蜿蜒而上的,就是所謂絕望坡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里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一定要說一說。這里其實是一處祭奠園,就位于絕望坡的坡頂,一座座小瑪尼石堆,紀念著在EBC及周邊地區攀登雪山過程中遇難的登山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也擺了小小的一座,向這些先驅者致敬。</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祭奠園繼續前行,距今天的營地已經不遠了。今天的營地,在一處叫作羅布切的村莊,從羅布切再往前,將是本次行程的終點營地,即距珠峰大本營最近的那個營地,海拔5140米的戈瑞夏普(Gorak Shep),我們要在那個營地停留兩晚。圖片中的這個位置,從大本營返回的時候,還會經過這里,但會是在左側的山坡上那條路經過。</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藍色物料包裹下的,是一架墜毀的直升機,無聲地宣示著這里的危險和艱難。</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羅布切,竟然有精神晚上跟著Tony老師跑出來拍夜景。星空是燦爛的,只是我沒有本事兒拍下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次日清晨再出發,不久即見到這般模樣,說不準是沙丘還是河床的存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實這是昆布冰川綿延而下的場景。旺旺和我稱之為砂石場冰川。</h5> 從這里開始,路和環境就變得野蠻起來。大自然是一個奉行野蠻暴力主義的藝術家,作品充滿的是粗暴和猙獰的宣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距離地感受著洛子奔騰而下的山體以及裹挾在其中的冰川</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體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就能觸及其彪悍的身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被震撼的一塌糊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們走了不一樣的路徑,一條距冰川更近的路,河谷中的牦牛馱隊,走的是尋常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放大些看,大山中的物流隊。</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牦牛們剛剛走過的尋常路,其實也不是那么尋常。</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子峰,從來沒有距離一座8000+的山峰如此之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里幾乎沒有什么植被可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雖然遠處山坡上,似乎還有些生命的顏色</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后階段的跋涉</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是如此之渺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終于快到了,山坡曲折而上的,是去往觀景臺Kala Pather的路,那里海拔5550,是本次行程的制高點,也是觀賞和拍攝珠峰最好的位置。</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了,看到小房子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天到達時,還比較早,霧氣還沒有上來,但天上的云著實特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里,是沖擊珠峰大本營的大本營。</h5> 本次行程一大遺憾,發生在這里。到這里之后,出現了高反癥狀。<div><br></div><div>本以為在4300米的丁波切,已經把身體狀況按照高原的情況調整過來了,也許是前一晚,在4900米的羅布切跟著Tony老師晚上出去拍星空著涼了。著涼的可能性是比較高的,喜馬拉雅群山之間,夜晚冷酷刺骨,而我的保暖裝備嚴重不足,只有排骨架那種薄羽絨。在身體并非出于運動狀態時,毫無疑問需要厚重的羽絨才能御寒。</div><div><br></div><div>結果就是,到了Gorak Shep后,身體不適,沒有去成Kala Pather的觀景臺。準備去走EBC的朋友們,一定要安排好體力等等,不要像我錯過了無敵風景。</div><div><br></div><div>到這里,EBC之行已經過半。下半程的見聞,請見下篇。</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渡县|
晴隆县|
梅河口市|
项城市|
博罗县|
汉中市|
孟连|
扎兰屯市|
孟州市|
武定县|
灵璧县|
玉林市|
成安县|
岢岚县|
晋州市|
齐齐哈尔市|
会宁县|
宝兴县|
元谋县|
防城港市|
景泰县|
崇州市|
扬中市|
鹤岗市|
盐山县|
凤城市|
新沂市|
黎川县|
格尔木市|
五莲县|
天台县|
阳春市|
含山县|
营口市|
新干县|
金山区|
彭阳县|
奇台县|
北宁市|
白朗县|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