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3年12月12日,早餐后我們將離開內羅畢,驅車前往艾爾蒙特塔,車程約 3 小時,途中經過東非大裂谷,入住午餐后,下午前往納庫魯湖國家公園。</p> <h5 class="ql-block"><b>今天是肯尼亞建國60周年,酒店工作人員懸掛肯尼亞國旗準備慶祝活動</b></h5><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1日,肯尼亞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成立自治政府,并于同年12月12日宣告獨立。</p><p class="ql-block"> 肯尼亞建國后兩天即與我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再過兩天也是中肯建交60周年紀念日。<br></p><p class="ql-block"> 肯尼亞作為中國在東非地區的重要伙伴,與中國的合作歷史悠久,兩國合作成果豐碩。肯尼亞是中國在東非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則是肯尼亞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p><p class="ql-block"> 中國和肯尼亞合作的標志性項目之一就是蒙內鐵路。這條鐵路的建設極大地縮短了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與沿海城市蒙巴薩之間的交通時間,提高了貨物運輸的效率和數量。這項工程不僅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還在肯尼亞創造了超過7萬多個就業崗位。據肯尼亞鐵路局估算,該項目對肯尼亞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超過2%。肯尼亞魯托總統曾經表示,蒙內鐵路已經徹底改變了肯尼亞的國家面貌,這一項目的成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p> <h5><b style="font-size: 15px;">東非大裂谷</b></h5><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 一路北進來到東非大裂谷。東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長度相當于地球周長的六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素有“地球傷疤”之稱,氣勢宏偉,景色壯觀。</p><p class="ql-block"> 據資料介紹,東非大裂谷的整個形狀成不規則三角形,寬度幾十至二百公里,深度1000~2000米,裂谷分為兩支,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直達紅海北端,全長約5800公里;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蒙博托湖等,一直到蘇丹境內的白尼羅河谷,全長1700多公里。它的詳細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個點來描述的話,南點在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點則遠到蘇丹約旦河,北點則可進入死海。中間有相當多個湖泊、火山群。這條大裂谷帶是一座天然儲水庫,集中了非洲大部分湖泊,總共有30多個。</p><p class="ql-block">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最長的不連續谷,由蘇格蘭地質學家、探險家約翰·華特·古格里教授所命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肯尼亞境內,裂谷的輪廓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家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p><p class="ql-block"> 裂谷兩側,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墻,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東“墻”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只見裂谷底部松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光的寶石。裂谷右側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p> <p class="ql-block"> 據NASA公布的資料,20世紀60年代美國“雙子星”號宇宙飛船測量到非洲大裂谷每年以幾毫米到幾十毫米的速度加寬。難怪有科學家預言,如果按這樣的速度增長,2億年后,它將撕裂成一個新的大洲。</p> <h5><b>大裂谷全貌</b></h5><p class="ql-block"> 裂谷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堿,是肯尼亞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p><p class="ql-block">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里,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于東、西兩支裂谷帶之間高原面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于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僅次于俄羅斯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于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非洲第一、世界第二深湖)。</p><p class="ql-block"> 東非大草原是裂谷帶的重要景觀。這里草原不僅面積大,而且集成了非洲大部分特征性動物資源。馬塞馬拉國家公園位于肯尼亞的西南角,面積1500多平方千米,與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野生動物園毗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這里野生動物不僅種類多,而且種群數量大。主要動物有獵豹、非洲象、黑犀牛、河馬、斑馬、長頸鹿、野牛、牛羚、羚羊、獅子、斑鬣狗、山地小葦羚、豺狗、瞪羚、蝠耳狐、蜜熊、獴、河貍、疣豬、狐狼、紅鶴、禿鷲和7種靈長類動物。肯尼亞政府將這些地方開辟為野生動物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p><p class="ql-block"> 由此說來,我們下面幾天要去的納庫魯湖、納瓦沙湖和馬賽馬拉都是游走在這條大裂谷中。</p> <h5><b>在大裂谷觀景平臺與非洲朋友合影</b></h5> <h5><b>可愛的小拉菲克</b></h5> <h5><b>大裂谷展示圖</b></h5> <h5><b>路上風景</b></h5><p class="ql-block"> 這塊廣告牌挺有意思,疾馳中拍了一張,結果沒有“腦袋”。</p> <h5><b>加油站</b></h5> <h5><b>這是我們下榻的Lake elementaita country lodge酒店客房</b></h5> <h5><b>房間寬敞明亮,配套設施齊全</b></h5> <h5><b>莊園一角</b><p><b></b></p></h5> <h5><b>莊園里小路縱橫交錯</b></h5> <h5 class="ql-block"><b>綠樹成蔭,鳥兒成群</b><br></h5> <h5><b>艾爾蒙特塔湖(Lake elementaita)</b></h5><p class="ql-block"> 放下行李,我們趕緊跑出房間,觀看莊園非洲景,在一個waiter小哥的引領下,我們來到艾爾蒙特塔湖畔。</p><p class="ql-block"> 白云朵朵,烈日炎炎,穿著T恤也能感覺到大地和湖面的熾熱。這里雖然談不上更美的風景,但看到遠處對岸密密麻麻分布的白色水鳥就很開心,雖然距離太遠看不清,即使用長焦也難分辨出來,但是我相信既然來了,就會有一天再見到它們,我不就是為給它們拍照來的嗎。</p> <h5><b>非洲琵鷺</b></h5><p class="ql-block"> 一只非洲琵鷺在悠閑地在水中踱步覓食,按下快門橫掃一通,因為這里的小??都是第一次看到、拍到。為了保證關鍵時刻不掉鏈子,這次來非洲我帶了4張高速卡,還有電腦,每天導片,根本不用擔心容量問題,按照東北人兒的話講,就可勁兒造吧。</p> <h5><b>捕魚</b></h5><p class="ql-block"> 琵鷺旁若無人、悠閑自得的在尋找獵物。</p> <h5><b>從水面掠過</b></h5><div> 可能是我們打擾了琵鷺的午餐,人家一扭臉兒飛了。既然找到了目標,就不能放手,來幾張飛版,看看效果還行。<br></div> <h5><b>穿越埃及雁上空</b></h5> <h5><b>一只粉紅背鵜鶘飄過</b></h5><p class="ql-block"> 距離比較遠,好在個頭不小,大家就看個影吧。</p> <h5><b>編隊飛行的火烈鳥</b></h5><p class="ql-block"> 遠處有火烈鳥成群飛過,遺憾的是火烈鳥太苗條,距離也更遠了。</p> <h5><b>飛行曲線和湖面倒影相映成輝</b></h5> <h5><b>莊園內巨大的仙人掌很提氣</b></h5> <h5><b>仙人掌花怒放</b></h5> <h5><b>酒店大堂一層的酒吧</b></h5> <h5><b>二層的餐廳和我的午餐</b></h5> <h5><b>肯尼亞總統魯托參加建國60周年慶典大會實況轉播</b></h5><div> 今天是肯尼亞國家獨立日,餐廳電視里轉播著肯尼亞政府在首都內羅畢烏胡魯花園舉行慶祝國家獨立60周年慶典活動。</div><div> 魯托總統在講話中說,肯尼亞的通脹率從前期的9.2降至現在的6.8,根據國際銀行的統計數據,近6個月肯尼亞的經濟增長率為5.4%,位于世界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排列第29。<br></div> <h5><b>在餐廳邊吃飯邊欣賞窗外美景</b></h5> <h5><b>水槽里飲水的斑鴿</b></h5> <h5><b>文胸織鳥</b></h5> <h5><b>從地上小土坑里鉆出一只漂亮的小鳥——紅頰藍翅雀</b></h5> <h5><b>渴-望</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非洲斑鹡鸰家庭合唱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媽帶著寶們進行野外生存訓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黑臉織雀</b></p> <h5><b>路上風光</b></h5><p class="ql-block"> 我們沿著納庫魯B5. Nyahururu Road 向北行駛,一路上從正規的殼牌公司加油站到只有一兩個加油槍的私人加油站交替排列在路旁,很有意思。</p> <h5><b>學校</b></h5> <h5><b>足球場</b></h5> <h5><b>莊園</b><br></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路邊種植咖啡的大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劍麻等。在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兩次,茶葉一年內有9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采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劍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p> <h5><b>這里是赤道線</b></h5> <h5><b>站在北半球看南半球</b></h5><p class="ql-block"> 在這里,穿越南北球原來如此簡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在距離赤道線北20米處水流是順時針旋轉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位非洲小哥親自為我們做了一個實驗,即在離赤道線南北各20米處,水是向不同方向旋轉的。</span></p> <h5><b>站在南半球看北半球</b></h5><p class="ql-block"> 果然如小哥所言,在南北半球水的旋轉方向相反,在赤道線上,水不轉動。<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個實驗很有意思,這么偉大的發展居然是被非洲人民發現的,而在我們中學和大學的物理課本上卻只字未提,頓時十萬個為什么圍繞著我發木的腦殼高速旋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在距離赤道線北南20米處的南半球水流是逆時針旋轉的</b></p> <h5><b>腳踏兩半球</b></h5><p class="ql-block"> 我從來都沒想過有一天能站在赤道線上,開心之余讓團友給拍了一張留念,我稱之為“跨越時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在赤道線處水流是不旋轉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回來查資料網上評論褒貶不一,俗話說眼見為實,可是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這句話或許已經不是定理。所以我選了一首曲子做背景音樂,名字叫《問佛》,大家都懂的。??</span></p> <h5><b>在納庫魯國家公園門口遇到一個孩子向我們招手</b></h5><div> 從赤道線掉頭回來向西南方向前往納庫魯國家公園,今天是肯尼亞國慶節,一路上和前來公園的人們很多,到達時已經下午快4點了。<br></div> <h5><b>應該是剛剛參加完國慶活動來公園游玩的一家人</b></h5> <h5><b>大號蓬蓬</b></h5><div> 不知道從哪里竄出來一個大塊頭的蓬蓬,也不知道為什么我只拍了這一張照片,這不符合我的風格呀。</div><div> 非洲疣豬也稱普通疣豬,因眼部下方具疣而得名,在挖土取食時,這些疣可能有助于保護眼睛。頭較大,占體長的三分之一,背部有鬃毛,4枚獠牙長而鋒利。</div><div> 非洲疣豬奔跑時的速度最高可達每小時54公里,它們通常習慣豎著尾巴小跑步。進食中的非洲疣豬會跪在地上吃草并用鼻子拱地。</div><div> 疣豬相較于其他非洲草原的掠食者,其身材弱小,樣子愚笨,被譽為“世界上十大最丑的動物”之一。</div> <h5><b>路遇斑馬群</b></h5><p class="ql-block"> 斑馬原產于非洲東部、南部和西南部, 主要棲息在熱帶和亞熱帶樹林、草原地帶。斑馬是群居動物,通常以幾十只或幾百只的數量集體活動,會在早晚時前往池塘或溪邊飲水。斑馬性格膽小怯懦,感到驚恐就會迅速逃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70公里;它們依靠敏銳的感知和迅速奔跑來避免天敵的襲擊。斑馬以野草嫩葉為食。</p> <h5><b>斑馬性格活躍,總在不停的玩耍打斗</b></h5><div> 斑馬抗病能力強且擅于自我保護,其黑白相間條紋可以在陽光和月光下干擾天敵視線。斑馬是珍奇的觀賞動物,因人類追求其皮和肉而被大量被捕殺,細紋斑馬現已瀕臨滅絕。</div> <h5><b>亂成一鍋粥</b></h5><div> 斑馬的種類主要有三種,分別是細紋斑馬、山斑馬和平原斑馬。<br> 細紋斑馬是斑馬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年體長可達2.7米,體重最多能夠達到900斤,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br> 山斑馬是體型較小的斑馬種類,成年體長大約為2.1米至2.4米,體重大約在五百斤左右,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西南部地區。<br> 平原斑馬是數量最多、分布范圍最廣的斑馬種類,成年體重一般在六百斤左右,主要生活在非洲草原上。<br></div> <h5><b>馬兒你為什么要吃土</b><br></h5><div> 整理照片時發現有不少斑馬在吸食泥土,網上資料介紹,在旱季時,斑馬的飲食中缺乏重要的礦物質,它們就通過食用富含礦物質的土壤沉積物來補充礦物質。 這是一種不尋常的做法,但很多動物都有這個習慣,它們本能地知道自己需要靠“吃土”來補充這些營養。</div> <h5><b>黑斑羚</b></h5><div> 黑斑羚是偶蹄目牛科高角羚屬哺乳動物,又叫高角羚、廣角羚。 臀部兩側有豎黑斑,后足跟部有黑色斑。雄性的角很長,而且呈豎琴狀,雌性沒有角。高角羚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的肯尼亞、烏干達和南非等國。喜歡生活在草原和開闊的林地。平時結成15-25只的小群生活在一起。在干旱的季節,會數小群聚集在一起,形成幾百只以上的大群。非常善于跳躍。在受到敵害威脅時會迅速躲進叢林中。目前整個非洲散布著超過200萬只黑斑羚。</div> <div> 黑斑羚是非洲大草原上常見的一種中型草食性有蹄類動物。其皮毛呈金黃色、紅色或紅褐色,腹部是白色。后臀部與尾巴上各有一條垂直的黑條紋,像個M字,號稱非洲麥當勞,左右后蹄腕部各有一簇黑毛,因而得名“黑斑羚”。</div><div> 黑斑羚行動敏捷,奔跑迅速,以其優雅的姿勢和杰出的跳躍能力而出名。受驚的時候,它們可以跳起3米高,9米遠,所以又被稱為飛羚。</div> <h5><b>又一個非洲五霸被我們發現了——犀牛</b></h5><div> 這是我們見到的唯一一群犀牛,可惜距離太遠了,400的鏡頭難以拍清晰,它們好像剛剛吃飽都臥在草叢里休息,只有一只抬了一下頭。</div><div> 非洲的野生犀牛有兩種:黑犀和白犀(南白犀),俗稱黑犀牛白犀牛,其實人家就是犀,不是牛,但是叫慣了也就如此了。非洲五霸的犀牛指的是黑犀。</div> <h5><b>唯一一張能清楚看到犀牛臉龐的照片</b></h5><p class="ql-block"> 我看到一個資料介紹說,肯尼亞的黑犀牛不黑,白犀牛不白,如何分辨是白犀牛還是黑犀牛,就要看它的臉了。白犀牛臉長,黑犀牛臉圓,如果這么說,那我拍到的這幾只就是黑犀牛先生啦?這個疑問一直在心里沒有找到答案,等美篇發出后,也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一起探討。</p> <h5><b>黑白犀牛的區別(網上資料)</b></h5><div> 我數次反復查看過我拍到的那只犀牛唯一抬起頭的照片,從它的吻部看,我認為應該是一只黑犀牛。白犀牛與黑犀牛是非洲最著名的犀牛種類。白犀牛與它的近親黑犀牛有許多不同。黑犀牛長著一個尖尖的上嘴唇,它正是拿這個尖嘴唇在灌木叢中尋找食物。黑犀牛的頭總是抬得比白犀牛高,盡管它并不比白犀牛高大,但脾氣卻比白犀牛暴躁。白犀牛一般來說比較溫順。</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犀牛、野牛、斑馬和平相處,互不打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b>白犀牛的名稱來自于荷蘭語“<b>weit”</b>,意思為<b>“wide”</b> (寬平),針對它們寬平的嘴唇而言,后來被人誤稱為<b>“white”</b> (白色),故稱“白犀牛”。黑犀牛的體表顏色更接近于灰白色,這個名字一般被用來區別于白犀,事實上這兩種犀牛的區別不在于顏色。</p> 起初只看到左邊臥著的兩只犀牛,回來整理照片時才發現右邊還有兩只臥在草叢里睡大覺呢,我們停車等了好一會兒,見它們絲毫沒有起床的意思,只好繼續前進。<br> <h5><b>又一種新奇的動物——大羚羊</b></h5> 大羚羊又名伊蘭羚羊,名字中的“伊蘭”來自荷蘭語,意思是駝鹿。當初荷蘭殖民者來到開普省看見如此巨大的野生動物時,就用這個名字稱呼它們,1766年由德國博物學家彼得·西蒙·帕拉斯命名。<br> 大羚羊學名大林羚,也叫巨羚、旋角大羚羊,是世界上第二大羚羊,是非洲最大的牛科動物之一,體長200-280厘米,尾長50-90厘米,體重可達900公斤以上,比一般的家畜牛還要大。雄性大羚羊體型龐大強健,脖子下還生著厚實的肉垂,是屬一種體態龐大的大型哺乳動物。<br> 大羚羊皮毛呈褐色或黃褐色,上面有一些垂直的白色條紋。雄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脖子和肩膀上的顏色略色帶藍灰色,而一道短而深的鬃毛從脖子的后部向下延伸。也有一些兩側有白斑紋。雌雄都有角,角長43-66厘米,扭曲。雄羊前額的毛發很密,喉袋很大。尾尖有一簇黑色的毛發。<br> 大羚羊的棲息地主要是林地和稀樹草原,從沿海平原至山區,從半沙漠到降雨量相對較高的地區。通常組成25-60只的松散和流動的牧群,偶爾可聚集超過1000只。它們分布于非洲南部、中部和東部,從南非北部至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肯尼亞,以樹葉、灌木、草、水果和種子為食。 <h5><b>在樹上蹭角</b></h5><p class="ql-block"> 一個伊蘭羚羊的群體一般有30-80只,有些甚至超過400只。它們會根據自身需要而加入或脫離某個群體。伊蘭羚羊是跑的最慢的羚羊,最快的速度是40公里/小時,通常為22公里/小時。</p> <h5><b>名字叫羚羊,塊頭兒和非洲水牛差不多</b></h5><p class="ql-block"> 據說肯尼亞山大羚羊身上有著極為刺鼻的氣味,讓食肉動物都下不去口。</p><p class="ql-block"> 盡管受土地開發、過度狩獵以及棲息地的破壞喪失,獅子、鬣狗、野狗、獵豹等天敵,使得伊蘭羚羊的數量有所下降,但其種群數量仍然相對穩定,目前約有13萬左右。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伊蘭羚羊列為無危物種。</p> <h5><b>非洲野牛群</b></h5><div> 非洲野牛廣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區。尤其喜愛草原、河岸和廣闊的濕地等地區。它們最常見于肯尼亞、坦桑尼亞、剛果、南非和安哥拉等國家。</div> 非洲野牛是典型的群居動物,通常結群棲息。其群體由數十到數百只個體組成,由一頭最強壯的雄性領導。它們以草為食,常常在晨昏之際進行覓食活動,日間會避開烈日高溫,常躲在陰涼處或浸泡在水池或泥濘中使身體較涼快。非洲野牛喜歡棲息在草原和河流附近的開闊地帶,同時它們也可以適應較為嚴峻的環境,如干燥的草原、沼澤地和沙漠。 <h5><b>納庫魯湖(Lake Nakuru)</b></h5><div> 納庫魯湖位于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西北150公里處,占地200平方公里,是肯尼亞57個野生動物和自然保護區之一。納庫魯湖動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這里的火烈鳥最多可達200萬只,占世界火烈鳥總數的三分之一。此外,大量斑馬、長頸鹿、野牛、羚羊、鵜鶘等以及別處罕見的白犀牛也棲息在這里。</div><div> 納庫魯不光是鳥類的天堂,整個園子里還棲息著斑馬、瞪羚、野牛、狒狒、水羚、河馬、鴕鳥、黑臉猴,白頭鷹、黑斑羚、長頸鹿,還有黑白兩種犀牛。</div> <h5><b>納庫魯湖畔的黑斑羚群</b></h5> <h5><b>這里綠草茂盛,難怪小羊們不愿離去</b><br></h5> <h5><b>納庫魯湖面布滿了各種水鳥,這里是拍攝者的天堂</b></h5> <h5><br></h5> <h5><b>鵜鶘起飛</b></h5> <h5><b>編隊</b></h5> <h5><b>非洲野牛母子</b></h5><div> 不知道野牛母子是來湖邊飲水還是和大部隊走散了,兩個孤單的身影顯得有些凄涼。<br></div> <h5><b>我是五霸老大我怕誰?</b></h5> 牛媽帶著牛寶從我們前面飄過,不時的停下來向我們這個方向張望,是好奇還是防備?我沒有注意,只是不斷按下快門,一心只想以不同角度和動作多拍幾張。 <h5><b>走進樹林</b></h5> <h5><b>非洲叉角水羚</b></h5><div> 又出現一只怪異的大角羚羊,它叫叉角水羚,是偶蹄目牛科水羚屬哺乳動物,體色主要為紅棕色或栗色,腹部、喉部、嘴部及眼睛外圈為白色;外形最大的特點是臀部有一環形白毛,以尾巴為中心形成白圈。只有雄羚有角,角細長,從頭頂開始向兩邊長,再向中間對彎,然后兩只角同時向前弓。</div><div> 據資料介紹,2011年,49歲的德國業余攝影師英格里德·布恩瑟在納米比亞的昂格瓦荒野保護區曾經拍到一只怪異的水羚。它的一只角正常向上伸展,而另一只角呈向下彎曲狀并偏向一側,非常惹人注目。</div> 叉角水羚喜歡近水的濕地,當雨季河水泛濫時,就會往灌木林遷移。水性很好,在遇到危險時能快速游泳逃跑。白天活動,夜間在附近叢林中睡覺。常在水邊喝水或在水中覓食,喜吃水草。 據資料介紹,叉角水羚分布在非洲許多國家,只有岡比亞已經滅絕。 叉角水羚見我們并沒有傷害它的意思,轉身緩慢向遠處走去。 <h5><b>火烈鳥鉆進了鵜鶘群</b></h5> <h5><b>火烈鳥:這里沒有自己人,走你</b></h5> <h5><b>納庫魯有400多種鳥類,這里是鳥兒們的天堂</b></h5> <h5><b>一小群火烈鳥</b></h5><div> 在納庫魯湖本來有一處可以觀看到火烈鳥,但是由于路比較狹窄,去看鳥的車輛太多,我們的車又寬又大,就主動放棄了,轉身沿著湖邊,終于找到一小群火烈鳥,距離雖然遠了點,終究是拍到了火烈鳥,也不枉此行。<br></div> <h5><b>納庫魯湖的傍晚</b></h5><p class="ql-block"> 天色漸晚,鳥歸巢,人散去,我們也該打道回府了。雖然沒有拍到更多的火烈鳥,更多的動物,但是犀牛、大羚羊、野牛母子、水羚、鵜鶘群,還有納庫魯的湖光山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還有更多的大大小小的飛禽走獸,更多的驚喜在等著我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安納庫魯!晚安埃爾蒙特塔!</p><p class="ql-block"> 曉青 2024年3月17日 于北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湛江市|
梧州市|
津市市|
石嘴山市|
江城|
抚松县|
定州市|
凤庆县|
辽宁省|
铁岭县|
奉贤区|
吴桥县|
黑山县|
井陉县|
凤山市|
休宁县|
天全县|
米林县|
瑞金市|
彩票|
旌德县|
施秉县|
涿州市|
万全县|
泽州县|
余江县|
南漳县|
吴旗县|
澄迈县|
西乌|
靖江市|
卫辉市|
龙口市|
鸡东县|
吴川市|
南宫市|
三门峡市|
应用必备|
郎溪县|
司法|
铜川市|