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怎么寫都覺得自己非常的淺薄。這篇文章前前后后歷經了一個月反復修改,才勉強寫完這篇文章。若有不足之處,多海涵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最開始寫的時候我試圖從各種文獻中拼湊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杜甫,后來發現這是自己過于天真了,甚至越細讀他的詩越看不懂他,他就像千年暗室中的掌燈人,深陷黑暗,手持微光,而我是站在中國新時代是光里的人,又怎能體會黑暗的幽冷和絕望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總是說杜甫很偉大,但很少有人會去了解語文教材之外的他,人們把杜甫尊崇為一座高高的圣像,敬畏卻不靠近,以至于小時候的我總感覺他離我們太遙遠了,詩也太難讀了。但縱橫中國歷史上多如牛毛的文人,其實杜甫才是離百姓最近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對于杜甫,我們總有著刻板的印象,似乎他就是個憂國憂民,晚年還被一群孩童欺負,一個苦兮兮的老頭。李白則是個年輕俊逸的形象。事實上,杜甫還要比李白小上十幾歲。還有就是人們印象中,李白就是天縱奇才,而杜甫則是刻苦積累,筆耕不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實上,杜甫的天分不比李白低,杜甫自己在《壯游》里寫道,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杜甫也是個七歲做事的奇童,而且那首千古名篇《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嵌鸥υ?4歲游泰山的時候寫的。所以,杜甫也是個少年天才,大家一般都覺得李白自戀狂傲。在這個方面杜甫也不惶多讓,且不說他的《望岳》是一等一的狂詩,老杜即便到了37歲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里面也炫耀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清,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意思就是自己寫賦,能跟楊雄比,寫詩也不比曹植差,文藝圈大佬李邕都想見我一面,大詩人王瀚也愿意跟我當鄰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的狂多少還帶點遺傳,因為他的祖父杜審言就是個張狂到極點的人,但杜審言的狂還有京兆杜氏的家世背景做支撐,到了杜甫這里就已經不復往昔了,而且杜審言的張狂基本是認識一個得罪一個,別說給子孫留下人脈余音,不留下幾個仇人就不錯,要不然杜甫的老爹杜賢也就不會只混了個兗州司馬的職位,人人都知道杜甫的詩好,但具體有多好,卻很難說清可以這么說,無論是詩體格律,手法全維度上杜甫橫斷古今,在他之前沒人這么寫詩,在他之后全是效仿者,而詩歌也分成了杜詩和非杜詩。至于李白那是另一個維度的人,這里就不把他納入討論中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還是按照時間線來聊聊杜甫的一生。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珙縣。雖然他們這一脈不如元祖,西晉名將杜煒,那時候顯赫至極,但也是官宦世家。所以,杜甫家經濟條件條件還是很優渥的,而且杜沈言雖然張狂,但寫詩的水平是沒得黑的。杜甫炫耀過詩是吾家事,無祖世冠古。意思就是寫詩是我老杜家的傳統藝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審言雖然人脈沒留下什么,但是無形的詩壇名望也是比豐厚的,杜甫的童年沒有什么憂愁。母親走得早,但是姑姑肩負起了母親的責任,從小就書法興趣班,音樂興趣班全都安排上。五歲,杜甫就看過唐朝頂級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氣渾脫舞,后來又在岐王宅里聽過大音樂家李龜年的演奏,看的畫都是吳道子《五圣尊榮》《千官行列》,可以說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妥妥的世家貴公子配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少年時,性格還很跳脫,他后來回憶道,憶年十五心尚孩,一日上樹能千回。后來到20歲杜甫又開始四處旅游,古代旅游這件事情是很燒錢的,基本上都是老父親杜賢傾力資助,而且杜甫啃老,一直啃30到歲出頭,李白都沒啃那么久,因為同時期30歲的李白已經啃上老婆了哈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一出門,就跑去吳越之地撒歡三年之久,到了24歲,他才不慌不忙地跑去洛陽考進士,結果落榜,杜甫也沒當回事,轉頭就約上朋友爬泰山散心去了,這就有了那《望岳》心氣高的杜甫,認為以自己的實力光芒萬丈,那是遲早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時他還沒有遭受過社會的毒打,接著杜甫又跑到齊趙大地上逛了四五年,按他的說法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杜甫就這樣不務正業,一直到33歲。公元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遇上了李白。倆重度旅游愛好者相遇,那能干正事嗎?44歲的李白帶著33歲的小老弟杜甫又一頭扎入了深山老林,尋長生不老藥去了。也就是沒讓這兩個家伙找到長生藥,要不然壓根輪不到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李杜早走遍世界了,他們在山林里探險了幾個月才分別,走的時候還約好了秋天繼續找片山林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李杜還拉上了個姓高的大詩人,三個人一塊往林子里鉆,這也是杜甫一生中最歡樂的時光。跟偶像喝酒,論詩,鉆小樹林,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杜一共見過三次,第三次是在齊魯李白最后送了杜甫首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兩人此后一別,再未相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47年,35歲的杜甫開始收心,跑到長安參加考試。碰上了宰相李林甫主考,從這以后事情開始壞起來了。本來這次考試,唐玄宗是想將天下英才進入懷中,也想學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誰知李林甫一頓騷操作,導致這次考試無一人被朝廷錄取,舉國上下一片嘩然。最后,李林甫跟玄宗皇帝說,野無遺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為皇帝圣明天下英才早都在陛下麾下,所以一個人才都選拔不出來。關鍵玄宗皇帝很喜歡這些馬屁,不得不說,李林甫這家伙把損人利己的技能點滿,但這已經是杜甫第二次考試失敗了,這會他已經35歲了,這男人一過35,心態就不一樣了,開始有中年危機??婆e的條路走不通,杜甫只能走權貴推薦做官那條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能頻頻出入權貴府邸,這還多虧了老杜家寫詩的金字招牌,唐朝的權貴對于會寫詩的人還是很敬重的,這也是杜甫雖潦倒,但沒有被權貴拒之門外的原因,但杜甫不像李白和王維有公主扶一把,也沒有文壇大佬幫他造勢言語,杜甫當時在詩壇確實有點小透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是說唐朝的權貴名流沒有眼光,欣賞不到杜甫的好,相反他們很清楚杜甫的詩寫的非常好,但具體有多好,他們也把不準脈。因為寫得太好了,好到超越了時代,甚至超越了人們的審美認知。大家天天讀的都是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者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再不然就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到了杜甫這里,來了個,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就是為什么后人要專門把杜甫的詩單列成杜詩。就是因為其他詩人集合是一部唐詩,而他杜甫一人便是一部杜詩。匯萬流而成江海,集大成者謂之圣,但是因為當時的權貴名流把不準脈,所以評價都很保守,這也是導致杜甫在當時有點小透明的原因之一。杜甫在長安屢屢碰壁,老爹也已經過世多年,留下的遺產也已經花得所剩無幾了,而且長安物價高,房價高,異鄉人在這里漂泊很難立足,杜甫的經濟拮據陷入困境,他自己也寫過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51年,39歲的杜甫給玄宗皇帝獻上了《大禮賦》終于得到賞識命他待職集賢院獲得了分配官職的資格。不過杜甫又在選官考試中遇上了自己的一生之敵李林甫,毫無意外被觸落。這對于杜甫的打擊是比較沉重的。眼看就要四十了,在長安城里要房沒房,要工作沒工作,要存款沒存款,還遠離自己的家鄉。關鍵他還扛著老杜家復興的希望,這要是擱李白身上早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鉆林子去了。可他是杜甫啊,那么倔個人,他認定的事牛都拉不回,四十歲怎么了?縱然寒熱百日相交戰,蔽衣何啻憐聯百結。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鴻鵠之志,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在長安待了十年才在公元755年43歲,被授了個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就是負責拜迎長官,盤剝百姓。杜甫自然是不肯同流合污,就算再潦倒也不做河西尉,再凄涼也不為錢財折腰,杜甫推辭河西尉之后改任右衛帥府兵曹參軍,就是個有編制的兵械倉庫保安。倒是不用盤剝百姓杜甫為了生計接受了。在上任前杜甫先回家看望自己的老婆孩子,剛到家就得知自己一歲不到的兒子活活餓死了。自己再窮困好歹也是官宦世家,自己家里都混成這個樣子了,更不要說黎民百姓了!他們怕是更絕望吧,再看看玄宗皇帝和皇親貴胄,還沉浸在盛唐的美夢中,聲色犬馬花天酒地,杜甫以詩寫史的道路就此開啟。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嚎啕,幼兒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真正的苦難,這才開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河北洛陽長安相繼陷落,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在陜西羌村避難的杜甫,后來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于是跑去投奔的半路上,讓叛軍截了胡押到了長安。同樣被叛軍抓,王維因為官大名氣大,被嚴加看管,而杜甫被押到長安就沒人管了。長安城烽煙四起,叛軍四處作亂,杜甫進退不能,只能看著長安城的繁華盛景灰飛煙滅。他寫下了《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淚,恨別鳥驚心!杜甫在長安城的刀光劍影中瞅準機會逃了出去,一路朝著鳳翔奔去。碰上杜甫的唐肅宗看在眼里,大為感動,于是給杜甫授官左拾遺官,雖然不大但天天跟在皇帝身邊,遲早有出頭之日,但很快杜甫就為了救房琯,直言上諫,觸怒了肅宗皇帝,要不是因為不輕殺言官的政治傳統。杜甫的腦袋就搬家了,他被貶到華州,不再受到肅宗的重用,杜甫期間回羌村探望妻兒,一家人團圓相擁而泣,在烽火連天,兵荒馬亂的年代,書信隔絕還能重逢,已是萬幸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寫下了《羌村》妻孥怪我在,驚定還試淚,世亂遭飄蕩,身還偶然隨。杜甫試圖斷絕,他無力守住天下太平,于是他奮筆疾書,鐵筆銀鉤,寫下了史詩級大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合稱三吏,三別。木頭石壕村,有力夜捉人,老翁欲搶走,老婦出門看,字字泣血!杜甫用百姓的血淚融成竹蠟,點燃了千年不滅的燭火微光,驚醒盛世安逸下麻木的人們。杜甫辭去了帶著妻兒輾轉千里遷去蜀地避難,在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幫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搭起了草堂,雖然生活清苦,但好歹有了安身之所。蜀地多雨草堂遇上大雨就是場災難,杜甫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就是這樣,自己都被雨淋濕了,還想著為天下撐傘,后來杜甫又聽聞朝廷收復河南河北,他又寫下了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對物質需求是很低的,所以在蜀地的日子他很知足,偶爾也會看到諸葛丞相墓時感慨萬千,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在替諸葛亮惋惜,也是在替他自己惋惜,他也垂垂老矣了。公元765年,嚴武去世,杜甫舉家遷往奎州,也就是如今的重慶奉節。在奎州的兩年,是杜甫創作的高峰期,他一共寫了430多首詩,那首堪稱杜詩押卷之作的千古七言。那篇《登高》應勢而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14個字還有八重意蘊,萬里地之原野,悲秋時之凄慘,也做客羈旅,也常作客酒旅,也百年暮遲,也多病衰疾,也臺高囧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這種羈旅愁思,孤獨悲涼。就像是眼前的落葉和江水一樣洶涌而深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此杜詩難讀之處,可見一斑,大家也就為什么明白杜甫是最貼近老百姓的大詩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68年,56歲的杜甫想回到故鄉了,于是他乘船出川。由于兵匪作亂,他一再改變航線,以至于大部分時間都漂泊在船上。之后,杜甫遇見李龜年,李龜年也蒼顏白發,疾病纏身,他們都曾經年輕過,那么耀眼如盛唐一般,如今在時代洪流下凄涼的匆匆落幕,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和李龜年的青春年華,時代的盛世和季節的流轉都在此間。后來,杜甫漂泊到湖南岳陽疲倦地寫下了,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潭州的一條孤舟上去世,終年59歲。杜甫并沒有在生前大放異彩,卻在死后光耀萬年。到了后來的中晚唐時期,元稹才為杜甫寫下了墓志銘,給予了至高評價。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砸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在這太平盛世,衣食無憂,九州安寧的時代,誰還會去聽一個千年前老者的呢喃呢?誰敢主動去一個觸碰偉大到讓人顫栗的靈魂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讀杜甫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萬要記下他!感悟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县|
襄垣县|
深水埗区|
寻甸|
安福县|
名山县|
济阳县|
宿州市|
江城|
丰宁|
景德镇市|
岗巴县|
兰坪|
肃北|
监利县|
侯马市|
孙吴县|
高密市|
上思县|
甘谷县|
山东|
宁武县|
磐安县|
连云港市|
孝感市|
新田县|
成都市|
台江县|
宜宾市|
金堂县|
绥中县|
左权县|
台北市|
桑植县|
鲁山县|
景德镇市|
阿拉尔市|
岢岚县|
仁寿县|
孝义市|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