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光孝寺】</b></p><p class="ql-block"><b> 光孝寺,廣東著名古建筑群之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凈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記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于此,辟為苑囿,世稱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幾次更改,初名制止寺,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乾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不久后改廣字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b></p><p class="ql-block"><b> 光孝寺,建筑結構嚴謹,殿宇雄偉壯觀,特別是文物史跡眾多。如始建于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洗缽泉,唐朝的瘞發塔、石經幢,南漢的千佛鐵塔,宋、明時期的六祖殿、臥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訶子樹、菩提樹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遺跡遺物。</b></p> <p class="ql-block"><b> 三國時,吳騎都尉虞翻謫居于此講學,多植訶子樹,時人稱為虞苑,又稱訶林。虞翻后人施其宅為寺,名制止寺。</b></p><p class="ql-block"><b> 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僧曇摩耶舍到廣州,在此建佛殿,奉敕譯經傳教,改寺名為王苑朝延寺(俗稱王園寺)。其后,又易名為乾明法性寺、乾明禪院、崇寧萬壽寺、天寧萬壽禪寺、報恩廣孝禪寺。</b></p><p class="ql-block"><b> 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易名光孝寺。</b></p><p class="ql-block"><b> 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獲敕賜光孝禪寺匾額。</b></p><p class="ql-block"><b> 1650年清軍南下,炮轟廣州城,光孝寺也籠罩于戰火之中。清軍入城后,光孝寺被占為兵營,隔年又由于廣東貢院在清軍入城時毀于戰火,故把光孝寺作為貢院。期間,光孝寺進行過修建。</b></p> <p class="ql-block"><b> 1903年,光孝寺被廣南中學、八旗小學占用。</b></p><p class="ql-block"><b> 中華民國建政后的1912年,被廣州第二十七小學占用;1913年被廣東法官學校、警監學校和廣東課史館三單位占用;1938年,被廣州鳴松學校、廣東大學附屬中學占用;1938年日本侵華,傀儡政權曾一度占用光孝寺作為偽政府的“和平救國軍總司令部”。日本投降后,又被廣東省義理學院占用,后義理學院撤出,又被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占用,并在寺里開設了美術部、音樂部、戲劇部,把絕大部分的禪房、佛殿占去。當時國民政府提出“教育建國”方略,因此只要與教育有關,一切均要大開綠燈讓道。</b></p><p class="ql-block"><b>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廣東省立藝專”被搬走撤消,但很快換成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簡稱“華南文藝學院”)。華南文藝學院進駐之后,地盤馬上擴大,并把僧侶們全部遣散。接著“平整土地”,把寺里所有臺階填平,一些學生甚至把入口天王殿兩旁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泥塑給砸碎,將大殿中的如來佛祖的金身也砸了,并發現在如來佛腹中,藏了許許多多佛物、佛珠、小佛和木雕羅漢。當時因要“破除迷信”,學生們大喊著也要把它們全部砸爛,后來因有人出來勸阻,廣東省文物單位也聞訊趕來,才使這批珍貴藏品不被毀滅。經考證,這些均為唐代文物。后來把它們收放在廣東省博物館內,才得以保存下來。</b></p> <p class="ql-block"><b> 1953年,華南文工團因擴大建制而一分為二,分成華南歌舞團和廣東話劇團。廣東話劇團設在東山竹絲崗,華南歌舞團未有團址。廣東省當局遂命令原駐扎在寺里的華南人民文學院讓位給華南歌舞團。從此,華南歌舞團成了光孝寺的代名詞。歌舞團很多成員后來在此建立了家庭,院內新生的男丁大家都稱作“小和尚”。</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國務院公布光孝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74年8月,光孝寺進行全面復建和修葺。1979年再由國務院撥款60萬元修建大殿和六祖堂。1986年3月,由國務院批準光孝寺為宗教活動場所并對外開放。1987年,廣東省文物管委會將該寺交還廣東省佛教協會。</b></p> <p class="ql-block"><b>【主體建筑】</b></p><p class="ql-block"><b>大雄寶殿</b></p><p class="ql-block"><b> 大殿神龕上供奉的是華嚴三圣:中間的佛像高5米多,是世界教主釋迦牟尼如來佛,只見他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舉起,曲指作環形,正在向眾生說法;侍立在他兩旁的是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在釋迦牟尼兩旁的兩位菩薩,左邊是文殊師利,又叫大智菩薩,右邊是普賢,又叫大行菩薩。這一佛兩菩薩三尊佛像合起來稱作“華嚴三圣”,與其它佛殿供奉三世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身佛(法身佛、應身佛、報身佛)和三方佛不同。而令人驚喜的是,1950年在大佛腹中竟發現有一批木雕羅漢像,經考證均是唐代木雕,這批珍貴木雕現已收藏在博物館內,成為難得的唐代文物精品。</b></p><p class="ql-block"><b>睡佛殿</b></p><p class="ql-block"><b> 睡佛殿在大雄寶殿的西側。殿內這尊睡佛采用緬甸白玉雕成,長4米,重6噸,刻的是釋迦牟尼的涅像。整座睡佛頭西面南,作側臥狀,體態自然,面部表情十分安祥。傳說當年釋迦牟尼為了傳播佛教,幾乎走遍了整個印度半島。80歲時,在拘尸那伽附近的娑羅對樹下入滅(圓寂)。后來所有的臥佛像都雕成了他圓寂時那樣的姿勢。</b></p><p class="ql-block"><b>瘞發塔</b></p><p class="ql-block"><b> 瘞發塔為仿樓閣式的磚塔,八角七層,高7.8米,是當年六祖惠能削發受戒后埋藏頭發的地方。瘞發塔建于唐代,形制十分精致。這類隋唐時期的古塔,是我省乃至全國至今保留的為數不多的珍貴文物之一,在廣東省僅存5座,除瘞塔外,還有潮陽靈山寺的大巔祖師塔、龍川縣佗城的正相塔、新會市龍興寺的石塔和玉臺寺的鎮山寶塔。</b></p><p class="ql-block"><b>風幡閣</b></p><p class="ql-block"><b> 瘞發塔的東面是風幡閣,由原來的睡佛閣與風幡堂合為一體而得名。睡佛格為唐代建筑,原樓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經。風幡堂亦唐代所建,是為紀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風幡論辯”事跡而建的。明代重修時將兩樓合為一體。現風幡閣中有六祖、達摩的石刻像碑,一面刻有六祖像,另一面刻有達摩像,這是元代的碑刻。風幡閣墻壁上有兩幅彩畫:一幅是記載六現風幡論辯的事跡,一幅則記載達摩東渡的故事。達摩當年自古印度東渡來穗,在西來初地結庵居住(該質即華林寺),再到光孝寺(訶林)住下講學,傳播佛教。光孝寺門內東邊的洗缽泉,相傳還是達摩洗缽的一口深井呢。</b></p><p class="ql-block"><b>六祖堂</b></p><p class="ql-block"><b> 六祖堂在瘞發塔的旁邊,建于北宋真宗年間,是為紀念六祖惠能而修建。堂內有座六祖惠能的雕像,為近年所雕,神態安祥,表情中充滿了智慧。而在六祖堂前還有一只大木魚,木魚為佛教法器之一,刳木為魚形,中鑿空洞,扣之作聲,魚頭是朝外的。按佛寺里的規定,只有十方叢林才能將魚頭朝外,由此可見光孝寺地位之高。木魚是和尚們做法事誦經時撞擊用的法器。又因為魚日夜都不會合眼,所以專意用它來警醒眾僧,白天黑夜都不要忘記修行,才能“以至于道”。</b></p><p class="ql-block"><b>東西鐵塔</b></p><p class="ql-block"><b> 在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側,還有兩座鐵塔,這是南漢國在廣州遺留下來的古跡。西鐵塔建于南漢大寶六年(963年)清末時塔殿倒塌壓壞四層,現剩下三層。東鐵塔是南漢大寶十年(967年)建造的,高7.69米,共七層。這座塔的基座上有盤龍圖案和蓮花寶塔,鑄造得十分精細,這可算是國內發現的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鐵塔了。據史書記載,在清代乾隆年間,這座鐵塔上還曾有過千只貼金的小佛像,所以它又叫“涂金千佛鐵塔”。</b></p> <p class="ql-block"><b>【布局結構】</b></p><p class="ql-block"><b> 光孝寺,中軸線起由南往北的建筑計有;山門、天王殿,主殿大雄寶殿,瘞發塔;其西有鼓樓、睡佛閣、西鐵塔;其東有洗缽泉、鐘樓、客堂、六祖殿、碑廊;再東有洗硯池、東鐵塔等。形成了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建筑風貌】</b></p><p class="ql-block"><b> 光孝寺的建筑規模雄偉,為嶺南叢林之冠。它不僅在佛教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開創了華南建筑史上獨有的風格和流派。原有十一殿:大殿、毗盧殿、西方三圣殿、觀音殿、羅漢殿、六祖殿、伽藍殿、韋陀殿、天王殿、悉達太子殿、輪藏殿;六堂:戒堂、風幡堂、客堂、禪堂、檀越堂、十賢堂;三樓:睡佛樓、鐘樓、鼓樓。由于歷史變遷,寺院幾遭破壞。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將光孝寺歸還佛教界,經過十年的努力修葺,光孝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伽藍殿、六祖殿、睡佛樓、洗缽泉、東西鐵塔、大悲幢(建于公元826年)、瘞發塔等建筑與歷代碑記文物。</b></p><p class="ql-block"><b> 建筑群中以大雄寶殿最為雄偉,東晉時代創建,唐代重修,保持了唐宋的建筑藝術,殿內采用中間粗、上下略細的梭形柱,大殿下檐斗拱都是一跳兩昂的重拱六鋪作,這種風格是中國著名古建筑中所僅見的。六祖殿是北宋祥符元年創建的,內供六相惠能大師坐像。六祖殿前有古菩提樹,為印度高僧智藥三藏種植,“光孝菩提”為羊城八景之一。瘞發塔是唐住持僧法才為紀念惠能大師在光孝寺出家剃度因緣而募款興建,塔內痙藏六祖頭發,以石為基礎,磚灰砂結構,八角形,九層,高7.8米。每層有佛龕,嵌有泥塑佛像。大殿后還有一株千年訶子樹,為三國虞翻種植,真可謂千古遺珍。</b></p><p class="ql-block"><b> 寺院氣勢十分雄偉,殿宇結構工藝威嚴壯麗,特點鮮明,具有唐宋風格。大殿右側為供奉護法神之伽藍殿,左側為六祖典,建于北宋。大雄寶殿作為光孝寺最主要的建筑,構筑在高高的臺基上,鐘、鼓二樓分建在殿之左右。殿內是新修建的三尊大佛像,中為釋迦牟尼,左右分別是文殊師利和普賢菩薩,三尊佛像合稱為“華嚴三圣”。</b></p><p class="ql-block"><b> 六祖殿前為瘞發塔,相傳唐高宗時,六祖惠能在菩提樹下削發為僧,主持僧法才隨即將惠能頭發埋入土中,爾后在該處建塔以紀念這位開創禪學南宗流派的大師。塔呈八角形,高6.7米,共7層,每層均有佛龕8個。造型獨特,是寺內珍貴的文物之一。寶殿臺基左右兩側還有一對石法幢。</b></p> <p class="ql-block">聲明:圖片來自緣石,文字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乡县|
麻城市|
大邑县|
湖州市|
岐山县|
马尔康县|
托克逊县|
湖州市|
神池县|
观塘区|
双城市|
明溪县|
东乌珠穆沁旗|
义乌市|
吴忠市|
兴隆县|
六枝特区|
砀山县|
祥云县|
故城县|
沙河市|
黔西|
隆尧县|
宜章县|
东光县|
黎城县|
龙口市|
林西县|
尼木县|
商南县|
鄄城县|
台北县|
东乡|
老河口市|
寻乌县|
犍为县|
大悟县|
陇川县|
马关县|
通道|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