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灣博物館在蘇州太湖的東岸,為吳江博物館分館。博物館于2023年1月17日開館。這里盛裝吳江的過去、太湖的過去、以及那些南來北往的文明的過去。<div> 蘇州灣博物館由法國建筑設計師包贊巴克設計的蘇州灣文化中心。蘇州灣博物館作為蘇州灣文化中心的重要組成,在這里聯結吳江的過去與未來。我們漫步在博物館內外,既可以感知傳統的厚重,又可以體驗當代的時尚。<br></div> 2024年2月9日上午(即大年三十),我們來到蘇州博物館參觀游覽。在一樓2號展廳,參觀游覽了《湖南博物院藏古琴精品展》,看到了古琴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 湘楚大地作為古琴的故鄉,其琴風琴事可謂是源遠流長而影響深遠,湖南省博物館亦因此機緣成為目前國內收藏古琴數量較多和質量較好的博物館之一,收藏的五十三張古琴的出土或斫(zhuó)制年代起自西漢直至民國,前后延續兩千余年,有些還與湖湘先賢王船山、王闿運、譚嗣同、左宗棠,近代湘籍琴學大師楊宗稷、李靜等有著深厚的淵源,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被古琴界推崇為“鴻寶”、“神品”。 這次“古琴文化展”,湖南省博物館精選了館藏的28張古琴作為主要展品陳列,以湖南地方古琴相關的人和事等為主線,發掘湖湘文化中的古琴情結以及古琴對湖湘文化的影響,展示了中國古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地域特色,并從斫琴、琴家、琴曲、琴派、傳說、故事等全方位展現古琴知音文化和樂教文化的精粹。 展覽中簡要介紹了湖南明清、近現代的琴人名家,他們主要有明末清初衡陽的王船山、清朝瀏陽的邱之稑、清末長沙顧氏家族、清末民初寧遠人楊宗稷、現代廬陵人彭祉卿、 湖南永順査阜西、湖南桂陽的李伯仁等,其中尤其以楊宗稷的成就最大,他創立了“九嶷派”,著有琴學巨著《琴學叢書》。 琴曲方面,南宋浙派古琴創始人郭沔移居湖南衡山后,創作了琴曲《瀟湘水云》。 這是幾百年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琴曲。古代湖南人在琴律、琴譜、琴社等方面創造出了優秀成果。 今年正值唐寅逝世500周年,2023年12月28日至2024年4月10日,蘇州灣博物館“垂虹再現 云雀歸來——唐寅和他的江南時代”特展拉開帷幕。我們正好趕上參觀游覽。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 唐寅三十歲時進京會試,涉會試泄題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后游歷名山大川,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 早年隨沈周、周臣學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 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準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于水墨寫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 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唐寅的作品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館。 唐寅作畫很少注明年份,且畫風變化不很有規律,很難推測作畫時間,也難以按照時間來劃分他的畫風變化進程,單就題材來看,唐寅的畫作主要有山水畫、人物畫、花鳥寫意畫等。<br> 第四層為常設展覽《吳韻江南——吳江歷史文化陳列》。蘇州灣博物館館藏文物共兩萬余件,上至史前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時期,下至明清,有陶器、瓷器、玉器、石器、青銅器、書畫、錢幣等各種類別,反映出吳江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的發展歷程。 吳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沉淀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數千年歷史遺跡,孕育了絲綢、古鎮、運河、江村等特色鮮明的文化名片,走出了柳亞子、費孝通、程開甲等一批近現代名人。 展館四層的“吳韻江南——吳江歷史文化陳列”展覽,分為“史前與先秦時期”“王朝國家時代”“走進現代社會”3大展區,通過442件展品講述吳江文明發展脈絡。 觀眾在贊嘆文物精美的同時,也對江南文化展現出的古韻今風印象深刻。 吳江縣的演變 吳江于后梁開平三年(909年)閏八月設縣,由五代吳越王錢镠奏請朝廷劃吳縣南地,嘉興北境,置吳江縣。 因以今八坼西、松陵南的廣袤太湖下游水網為源頭的吳淞江,在晉唐時屬吳縣,那時的吳淞江也稱吳江,置縣時就以江名為縣名。并以松陵為縣治所在。 縣境東西180里,南北150里。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例升為州,縣治改為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吳江縣改州為縣,州治改為縣治。 清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州、松江、常州三府賦重事繁,奏請朝廷升州分縣。雍正四年,分吳江縣偏西地設震澤縣。兩縣以河為界。 北自瓜涇港西口入七里港、書院河、西塘河往東過大通橋,入水小東門(今人民醫院)河入往西到松陵飯店門前、三角井、出西門入城河往南,入吳家港、行船路,由八坼大浦港入運河,到平望鎮進安德橋往西,穿鶯脰湖,入爛溪塘一直到浙江桐鄉烏鎮北柵。界線以西為震澤縣,以東為吳江縣。兩縣同城而治,吳江縣衙在今市政府大院,震澤縣衙在今吳都大酒店以東。明國元年(1912年),兩縣復合為吳江縣。 吳江設縣前的地域歸屬 據清乾隆《吳江縣志》、白《震澤縣志》,"自秦至唐初,松陵地屬吳(縣),平望地屬烏程"。期間,據同治《湖州府志》,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烏程東鄉置東遷縣。東遷的東境至平望官河(即今江南老運河),北境則有東西兩洞開庭山并荻塘直北諸溇港,南境直至新市、烏鎮、雙林、璉市、含山,西境在湖州府城東二十八里。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東遷重新并入烏程。從那時一直到唐代,吳縣和烏程都在蘇州的管轄之下。 按照東遷縣境范圍,今平望以西部分都在東遷縣管轄之內,長達三百余年。注:古時的烏程縣,就是今天的湖州市。烏程為秦縣,故址在今湖州市南約十公里名為菰城的地方。東晉時遷今湖州市治。當時太湖岸線可能較今為南,今天的湖州市地還可能為沼澤一片。 自東漢末年以來,太湖西南部東西苕溪域漸次開發,生齒日繁,需要增設郡級政區加以管理。于是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劃出吳郡、丹陽的九縣設立吳興郡,治烏程(今湖州市)。 吳江設縣后的地域歸屬 吳江設縣起至清末一直在蘇州管轄之下。<br> 古往今來,吳江大地人文薈萃,英才輩出。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間,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歷史人物。 據資料反映,屬吳江籍或長期生活在吳江的歷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范蠡,西漢詞賦家嚴忌、嚴助父子,西晉文學家張翰,南朝梁陳間文學訓詁學家、畫家顧野王,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宋代進士謝景初、謝濤,明代詩文家史鑒、沈顥、園林建筑師計成,清代天文學家王錫闡、文學家吳兆騫、詞曲家徐曦、醫學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誕育了辛亥革命風云人物陳去病,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詩人柳亞子,革命烈士張應春,國學大師金松岑,文學家范煙橋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吳江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鮮明的吳文化特色。吳江民間文學源遠流長,蘊藏豐厚,尤以蘆墟山歌的高亢嘹亮、感情真摯樸實、曲調優美清新、鄉土氣息濃厚,在吳中獨樹一幟。流傳的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工藝流派紛繁,各呈千秋。吳江人主食以大米為主,雜糧僅用作調節口味,其中盤龍糕、閔餅、麥芽塌餅、熏豆、震澤黑豆腐干等都是吳江頗具特色的名吃名點。 《椿樹雙雀圖》是蘇州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是明代“吳門四家”之一唐寅晚年的佳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原系吳江黎里壽恩堂周氏收藏。絹本設色,縱49.3厘米,橫30.6厘米。 全圖以“院體”為本,兼融“文人畫”意韻,工中有放,筆法嫻熟,雙雀刻畫擬宋人筆法,工致精巧,呼應生動。椿樹出枝似鹿角,流暢勁挺,樹葉為水墨點厾而成,錯落有致。 圖上有唐寅自題七絕一首:“頭如蒜顆眼如椒,雄逐雌飛向葦蕭,莫趁螳螂失巢穴,有人拈彈不相饒”。<br> 蘇州灣博物館以收集保護、傳承發展、活化利用吳江歷史文化遺產為使命,集陳列展示、文化體驗、公共教育、科學研究、交流合作功能于一體,致力于打造連接古今的吳江文化新空間。 博物館地上共6層,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展陳面積5700平方米。公共空間配有教育活動室、公共閱覽室、學術報告廳以及文創商店等多功能區。 走進博物館,一道形似山谷的巨大裂隙映入眼簾,象征著人們開始進入歷史長河探索與發現。博物館的外墻上設計了小窗,天氣好的時候,明媚的陽光會在展廳里灑下片片光斑。 目前,蘇州灣博物館館藏文物2萬余件,上起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時期,下至明清及近現代,包括陶器、瓷器、玉器、石器、青銅器、書畫、錢幣等類別。 <h1> 吳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具有絲綢、運河、古鎮、江村等文化名片,孕育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div><br></div></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揚州靜力編輯制作<br>2024·3</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台中市|
大荔县|
龙口市|
吕梁市|
沈丘县|
鱼台县|
广南县|
阜康市|
星子县|
安徽省|
织金县|
华亭县|
桐乡市|
饶阳县|
喀什市|
双城市|
永和县|
达日县|
玉山县|
南康市|
炉霍县|
西畴县|
晋州市|
肇东市|
唐山市|
越西县|
西峡县|
安徽省|
二手房|
柞水县|
松桃|
鄂伦春自治旗|
威远县|
高邮市|
湘西|
菏泽市|
丰城市|
辉南县|
梓潼县|
赫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