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陵之行(八)——沒頭緒和不夠用(下篇)</p><p class="ql-block">“沒頭緒”和“不夠用”,是金陵之行的最深感受。臨時抱佛腳讀了許多介紹、看了幾部紀錄片、瞅了不少自媒體,越看越不知從何游起,越看越不知該去哪里,總是“沒頭緒”,啥都“不夠用”。</p><p class="ql-block">下篇繼續從第5點感受說起:</p><p class="ql-block">5、腿腳不夠用,景點走不完。</p><p class="ql-block">6、鏡頭不夠用,拍不出感覺。</p><p class="ql-block">7、艷遇不夠用,秦淮河太長。</p><p class="ql-block">8、嘴巴不夠用,見啥都想吃。</p><p class="ql-block">回到家后,繼續惡補各方面知識,思來想去,缺啥補啥,從8個“不夠用”入手,逐漸理清思路,對南京有了大致的了解,進而梳理一下金陵之行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5、腿腳不夠用,景點走不完。</p><p class="ql-block">2023年,南京旅游局在網上推出了66個免費景點,加上不免費的熱門景點、十分小眾的各種展館,在南京住上一個月,未必能看完。</p> <p class="ql-block">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每一處自然風光,都充滿著歷史典故和人文軼事;幾千年的歷史積淀,構成了金陵深厚的文脈。哪一處陵寢沒有歷史、沒有典故;哪一個景點沒有傳說、沒有逸聞。</p> <p class="ql-block">游覽鐘山風景區,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景交車加上近三萬步的行程,浮光掠影,匆匆而過。寒意徹骨的天氣中,鏡頭里的一切都是灰暗沉悶的;陰冷潮濕的心境下,看到的一切似乎都異常壓抑。</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影響明清兩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聲譽。</p> <p class="ql-block">神道,是進入明孝陵的主干道,由石象路和翁仲路兩段組成。石象路設置6種24只石獸,起著護衛、辟邪、禮儀的象征作用。翁仲路排列一對望柱、兩對武將和兩對文臣,是陵墓的儀衛者和忠實守護者。</p><p class="ql-block">神道至今已600多歲,這應該是明孝陵最原始、最完整、修繕最少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按照以往修建皇陵的規制,這條主干道應該是筆直的通向金水橋通向陵宮的,而明孝陵神道的石象路和翁仲路卻呈L型分布。這種改動,繞開并保留了孫權墓,留下了兩個時代帝王的陵寢,留下了兩位豪杰惺惺相惜的現實存在。</p> <p class="ql-block">康熙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并題寫“治隆唐宋”御碑。即是對朱元璋的極大褒獎,更是為籠絡人心做了一個極高的姿態。</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國的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筑毀于一旦。如今的東西配殿,僅剩殿基和重達千斤的石雕柱礎。偶有野狗竄過,更顯悲涼落寞。</p> <p class="ql-block">惦記明孝陵地宮的盜墓賊很多,盜掘成功的卻沒有。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歷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屢經戰火,但每個新政權無一例外都對明孝陵加以保護。</p> <p class="ql-block">葬于紫金山麓,是中山先生的遺愿。中山陵的規制,不知是否為先總理原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山陵的建筑風格為中西合璧,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墓室”。</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有392級臺階,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8個平臺,象征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p><p class="ql-block">設計師和建筑師巧妙地把392級石階分成10段,這種布局,獨具匠心,頗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視,只見臺階,而不見平臺;但從上向下俯視,只見平臺,而不見臺階。</p> <p class="ql-block">靈谷寺內的無量殿,始建于明代,無梁殿形制高大,全用磚砌,不用寸釘片木,故又稱無梁殿,是國內現存同類建筑中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者。因無木質結構而得以存了600多年。</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將無梁殿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命名為“正氣堂”。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p> <p class="ql-block">靈谷寺內,立有淞滬抗戰第五路軍和第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塔。</p><p class="ql-block">鐘山北麓,還有座莊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p> <p class="ql-block">鐘山景區,一個巨大的歷朝陵寢墓園。除了孫權、朱元璋、孫中山等規模宏大的陵寢之外,還安葬著廖仲愷何香凝等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風云人物,以及國民黨政要,還有無數為抗日戰爭獻出生命的中華兒女及國際友人。</p> <p class="ql-block">順便說一下,汪精衛死后也曾葬于梅花山上。陳璧君深知汪精衛罪孽深重,令人用五噸碎鋼塊,為其澆筑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墳墓。</p><p class="ql-block">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派工兵炸開了民憤極大的汪賊墳墓,將其挫骨揚灰,平墳建亭。漢奸賣國賊的下場當該如此!</p> <p class="ql-block">6、鏡頭不夠用,拍不出感覺。</p><p class="ql-block">因為一場大雪,中山陵的梧桐、美齡宮的杏黃、棲霞寺的紅葉都提前凋敝了。但是初冬的南京,蒼勁、凝重、大氣,卻體現在每一處景物中。只可惜一是需要時間等候光影,二是無人機幾乎禁止使用,所拍照片既無法體現南京美景的雄渾大氣,又欠缺表現江南風景的細膩光影,只能用手機記錄式的“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美齡宮,實為國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后改作中山陵謁陵的高級官員休息處。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后,蔣介石與宋美齡常在此下榻禮拜、休息,并多次在此接見外國貴賓,故被稱為“美齡宮”。</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如舊布置后,對外開放。景區的營銷也充分抓住這一點進行宣傳炒作并制成各種文創產品。</p> <p class="ql-block">在世人的眼中,美齡宮是蔣介石專為宋美齡所建,并栽種似項鏈的心型梧桐樹環繞美齡宮,盡顯奢華優雅浪漫氣質。</p> <p class="ql-block">說到這里,要吐槽一下,美齡宮幾十元一杯的咖啡,竟然用的是紙杯,如果改用精制成套的瓷質咖啡杯具,再多收個十幾塊錢,定會贏得愛美女士的青睞。</p> <p class="ql-block">天公不作美,陰霾下的美齡宮,少了些許的嫵媚和應有的浪漫,多了一份淡淡的憂傷和歲月的皺紋,鏡頭里既缺“秋雨梧桐葉落時”的詩情畫意,更少法桐杏黃似金色項鏈環繞美齡宮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金陵之行,照片拍的很不理想,許是金陵積重的歷史產生的陰郁之氣,許是初冬潮濕陰冷令人心緒不暢,總感到心頭發緊舒展不開,不似河西走廊那般干爽自然。</p><p class="ql-block">他日如再成行,定選風清氣朗溫暖適宜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棲霞寺,每逢深秋便會層林盡染紅葉滿山,令人陶醉的落紅會延續到初冬,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凍雪,讓漫天的飛紅紛紛提前謝幕,只能從避風向陽的一隅,找尋到頑強不屈的點點殘紅。</p> <p class="ql-block">棲霞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兩岸三地的108位大德高僧和四眾弟子數千人在南京市舉行了釋迦摩尼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迎請法會。</p><p class="ql-block">隨后,這塊世界現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頂骨舍利,在棲霞寺法堂舉行了為期1個月的供奉瞻禮活動,供信眾瞻拜。</p> <p class="ql-block">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區保存很完整的唐碑,在全國的唐碑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珍品。碑文記載棲霞古寺的來歷,稱贊南齊時隱居在此的高潔隱士山東人明僧紹舍宅成寺的義舉。因世人稱其為“明征君”,故碑名為“攝山棲霞寺明征君之碑”</p> <p class="ql-block">此碑背面的“棲霞”二字,相傳為唐高宗李治御筆。</p> <p class="ql-block">棲霞寺舍利塔,始建于南齊,原為木塔,現存的石塔,系五代南唐重建,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p><p class="ql-block">舍利塔高18.73米,五級八面密檐式,全為花崗巖雕琢而成,坐落于八角形臺基之上,整個舍利塔布滿佛教雕刻,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美輪美奐,為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是我國建筑史及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歷經千年風雨,幾經損毀新建,但主體結構基本保存完好。重要的是塔下地宮安然無損。據記載地宮內應珍藏佛祖舍利,真相究竟如何,至今還是個謎。</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石窟,是南京唯一一處六朝佛教石刻遺跡,其建造年代早于河南洛陽龍門石窟17年,晚于山西大同云崗石窟31年。</p> <p class="ql-block">1500多年來,千佛巖石窟佛龕佛像遭受多次人為破壞。從直觀上看,似乎目前的保護措施不甚理想。</p> <p class="ql-block">棲霞寺后山上,有一“品外泉”,問講解說不出緣由,又請教了幾位路過的師傅,也說不出所以然。好奇心驅使之下,在即將離開之時,再次躬身請教一位較為年長的師傅并得到答案:當年陸羽寫《茶經》時曾到過棲霞寺,并用該泉水煮茶品茗,頓覺甘甜可口,清香四溢,陸羽驚呼此水為天外所來,隨取名“品外泉”。</p> <p class="ql-block">被稱為金陵第一緣的瞻園,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一座園林,已有600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瞻園,曾是明朝第一功臣,“開國六王”之首——徐達的府邸。徐達一生行事謹慎,治軍嚴謹,征戰南北,戰功顯赫,朱元璋倚之為“萬里長城”。</p> <p class="ql-block">山、水、石是瞻園的主景,太湖石、假山、水榭,使瞻園更顯靈秀精巧。</p> <p class="ql-block">爭艷的臘梅,已含苞待放,散發著淡淡清香。如能在前幾天的雪中游園,更會平添踏雪尋梅的雅致。</p> <p class="ql-block">87年版《紅樓夢》,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中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園取景,這讓瞻園又多了幾處網紅打卡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老門東因地處南京京城南門(即中華門)以東,故稱“門東”,老門東是南京傳統民居聚集地,集中體現了南京老城傳統民居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三條營、積善里等街巷蜿蜒曲折,芥子園、竹里館等老宅散落其中。青磚的山墻,爬滿了藤蔓,黛瓦的屋頂,披掛著綠葉。</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中,仿佛看到長袍馬褂的江南商賈神態悠閑踱步前行,輕粉華服的金陵女子流蘇輕垂步搖飛鳳……</p> <p class="ql-block">如今,當年商賈云集、人文薈萃、世家大族的居住之地,已盡顯局促擁擠之感,時過境遷花紅落,物是人非事事休。</p> <p class="ql-block">7、艷遇不夠用,秦淮河太長</p><p class="ql-block">朱自清先生在《南京》一文中寫到:逛南京象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艷跡。</p> <p class="ql-block">曾幾何時,為泄金陵之王氣,秦始皇開挖秦淮河,估計始皇帝怎么也想不到,金陵的王氣沒泄多少,秦淮的名聲卻遠播天下。幾千年來,秦淮河成為南京最知名、最重要、最據代表性的場所。秦淮河的千古風流,夫子廟的秀才輩出,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構成了金陵第一美景。</p> <p class="ql-block">《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和俞平伯先生共定一題各寫一文,在中國近現代文壇上流傳至今的一段絕無僅有的佳話。同題異文中,可以讀出朱自清的拘謹,俞平伯的灑脫。如今的夜游秦淮,多了流水發船程式化的快捷,少了“七板子”悠哉閑適隨處可停的自在。</p> <p class="ql-block">而“桃渡臨流”之處,更是難覓王獻之“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古桃葉渡依舊臨河,而才子佳人早已乘一葉扁舟遠去,只留下風雅佳話眷寫千年美談……</p> <p class="ql-block">十里秦淮,一水隔兩岸,一畔是江南貢院,另一畔則是教坊名伎聚集之院,和合相生,沒有絲毫違和感。</p><p class="ql-block">正如著名學者胡阿祥所說:秦淮文化,說的形象一點兒就是才子佳人的文化。江南貢院,孔廟是才子的地方,秦淮河的另一邊,那是風花柳月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經過九天六晚的煎熬,沖出號舍的才子們,放浪形骸,尋歡買笑,紙醉金迷解千愁;待字教坊的佳人們,琴棋書畫,鶯歌燕舞,回眸一笑百媚生。</p><p class="ql-block">儒家文化與青樓文化在此比鄰共生,朗朗書聲與鶯聲燕語時時隔河相聞。構成了一幅古老的風情畫,為中國其他城市所不具有。</p> <p class="ql-block">秦淮河旁,佳人輩出,人人能歌善舞,“秦淮八艷”,個個性情剛烈。顧橫波投井未死;柳如是自沉未遂;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出家修行;董小宛熱烈愛國;陳圓圓被戰云裹挾而去;馬湘蘭才藝雙全清雅脫俗。</p> <p class="ql-block">民國周實先生的《桃花扇題辭》,雖然只是贊譽李香君,卻道出了“秦淮八艷”個個“俠骨剛腸剩女兒”的真性情。</p> <p class="ql-block">反觀“七尺漢”,多為“難兒郎”。龔鼎孳先后做了三朝之臣;錢謙益欲投河殉國卻嫌水涼;吳梅村瞻前顧后;朱國弼降清進京;吳三桂先降后反……懦弱間盡顯軟骨,叛降中腐朽十足。</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秦淮河,六朝清雅再現,明清古風猶存。</p><p class="ql-block">秦淮河,天造一半,人造一半,這就是文化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8、嘴巴不夠用,見啥都想吃。</p><p class="ql-block">說到吃,定要再說一下朱自清與俞平伯先生為中國文壇留下的一段佳話。1924年1月25日,兩位先生共定一題各寫一文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發表在《東方雜志》上,今年恰逢一百年。</p><p class="ql-block">文章記敘的是作者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 這篇文章標志著“五四”散文創作所達到的藝術成就。</p> <p class="ql-block">據介紹二人就是在如今的永和園酒樓,吃了蟹殼黃燒餅后欲乘船夜游秦淮河時確定的題目。現在,酒店門口立有兩位先生的銅像,只不過從銅像中,看不出俞平伯筆下的佩弦君那微胖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金陵之行第一頓晚餐,朋友請我們去了永和園,該店現在是南京為數不多的國營飯店,到店的食客幾乎都是本地人。身處秦淮河畔,伴著文學大家的趣聞軼事,吃著名不虛傳的蟹殼黃,品之嚼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p> <p class="ql-block">“在南京沒有一只鴨子能游過長江,沒有一個人能逃過一碗鴨血粉絲湯”,這應該是南京最響亮的城市宣傳語,而鴨子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p> <p class="ql-block">秦淮河夫子廟商圈內,賣鹽水鴨的專賣店很多;菜市場內,當地人的寶藏鹽水鴨店更多。作為一個外地人,既不想吃商圈內的“旅游鴨”,也無法深入街巷找尋當地人的“自家鴨”。除了網上搜索,最好的辦法就是乘坐出租車時,請教一下司機師傅。</p> <p class="ql-block">金陵之行,至少品嘗過五種鹽水鴨:章云、櫻桃、韓復興、永和園、鴨不同。</p><p class="ql-block">口味是一件非常難以統一的東西,不然“眾口難調”這個成語就不會流傳至今。</p><p class="ql-block">個人覺得,鹽水鴨至少不能有腥氣。品過的幾家,某家老字號第一口略有草腥味,果斷排除。章云和永和園不分伯仲,最后還是從銷量的角度,選擇了章云板鴨評事街店,現切的板鴨至少要排隊半小時以上,元旦前夕,真空包裝的竟然也要排隊購買了!</p> <p class="ql-block">鴨血粉絲湯,更是難比較,三步一家五步一店,可以這么說,只要是南京風味的飯店,就一定會有鴨血粉絲湯。</p> <p class="ql-block">南京大排檔,連鎖店很多,只要一開門,店店爆滿,家家排隊,等候時間四十分鐘起步。我們選擇了拼桌,才免于等候,得以品嘗火爆的南京美味。</p> <p class="ql-block">金哥私房菜,開在小區內,從一個小門臉兒,變成獨霸半條巷子的多家店。菜品從十幾元到近千元一份兒的都有。大堂內,除了傳菜的通道,所有的角落都充分利用擺滿桌椅。</p> <p class="ql-block">“又見炊煙”柴火餛飩,一家藏在小巷里煙火氣十足的市井小館,因白胡子爺爺燒木柴下餛飩而躥紅于網絡,是一家神一樣存在的小店兒。</p> <p class="ql-block">我們去的那天,白胡子爺爺不在,三位女將忙碌著,慕名而來的顧客排著長長的隊,買好后坐在巷口的小桌邊,津津有味的吃著,味道尚可,衛生一般。</p><p class="ql-block">碰到一位當地人,吃完后說了一句:不如小時候的味道好!聽到此話,一下子聯想起朱重八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當生活富足之后,人們總想找回從前的味道,是不是只有日子不如從前時,才能品出當年的滋味呢?</p> <p class="ql-block">收拾碗筷的是位有點兒半身不遂的男子,許是胡子爺爺的家人。大概胡子爺爺也是因此,才在巷口擺攤維持生計,而網絡的力量把柴火餛飩推成了網紅。</p> <p class="ql-block">鹽水鴨、鴨血粉絲湯、雞鳴小籠包、皮肚面、大肉面、鹵肉面、蟹殼黃燒餅、柴火餛飩、金哥私房菜、南京大排檔,這些尋常百姓的餐食,構建了南京的日常,組成了當地的特色,它是外地人找不全的美味,更是本地人抹不去的鄉愁。</p><p class="ql-block">日常煙火氣,最撫凡人心!</p> <p class="ql-block">金陵之行,走馬觀花,匆匆而過。</p><p class="ql-block">秦淮河畔,金粉胭脂,水袖飄搖。</p><p class="ql-block">城墻內外,金戈鐵馬,甲胄鮮明。</p><p class="ql-block">六朝古都,文脈深厚,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覽于2023年12月</p><p class="ql-block"> 撰寫于2024年02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南县|
佛冈县|
周至县|
德阳市|
德令哈市|
浪卡子县|
临沭县|
开阳县|
琼结县|
山丹县|
克什克腾旗|
乌鲁木齐县|
慈溪市|
浦东新区|
南涧|
兴海县|
贵德县|
靖西县|
涡阳县|
固镇县|
积石山|
湄潭县|
叙永县|
赣榆县|
平乡县|
松潘县|
新郑市|
本溪市|
镇安县|
米林县|
汝南县|
山西省|
兴义市|
永济市|
兴文县|
治县。|
镶黄旗|
汕头市|
永吉县|
深圳市|
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