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倫敦 · 街頭行(下)

崇元

<p class="ql-block"><b>從酒店出來,就是繁華的戲劇街區(qū)(Theatre District),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倫敦西區(qū)(London West End) —— 與美國百老匯(Broadway)齊名的倫敦著名戲劇中心。這里是英國國家歌劇公司(English National Opera)的駐地。</b></p><p class="ql-block"><b>這一帶集聚約40家劇院,代表了英語世界中商業(yè)戲劇表演的最高水平。</b></p> <p class="ql-block"><b>這不,我們沒走幾分鐘,就遇見了科利塞姆劇院 (London Coliseum)。</b></p><p class="ql-block"><b>劇院堅固無比的石墻上像旗幟般高掛伸出的廣告格外引人矚目,£ 10起。因為在倫敦的日程安排極為緊湊,觀看戲劇表演這一項沒有被列入其中。</b></p> <p class="ql-block"><b>這里長年上演的戲劇有《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獅子王》 (Lion King)、 《媽媽咪呀》(Mamma Mia! )和《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倫敦西區(qū)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等。這些劇目得到了許多傳統(tǒng)戲劇迷的喜愛,很多人遠道而來,每年吸引超過1000萬人次的觀眾。在倫敦西區(qū)觀看戲劇演出已成為倫敦一項常見的旅游活動。</b></p><p class="ql-block"><b>劇院外醒目的音樂劇《悲慘世界》的海報。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倫敦與戲劇的關系可追溯幾個世紀,緊密地與這座城市本身的歷史相連 ——我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詩人角》里已略有介紹倫敦戲劇表演藝術家奧利維爾和費雯麗。</b></p><p class="ql-block"><b>伊麗莎白時代(1558年-1603年)是倫敦戲劇場景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點,主要歸功于伊麗莎白一世,她是藝術的杰出贊助人。毫無疑問,她贊助的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就是威廉·莎士比亞,她經(jīng)常邀請他在皇家宮廷進行定期演出。莎翁的喜劇《溫莎的風流婦人》(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就是在女王的委托下創(chuàng)作的。許多人猜測如果沒有得到她的支持,莎翁的許多作品可能會湮沒于歷史之中。</b></p><p class="ql-block"><b>《溫莎的風流婦人》描寫貪財好色的胖騎士法爾斯塔夫(Falstaff)看上兩位富商的夫人:福德太太(Mistress Ford)和佩芝太太(Mistress Page),他想利用她們解決他的財務困境。這兩位聰明的婦人發(fā)現(xiàn)后,便開始一連串整人計劃,在讓法尓斯塔夫在眾人面前出丑的同時,也順便借機會調(diào)教一下她們愛吃醋的丈夫。于是一連串有趣的整人計劃一幕幕地上演。</b></p><p class="ql-block"><b>這幅1840年由大衛(wèi)? 斯科特(David Scott 1806–49) 創(chuàng)作的《伊麗莎白女王在環(huán)球劇院觀看“溫莎的風流婦人”表演》的油畫,收藏于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b></p><p class="ql-block"><b>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溫莎的風流婦人》第三幕第三場的水彩畫:《法爾斯塔夫追求福德夫人》(Falstaff Wooing Mistress Ford),作者為水彩畫藝術家約翰·梅西·賴特 (John Masey Wrigh,1777-1866)。</b></p> <p class="ql-block"><b>看看瑞士畫家約翰·海因里希·弗斯利(Johann Heinrich Füssli)筆下的《溫莎的風流婦人》里,心懷叵測的老色狼是怎么被整治的哈!??注意畫中的另一個亮點:角落里有個吃瓜群眾在偷著樂呢!??</b></p> <p class="ql-block"><b>題外話:莎士比亞所創(chuàng)造的大約1700個詞匯的語言遺產(chǎn)至今仍在使用。這些詞匯包括臥室(Bedroom)、評論家(Critic)、眼球(Eyeball)、閑話(Gossip)、匆忙(Hurry)、傳統(tǒng)(Traditional)等等。閱讀莎士比亞不僅僅是閱讀現(xiàn)代英語語言大師,更是閱讀其最重要的創(chuàng)造者,提升詞匯量只是閱讀和研究他的作品的諸多理由之一。</b></p><p class="ql-block"><b>回到倫敦戲劇~~</b></p><p class="ql-block"><b>1576年,倫敦建成了第一座永久性劇院,標志著英國戲劇史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點。這座劇院簡稱為“劇院”(The Theatre),位于肖迪奇(Shoreditch), 專門用于戲劇表演。該劇院坐落在今天的哈克尼(Hackney)一帶,以其上演許多莎士比亞劇目而聞名。</b></p><p class="ql-block"><b>1901年12月開業(yè),2001-2004年修復的哈克尼皇家劇院。 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費雯麗,兩屆奧斯卡影后及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得主,不但是出色的電影演員,也是優(yōu)秀的舞臺劇演員。</b></p><p class="ql-block"><b>費雯麗在舊維克劇場(The Old Vic)出演了由奧利維爾導演的戲劇《哈姆雷特》(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記)里的女主角奧菲莉婭。</b></p><p class="ql-block"><b>1946年舊維克劇院在紐約世紀劇院(Century Theatre)的完整演出海報。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奧利維爾夫婦更喜歡在舞臺上演出而不是在電影中演出。夫婦倆1948年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巡回演出的成功,堅定了他們在倫敦西區(qū)劇院首次同臺表演的信心。</b></p><p class="ql-block"><b>許多英國演員都是從舞臺上起步,但奧利維爾的影響和開創(chuàng)性努力,以及從費雯麗身上所獲得的靈感,使他們成為了珠聯(lián)璧合的搭檔,并成功地主宰了英國的舞臺。沒有他們,今天英國的戲劇肯定不會是現(xiàn)在的模樣。</b></p><p class="ql-block"><b>1994年12月,澳大利亞圖書館購買到了一本相冊,上面有奧利維爾夫婦的縮寫名字”L &amp; V O”。相冊里面是夫婦兩人在1948年澳大利亞巡演的573張照片。如今這本相冊作為澳大利亞表演藝術歷史記錄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1948年,費雯麗和奧利維爾在澳大利亞賓館。該照片收藏于昆士蘭州立圖書館,澳大利亞(State Library of Queensland,Australia )。</b></p> <p class="ql-block"><b>在《亂世佳人》(又名”飄”)之后,費雯麗只參演了另外9部電影。她選擇更專注于戲劇而非電影。但在完成326場舞臺劇表演后,費雯麗受邀拍攝電影《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b></p><p class="ql-block"><b>這部著名的戲劇改編自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作品,講述了徐娘半老風味猶存的南部美女布蘭奇·杜波伊斯(Blanche DuBois)因不適當?shù)男袨楸唤獬彝ソ處熉殑蘸螅x開密西西比小鎮(zhèn),搬到新奧爾良和她的妹妹斯特拉·科瓦爾斯基(Stella Kowalski)和妹夫斯坦利(Stanley)同住的故事。布蘭奇嫵媚的南方女郎形象給關系本來就緊張的斯特拉和斯坦利帶來了問題,導致妹妹家庭內(nèi)的沖突升級。</b></p><p class="ql-block"><b>該片于1952年獲得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多項大獎。田納西·威廉斯是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戲劇家之一。《欲望號街車》作為他最重要的劇作更是獲得了普利策戲劇獎和戲劇評論獎兩項世界級大獎,成為戲劇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之一。</b></p><p class="ql-block"><b>費雯麗在《欲望號街車》飾演布蘭奇·杜波依斯(Blanche DuBois )。</b></p> <p class="ql-block"><b>在那個結(jié)核病和躁郁癥被人了解甚少的年代,費雯麗身患這兩種疾病,可想而知在拍攝過程中她所付出的艱辛。</b></p><p class="ql-block"><b>該電影好評如潮,費雯麗也因此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獎、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紐約影評人協(xié)會最佳女主角獎。</b></p><p class="ql-block"><b>費雯麗在倫敦從哈里?科恩( Harry Cohn)手中接受她在《欲望號街車》中獲得的最佳女主角獎。</b></p> <p class="ql-block"><b>1967年7月8日,費雯麗去世,倫敦西區(qū)的每個劇院都在她的榮譽中熄滅了一個小時的招牌燈。在圣馬丁教堂(St Martin in the Fields Episcopal Church)舉行了一場追悼儀式后,費雯麗的骨灰被撒在她在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的夏季住所蒂切萊奇磨坊 (Tickerage Mill)的湖上。</b></p><p class="ql-block"><b>費雯麗拍攝于Tickerage Mill的池塘邊。那天她身穿一件淡色連衣裙,手拿草帽,坐在小木舟上,氣氛有種平和的憂傷感。三年后,她的骨灰撒在了她心愛的池塘里。</b></p> <p class="ql-block"><b>1969年,作為”演員教堂”的圣保羅教堂( St Paul's Church, Covent Garden)為費雯麗豎立了一塊紀念碑。那天我們在圣保羅教堂匆匆一瞥,沒留意紀念碑的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晚年的奧利維爾獨自坐在倫敦西區(qū)劇院里沉思。</b></p> <p class="ql-block"><b>從英國戲劇的”昔日”中走出來,我們繼續(xù)在倫敦西區(qū)行走~~</b></p><p class="ql-block"><b>這就是圣馬丁教堂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Episcopal Church)。</b></p> <p class="ql-block"><b>接下來是赫比戈德姆賭場(The Hippodrome Casino ),倫敦的一家知名賭場。“Hippodrome”是一個古老的詞匯,意指舉辦賽馬和其他馬術娛樂形式的場所。</b></p> <p class="ql-block"><b>又見紅色電話亭,它與芭蕾舞海報共存。</b></p> <p class="ql-block"><b>看來不遠處應該會有一所芭蕾舞學校吧?</b></p> <p class="ql-block"><b>果然不出所料!在皇家芭蕾舞學校門前,我看到如天鵝般輕盈的美麗少女剛下完舞蹈課出來。</b></p> <p class="ql-block"><b>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國際知名,其總部就設在倫敦西區(qū)的科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的皇家歌劇院。</b></p><p class="ql-block"><b>這座年輕舞者的雕像位于科文特花園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 )的斜對面 。在倫敦兜轉(zhuǎn)的幾天,幾乎天天走過路過科文特花園,卻沒有去留意這尊雕塑,在此借用網(wǎng)絡圖片。</b></p> <p class="ql-block"><b>昂首挺胸地走過路過這兩側(cè)建筑群,誰知道它們蘊藏著什么有趣的傳說呢?</b></p> <p class="ql-block"><b>來到西西里安大道(Sicilian Avenue),倫敦布魯姆斯伯里(Bloomsbury)的一條步行購物大道。這里的商店、咖啡館和餐館密集。這條街道于1906年由建筑師羅伯特·沃利(Robert Worley)設計,采用了宏偉的愛德華時期風格,采用了意大利的大理石,柱廊和尖塔。</b></p> <p class="ql-block"><b>在這里來一張這條街的局部細節(jié)。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來來往往的雙層bus,典型的英國元素之一。坐在它的頂層上漫無目的看風景想必是另有一番意境吧?</b></p> <p class="ql-block"><b>遺憾的是,我們每天來去匆匆以步代車趕往我們酒店附近的著名景點區(qū),在那里一呆就是沉醉數(shù)小時。坐雙層bus成了此行可望不可及的愿望。留給下一次吧!??</b></p> <p class="ql-block"><b>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天氣陰沉與晴朗之間行走,所以照片里的背景有些灰暗,而有些蔚藍。</b></p><p class="ql-block"><b>~~ 在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路上。</b></p> <p class="ql-block"><b>特拉法爾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倫敦的城市地標廣場,廣場的名字出自特拉法爾加海戰(zhàn),這是1805年拿破侖戰(zhàn)爭中英國皇家海軍打敗法國與西班牙的一場戰(zhàn)役。在這場戰(zhàn)役之后,法國海軍精銳盡喪,從此一蹶不振,拿破侖被迫放棄了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鞏固。為紀念在這場戰(zhàn)役中陣亡的納爾遜將軍(Admiral Nelson),1843年,特拉法爾加廣場上豎立起納爾遜紀念柱,從此,紀念柱成為了這座廣場上的標志。</b></p> <p class="ql-block"><b>納爾遜上將站立在高高的柱子上。據(jù)說這尊銅像是用海戰(zhàn)中繳獲的銅炮制成的,以示對納爾遜的尊敬和紀念。圓柱下是高大的方形石座和多層臺階,石座的四壁鑲著納爾遜生平所指揮的4場著名戰(zhàn)役的銅雕,最低一層臺階的四角,安放著4只大銅獅子。每年10月21日,總有很多人到特拉法爾加廣場來舉行悼念儀式,紀念這位杰出的將軍。</b></p> <p class="ql-block"><b>這張?zhí)貙懙牡裣裾掌瑏碜跃W(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四只大銅獅子是1867年埃德溫·蘭西爾(Edwin Landseer)的作品。蘭西爾在19世紀曾是個大人物,以繪畫動物而聞名,包括阿爾伯特親王的灰狗(Prince Albert’s greyhound)。這些獅子是他的巔峰之作:威嚴、高貴、目光如磁鐵般的野獸,守護著納爾遜的巨大紀念柱(Nelson’s massive column)。&nbsp;</b></p> <p class="ql-block"><b>在這里順便欣賞一下蘭西爾1841年的油畫作品:阿爾伯特親王的灰狗。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站在特拉法加廣場,將目光投向不遠處,便看到宏偉的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有關國家畫廊內(nèi)的觀賞,請待后續(xù)。</b></p> <p class="ql-block"><b>作為游客,尤其是第一次來倫敦的游客。處處都是景,而且只要稍加留意和用心,處處都可以挖掘出故事。</b></p><p class="ql-block"><b>路過倫敦市中心白廳(Whitehall)的皇家騎警博物館。這里也是皇家騎兵團的總部。</b></p><p class="ql-block"><b>皇家騎兵博物館于2007年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開放,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幕后視角,來了解這個至關重要的英國軍團,以及他們的傳統(tǒng)儀式與作戰(zhàn)職責。</b></p><p class="ql-block"><b>皇家騎兵團自1750年以來,每天都要在這里舉行女王的警衛(wèi)儀式,350多年來,這個儀式基本沒有改變。</b></p> <p class="ql-block"><b>一身戎裝的騎兵坐著高頭大馬,馬兒倒也乖巧,一動不動配合游客拍照,真是敬業(yè)的明星范兒!??</b></p> <p class="ql-block"><b>繼續(xù)前行~~</b></p><p class="ql-block"><b>二戰(zhàn)婦女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Women of World War II),紀念700多萬在數(shù)百個關鍵崗位工作為戰(zhàn)爭努力做出貢獻的婦女。</b></p> <p class="ql-block"><b>二戰(zhàn)婦女紀念碑最初的設計是一位女性防空官員以身體保護孩童的圖像;不過該設計在最終定案前不斷被修改與簡化。紀念碑側(cè)面的文字象征戰(zhàn)時口糧包裝上的字體。碑體的四面布滿17套不同的服裝與制服,象征女性在二戰(zhàn)中承擔的各種工作,并在戰(zhàn)爭結(jié)束時退下崗位,由歸國的男人們接手。這些服裝包括婦女地面防衛(wèi)軍制服,皇家海軍婦女勤務隊制服、護士披肩、警察全套制服以及一具焊接面具。</b></p><p class="ql-block"><b>這些制服代表了700多萬婦女在二戰(zhàn)期間從事的數(shù)百個關鍵工作。</b></p> <p class="ql-block"><b>朝北方向拍攝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婦女紀念碑。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沿街經(jīng)過唐寧街10號(10 Downing Street),持槍荷彈的警察把守著,里面住著在唐寧街上班的英國首相。</b></p> <p class="ql-block"><b>唐寧街小小的鐵門引來眾多路人駐足好奇的目光,當然包括我叻!如果不是警察駐守,很難想像里面那棟不起眼的小黑房子里住著首相。據(jù)說這里每天都有百姓上訪。民選的首相得親自傾聽老百姓的心聲。</b></p> <p class="ql-block"><b>再往前就是1920年由愛德溫·盧特延斯爵士(Sir Edwin Lutyens )設計的白廳的和平紀念碑(或譯為戰(zhàn)爭紀念碑,The Cenotaph)。 Cenotaph一詞源自希臘語,意即”空冢”(空的墳墓)。亦即此紀念碑雖非墳墓,但具有象征墳墓的外形,代表了對戰(zhàn)爭中陣亡士兵的悼念。</b></p><p class="ql-block"><b>每年離11月11日國殤紀念日最近的星期日(國殤禮拜日),英國的全國性國殤紀念儀式在此舉行。</b></p><p class="ql-block"><b>一面是聯(lián)合旗、白船旗和17世紀英格蘭藍船旗。</b></p> <p class="ql-block"><b>紀念碑的另一面。一開始,紀念碑上的旗幟每6-8星期會進行清洗,1922年到1923年之間此規(guī)則逐漸松弛,以致民眾致信媒體投訴后又恢復。最早的旗幟最多可用五次,每次連續(xù)陳列三個月。1939年開始每年替換旗幟10次,每面旗幟清洗兩次后廢棄。1924年開始,廢棄的旗幟送往帝國戰(zhàn)爭博物館,由博物館派送合適的組構。</b></p> <p class="ql-block"><b>每年的11月,很多倫敦民眾會在衣服上佩戴一朵罌粟花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在任何戰(zhàn)斗中犧牲的士兵。有關罌粟花與無名戰(zhàn)士墓碑的故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上篇》有所介紹。</b></p><p class="ql-block"><b>1920年11月11日舉行的揭幕儀式。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倫敦地標性建筑之一的海軍部拱門(Admiralty Arch)。1910年由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VII ) 國王委托,為紀念他的母親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而設計,建筑師是阿斯頓·韋伯(Aston Webb),現(xiàn)在是一座一級保護建筑。它曾是第一海務大臣的住所,并被海軍部使用。直到2011年,這座建筑一直用作政府辦公室。2012年,政府以6,000萬英鎊的價格出售了該建筑的125年租約,計劃重新開發(fā)為華爾道夫·阿斯托利亞(Waldorf Astoria)豪華酒店和四套公寓。</b></p><p class="ql-block"><b>雖然這座拱門的設計師是韋伯爵士,但建筑工程則由約翰·莫拉姆公司(John Mowlam Company)承包。拱門兩側(cè)是由托馬斯·布洛克設計的導航和火炮雕塑。</b></p> <p class="ql-block"><b>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前面的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這個廣場上有偉大的貴族人物的雕像,如溫斯頓·丘吉爾、羅伯特·皮爾、亞伯拉罕·林肯、納爾遜·曼德拉和圣雄甘地。</b></p><p class="ql-block"><b>丘吉爾的雕像。</b></p> <p class="ql-block"><b>左側(cè)是赫馬奇國稅海關總署(HM Revenue and Customs,簡稱HMRC),右側(cè)是大本鐘。</b></p> <p class="ql-block"><b>英國議會大廈(亦稱威斯敏斯特宮,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是英國議會上、下兩院的活動場所。</b></p> <p class="ql-block"><b>每周三的中午12點,是慣例的首相(Prime Minister,簡稱PM) 的問詢時間,全英國直播。LD對辯論現(xiàn)場極為感興趣,于是我們作為外國聽眾出示證件申請入內(nèi)旁聽并得以批準。</b></p><p class="ql-block"><b>進入議會大廳。</b></p> <p class="ql-block"><b>英國議會大廈在1834年發(fā)生的一場災難性火災中被摧毀,議會決定在修復工程中建造一座新的鐘樓。他們于1843年開始建造這座塔樓,并于1859年完成,使得這座塔樓已經(jīng)有160多年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b>可以通過這個階梯到達大本鐘塔樓參觀大本鐘。可惜事先未料參觀需要預約,”倫敦通”票在這里行不通。</b></p> <p class="ql-block"><b>我和LD的辯論旁聽證。辨論現(xiàn)場不允許錄像,在旁聽者寄存行李物件的時候,手機亦被要求寄存。</b></p> <p class="ql-block"><b>大本鐘以其準確而聞名于世。每隔一小時,大鐘能根據(jù)格林威治時間發(fā)出沉重而鏗鏘的響聲,在數(shù)英里之外也能聽到鐘聲的回蕩。它的鐘聲被譽為“世界上最美妙的鐘聲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已有164年歷史的大本鐘樓高96.3米,大鐘重21噸,表盤直徑7米,鐘擺重達305公斤。每當議會召開會議的時候,大鐘上方的燈就會點亮。一到夜晚,大鐘在燈光的照耀下,靜靜地浮在夜空中,從對岸觀望更為壯觀。大本鐘有四個鐘面,每個鐘面各由312塊乳白色玻璃鑲嵌而成。透過玻璃,時針和分針清晰可見。</b></p> <p class="ql-block"><b>2012年,為紀念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位60周年,鐘塔正式更名為“伊麗莎白塔”。</b></p> <p class="ql-block"><b>1978年拍攝的懸念電影《第三十九級臺階》中,男主角用雙手吊在大本鐘的時針上,跟制造爆炸的歹徒做著殊死搏斗,分針每走一秒都讓人心驚膽戰(zhàn)。</b></p><p class="ql-block"><b>這是電影截圖。</b></p> <p class="ql-block"><b>英國最高法院 —— 中塞克斯公會堂(Middlesex Guildhall),內(nèi)設有英國最高法院和樞密院司法委員會。</b></p><p class="ql-block"><b>這座建筑建于20世紀初,蘇格蘭建筑師J. S. 吉布森 (J. S. Gibson)設計,英國藝術家亨利·費爾(Henry Fehr.)雕塑。這座公會堂被英格蘭歷史文化機構描述為新哥特式風格,帶有弗拉芒-勃艮第(Flemish-Burgundian)的參考元素。</b></p> <p class="ql-block"><b>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這里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讀者可游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上下篇》。</b></p> <p class="ql-block"><b>身后是丘吉爾作戰(zhàn)室(Churchill War Rooms)。</b></p> <p class="ql-block"><b>戲劇區(qū)(Theatre District)商業(yè)區(qū)Soho Outer炫目的3D投影。</b></p> <p class="ql-block"><b>倫敦的唐人街,位于威斯敏斯特市的繁華地帶。中國胃的我們,自然是尋味來到這里吃家鄉(xiāng)菜。</b></p><p class="ql-block"><b>從唐人街的正門一眼望去,耀眼的大紅燈籠高高掛。</b></p> <p class="ql-block"><b>喜慶的燈火,映紅了我們的臉龐。</b></p> <p class="ql-block"><b>各種膚色面孔的游人,應該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當?shù)厝恕?在我們作為回頭客再次光臨中國餐館的時候,鄰坐幾乎都是地道的倫敦人。中國的舌尖文化,在這里吸引了一批長駐光顧的美食鐵粉。</b></p><p class="ql-block"><b>沒有拍下我們一來再來的粵菜餐館的門面。這里的燒鴨,其美味竟超出了我的想象,令我印象深刻。</b></p> <p class="ql-block"><b>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小鄧溫宛甜美的歌聲,已作為中華民族血脈情傳承紐帶的象征,在有華人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飄蕩。</b></p><p class="ql-block"><b>這是我們在唐人街中國餐館飽食后,漫步在唐人街,縈繞在我的耳畔,讓人聽了依然心動的一首歌。</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市| 武宣县| 平顺县| 洮南市| 达孜县| 宁阳县| 西乡县| 松原市| 资阳市| 万荣县| 鲁山县| 叶城县| 惠水县| 突泉县| 嘉禾县| 青铜峡市| 松阳县| 垣曲县| 阿拉善右旗| 东乌珠穆沁旗| 淮阳县| 盐亭县| 应用必备| 福鼎市| 凌云县| 思茅市| 斗六市| 阿拉善右旗| 常州市| 中牟县| 会东县| 堆龙德庆县| 阳原县| 涿鹿县| 左云县| 凌海市| 二手房| 财经| 和顺县| 新营市|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